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并非直接接续了康德的"实践理性"概念,而是发端于对黑格尔哲学的接纳和批判。经由对黑格尔辩证法及其哲学基础的批判,马克思的实践概念突破了西方实践哲学的传统视域,批判地划清了同黑格尔辩证法的界限。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以自我意识的"纯粹活动"为基础的、具有"逻辑的、泛神论的神秘主义外观的"思辨辩证法,而马克思的辩证法是以实践原则为基础的、"阐明社会生产的真实历史发展的、批判的、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2.
研究黑格尔——辩证法的创始人之——哲学的兴趣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说来完全是可以理解的。诚然,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这一开始就决定了它的历史局限性。然而,黑格尔在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基础上作出了一系列天才的辩证猜测。因此,如果不从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去批判地了解唯心主义者黑格尔在这方面所作出的一切,要进一步探讨辩证方法和辩证逻辑是不可思议的。列宁在其著名的哲学遣书里提到的正是这一点。在苏维埃政权建立以后的年代里,我国学者  相似文献   

3.
对于马克思颠倒黑格尔“国家”的传统理解,容易把黑格尔的“国家”贬低为维护普鲁士专制、宣扬君主独裁、强调古典整体主义和国家意志高于一切的现存政体。基于辩证法的进路可以发现,黑格尔的“国家”并非现存的国家,而是指伦理理念的现实化,是普遍意志与个人自由相契合的有机统一体。马克思承认黑格尔国家有机体的观点,但认为黑格尔颠倒了国家有机体的辩证法前提。本文认为,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从绝对精神出发的、外在于事物的抽象方法;马克思的辩证法则是面向事物自身的辩证法。基于辩证法的颠倒进路,有利于从方法论视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对黑格尔“国家”的颠倒。  相似文献   

4.
文章说,独立的马克思的辩证法是一种虚构。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为占有黑格尔的辩证法、和它结成一种明确的关系而进行的斗争史。在谈到马克思所使用的“显现”概念时,文章说马克思的意思有两方面;一、要把某物理解成为他物的形态;二、要在他物的形态的自我表现运动中去认识它的意义。文章在叙述了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过程之后接着说,在解释历史状况时,马克思几乎是粗暴地使用了辩证法,马克思思想的全部发展特征是:和单纯的还原批判以及和费尔巴哈的基础相比较,活动和生产的因素却始终是愈来愈占居领先地位。文章说,如果说黑格尔的辩证法中所完成的是精神的反归自身,那么,马克思的劳动中所完成的则是人的人类生成。马克思力图在劳动与辩证法之间建立起相互对立的关系。黑格尔最终想扬弃对象性,而马克思却要证实这种对象性。马克思利用对象化过程重新解释了黑格尔的扬弃过程。他把劳动视为人的生产力量,把辩证法视作抽象思维的否定活动,并把两者对立起来。文章说,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思想基础的形成已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结束了。黑格尔的辩证法现在系统地获得了它应有的地位,它的最基本的形式在马克思的思想中永远保持着生命活力。马克思的内在发展就是黑格尔的“颠倒”和“翻转”。文章最后说,马克思颠倒黑格尔辩证法的尝试是否成功了呢?回答是:按照辩证法的最初问题,颠倒辩证法的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辩证法是一种认识过程,这种认识过程从根本上说来是实现不了的。如果我们试图从生存的范围中去把握黑格尔的辩证法所提出的问题,并使之再现的话,那么,马克思则走上了相反的道路。马克思的“辩证方法”恰恰又把最拘泥于形式的黑格尔的辩证法规定为一种绝对价值。马克思的这种辩证方法最终是起着一种包含在历史内的形而上学的作用。总之,卡尔·马克思的辩证法并没有什么不考虑它作为整体是如何在他的思维中巩固下来而就可以信赖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正如小标题所示,本文是以黑格尔为中心的。作者首先叙述了哲学史上各派的辩证法及反辩证法者的辩证法观,并据此而把辩证法分为普遍的辩证法、客观的辩证法、主观的辩证法、主体的辩证法、无的辩证法;进而又把普遍的辩证法细分为唯心的和唯物的,把主观的辩证法细分为否定的和肯定的。第二、作者认为,辩证法是矛盾的逻辑学。在作者看来,解决矛盾就要以矛盾为前提,因此就必须承认存在着的矛盾,否则就谈不到解决矛盾。第三、作者通过他对黑格尔的矛盾和否定概念的分析,认为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否定的逻辑学”,他的理由是:黑格尔的逻辑学是一个体系,这意味着它不仅是矛盾的逻辑学,而且也是包括矛盾在内的一种“广泛的否定的逻辑学”。但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在作者看来,则是“对立的逻辑学”,因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中的矛盾实际上就是对立。同时作者强调说,黑格尔的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虽然都不是矛盾的逻辑学,可是矛盾却被认为是否定和对立的最根本的、最尖锐的形态。第四、作者又根据黑格尔的说法,认为辩证逻辑乃是存在论的,因而也就必须承认矛盾的客观性、实在性,亦即存在着的矛盾。在作者看来,运动就是存在着的矛盾;但是作者却又说:“如果否定客观的辩证法,主观的、肯定的辩证法也就不能成立;反之,如果忽视主观的(肯定的)辩证法,客观的辩证法也就不能生存下来。”最后,作者对于黑格尔辩证法的三个契机即悟性的、辩证的、思辨的三个契机作了分析和解释,说明了辩证法和逻辑学的同一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要真正理解黑格尔哲学,不能仅停留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纯原则及纯理性的方面,还应从黑格尔本人对思辨理性及辩证法的实际运用来看待它。黑格尔的绝对唯心主义与辩证法是不可分离的,通过辩证法,黑格尔克服了不可知论和主观唯心主义,并使唯心主义的一般理想和基督教信仰达到了高度的和谐  相似文献   

7.
恩格斯并没有把他的哲学立场称为"辩证唯物主义",而是更倾向于使用"唯物主义辩证法"一词,认为他和马克思颠倒了黑格尔的辩证法。黑格尔认为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而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在布尔什维克的传统里,"辩证唯物主义"被列宁和斯大林确立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哲学的名称。这种名称上的变化反映了对恩格斯"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片面理解。列宁和斯大林认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而恩格斯力图对它们进行调解。他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接受了黑格尔系统的三大划分,即自然科学进入黑格尔自然哲学的位置、历史科学进入他的精神哲学的位置、在"纯粹的关于思维的理论"中形成的自然科学和历史科学的辩证"原理"与黑格尔的逻辑并列地成为真正的哲学。恩格斯认为"纯粹的关于思维的理论"能够把握存在的原理,这样的主张包括如下唯心主义观点,即存在的概念必须限制在我们的经验领域内。恩格斯辩证法的唯物主义特征以培根关于人类知识的实践来源的论述为基础。  相似文献   

8.
阿尔都塞通过研究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黑格尔辩证法,得出了一个基本看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黑格尔辩证法的不同不在于用相同的方法研究不同对象的性质,而在于辩证法结构的不同;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一元决定的矛盾,而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多元决定的矛盾。在黑格尔那里,“辩证法完全取决于一个根本的前提条件,即简单的原始统一体通过否定的作用在自身内部不断发展,而在它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在它每次变成一  相似文献   

9.
邓晓芒同志的《思辩的张力——黑格尔辩证法新探》一书是作者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而精心撰写的一部力作,是对黑格尔辩证法研究的新突破.要在黑格尔辩证法研究中推出新意,需要有新的视角、新的思路,还要有理论的勇气和冷静钻研的精神.作者立足当代,力求对“原版的”黑格尔思想作尽量准确的、客观的表述,在黑格尔辩证法这个“古典”的主题上,发前人之未发,展示了一系列的新意和创见.本书开宗明义第一章就令人耳目一新地挖掘出了黑格尔辩证法的两个起源——语言学起源和生存论起源,追溯了作者独具慧眼所发现的黑格尔辩证法中的“逻各斯  相似文献   

10.
象叔本华一样,克尔凯郭尔向黑格尔的科学认识论和辩证法发动了进攻。他批判黑格尔的存在与思维的同一性,但并不是因为他不喜欢唯心主义,而是因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他都不喜欢思想的合理性。克尔凯郭尔把思维与存在,逻辑与辩证法,客观性与主观性相互割裂开来,抛弃前者而仅只保留后者。他思考的主题是辩证法的主观性,是特殊个体的主观辩证法。在克尔凯郭尔看来,叔本华的辩证法不是纯主观的,而是太包罗万象,因而不理解个体的真正作用、“孤独个人”和一般理性主义的真正作用。他宣称,真正的对立永远是“隐秘的”。  相似文献   

11.
从苏格拉底到黑格尔,辩证法始终是西方哲学的主流话语。作为承载了过多历史负荷的公共话语,辩证法既体现了传统哲学的最高成就,也遗传了其经久不治的痼疾——辩证法崇拜,乃至海德格尔干脆弃之不顾而另创一套话语。与海氏相比,马克思更忠实于历史,亦更富有建设性。早在1844年,他就完成了对黑格尔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并彻底摧毁了辩证法崇拜。但是,即使在黑  相似文献   

12.
本文是法国新黑格尔主义者L.朗特格莱勃(Ludwig Landgrebe)教授、博士的“辩证法问题”一文中的第四节。该文共分五节,第一节主要论述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辩证法之间的关系,第二节论述黑格尔的辩证法,第三节进而谈到黑格尔原来想要表述的辩证法和他在自己体系中所体现的辩证法之间的不一致。第四节论述马克思的辩证法,第五节论述恩格斯的辩证法。在第四节里,作者联系黑格尔的辩证法来探讨马克思的辩证法。作者一方面认为马克思的辩证法是“现实的辩证法”,有别于黑格尔的“观念的辩证法”,并以为“马克思首先是把他的思想看作为一种完成了的自然主义或者一种真正的人道主义,这种人道主义既与唯心主义又与唯物主义有所区别”。另一方面,作者还认为:“马克思的辩证法是人的族类的自我生产的原则,它不是思维运动的规律,而是真正的生产活动的规律,是作为一个劳动着的并通过劳动来推行自我维持和自我生产的人的活动规律”,并说,“马克思的辩证法不是在一种无意识的变化的规律性的意义上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在谈到生产关系的时候,作者认为:马克思依照哲学传统所赋与他的非此即彼的概念不能对生产关系的实质作出最后的答复,作者以为:“生产关系既不是自然,也不是精神,而是两者的统一”。作者还讨论了马克思对于自然的观点,认为:“对马克思来说,自在的自然是一个毫无意义的、可以根本不问的问题。”并认为“在这一点上,马克思的观点不仅与唯心主义有血缘关系,而且甚至在结构上相同”。最后作者在谈到人的问题时认为:“对于马克思来说,人是自然整体,这个整体的本质核心不是精神,但也不是物质,而是两者的统一”,作者竟瞎说;“在这一点上显然可见:马克思的观点是多么深刻地植根于形而上学思维的整个传统之中”。  相似文献   

13.
在1873年1月24日出版的《资本论》德文第二版的跋中,马克思阐明了他对自己的辩证法与黑格尔的辩证法之间的关系的观点。“辩证法在黑格尔手中神秘化了,但这决不妨碍他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在他那里,辩证法是倒立着的。必须把它倒过来,以便发现神秘外壳中的合理内核。辩证法,在其神秘形式上,成了德国的时髦东西,因为它似乎使现存事物显得光彩。辩证法,在其合理形态上,引起资产阶级及其夸夸其谈的代言人的恼怒和和恐怖……”从这段话里,我们既看到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唯物辩证法之间的对立,又看到辩证法的“神秘形式”与“合理形态”之间的对立。那么,什么是辩证法的“合理形态”呢?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明确断言:“我的辩证方法,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黑格尔把思维过程变成独立的主体,并使之成为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相反,马克思却把观念的东西理解为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辩证法在黑格尔手中神秘化了,但这决不妨碍他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因此,黑格尔对辩证法的理解和马克思对辩证法  相似文献   

15.
对于卢卡奇写的《青年黑格尔》一书,可能众说纷云,但人们无一例外地把它看作一本关于哲学史的书。根据这个观点,人们进而可以考察卢卡奇所使用的方法的依据。例如,人们可以研究卢卡奇下述观点:他认为,黑格尔辩证法产生的决定性作用,应该归因于他逐步揭示了他耳闻目睹的资产阶级社会中的矛盾,尤其是他揭示了确立这个社会的经济事实的重要性。卢卡奇强调黑格尔的经济观念对于黑格尔辩证法的产生所起的作用。卢卡奇的这个新观点,从其出现时起,就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当B.克罗齐知道卢卡奇这本书(该书的副标题是《论辩证法和经济学的关系》)问世之后,他竟勃然大怒,毫不犹豫地宣称,卢卡奇这位著名的匈牙利—苏联的马克思主义者是在胡言乱语。但是,我们拿不出任何事实来证明,B.克罗齐决意去阅读《青年黑格尔》一书;我们可以设想,即使他了解了这本书的中心思想,他仍然会拒绝阅读它。  相似文献   

16.
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事情本身的过程,是一种演证法,一种有机的—历史的动态逻辑,而赫尔德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深刻的意义。通过黑格尔与赫尔德之间的一种溯源性研究,可以发现赫尔德哲学思想的辩证元素及其对黑格尔辩证法形成的意义,即一种语言的有机体理论、关于历史发展的内在原则和必然性的思想以及民族、宗教与生命的内在统一的思想构成了三个本质的环节。黑格尔的辩证法正是赫尔德的这种有机的历史的思维方式的逐渐发展。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称辩证法为"我的方法"和"我的阐述方法",认为辩证法是主体实践活动的思想积淀。黑格尔作为辩证法的集大成者,把辩证法归结为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但是辩证法在黑格尔手中被神秘化了,被认为是绝对精神的自我演化。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辩证法的神秘性,恢复了辩证法的合理形态,认为主体性、批判性、革命性是辩证法的本质。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深刻理解辩证法的科学本性,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和大众化。  相似文献   

18.
1961年8月恩斯特·布洛赫移居西德,以76岁高龄受聘为图宾根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次年,他发表了新版《主体—客体:对黑格尔的解释》。在这部关于黑格尔的杰出作品中,布洛赫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遗产的观点。布洛赫不仅把黑格尔视为独一无二的哲学家,而且把他的哲学誉为一切百科全书式地世界化的辩证法的典范。但是,继承黑格尔的遗产决不能像黑格尔右派那样继承其政治哲学,特别是国家学说的衣钵,而要像马克思一样继承其活生生的辩证法,扬弃"哲学的假问题、意识形态和所谓世界精神的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19.
阿尔都塞之所以不认可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辩证法进行颠倒,最为重要的原因在于他没有从逻辑学的视角来审视"颠倒问题"。马克思正是从逻辑学的层面对黑格尔的辩证法进行了主词和谓词的颠倒,"实践"取代了黑格尔的抽象理念和费尔巴哈的类本质成为了逻辑主词,"观念"则成为了谓词。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颠倒,区别在于对逻辑主词的不同界定;正是通过主谓颠倒和主词革命,马克思实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变革。阿尔都塞局限于辩证法的"洞穴",结果将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误读为"结构的改造"。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海德格尔在许多地方都涉及到黑格尔,而在这些涉及到黑格尔的地方,表扬的话比批评的话更多。然而,就黑格尔辩证法而系统地、完整地分析和评价黑格尔的,要首推他的《黑格尔的经验概念》一文。该文是海德格尔1942—1943年为他举办的关于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研究班所做的报告,1950年被收入《林中路》在法兰克福(美因)出版,后编入《全集》第5卷。在该文中,海德格尔逐段地、在一些地方甚至是逐字逐句地梳理了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导论的十六段文字,进行了一种表面看来严格按照文本、实际上是“六经注我”的诠释。这些诠释的一个最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