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岱舆在《正教真诠》中,创立了“真忠”、“至孝”等中国伊斯兰教的道德范畴.他一方面以伊斯兰教义为根本,一方面吸收、借鉴了儒家忠孝伦理中的合理内涵,故而这既是一个创新过程,又是一个回儒文化交流、会通的过程.在创新过程中,王岱舆从上述范畴中阐述出天道与人道的统一,内在要求与外在规范的统一,进而以此构建中国伊斯兰教道德的基础;在回儒文化交流中,他以伊斯兰教义为依托,以儒家文化为用,故而能够在吸收、借鉴的同时,对儒家忠孝理论中的某些观点提出尖锐的批评.  相似文献   

2.
从明末至清末,中国伊斯兰教界发起了一场以译撰为特点,以会通儒家与伊斯兰教为内容的自觉文化活动,期间涌现了许多思想家,而王岱舆、刘智是其中的杰出代表。王岱舆首开了会通活动,而刘智则将会通活动推向了最高潮,他们的著作,无论在会通立场、会通方法、乃至理论体系构建方面,都进行了积极探索,为同时代乃至后代学者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为伊斯兰教中国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王岱舆作为明末清初四教(儒、释、道、回)皆通的伊斯兰著名学者,他提出的“天命有三品”论,既适应了当时以儒家为主流文化的背景,也保持了其独特的伊斯兰性,在巧妙地处理与儒家天命观分歧的同时,又开放地拿儒家文化为己所用,从而为两种文明都赢得了宽松的环境,使得两种文明能够共存、共荣、共同发展。本文从王岱舆天命观与儒家天命观的介绍入手,分析其与儒家天命观的契合与分歧。  相似文献   

4.
王岱舆的伊斯兰认主思想是其经学教育思想的一部分,包括"真一"论、"数一"论、"体一"论。本文分别论述了这三方面的思想,并对其关系进行了评析。总之,王岱舆的伊斯兰认主思想为明清时期的回族穆斯林恪守伊斯兰教信仰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清代的回族学者构建回族经学教育思想提供了依据和参照。  相似文献   

5.
厚养薄葬     
“厚养薄葬”是我国穆斯林的优良传统,明代著名伊斯兰学者王岱舆所著《正教真诠》至孝章中专门论述了为人子者孝敬父母的内容。他说:“尔民事主,暨尔双亲”,“事主以下莫大于事亲。孝也者,其为人之本欤”。他主张“奉亲于无过之地,使不堕逆流之中;脱离还报之苦,更享无量之福”的厚养。清代著名伊斯兰学者刘智也在所著  相似文献   

6.
王岱舆(约1584-1670)明末清初著名伊斯兰学者和经师,别号“真回老人”。他是中国回族穆斯林学者中第一位系统论述伊斯兰哲理并付之刊行的人。王岱舆在《正教真诠》的自序中,首先说明自己的身世是“予祖属籍天房,缘入贡高皇帝”,为其“订天文之精微,汉历所之谬说”,得到皇帝的欢悦而赐居此。而他本人则自幼未习儒者之学,直到中年始阅性理、史鉴之书,旁及百家诸子。但“觉其议乖道异”,认为“清真”的言论,与它们是天壤之别,是正学之所在,并于阅读原文经典中有所领悟,写下四十篇笔记,以“承正学之德”。也由于当时“清真之书,儒者罕见”,所以…  相似文献   

7.
《证主默解》与《克里默解》系一书两名,王岱舆所批评的《证主默解》,就是张中所撰的《克里默解》。王岱舆与张中之间存在着学术分歧,王岱舆认为独一与万物无干,数一乃物之资始,二者有类体之别,不可混一不分,张中则主张物我相需,万殊一本,天人合一,万物与吾人原属一体。王岱舆与张中学术分歧的实质,是见证的单一与存在的单一之争,是伊斯兰世界神学争论在汉语界的表现。明末清初伊斯兰教汉文著述,有多种背景的宗教哲学资源。金陵学派的说法在何种意义上能够成立,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中国伊斯兰教是伊斯兰教学者阐发的伊斯兰教,属于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教。中国穆斯林学者基于中国文化并根据伊斯兰教义而阐发了诸如认主独一、知主公道、相信圣人、信仰唯一、命人行善、止人做恶、远奸、近贤等八项伊斯兰教基本原则,构成了中国伊斯兰教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明清时代涌现出一大批对中国伊斯兰教影响巨大的经师、学者,如胡登洲、王岱舆、张中、常志美、马注、刘智等。  相似文献   

9.
正明清之际,穆斯林学者王岱舆、马注、刘智、马复初等人,将伊斯兰哲学的内容与儒释道思想调和起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哲学。中国伊斯兰哲学,会通伊儒佛道,它有伊斯兰教义哲学的信仰本质,但就其哲学之命题、范围、结构、话语、价值来说却又是很儒家的。  相似文献   

10.
正"伊儒会通"是历史上伊斯兰教中国化的重要过程和文明成果~((1))。明清时期,以王岱舆、马注、刘智、马复初为代表的中国穆斯林学者,在吸收、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用汉文翻译、撰写、诠释伊斯兰教经典与著作,掀起了意义深远的汉文译著活动,推动了伊斯兰教与儒家文化的进一步融合,开创了伊斯兰教中国化的新篇章~((2))。学界一般认为,  相似文献   

11.
王岱舆是明清时期系统阐释中国伊斯兰教信仰体系的著名学者,他对伊斯兰教思想的阐释过程中,不仅借用了中国社会普遍熟悉的儒学和佛教、道教的概念,还在诸信仰之间进行比较,实难能可贵。在一个多元文化共存的社会,这样做既能使伊斯兰教为更多教外人所了解,也能使穆斯林更好地坚持信仰,谨守正教。  相似文献   

12.
正金宜久,1933年10月生,安徽寿县人。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曾得获国务院颁发的"为发展我国社会科学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证书。金宜久先生著述宏富,专著与主编著作近20部,论文近百篇,著述涵盖伊斯兰教诸多分支学科,重点研究领域为伊斯兰教历史、伊斯兰教与政治、明清之际中国伊斯兰教思想等。主要代表性著作有《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史》《当代伊斯兰问题》《中国伊斯兰探秘》《王岱舆思想研究》等。金宜久先生是中国以马克思主义立场与方法研究伊斯兰教的开拓者之一,  相似文献   

13.
对当今经堂教育的若干思考马文选经堂教育,是开学阿訇在清真寺内收徒讲经,培养伊斯兰教教务人员的传统宗教教育形式,它对继承发扬伊斯兰教义精神,传播伊斯兰经学知识和穆斯林民族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历代经学家如王岱舆、张中、马注、马复初、刘介廉、马联元等都对经...  相似文献   

14.
<正>2017年夏,笔者受邀在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专题授课,授课教材为1988年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由张嘉宾、都永浩两先生整理的刘智《天方典礼》,以此探索对伊儒会通思想的继承与转化。一、择先贤1944年,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曾在商务印书馆为之出版的单行本《中国回教小史》中这样写道:“汉文译述的发表,始于明末。真正能自成体系,立论正确的译述,从王岱舆开始。岱舆后,张中、伍遵契、马注、刘智都是很重要的译述者。”1此处的“汉文译述”是指关于中国伊斯兰教的汉文翻译与著述。  相似文献   

15.
对当今经堂教育的若干思考马文选经堂教育,是开学阿訇在清真寺内收徒讲经,培养伊斯兰教教务人员的传统宗教教育形式,它对继承发扬伊斯兰教义精神,传播伊斯兰经学知识和穆斯林民族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历代经学家如王岱舆、张中、马注、马复初、刘介廉、马联元等都对经...  相似文献   

16.
伊斯兰教是一个崇尚美德、提倡文明、重视道德修养、两世并重的宗教。历经1400年的发展,伊斯兰教已逐渐形成了自己一套特殊的较为固定的优良传统和美德。这些传统美德主要来源于伊斯兰教的一些具体规定,也有一部分是在发展过程中,受信教各民族的影响而形成的。这些传统美德,对穆斯林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身心健康都是有益的。一、爱好和平和平是伊斯兰教的基本宗旨和最高理想。“伊斯兰”,即“顺从”、“和平”之意,“穆斯林”就是“顺从者”、“和平者”。穆斯林热爱和平,反对侵略,反对扩张、反对恃强凌弱。在穆斯林的生活之中,最为普遍的就…  相似文献   

17.
《圆觉经》是唐宋以来比较流行的一部佛教经典。明清时期回族伊斯兰教汉文译著家王岱舆在其著作《正教真诠》中对《圆觉经》中的思想进行了批判。苏非主义对"神智"的论述与《圆觉经》对"圆觉清净心"的论述有一定的相似性,都认为人本来先天具有正确的认识,只是在后天的生活中为各种欲望所遮蔽。王岱舆批判《圆觉经》的目的是为了批判当时在伊斯兰教中出现的苏非"神智论"思想。当时中国出现的"神智论"思想在汉语语境中表述其思想时所用的术语与《圆觉经》中的有关内容相似。王岱舆还阅读了《五灯会元》和中国历史上出现的一些讽佛排佛的著作。文中通过对王岱舆著作中所引用的一些佛教资料,目的是为了梳理、勾勒王岱舆的具体阅读范围。  相似文献   

18.
<正>学者档案金宜久JIN YIJIU汉族,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荣誉学部委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阿拉伯哲学、伊斯兰教研究。代表著作《伊斯兰教的苏菲神秘主义》《中国伊斯兰探秘:刘智研究》《伊斯兰教与国际政治》《当代伊斯兰问题》《王岱舆思想研究》《中国伊斯兰先贤——马注思想研究》《苏菲主义在中国》,主编《伊斯兰教史》《伊斯兰教概论》《伊斯兰教》《伊斯兰教辞典》《十叶派伊斯兰教》等。  相似文献   

19.
[本刊讯] 今年是我国著名伊斯兰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达浦生大阿訇诞辰130周年。南京市民族宗教局、南京市伊斯兰教协会、南京市民族联谊会于2004年5月17-19日在江苏省南京市举行纪念座谈会。深情缅怀达老为中国伊斯兰教事业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以及他在伊斯兰学术文化、伊斯兰教育等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中国伊协副会长刘书祥、研究部主任张广林、国际部主任文舰应邀参加了座谈会。南京穆斯林在历史上有着优良的伊斯兰文化传统,自明末清初以来这里出现了以王岱舆、刘智、伍遵契等人为代表的伊斯兰汉学派,他们既对伊斯兰教有精深的研究,又精通儒…  相似文献   

20.
明未清初,王岱舆出于"不使天下公理废而不传"的目的,在阐释伊斯兰宗教思想时,有意识地将伊斯兰教与中国传统的儒、释、道文化进行比较,辨析它们的同异,揭示二者之间某些范畴学说的相近性并加以融合,从而开启了"以中土之汉文,展天房之奥义"的先河,促进了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也使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联系更加密切,促进了中阿和回汉文化交流,对当代宗教对话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