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作为文学作品中的传统意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味。余华在他的三部长篇小说中都运用了"水"这一意象,并在中西方文学想象的基础上赋予其独特的隐喻内涵。在他笔下,"水"作为二元对立模式中的无限物潜隐着母性色彩;"水"是非理性年代里人们与灾难抗争的锐器;"水"具有生机与活力,不仅维系与延长濒临绝境的生命,更赋予处于困境中的底层百姓顽强坚韧的品格,使他们以一种更坚毅的姿态与充满苦难的实际生存状态进行斗争。  相似文献   

2.
<周易>是中国占代生命哲学的源头."生生之谓易"、"一阴一阳之谓道"、"兼三才而两之"是其生命哲学中的重要命题,构成了其生命哲学思想.在<周易>生命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画把绘画作为体悟宇宙生命的外化形式,重视生命意象的表达,以生命精神为绘画的最高原则.以阴阳和谐为绘画的最高境界,以人品、胸次为绘画的必要前提.<周易>的生命意识和生命情调构成了中国绘画的内在特质和永恒魅力.  相似文献   

3.
"洞"字本义原指"众水汇流成大湖(或旷地)"。道教以之为意象原型,把"洞"规定为"阴阳合气",借以展呈"道"及其生命哲学意涵:就其本体义,"洞"是对"道"之浑沌意象的描摹——"混洞"或"混气";就其认知义,"洞"是指趋向"道"的生命认知实践——"洞观"或"洞照";就其境域义,"洞"是对"道"之生命空间的仪式化置设,其呈展为一种阴阳合气之域——"洞境"与"洞天"。概言之,"洞"是对"道"之生命精神的具体表达和实践贯彻。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神话-原型批评为基本方法,以文本解读为依据,从人物形象、主题和情节的角度,讨论了早期神仙传记《列仙传》、《神仙传》中"升仙故事"与古代信仰、巫术和仪式的关系。作者认为,这类"升仙故事"中主人公的身份、形象、精神气质等方面的基本特征皆来自于古代巫师作为人-神中介的特殊职业及其在巫术活动中的具体行为;同时,"升仙故事"在表达人-仙交流和演变的主题时,以系统性的天象、物质和动物作为象征意象。这些象征意象的运用也可以直接上溯到中国古代的信仰和巫术并表现在古代神话的原型之中;另外,早期神仙传记的"升仙情节"中的具体场景、死亡-成仙观念、特性化的情感和气氛等因素也受到了中国古代信仰和相关的巫术-仪式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被后人解为闲逸、高雅之趣,这当然没错。不过,如果联系此诗的创作背景、陶渊明的其他写菊作品,以及前代及当时的习俗,我们就会发现,陶渊明钟爱菊花有着更为朴素的动机:他希望通过服食菊花,达到养生延年的目的,从而缓解时光流逝、生命衰老带来的精神苦闷。从这个意义上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看似"悠然",其底蕴却是颇为悲凉的生命感叹。  相似文献   

6.
意象油画是中国艺术家们对艺术问题的不断深入思考和实践的必然产物,意象油画以西方绘画材料为媒介结合了中国文化精神、民族审美心理和地域文化特征,是对西方艺术语言的一种转换。本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意象"及"意象油画"的涵义。第二部分是本文的重点,着重对意象油画中意境、造型、色彩和表现手法"意象性"的语言特征进行分析以及对欧洋意象油画风格的独特性进行个案探究,使我们认识到在当今全球文化整合的大环境中,意象油画对油画这一外来画种本土化的意义,同时认识到意象油画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7.
关于希伯来圣经中太阳意象的意义和功能问题,多数研究主要关注了古代以色列早期太阳神崇拜的建构,没有解释为何在以色列正统反偶像宗教建立后,太阳意象还能持续地被使用以及这种象征性用法的重要性。本文通过对古代西亚"太阳神石碑"和相关太阳意象的分析,认识到太阳意象提供了一种世界图景,不只囊括从天上到地下的事物,还为世界的安定、有序提供保护和力量、公平和正义。而这种除去偶像本质的象征形式恰恰成为希伯来圣经中一种表达上帝力量的方式,同时也表达了以色列人的宗教体会。  相似文献   

8.
"家屋有魂"是许多民族的一种传统观念认知,也是侗族的一种民居文化传统.侗族传统民居中的堂屋表征了家屋成员的共魂意象,并且藉由堂屋中的神龛传递出来,深刻体现了堂屋统合家屋成员"灵魂与共”的象征功能.在民居内部,神龛的空间位置、神位形制、操作规范、行为禁忌等都体现了以神龛为中心的家魂聚合意象;而在民居外部,新屋与旧屋之间的神龛复制则象征着家魂庇护范围的扩大,并且随着家屋的衍生而不断发展出新的家魂.  相似文献   

9.
《学海》2021,(1):196-202
宗白华整体上是在意象论范畴内交替使用意象、意境、艺境、艺术境界等不同概念的。宗白华认为,中国哲学是象征的哲学,以仰观俯察为取象方式,以立象尽意为表意特征,易象和审美意象是象思维在不同领域的互通互证。他以散步的方式去把握宇宙生命的节奏,以同情的直觉去审视自然、人生、社会的具体形象,以此抵达意象的美学世界。艺术家通过审美直觉、审美"同情"、审美"静照"、迁想妙得等主观能动作用创构审美意象,审美意象呈现出情景交融、物我合一,有无相乘、虚实相生,气韵生动、传神写照,澄怀味象、超以象外等美学风貌。在近代美学背景下,宗白华意象论美学成功实现了美学的现代性转型,为当代中国特色美学话语体系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蓝本。  相似文献   

10.
公元7世纪以后,基督教在拜占庭社会公共活动和思想观念方面已经占据主导地位。教会通过教堂、修道院和慈善机构扩大影响。作为宗教信仰和神学的表达形式,拜占庭教堂基督教绘画更强调精神世界的表现,它用图像比喻和象征手法表达了一种神圣和永恒之美,形成了"东方式"的装饰性和抽象性风格。其艺术本质,是借助造型艺术形式表达神学意义的一种象征艺术,而图式精神的读解,则是建立在信众心灵的皈依和对上帝的信仰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1.
屋轿饰品是与屋、轿有关的生活装饰,它是一个个物,却在无生命、物质化的客观实在上因为载入人情化、艺术化的内容,从而孕育出意象丰富、自在圆足的生命世界。这个"世界"主要有两层图景:一是文学戏曲里的生命故事,通过文学戏曲原有的故事情节,赋予画面内容以广阔的内涵,主题包括巾帼英雄、浪漫爱情、历史传说、时代精神等;二是花好月圆下的生命祝福,借助宇宙天地中极寻常的自然物象,寄予主体的浓厚深情,体现出中国美学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精神追求。作为民俗,这些扎根民间、反映日常生活的屋轿饰品正在淡出人们的当代生活,却因一脉相承的人类情感以及意象丰富的生命图景,从而历久弥新,价值犹存。  相似文献   

12.
在歌德的普罗米修斯神话研究中,在歌德神话人生之中,我们时时看到花岗岩意象在闪耀。首先,花岗岩意象之于歌德来说,它是主体对世界的立场。歌德的神义论表明,人类的存在并非自然的,只有灵魂不朽是自然的。我们只有在融合水成论和火成论的层面上建立对世界的基础的信靠。其次,花岗岩作为基础的信靠性在现代市民社会里表现为"永恒的根基"被个体的非道德性侵蚀,我们应"顺乎伟大的生命"为生命不朽创造基础。最后,花岗岩蕴藏的自然奥秘以歌德所谓的"自然兴现"的方式向我们的审美知觉敞开,以此建立一种理解自我与世界的核心形象,倾心呼唤作为生命之根的自然。  相似文献   

13.
根据训诂学的一般原理,"逍遥"作为一个联绵词,必须按照相关规则进行训诂。张松辉先生依形训诂,得出"逍遥"的本意为"散步、闲逛而不带感情色彩",以此反对郭象解庄的"悠闲自在"说,并进而解释庄子的"逍遥"义,其结果并不能令人信服。"逍遥"的诸多异形词之一是"消摇","消摇"比"逍遥"为古,"消摇"作为一个没有"定字"的联绵词,不能依形训而当依声训,这就要回归经典文献,在文中还原"逍遥"的本意。通过对《诗经》《楚辞》等文献的"逍遥"义还原,得出"逍遥"是一种自由自在的精神体验而不止是漫步闲逛的结论。在庄子哲学中,"逍遥"是一种无拘无束、自如自在的生命体验,是生存之自由也是心灵之闲放,而大鹏正是这种自由精神的象征。  相似文献   

14.
井上有一的书法最突出的特点是精神性。讲到书法精神,必然要从历史高度,来检视井上的文化背景中人格象征的生命精神。人格的象征并不是书法的表现形态所固有的,而是人类自身的精神本质赋予书法的一种观念形式。在传统禅宗思想文化下的井上有一融入了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的表现手法。他不但重视笔墨中建立自己独有的艺术秩序,而且还在寻求形式突破的同时,又不断寻求精神的回归和纯粹。  相似文献   

15.
叶芝、泰戈尔的神秘主义,是运用象征的方法来阐释宇宙、历史、人类发展的规律。他们认为诗歌可以揭示真理,引导人们认识世界,并认为情感和理智相融合才能创作出完美的诗篇。他们诗歌中的两大意象:大小循环论——对生命的阐释和自由,正是他们的理论契合之处的体现。他们的理论研究方法对今天东、西方的理论建设和精神的沟通、互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道教贵身重生,作为生命象征符号的"水"自始至终得到道教的尊崇。从饮水成仙到符水治病,再到各种仪式中水的运用,道教以水洁净身心、超度亡魂、表征神圣空间,水的多种功能充分体现了生命道教热爱生命、济世度人的特点。本文从水作为生命符号的意义和水在道教仪式中的象征性两方面展开,揭示道教传统中"水"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7.
孙慕义教授从临床医学实践到医学人文学和生命伦理学研究的学术转向,应该说是在一种特定"历史性境遇"对自身生命存在意义的自觉体悟与践行,是对生命精神内在价值认识的一种多重审视与深切透悟.自1986年转向生命伦理学的研究与教学以来,孙教授融自身的生命于整个研究过程之中,长期致力于对生命伦理学思想理论与精神渊源的研究与寻踪,在科学、艺术、宗教和哲学的融通中追寻和阐释生命伦理及其精神本性,以一种与"问题式"研究路径相异的、"体系"建构为主体的研究范式与思维路向为生命伦理精神的合理性和现实性确立形上基础和道德哲学根基.逐步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学术思想、学术品性并取得了一些具有独创性的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18.
在宗白华先生"散步式"的美学论著中,涉及了大量书法美学问题,且见解独到,思想深刻.比如,他对书法艺术本质意义的理解,就超越了"艺术层面"而从"生命的视角"去观照它,将它看作是人的本真生命活动,"是一种寻觅生命之根和生活世界意义的活动,是人类寻求心灵对话、寻求心灵敞亮的活动"[1].于是,书法艺术便成了一种"生命象征".  相似文献   

19.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在某种意义上亦可作为一种生命哲学和生命伦理学,它所阐明的精神运动的各个环节都饱含着对于生命的深度关切,毋宁说,<精神现象学>本身就是一种生命的精神表征,由此这种生命向度在其构筑的精神体系之中成为内在的伦理价值旨趣.在生命哲学与生命伦理学的语境下阐释<精神现象学>的生命向度,指明生命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中的各个环节及其辩证运动过程,可为当下生命伦理精神的构建提供一种可能的哲学基础和精神质料.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当代艺术中,意象艺术受到了广泛关注,并成为了当代艺术家的一种美学追求。意象是情感的物化形态,意象的创造基于画家对事物外部和内在特征的深刻认识,基于画家对事物的强烈感受,是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最愉快的邂逅。表达真情实感,是画家创造意象的全部目的。现代艺术只有通过意象的通道,才能达到超越性艺术精神的领地。作为一种成熟的艺术体系,它的价值和意义主要体现在文化价值方面,在价值观念上放弃了统一的、绝对的美的标准,从而创造了中国当代意象性油画一种全新的审美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