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国藩在晚清的学界、政界均有很高的声誉。本文主要以他的礼学为重点,探讨他的学问与治术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曾氏“无所不窥”的学问追求中,礼学一直是他关注的学术重心,并包括了礼经学、礼仪制度考订、礼学理论等各个方面。他的礼学所以体现出“兼综汉宋”的学术旨趣,其实均源于他以礼治人的经世理念。  相似文献   

2.
顾炎武素称清代经学之祖,他在明朝衰亡、理学颓废之时,提出“经学即理学”的学术纲领,倡导以经学实证理学,反对以臆说空衍义理。其经学会通今古,兼采汉宋,不蹈一家门户,超迈森严壁垒,以“通学”名于一世。顾氏治经主张遵从经文,不废传注,稽古右文,平易说经,以还原儒家经典原貌,重构古代圣人本义。其治经之旨,则强调通经致用,经术当以经世,反对皓首穷经,泥古不知论今。顾氏之经学,上矫宋明理学末流,下启清代朴学先路,对有清一代三百年的经学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王船山学宗张载,以易学为入路构建起形上学体系。他从易学最基本的象理问题出发,提出了“《易》之全体在象, 象理一体无隔”的易学基本理念,并据此导出“即象以见理”的易学方法论。他以此象理无隔的易学视野和方法来统摄《六经》,进一步得出了“《五经》皆象,《易》统其理”的经学观,并主张治经要以训诂为根基,以义理为标的,从而使他的经学呈现出汉宋兼采并治的学术特色。  相似文献   

4.
宋学经典诠释的哲学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学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经学发展到宋代,形成了以讲义理为主的宋学,而理学思潮占据了其中的主要成分,代表了宋学发展的趋势。与经学史上的汉学和清学(清代新汉学)相比,宋学对儒家经典的诠释具有独特的哲学意蕴及自身经学体系形成的深层次原因。一、汉、宋、清学经典诠释之特点经学起源于战国,奠基于西汉。虽然西汉今文经学重微言大义的阐发,但真正意义上的经学哲学化是从宋代开始的,这与汉学经典诠释的特点以及宋学受宋明时期儒释道三教融合的影响所形成的学术特征有关。清学对经典的诠释则主要受东汉古文经学的影响,亦思辨意…  相似文献   

5.
朱熹经学之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熹的经学思想是他整个学术思想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围绕着对诸经本义的探求和以义理解释儒家经典,留下了大量的经学论著。朱熹作为经学中宋学的集大成者,在中国经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对汉学的扬弃和对宋学流弊的修正,把中国经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朱熹的经学思想由其“四书”学、易学、诗经学、尚书学、孔学、春秋学、孝经学等各个部分组成,概括来讲,大致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一、经传相分,直求经文之本义朱熹治经,素称严谨,既以宋学为主,又往往能超越汉宋之樊篱,在批评只重传往,不重经义的汉学流弊的同时,又针砭只…  相似文献   

6.
庄存与经学思想渊源简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庄存与(1719—1788),江苏武进人,清代著名的经学家。乾隆中后期,庄存与重启研究今文经学之先河,开创了常州学派。常州学派在清代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言晚清学术者,苏州、徽州而外,首及常州。”①但庄存与是“六经皆能阐抉奥旨,不专专汉、宋笺注之学”。②因此,庄存与的经学思想渊源比较复杂。本文拟对此问题作一浅述。一庄存与的经学思想渊源,首先根基于家学。武进庄氏是常州著名大族。元末明初,其始祖秀九公从镇江金坛迁至武进蒋村,以务农为本,这便是武进庄氏的开始。明中期庄氏开始发迹,秀九公玄孙庄释弘治九…  相似文献   

7.
赵晓翠 《孔子研究》2019,(5):108-116
惠栋对乾嘉时期甚至整个清代学术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他开启了经学研究的新局面,在由"宋学"向"汉学"以的范式转换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就易学而言,"汉易"以偏于天道之自然哲学为主要特征,"宋易"以偏于人道之人文哲学为主要特征。本文认为,惠栋在西学东传、中西互交的时代思潮下,试图重构汉代象数宇宙图式,包括宇宙生成图式和宇宙变化图式,最终以落实宇宙大合的价值为旨归,由此推动了乾嘉时期易学研究从偏于人道之人文哲学向偏于天道之自然哲学的范式转化。乾嘉之后,偏于天道之自然哲学思想占主流地位,甚至影响了近代学术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黄以周是晚清经学大师,但他的易学成就并未被足够重视。本文旨在分析黄氏易学"汉宋兼采"的原则及其易学宗旨,指出黄以周研究《易经》的宗旨是回归孔子,即孔子通过《易传》阐发的"道"。回归孔子的解经方法是"以传解经"和"以例明传"。与此同时,黄氏论述了"汉宋兼采"原则的必要性。黄氏"汉宋兼采"的原则体现在他归纳的《易》例上,而《易》例必须基于《易传》指示的义例并以《易经》的经文作为客观的文本依据。  相似文献   

9.
论文分"崇尚汉易家法"、"融通汉易师法"、"批评图书易学"种"学术价值与思想意义"四部分,论述了乾嘉著名易学大师惠栋的易学研究。论文指出:一、惠栋研究《周易》,重视汉易的家法,融通汉易师法,提倡复归汉代的象数易学,体现了他对传统易学的继承与超越;二、作为经学大师,惠栋企图借鉴汉代象数易学理论来指导易学研究,既是他诠释易学当代价值的认真尝试,也是他以独特的方式延续了象数易学的生命;三、惠栋梳理汉易各家源流、勾勒其象数学特点,祛除宋儒图书易学中的臆说的流弊,成为清代易学研究的一个成功典范,具有转变当时学风与确立十八世纪经学研究方向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南北朝经学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北朝经学上承汉魏两晋,南朝重魏晋传统,北朝重汉末传统,但南朝亦习郑学,北朝亦有王弼《易》学与杜预《左氏》。刘宋最重礼学,萧齐因之。南朝经学最盛于梁代,武帝会通三教,尤重经术,学风自由,尚慕玄风。皇侃《论语义疏》是南朝流传至今的最完满的经学义疏体作品,表现出南朝学风。陈代经师多喜老庄。总括南朝经学,可称为开放型经学,不拘守一家一教,层次丰富,不仅仅是玄学的影响。传世的十三经,从内容上可分为六类:文字训诂学、典章制度学、政治历史学、政治文学、政治伦理学和哲学;从政治方式上又可将经学分为训诂、义理、实用三种。在南朝,这三种经学都较发达。北朝经学与河西文化、关陇文化血缘密切,又得力于北方世家大族,保存汉末经学传统较多。北方少数民族贵族热心提倡训诂经学与典章制度学,力图按照汉族既有纲常名教,加速社会封建化进程,实行自上而下的儒家文化洗礼。其中以徐遵明所传郑学影响最大,后之经师多出其门下。北周熊安生《礼》疏,已有综合南北经学倾向。  相似文献   

11.
四库全书总目》的易学观,学界一般认为是尊崇汉《易》,贬抑宋《易》,与朴学《易》比较接近。实际上,《四库全书总目》强调"推天道以明人事",兼采象数与义理,对汉《易》中保存的"太卜之遗法",宋《易》中的理学《易》、史学《易》,都是基本肯定的。而对汉《易》中的禨祥之学、《易纬》之学,宋《易》中的图书之学、心性之学,则持批判的态度。而清代盛行的朴学《易》,以辨伪、辑佚、训诂之学治《易》,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对《易》学史史料的钩稽、辨析与考证,在易学思想上不出象数、义理两派的藩篱,较少有突破前人的学术见解。整体而言,《四库全书总目》从"推天道以明人事"的认识出发,对《易》学象数、义理各有取舍,并不能以"扬汉抑宋"之类的说法概括。而《四库全书总目》这种易学观的形成,主要受乾隆钦定《御纂周易述义》和纪昀易学观点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孙复著《春秋尊王发微》以鲜明的"尊王"主旨和"不惑传注"的治经方法,开辟了"春秋学"研究的新路径,改变了汉唐治经模式,实现了经学研究由训诂向义理转变的伟大革新,为儒学在宋代的复兴指明了方向,孙复也因此跻身"宋初三先生"之列。《春秋尊王发微》的用世主旨和对传统经学研究方法的范式革命,不仅为后世经学研究定下了基调,更为儒学的全面复兴和更新鸣锣开道,称孙复为新儒学的开路先锋毫不为过。  相似文献   

13.
在经学发展过程中,齐经学的地位至关重要,这主要表现为齐人对儒经的传授、齐经学成为汉代经学的主流等方面。而齐《易》学是齐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在齐《易》学的渊源、齐《易》学的传承以及齐《易》学的主要特点与影响等方面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14.
阮元乃乾嘉汉学的殿军,为其汉学之名所累,学界对他的心性之学历来关注不够。阮元以"崇宋学之性道,而以汉儒经义实之"为宗旨,建构出哲学史上颇具特色的心性论体系。在"性"论上,消弭"天命之性",主张"血气心知即性";在"心"论上,反对以往儒学对"心"的道德性、虚灵性的诠释,而以实体化的形式论述"心",特别是反对将"心"与"仁"混而不分;在"仁"论上,主张在"以身验之"处见仁,反对将"仁"一味向玄虚高妙诠释的倾向,提倡"仁"的实践意义;在心性工夫上,提倡"居敬",反对"静坐",主张以礼节欲。阮元反对宋学"理在解语内"的诠释方式,主张"理在经文内"的解经方法,调和汉、宋,将心性之学建立在训诂之上,纠正是时宋学、汉学各执一端的弊病,吹响了清代中后期学术转向"汉宋兼采"学风的前奏。  相似文献   

15.
圣训概述     
奈布汉是科威特大学伊斯兰教法和法律学教授,对伊斯兰教经学和早期伊斯兰文化有较深的研究。奈布汉此文从介绍伊斯兰文化遗产的角度对圣训及有关问题作了比较详细的叙述,对于我们了解圣训和圣训学有一定的资料价值,现译出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作为经典之学、诠释之学、信仰之学、经世之学的传统经学,长久以来形成了经学内容史学化、经学义理哲学化、经学品格崇古化的经学传统,具有沟通经学与西方现代学术的基础。但是,经学在现代转型中遭遇了价值与学理的双重危机,必须用大经学的综合研究弥补学科分科研究之不足,才能化解经学的学理危机,缓解经学的价值焦虑。  相似文献   

17.
董仲舒是两汉公羊春秋学的宗师,其所撰《春秋繁露》则较早提出,并探讨了儒经排列顺序、托古改制、孔子为素王、张三世与存三统、常义与应变等经学的基本问题,对经学的治经方法也多有阐述,确立了经学的重要范式和框架,是经学史上当之无愧的开山之作。  相似文献   

18.
蔡方鹿先生的《朱熹经学与中国经学》一书,2004年4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洋洋洒洒,有49万字之巨,是作者花费数载对朱熹经学思想及其影响进行系统梳理和研究的又一部力作。本书作者立足于朱熹著作的“文本”,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在充分吸取国内外学术界有关成果和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以朱熹经学为点,以宋学为面,以整个中国儒家经学发展史为线,通过点、面、线三者相结合,将朱熹经学置于中国经学发展史和宋学思潮的大背景视域来加以审视,着重厘清和诠释朱熹的“四书”学、易学、《诗经》学、《尚书》学、《礼》学、《春秋》学、《…  相似文献   

19.
宋代:伦理的普遍性何以可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周至汉唐,宗族制度或盛于王室,或盛于贵族;而宋以后,宗族制度却普遍下移于平民。汉唐期间,学问教育乃经学之天下;迄于宋,经学衰微,理学兴盛。由此,教育也出现了由知识向伦理的转向,在宋代,其最具导引性的形式即是书院,与此同时,伦理与教育的结合进而贯彻于族学。最终,伦理直接落实于族训与族规。自宋代起,伦理较之以前任何时间更具有普泛的性质,就社会意义来看,伦理在基层得到了更为切实可靠的发展。由春秋奠定的儒家伦理思想在真正社会意义上获得了推广,思想伦理终于落实为实践伦理。  相似文献   

20.
一、什么是经学、经学思想、经学思想建设 要弄清经学思想建设,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经学。广义的经学,就是宗教学;狭义的经学,一般指教义学,即宗教关于世界、人生等的理论观点。伊斯兰教广义的经学,包括经学班、经学院校学生学习的所有宗教课程:教义学、教法学、哲学等。伊斯兰教狭义的经学,就是教义学、教义思想体系,主要指六大信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