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峨眉山宗教的发展史曲折复杂。最初应是民间儒家祭祀,然后仙道略先,佛教随来,天主教最晚。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佛、道二教,峨眉山被佛教称为“大光明山”,被道教称为“第七洞天”,故又享有“仙都佛国”之誉。由于受历代帝王“抑道扬佛”、“灭佛崇道”以及儒家的影响,加上自身的变迁,佛道二教在峨眉山兴衰时有变化,  相似文献   

2.
马复初是清代回族著名伊斯兰教学者。他生于云南大理,“壮游西秦”,晚年“出滇黔,历岭表,越漂洋,觐天庭”,求经问道,回国后,“搜括群书”,别是非,定正误,删繁就简,阐明伊斯兰教的宗教哲理,成就显著。他所著的《道行究竟》一书,借用儒道佛三教的哲理,阐述了他对伊斯兰教的哲学见解。此书原为波斯文,先译为阿拉伯文,复又译成汉文,大约写于同治二年(1863年)。同治九年(1870年)有云南提督  相似文献   

3.
站在台怀镇地面的北部,翘首北望,可以看见一座巍峨壮观的宝塔耸立云霄。这座宝塔的所在地就是五台山七佛寺。七佛寺名称源于《长阿含经》,《长阿含经》载:在释迦牟尼之前已有六佛,即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图、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与释迦牟尼佛统称“过去七佛”。七佛寺之名即缘由于此。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演法道场,又因文殊菩萨曾为七佛之师,因而为之立寺,以作纪念。五台山别的寺院均以文殊菩萨为主要供养的对象,唯独此寺以七佛为供养主尊,这是十分独特的一个佛教现象。沿着寺前弯曲的水泥小路向上攀登,天王殿额“七佛寺”三…  相似文献   

4.
在近代中国回族文化运动中,有一位热心教育、主张改革、追求进步的教育家,这就是王宽。 王宽(1848—1919年)字浩然,行五,经名哈志·阿布杜·拉合曼;新疆维吾尔族称他为“白十阿衡”,即内地回民称他为“王五阿衡”(“白十”是维吾尔语“五”  相似文献   

5.
在传统文化中,儒佛二家有自己的哲学思想,世所共认,提起道教,人们多以为道教“杂而多端”,并无多少哲学思辩。道教到底有无自己的哲学思想?本文试图通过对唐末五代时期著名道教理论家杜光庭思想内容的分析,来展示道教的思辨水平。 马端临《文献通考》云:“理致之见于经典者释氏为优,道家强欲效之,……祈祷之具于科教者道家为优,释氏强欲效之……。”此语正道破道佛二教相互涵摄的秘要,道佛二教除了在民间争夺信徒、抢占地势外,更在朝廷唇枪舌战,辩难教理,“不依国主,法事难立”是两教所共晓的道理。对于道教而言,要在对立氛围的诘难中占取上风,  相似文献   

6.
正"细密金鳞戏碧流,能寻香饵会吞钩。被予缓缓收纶线,拽入蓬莱永自由。"此诗,是道教主流、全真道的开宗者王重阳,赠给丘处机的一首诗。王重阳有七位著名弟子,在道教历史上称为北七真,即全真七子。他们是:马钰(丹阳子)、丘处机(长春子)、谭处端(长真子)、王处一(玉阳子)、郝大通(太古子)、刘处玄(长生子)和马钰之妻孙不二(清静散人)。这七位王重阳嫡传弟子中,丘处机却是格外特殊的一位。19岁始拜王  相似文献   

7.
刘韵鸥 《法音》2022,(4):20-27
<正>在明代文学发展史中,明朝初年有一特殊的文学现象目前尚未被学界引起重视,那就是大量涉佛文本的集中涌现,而这些涉佛文本又有着丰富多元的文体形式,甚至有学者提出了“涉佛文体”的概念,如学者冯国栋认为:“涉佛文体是指由佛教的传入而产生,或为本土固有,后与佛教结合而产生新变的文体,如塔铭、寺庙碑记、释氏疏文、像赞、文人与僧人的来往书信、  相似文献   

8.
《法音》1989,(10)
《宝林传》,全称《双峰山曹侯溪宝林传》,十卷(今存七卷,佚三卷)。唐贞元十七年(801),金陵沙门智炬(又作“惠炬”、“慧炬”)与天竺沙门胜持集。原书自南宋起失散。1933年在山西赵城县广胜寺发现的金代雕刻的《大藏经》(即“金藏”、“赵城藏”)中刊有此书的残卷,1935年由上海影印宋版藏经会和北平三时学会将它编入《宋藏遗珍》第三函(在第三十一至第三十三册)。今据中国佛教协会收藏的《宋藏遗珍》本解说。《宝林传》是一部根据禅宗南宗的祖统说编定的通记禅宗西天二十八祖和东土六祖事迹的著作。见录于《唐书·艺文志》、北宋惟白《大藏经纲目指要录》卷八、南宋宗鉴《释门正统》卷四、本觉《释氏通鉴》卷十和元觉岸《释氏稽古略》卷三等。《大藏经纲目指要录》卷十说:  相似文献   

9.
僧肇(384—414)是佛教著名高僧,被后世佛徒尊为“圣师”。他的著作自南北朝至现在,一直被佛教僧侣所颂扬。只有五台山两位高僧对他的《物不迁论》进行了批驳。这两位高僧是清凉国师澄观(738—839)  相似文献   

10.
靖居丛录     
《法音》1989,(2)
释氏六帖义楚,俗姓裴,相州安阳人(今河南省安阳县)。七岁时来历下(今山东历城县)省伯父临坛大德修进,乃从之出家。又从香严院叔父省伦问学。侍奉二师,勤学不懈,二十一岁受具足戒,慧解益进。尤致力于《俱舍论》,深造幽微,住齐州(今山东省济南市一带)开元寺,讲圆  相似文献   

11.
一、澄观的简历和著作 澄观(738—839),唐代高僧,被尊为华严宗四祖。俗姓夏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11岁从本州宝林寺需禅师出家。至德二年(757)从妙善寺常照受具足戒。乾元年间(758—759)依润州(今江苏镇江)栖霞寺醴律师学相部律,后回本州依开元寺昙一律师受南山律学并往金陵依玄壁长老习关河“三论”。代宗大历年中在瓦官寺听受《大乘起信论》及《涅槃经》。又从淮南法藏学新罗元晓的《大乘起信论疏》。后到钱塘(今杭州)天竺寺听华严宗法铣讲《华严经》。大历七年(772)又往剡溪,从成都慧量重新研习“三论”。大历十年(775)到苏州从天台宗学者荆溪湛然学天台止观及《法华》、《维摩》等经疏。复走谒牛头慧忠、径山道钦及荷泽  相似文献   

12.
李退溪思想中的内在矛盾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 )在治学方法上 ,他一方面强调儒家执两用中的“中道”原则 ;一方面却又将儒门之外的其他学派通通斥之为“异端”。(二 )在学术理念上 ,他一方面主张“吾道自足” ,把儒家思想视为完备无缺的体系 ;一方面却又不得不接受佛、道两教的暗中影响 ,在某些地方“援引求合”。 (三 )在生活态度上 ,他一方面倡导“内圣外王” ,把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人生的理想境界 ;—方面却又一再辞官 ,用佛、道两教的出世哲学来指导自己的现实生活 ,热衷于“退隐田园”。 (四 )在艺术实践上 ,他一方面宣称“诗为末技” ,主张儒者不以诗文辞章为务 ;一方面却又认为“不可无诗” ,并在诗、文、书法的创作中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正视退溪思想中的这些矛盾 ,并不意味着抹煞退溪思想的历史贡献 ,而能使我们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这位儒学大师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3.
写议论文,常用类比的方法。类比的方法,就是通过与同类事物作比较,来说明某一事物的性质的方法。冯梦龙的《古今谭概》记载着这样一件事:“翟永令母皈心释氏,日诵佛不辍声。永令佯呼之,母应诺;又呼不已,母愠曰:‘无事何频呼也?’永令曰:‘吾呼母三四,母便不悦;彼佛者,日为母呼千万声,其怒当何如’?母为少止。”翟永令用“自己呼母”类比“母亲念佛”,得出了佛必大怒的  相似文献   

14.
紫柏真可是明代四大高僧之一,他的思想鲜明地反映出明代儒释道会通的趋势。在儒释道三教关系上,他主张三教心同名异,倡导三教融通,消弭互相攻击,他还以儒理解释佛经。在性情关系上,糅合儒佛之说,主张佛性只是一种潜在的有,必经实修才能真正得到。他一生的活动表现出“出入孔老之樊,然终以释氏为歇心之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蒋礼 《天风》1995,(6):23-23
最近,一些教会收到了一张反动传单,说:有一位“活基督”要来做王,要共产党人和世上的君王、总统部归向他。“活基督”是谁呢?传单说:“这位活基督就是李常受。” 这份传单的内容是反动的。它在中国散发,内中又特别提到共产党。  相似文献   

16.
《法音》1992,(12)
普贤,梵语Samantabhadra(音译邲输跋陀或三曼跋陀)的意译,亦译遍吉,为印度佛教经典中经常出现的诸多菩萨之一,亦是中国佛教界和信佛者崇拜的四大菩萨(普贤、观音、文殊、地藏)之一,峨眉山传为普贤菩萨显圣应化的道场而闻名于世。普贤之成为中国佛教中被崇拜的主要对象,即在于他具有“十大行愿”的无量功德。“十大行愿”出自《华严经》,内容是:一礼敬诸佛;二称赞如  相似文献   

17.
道教辞典     
炼形道教修炼术语。一、炼养身形。即通过导引、行气等炼好身体,为“得道成仙”创造条件,义同“筑基”。《至游子》卷下:“学道者必先养其身,而后可与议矣。”“止行炼形可乎?奇士曰:斯住世矣,为其返老还少也。”《云笈七签》卷四十九《玄门大论三一诀》:“守神炼形为中乘。”二、炼养“内丹”。即通过“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等阶段,实现三归二、二归一而“结胎成丹”。《灵宝毕法·金液还丹第七》云:“则大药将成,谓之金液;肘后抽之入脑,自上复下降下田,则曰还丹。又复前升,遍满四体,自下而上,则曰炼形。”又云:“此采药三百日,数足胎圆,而飞金精减一卦,勒阳关如旧,罢  相似文献   

18.
佛言祖语     
《法音》1991,(8)
善生言:“世尊,云何菩萨自他庄严?”佛言:“善男子,菩萨具足二法,能自他庄严:一者福德,二者智慧。”“世尊,何因缘故,得二庄严?”“善男子,菩萨修集六波罗蜜,便得如是二种庄严。施、戒、精进,名福庄严;忍、定、智慧,名智庄严。复有六法,二庄严  相似文献   

19.
宋濂是宋元之际的理学家。他在明代,“以开国巨公,首唱有明三百年钟吕之音”。他在理学上宗奉朱学,但他讲道教的元气说,强调吾心为天下最大,又谓儒佛“本一”、“同一”,儒佛相资并用。他参取佛教“盪名相”、“破二边”、作为理学识心明心的方法,其说多越出朱学的“规矩”。他与明初曹端、吴与弼等朱学人物,从不同的角度,使朱学的思想体系发生分化和衰变,以至后来的王学得以抬头。  相似文献   

20.
渔夫教子     
从前,在一个海边的村子里,有一位渔夫有着一流的捕鱼技术,被当地的人们尊称为“渔王”。然而随着“渔王”渐渐年老,他也越来越苦恼,因为他3个儿子的捕鱼技术都很平常,和他相差太大,他觉得很没面子,有损自己“渔王”的美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