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本文运用多元概化理论对情绪智力量表(EIS)的测量信度进行探讨,得到以下研究结论:(1)EIS的整体测量信度较高,它既可用于常模参照测验,也可用于标准参照测验;在它的四个维度中,感知情绪、自我调控情绪和调控他人情绪维度有较好的测量信度,而运用情绪维度的测量信度稍差,需要改善;(2)EIS在决定各因子的分量比例方面不尽完善;(3)要想提高运用情绪因子的测量信度,除了增加运用情绪分量表的题目数外,还得改进题目的质量.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学生生活满意度的结构和量表编制   总被引:41,自引:1,他引:40  
张兴贵  何立国  郑雪 《心理科学》2004,27(5):1257-1260
本研究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国外已有的生活满意度量表,通过访谈、开放式问卷等方法,构建了我国青少年学生生活满意度的理论维度,并据此编制了青少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对量表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后表明:生活满意度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结构,包括2个层次和6个维度。  相似文献   

3.
标准参照测验及其等级线信度的概化理论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测量工作中,误用经典测验理论方法估计标准参照性测验的整体信度和等级线决策信度的情况非常突出。如,无论测量设计是交叉的还是嵌套的,也无论测验结果是做常模参照性解释,还是做标准参照性解释,测验工作者往往只报告克龙巴赫α系数或经典测验理论中的其它少数几个信度指标,而误把整体信度作为等级线信度的现象则更加普遍,这是十分不妥的。本文借用概化理论中的可靠性指数Φ和Φ(λ)公式,分别针对交叉设计和嵌套设计,就标准参照性测验的整体信度和等级分数线决策信度的估计问题进行了探讨。用数据演示的方法比较了交叉设计与嵌套设计在估计标准参照性测验整体信度方面的差异,展示了等级决策分数线决策信度的估计方法。  相似文献   

4.
采用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和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对2所学校的249名初一学生进行了2年4次的追踪调查,应用HLM分析初中生生活满意度的变化趋势,探讨性别、学校地区差异和心理韧性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初中生的生活满意度从初一下学期到初三下学期这2年时间内存在着显著下降的发展趋势;(2)性别、学校地区差异对生活满意度发展的预测效应不显著;(3)初始测量心理韧性的情绪控制和家庭支持两因子对生活满意度发展的预测效应显著,而目标专注、积极认知、人际协助等三因子的预测效应不显著;(4)心理韧性中个体力对初中生生活满意度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直接效应,其调节效应有限,而支持力的调节效应较大。  相似文献   

5.
中学生生活满意度的跨文化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不同国家(地区)中学生生活满意度的差异。方法:运用《多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对爱尔兰、美国、高加索、以色列、中国五个国家(地区)共计1345名中学生的生活满意度进行了测量。结果:(1)五国(地区)中学生高一般生活满意度组人数分布百分比由多到少依次为爱尔兰、美国、高加索、以色列、中国;(2)五国(地区)女生的家庭满意度高于男生,男生的学校满意度高于女生;(3)爱尔兰学生的家庭满意度最高,中国学生的朋友和学校满意度最高,以色列学生的生活环境满意度最低、自我满意度最高;(4)性别和国家(地区)对中学生的学校、生活环境、自我的满意度存在交互作用。结论:不同国家(地区)中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存在差异,社会文化背景是影响中学生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运用核心自我评价量表、儿童希望量表和青少年生活满意度问卷对934名青少年进行施测,探讨青少年群体中核心自我评价、希望和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希望在核心自我评价和生活满意度之间的中介效应。结果发现:(1)青少年核心自我评价、希望和生活满意度两两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2)核心自我评价对生活满意度有正向影响,也通过希望对生活满意度产生正向影响,希望在核心自我评价和生活满意度之间起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7.
杨志明  张雷 《心理科学》2003,26(2):305-307
本文针对WISC-CR的二因子和三因子模型,以201位6至7岁小学生为对象,运用多元概化理论的方法研究了其总信度和各亚因子的测量信度。研究发现:(1)二因子模型下各亚因子与总测验的测量信度都比较高。但当它被作为测量言语理解、知觉组织和抗干扰三个因子的量表时,第3个因子的信度过低,且不易得到改善。这表明不宜用它来测量抗干扰的能力;(2)该量表不宜作为标准参照性测验来使用,因为其测量信度无法得到保障,此外,文章还展示了评价一个成套测验总信度及其亚能力因子信度的MGT方法,这于心理测量学的发展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8.
采用青少年父母依恋问卷、中学生心理素质问卷(简化版)和生活满意度量表在中国七个省(市)调查1953名初一至高三的学生,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和bootstrap法考察青少年父亲依恋和母亲依恋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及其差异以及心理素质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青少年父亲依恋、母亲依恋、心理素质和生活满意度之间两两显著正相关。(2)控制性别和学段后,心理素质在父亲依恋、母亲依恋与生活满意度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父亲依恋和母亲依恋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旨在考察《中国成年人核心心理健康素质总量表》在农民工群体中的心理测量学特征,了解我国农民工心理健康素质的基本情况,并与全国成年人常模进行比较。采用《中国成年人核心心理健康素质总量表》,对来自于全国六大区域的不同性别、年龄段、教育程度和职业类别的855名农民工有效样本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本次调查中《中国成年人核心心理健康素质总量表》各分量表的信效度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2)农民工样本核心心理健康素质量表总均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3)农民工的情绪性素质得分高于全国成年人常模,其他素质和核心心理健康素质总量表得分与全国常模无显著差异;(4)农民工坚韧性素质得分存在显著性别差异,人际健康和情绪性素质得分存在显著年龄差异,自我概念、坚韧性素质和核心心理健康素质总量表得分存在显著的职业差异。结论:《中国成年人核心心理健康素质总量表》适用于农民工群体;农民工情绪性素质优于全国常模,其他所测心理健康素质的负载量与全国常模处于同一水平。  相似文献   

10.
运用多元概化理论考察青少年学习倦怠量表(ASBI)的测量学属性。结果发现,ASBI各因子以及全量表的概化系数和可靠性指数均达到较好水平,既可用于常模参照测验,也可用于标准参照测验;各因子的分量比例还不尽完善,低成就感对全域总分的贡献略低于在全量表中的分值比重,对相对误差方差贡献最大的是低成就感,学业疏离对绝对误差方差的贡献最大;今后ASBI的修订工作,可考虑对学业疏离和低成就感因子条目质量的改进,同时适当增加身心耗竭因子的条目数以提高其测量信度。  相似文献   

11.
用多元概化理论考察大学生网络成瘾量表在大学生群体中应用的测量学性能。以随机测量模式的概化设计,针对12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双因子结构的相关程度在0.92以上,五因子结构的相关程度均在0.76~0.97间;整体量表的概化系数和可靠性指数均达到了0.94以上,而双因子结构各因子在0.90左右,五因子结构各因子均在0.74~0.85间。所以,整体量表及各因子在大学生群体中应用的信效度较高,可用作常模和标准参照测验;无论双因子还是五因子结构,CIAS-R各因子在分值比和项目数上,设计非常合理和完善。  相似文献   

12.
用多元概化理论对普通话的测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志明  张雷 《心理学报》2002,34(1):51-56
用多元概化理论 (MGT)研究了国家语委编制的普通话测验。在G研究中 ,利用香港人普通话测试的数据 ,估计了引起分数变异的各种来源的方差与协方差分量。在D研究中 ,首先估计了该测验 3个部分的全域分数和各自的概化系数等技术指标 ,然后估计了全域合成分数及其概化系数、信噪比等指标。结果表明 ,该测验的信度从总体上讲是较高的 ,把三个部分的全域分数进行合成也是合理的 ,但从细节上看其第 3部分的信度较低。另外 ,当评分者个数为 3、试题数量为 2 8时 ,测验的第 1、2部分的信度已经较高 ,因此 ,在实测时减少这两部分的题量并不会有太大问题  相似文献   

13.
从多元概化理论看高考综合能力测试的改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杨志明  张雷  马世晔 《心理学报》2004,36(2):195-200
通过多元概化理论的研究发现,高考综合能力测试(2001,广东)的总体信度达到了可以接受的水平(0.784)。但测验中各部分对总方差的贡献程度与预定的赋分比例有较大差距。其中,地理和政治的贡献度偏低,化学和历史的贡献度偏高。这表明有(历史和化学)偏科特点的考生得到了较高的综合分数。又经决策(D)研究发现,增加地理部分的题量会反常地降低测验的总体信度,这说明有不少高分考生答错或主动放弃了地理科题目。因此,如何有效控制各部分的实际贡献程度、避免负面导向是当前高考综合能力测试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授权的测量及其与员工工作态度的关系   总被引:52,自引:3,他引:52  
首先,对Spreitzer的授权量表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适用性进行了检验,3家企业395份调查问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和内部一致性分析表明,授权量表具有较好的效度和信度;20家企业942份调查问卷的验证性因素分析和内部一致性分析进一步验证了授权量表的效度和信度,这表明Spreitzer的授权四维模型在中国得到了验证,其编制的授权量表在中国具有较强的适用性。然后,利用20家企业942份调查问卷的结果,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技术对授权与员工满意度、组织承诺、离职意向与工作倦怠等员工工作态度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交叉验证分析,结果表明,工作意义对员工满意度与组织承诺有正向的影响,对离职意向与工作倦怠有负向的影响;自主性对员工满意度与组织承诺有正向的影响;自我效能对组织承诺有正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We describe the results of two studies designed to develop a comprehensive theoretical model and measure of compensation satisfaction. Our typology of compensation satisfaction consists of seven dimensions: four for pay (level, structure, raises, and variable pay procedures satisfaction) and three dimensions for benefits (level, determin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satisfaction). We used new and existing items to develop the Comprehensive Compensation Satisfaction Questionnaire. In Study 1, we report the results of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that supports a seven‐factor structure. In Study 2,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supported the same seven‐factor structure in a different sample. We examined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compensation satisfaction dimensions and their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Seven hypotheses regarding differential antecedents of compensation satisfaction were supported. Satisfaction with aspects of compensation procedures were related to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and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mediate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se compensation satisfaction procedures and affective commitment and turnover intentions. Our final analysis yielded a 29‐item scale (including eight new items) which we recommend for use in future compensation satisfaction research.  相似文献   

16.
对Tracy和Robins编制的真实自豪与自大自豪倾向量表进行中文版修订并初步考察我国大学生自豪感的特点,分别选取202名和48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预测和正式施测。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修订后量表仍保持英文版的双维结构,两分量表的α系数为0.785和0.743,重测信度为0.978和0.952。修订后量表具有良好的心理测量学指标,可以用于我国大学生的测试。进一步发现我国大学生的真实自豪显著高于自大自豪,大学生自豪感不存在性别差异,自大自豪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  相似文献   

17.
The generalizability of behaviors across observational conditions is a critical issue in behavioral assessment. Generalizability theory was used to examine two aspects of audio recorded parent-child interactions recorded over 6 days of home measurement and 1 day of laboratory measurement in a behavioral treatment program for childhood obesity. Families audiotaped parent-child home meetings during which they reviewed self-monitored diet and exercise records that were coded for the following types of interactions: praise statements, negative statements, prompts for new behaviors, and statements promoting problem solving. A similar meeting was audiotaped in our laboratory. The first question explored was the number of measurements needed to generalize to the universe of the six home measures. Results showed an increase in generalizability over measurements for each behavioral category. Using generalizability coefficients of .60 or more, praise, negative comments and prompts, respectively, could be reliably observed based on 1, 4, or 4 days of measurement. Second, the effects of setting (laboratory versus home) were assessed for 1 day of measurement in each environment. Again using generalizability coefficients of .60, generalizability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lab setting could not be generalized to the home setting based on 1 day of measurement, with generalizability coefficients ranging from .27 for negative comments to .57 for praise. Results suggest that 4 days of behavioral assessment in the home can be used to establish generalizable data for all the dependent measures studied. However, generalizability coefficients suggested that 1 day of laboratory measurement was not adequate to generalize to typical home behavior.This research was supported in part by Grant NIH HD 23713 awarded to the third autho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