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出世间是佛教的终极追求,它不是指离开人生社会躲入深山古寺的空间意义,而是透彻地把握世间的实际性质,去除杂染增长清净而至于圆满境地,即世间本身而获得出世间的意义,其具体过程即进入、改革、进善、发达、觉悟人生社会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我想佛法其实不同于其他的宗教,而是一种智慧的信仰。而且这种智慧也不同于世间的这种思想和知识,佛法绝对不是一种知识层面上的东西,而是一种内在的智慧。我们能够开启这种智慧就能够明心见性、就能够超出轮回。如果我们好像在世间读书一样,只是运用,只是去积累很多知识,那么可以说没有什么大的用处。因为,解脱不是积累知识可以达到的,不是说好像我记忆了很多佛教的名词,然后有一天我突然就开悟了,不会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3.
美的眼睛     
王萌 《美与时代》2007,13(5):25-27
现今人们常常说看不到美和艺术的魅力所在,其实,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艺术也不是缺乏魅力,而是人们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缺少具有审美意识的心灵.  相似文献   

4.
生活之要     
正人每天都要生活,生活不是有的吃、有的穿就算,也不是有钱赚、有人爱就好。生活不是那么简单,当一个人来到世间,本能的第一个要求,就是平安,之后就要饮食。婴儿在摇篮里或在母亲的怀抱中,感到无比安全,但他还是需要牛奶。及至长大后,要求赞美,要求鼓励。一旦入学读书之后,所要求的就更多了。人在世间生活,要求很多,但最基本的莫如:一、要过得欢喜。人间生活里最宝贵的东西,就是欢喜。假  相似文献   

5.
“诸行无常”的宇宙●王恩洋上下四旁为宇,往古来今为宙,这是宇宙的本义,相当于今时所说的空间与时间。但此处所说的宇宙,不是指的空洞形式的宇和宙,而是指的在整个时空中无量的具体事物,总略言之曰宇宙;在佛法里所说的有情世间和器世间即其内容。这样的宇宙其性能...  相似文献   

6.
人间佛教代表了20世纪以来中国佛教界提出的适应新时代的佛教发展理念。那么,人间佛教理念的内涵是否舍于佛陀之本怀呢?基于《杂阿含经》的人间佛教思想探讨,尝试从原始佛教的角度探究释迦牟尼佛对于世间与出世间关系的看法。原始佛教中诸多关于“苦”、“无常”、“出离”的法义,并不意味着是对人生的消极理解,相反的,其背后反映的恰恰是对生命觉悟、解脱、幸福的追求。世间与出世间本质上是从有漏与无漏、缠缚与解脱而言。所以世间与出世间本质上是“流转”与“解脱”的不同,并不是在世间外另有一个出世间。  相似文献   

7.
爱迪生:世间没有一种具有真正价值的东西,可以不经过艰苦辛勤劳动而能够得的。鲁迅:伟大的成绩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居里夫人:在捷径的道路上得到的东西决不会惊人。当你在经验和诀窍中碰得头破血流的时候,你就会知道:在成名的道路上,流的不是汗水而是鲜血;他们的名字不是用笔而是用生命写成的。名人论治学之道  相似文献   

8.
国外一家著名的作家曾经说过:我们的世界所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同样,对于看似“山穷水尽”的市场来说,缺少的不是商机,也是发现。美国有家缝纫机厂,销量原本相当可观,不幸的是遭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的硝烟四处弥漫之时,缝纫机的销售量每况愈下。由于受战...  相似文献   

9.
简单的生命     
曾经有人告诉我,樱花最美的时候,不是它开得如火如荼的艳丽时分,而是它即将死去之时,每一朵花细碎的花瓣都凋零于空中,纷纷扬扬。樱花落的时候,最美。曾经有人告诉我,一个人最快乐的时候,不是在他终于得到了成  相似文献   

10.
郭文文 《天风》2006,(9):38-39
蒙神的拣选和恩典.靠主耶稣基督钉十字架的宝血和大爱,成为神的儿女,也成为神手中的器皿。不管今天的我们的作用是大是小.也不管在这个世间有何作为.都请别忘了这不是你我的功劳.而是神的恩典在我们身上。  相似文献   

11.
上期本栏发表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是六祖《坛经》中的一偈。这是慧能大师对佛祖释迦牟尼“世间出世间法不二”这一法意生动的阐述。佛陀曾多次说到“世间法即出世间法”,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应当明白这一道理,在世间证得佛法,并弘扬佛法于世间。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社会上许多人对佛教是不太理解的。对于佛教的经论有人以为太深奥而不愿问津;有的则以为它是让人逃避现实的理论;也有些人根本未接触过便视为迷信。其实,佛陀成道于世间,他对世人的种种烦恼痛苦是深刻理解的,而他所创立的佛教正是为了度尽众生,使之离苦得乐,获得大解脱。佛经除因古人用古文翻译需要作些注解外,含意都极为鲜明,且能直接启迪人生的智慧,利于我们的言行。本期我们从佛陀的《遗教经》中撷取一叶,希望读者能得到受用。  相似文献   

12.
吹牛无妨     
有人说:世间动物有四种自娱的典型:驴打滚、鼠磨牙、猫洗脸、人吹牛.又说:吹牛就象猫洗脸,用本人的唾液取悦自己,却完全是一付居高临下的面孔,好似世间只有他才是与尘世绝缘的正人君子.听来让人生厌.我也承认,吹牛在某些场合看来确实不是一种令人宽容的习惯,难免令人反感.然而,我又想,吹牛也是一种机智,也是一种勇气,或说是事业成功的先兆.美国不是就有吹牛俱乐部吗?会员多达几十万计,而且有专业与业余之分.他们说政客是专业吹牛选手,  相似文献   

13.
一位天使般的人物写道:上主,请将我塑造成和平工具,哪里有伤害,让我传达宽恕;哪里有仇恨,让我播种爱德;哪里有疑惑,让我提供望德;哪里有绝境,让我带去喜乐。上主,请赏赐我所梦寐以求的,不是被理解,而是去理解;不是被安慰,而是去安慰;  相似文献   

14.
哲学与宗教的同源性,显示为如何从柏拉图哲学的神秘性过渡到基督教思想的神秘性.可以使宗教思考,即使得宗教中饱含着没有被想到的理性因素.在这种“宗教”思考中,由于缺少上帝目光与人的目光之间的交互性,因此上帝和人的灵魂不是被思考的或可以实现的对象,而是绝对的他者.只有做“非对象思考”时,灵魂才是高贵的.德里达所理解的责任,正是对这些“他者”的责任.没有神秘性,也就没有责任.“灵魂不灭”不可说,它属于这些无解的、具有神秘色彩的疑难问题,它不是被证明或证伪的,而是被体验的.灵魂的触角永远是独特而不可替代的.  相似文献   

15.
庄子哲学的主题是放歌生命。位居《庄子》首篇的《逍遥游》是庄子哲学之总纲。对于庄子来说,“逍遥游”既不是“鲲”在水中的游,也不是“鹏”在空中的游,而是“心”在世间的游,是精神的苦旅:神游!只有神游是游于“无穷”的逍遥游。“游”即化“形”归“虚”,是“心”对“形”的抗争。  相似文献   

16.
试读《大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重点在思考《大学》的哲学-形而上的意义。作者认为,《大学》的哲学精神在于 强调一个“止”字。“止”不是“停止”,而是“立定”的意思。“立定”世间万事万物万民各自的位置,是 《大学》“诚意、正心……平天下”的核心。据此,作者对“格物致知”等说法,提出不同于一般经验知识 论的看法,认为“格物致知”乃是排除(被动)“感觉”(物),而“认知”万物“自己”。于是,本文对《大学》 哲学精神的理解,重点在于从“自身”、“自己”、“本身”贯串下来。  相似文献   

17.
构建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的传授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主动建构、理解数学概念,获得数学方法,发展用数学进行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生命灵粮     
《天风》2015,(8)
<正>做事需要聪明,做人需要智慧。当以圣经来支配你的思想,不是利用圣经来支持你的思想。圣灵充满不是让人"高人一等",而是使人"低人一等",就是更加谦卑地去服侍人。没有信心的行为叫人趋向于假冒伪善,没有行为的信心却把人陷在自欺里面。教会缺少的不是指责破口的手指,而是堵住破口的身体。当我们任凭神时,我们就蒙福无边;但是当神任凭我们,我们就后患无穷了。  相似文献   

19.
伦理学作为第一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照我们的哲学传统,对存在的把握或理解一般被认为是第一哲学。然而,对存在意义的理解,真的就是哲学的第一或最高的问题吗?抑或,第一问题难道不是源自于那种不安意识?这种不安意识打断了我对存在的执着所具有的那种无所顾忌的自发性,并因此对我的存在的权利提出质疑,我的存在已经要对他人之死负有责任。因此存在意义的问题——就不是对这个非同寻常的动词进行理解的存在论,而是关于存在之正义的伦理学。因此最高的问题或哲学的问题就不是为什么有存在而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存在如何为自己的正当性辩护。  相似文献   

20.
一按公认的看法 ,维特根斯坦从《哲学研究》第 2 4 3节开始进入私人语言论证。 (参见维特根斯坦 ,下引仅标节数 )他所设想的私人语言不是那种用来自言自语的语言 ,也不是通常用来记录内心经验的语言 ,而是 :“这种语言的语词指涉只有讲话人能够知道的东西 ;指涉他的直接的、私有的感觉。因此另一个人无法理解这种语言”。有人从这段话中区分出两种私人语言 :偶然的和逻辑的。偶然的私人语言就是指涉私有感觉的语言 ,而逻辑的私人语言则既指涉私有感觉 ,又是其他人无法理解的。偶然的私人语言可以是日常语言 ,这并不是维特根斯坦要考虑的 ;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