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针对学术界对密教哲学的不同认识,尤其以“六大缘起”作为整个密教哲学的核心概念,提出密教哲学主要是讨论菩提心的问题。菩提心是密教哲学的基本论题。并引经据典,论证菩提心思想由大乘经论讲的发菩提心功德和菩提心十二义的概念演变而来,具有本体论的含义。清净、空性,尤其大乐、光明以及明空无二、空乐双运等是是密教哲学特有的概念,道果、大手印、大圆满等法也是表示菩提心思想的概念。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唐五代三种注《契》之作在金丹品位、类型及服食效果等方面的考辨,认定此三种著作属外丹之列。其中阴注与彭注偏重约《易》以证丹道,而无名氏注则从可运作的思路注《契》,大致代表了唐五代外丹家注《契》的两大流派。此外,本文还就内外丹术所用名词往往相同的历史原因以及如何辨别内外丹著作的基本标志,作了必要的论叙。最后,在约《易》以证丹道方面,该文探讨了这三部著作的共同特征,并对其约《易》水平之高下进行了评析  相似文献   

3.
唐密、东密、台密所传行的胎藏界、金刚界“两部大法”,以如来藏缘起论为理论基础,以体证菩提心为即身成佛的秘诀、瑜伽行的枢要,对菩提心有其独特的开示。 经论所指示的菩提心 两部大法中,胎藏界(梵语 garbha dhatu)法之“胎藏”,指众生本具的佛性、理性、成佛之因,喻如婴儿孕于母胎,真金藏于金矿,此即是大乘如来藏系经论中所说的如来藏、佛性。胎藏界法宗依的《大日经》,开篇《入真言门住心品第一》,指出法身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所证不可思议的“一切智智”,以“菩提心为因”。此所谓菩提心,指菩萨初证真如时…  相似文献   

4.
佛言祖语     
《法音》1994,(8)
尔时会中有一大菩萨摩诃萨,名曰喜王,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仰白如来,而作是言:“菩萨云何知恩报恩?”佛告喜王菩萨:“善男子,谛听谛听。菩萨摩柯萨知恩者,当发阿得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报恩者,亦当教一切众生,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若发菩提心,云何而发?菩萨因何事故,所以能发?”“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初发三菩提心时,立大誓愿,作如是言:若我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当大利益一切众生,要当安置一切众生大涅中,复当教化一切众生,悉个具足般若波罗蜜。是则名为自利,亦名利他。是故初发菩提心者,…  相似文献   

5.
《参同契》作者及成书年代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参同契》一书,在我国文化史中,今当属于科技史,实有其特殊的地位,且有现实意义。而对其成书及流传的原委,尚未见全面的考核,且对其内容的理解,尤多恍惚,因综合前人之说以考之,要在能明辨全书之旨。然近二千年来,变化之情况殊复杂,此文仅考《参同契》的作者及成书的时间。《周易参同契通真义》三卷,四库提要曰:“诸家注《参同契》者,以此本为最古。”此见已成定论,因自乾隆四十六年(1781)迄今,未能发现早于此本之《参同契》。故凡论《参同契》者,必以此本为主。今据明正统十  相似文献   

6.
佛言祖语     
《法音》1988,(3)
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大觉怀琏禅师日:(晓)舜老夫(禅师)赋性简直,不识权衡贷  相似文献   

7.
佛言祖语     
《法音》1988,(11)
凡佛弟子,不通文字般若,即不得观照般若;若不通观照般若,必不能契会实相般若。实相般若,即正因佛性也;观照般若,即了因佛性也;文字般若,即缘因佛性也。今天下学佛者,必欲排去文字,一超直入如来地,志则高矣,吾恐画饼不能充饥也。且文字佛语也,观照佛心也;由佛语而达佛心,此从凡而至圣者也。  相似文献   

8.
从契此的“手把青苗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偈中,反映了退让并不是完全的消极,有时反而是一种积极的进取,从而揭示出丰富的人生哲理。  相似文献   

9.
论无分别义     
王恩洋 《法音》2004,(7):3-3
无分别义本难了解,今依古人所说譬喻以明之。如人怕蛇,夜间见绳为风吹动,心生分别,以为是蛇;既觉是蛇,便生恐怖。此之谓分别。无分别者,于绳见绳,不别作蛇想,如其本有,分别不起,恐怖不生,便是无分别也。再进一步,则对此绳亦不分别,知此绳者原不过许多麻缕结合而成,设去此麻,绳即无有,是绳仍假合,非本有也。吾人知绳而蛇执空,以其本无蛇性故;知麻而绳执复空,以其本无绳性故。佛法空性,其义如此。以此为喻而观人事,则见世间众生在无量人中种种分别,或以为恩,或以为仇,或以为善,或以为恶。由此分别,便起贪瞋爱憎等烦恼,由烦恼故便起杀盗淫妄诸…  相似文献   

10.
谢正强 《宗教学研究》2003,2(3):100-104
钟吕内丹是五代宋初开一代风气之先的丹法系统 ,它以道教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为其理论基础 ,而这一思想基础更直接的来源则是汉代道教经典《周易参同契》。本文将《周易参同契》与钟吕内丹派经典《灵宝毕法》、《钟吕传道集》、《西山群仙会真记》等相比较 ,并参以其它内丹经典 ,深入分析了《参同契》对钟吕内丹道理论建构的重要影响 ,包括天道观、药物论、火侯说等。  相似文献   

11.
《楞伽经》是佛教一部非常重要的大乘经典,其高度的理性分析和中观智慧奠定了整部《楞伽经》的逻辑基础。《楞伽经》中道逻辑包含三个层次:"空空"是破除法与非法的分别;"问问"是破除百八句相的执着;"宗通"则展现了大乘中观的空性智慧。通过这三个层次的延伸,确立了《楞伽经》的智慧逻辑。  相似文献   

12.
"菩提心"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理论基础,其核心内容便是"慈悲心"。文章由分析心理学中的"阴影"概念引发出对"恶"的临床水平意义上的探讨。总结并发展了"恶"的心理学含义,阐述了对"恶"的理解和认识在心理治疗中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将佛教中的"菩提心"引入现代心理治疗领域,阐明了治疗师在心理治疗中对待"恶"的态度及方法。"阴影"与"恶"是人类内心及人性中无法被忽略或否认的部分,需要以"慈悲"的态度去面对和抱持,这是一切心理治疗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正>《归真要道译义》一书为清代经师伍遵契翻译的伊斯兰教著作,原作者是12世纪伊斯兰教哲学家拉齐,原著为波斯语,名为《米尔萨德》,该书传入中国后,对中国伊斯兰教产生了重要影响。据《经学系传谱》记载,明清时期的经师多喜讲授《米尔萨德》,《米尔萨德》还被列为经堂教育的必修教材。"命"与"性"是《归真要道译义》一书中的核心概念,一方面它们对应着伊斯兰哲学中的灵魂观念,另一方面被译者用极具儒学特色的"命"和"性"概念表述伊斯兰的灵魂观念。对于这一概念的研究既有利于深入研究伊斯兰哲学的深刻义理,  相似文献   

14.
佛教文献记录的梁武帝天监三年发菩提心"舍道"一事,因时间、人物等衔接问题,引发诸多争议。本文从文献记载及流传情况着手,结合分析梁初佛、道二教之争,指出梁武帝天监三年发菩提心"舍道",是佛、道二教斗争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由黄檗的棒喝,直接开创临济宗。黄檗希运卒於宣宗大中四年(850),而武宗灭佛於大中元年(847),故知黄檗的棒,正起於武宗将灭佛的客观形势。其徒临济义玄,卒於懿宗咸通八年(867),已迟十七年,约见佛教之恢复。然时代更衰且正见未出,宜临济宗有四宾主与四照用的方法,实即是非颠倒,世见混乱的反映。先以四宾主论,义犹阴阳两仪而四象,凡主为阳,宾为阴。主为是,宾为非,如能主对主相见,则可不言而喻,故曰“横按镆铘全正令,太平环宇斩痴顽;”或为主对宾,则宾能从主,则未尝非,此即临济度人之道,故曰“高提惮印当机用,利物应知语带悲。”或有不辨是非者,反成喧宾夺主,且以宾对主,此见时代之黑暗,故曰“口念弥陀双拄杖,目瞽眩人不出头,”临济卒后八年(875),有黄巢起义决非偶然。更甚者,世多茫然不知所云者,尤在高谈阔论,故曰“倚门傍户犹如醉,出言吐气不惭惶,”且多对  相似文献   

16.
第三菩提心发光地火光尽焚所知薪,故此三地名发光,人此地时善逝子,放赤金光如日出。此一颂释发光地名。由离垢地,戒清净故,而生定慧,发智慧光,名发光地。所知者,谓于所知境,所起法爱定爱,火光焚彼,如焚薪故。赤金光者,非同初二地慧,惟是寂静光明,此转明利,如初日光。  相似文献   

17.
了解过契里柯的人生轨迹,我们不难发现,其画作对于当时确有自身的独具性所在,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的一家独大。同时期的未来主义以及稍晚的超现实主义等也均在不同程度对所谓"形而上"的画法甚至观念有所表达。而反观契里柯的画作究竟能否如其所愿全然体现出高深的"形而上"来,则人云亦云,仍有待商榷。不能因为我们先于观画而知其所倡导的"形而上"准则,就将此硬性植入进原本虚弱无力的画作本身中去,从而为创作者及其追捧者谋得一种不可名状的神秘的"优等"感,这是不可取的。毕竟,画本无意。所以,我们要理解契里柯的想法,需要审视甚至以批判的姿态来剖析契里柯式的形而上观念究竟为何。也正因其有先天不足,故其观念在随后的数年间逃不出无人问津的历史结局。在论述契里柯时,文章会尽可能侧重将其所倡导的这种观念与其现实画作进行适当的抽离,相信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更加理性地正视其中存在的深层问题,同时,这也是我们理解契里柯的众多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8.
景天星 《法音》2021,(2):61-63
翻阅佛教典籍,有诸多"琴弦"之喻,然最为著名者,莫过于"因缘和合喻""狮子筋弦喻"和"不急不缓喻"。此三种譬喻分别出自《入中论讲记》《华严经》和《中阿含经》。一、因缘和合喻"因缘和合喻"见于月称论师造、法尊法师译讲的《入中论讲记》。在《入中论》"第六菩提心现前地"中,月称论师有一颂:"如影像等法本空,观待缘合非不有,于彼本空影像等,亦起见彼行相识。"  相似文献   

19.
新年寄语     
《法音》1993,(1)
契理契机,随缘教化,如来一音说法,众生随类得解。历代弘法大师深入经藏,以智契理,观机逗教。弘法当以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前二是弘法的正因,第三是弘法的媒介。于理,庄严中不可缺少灵动性;于机,普遍性中要注重针对性。既要导人于生活中解脱生死,又要切入时世,于了生死途中做尘劳佛事。有鉴于此,《法音》在百期之后,抖擞精神,淬厉心志,从栏目到文章的内容、风格,多层次展示学佛的心路历程,以便广摄群机,普施法雨。于是新辟  相似文献   

20.
印顺 《法音》2006,(12):25-28
二、善财参访的善知识〈入法界品〉本来是一部独立的经典,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说,会中有舍利弗!qriputra等五百声闻,与〈世主妙严品〉的“始成正觉”,〈十地品〉的成道第二七日不同。由于有声闻在会,不能见如来境界、不思议的菩萨境界,存有贬抑声闻的意趣,与“文殊法门”相近。如舍利弗领导的六千初学比丘,离开舍利弗,而随文殊师利趣入大乘了[26]。如在海幢比丘的三昧中,声闻与缘觉,是从背上流出来的[27]。〈入法界品〉出发于佛陀的赞仰,阐扬契入佛法界的菩萨大行,到底是与《华严经》其它部分相应的,所以成为大部《华严》的一分。在善财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