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易》咸恒渐归妹四卦取象夫妇情义和男女婚嫁表达义理。咸恒两卦借夫妇情义讲事物相感应和恒久的道理。渐卦通过男子婚娶必具“六礼”说明事物渐进的规律。归妹言女子不备“六礼”而嫁,所取义恰是渐的反面。以下依次说解。咸艮下兑上。咸,亨利贞,取女吉。彖曰: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相感以相与,止而说,男下女,是以亨利贞,取女吉也。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说解]《周易》将咸恒二卦列下经之首,用意颇深。据《序卦传》“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  相似文献   

2.
《周易》非常重视“交”和“感应”,咸卦很好地体现了《周易》当中的“交感”思想.我们认为“交感”思想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天地交感化生万物就是一种宇宙生成论,讲述了世界上万事万物是如何产生的;男女交感始有人伦是一种社会伦理学,凸显了社会伦理在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作用;而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则很好地体现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是占代知识分子的理想境界。“交感”的思想在中国哲学上有重要的价值.对宋初周敦颐和二程的道学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周易》哲学本质上就是有关"生命"的道德哲学。《周易》以"生"为体,从伦理本体论的角度揭示了生命的本源、意义与价值,从而确证了"顺天"之于人之当为的根本意义。"顺天"也即"顺性命之理",因为"性"与"命"皆是天道在不同向度上的表现或要求。因此"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就是人的生命存在之应然,也是人之生命最完美的终极表现。而其途径即"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也即顺应天道之"正"。"养正则吉"可视为《周易》生命伦理的工夫原则,它不同于现代物理与精神"养生",这是一种涉及养万物之生、万民之生、个体身心兼养的全面的"养生"。《周易》的这些思想,对于我们在改造自然和处理人工干预生命进程等生命伦理问题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
儒法互补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存在着儒道互补、儒释互补,而且存在着儒法互补。儒家是要“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法家则要“正君臣上下之分”,两家的目的是一致的,只是手段和途径不同而己,即所谓“同归而殊途”。儒家标榜仁政和德治,着重从血缘伦理方面来区别亲疏贵  相似文献   

5.
《周易》卦辞“朋”、“孚”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朋”、“孚”是《周易》中决定吉、凶、悔、吝等的两个因素。“朋”是“凤”的重文,“凤”通“风”,伏羲以龙纪、龙身、龙名而“风”姓,“龙”是《周易·乾》中阳气的象征,“乾”的本义指太阳及其运动;“朋”字所在的卦爻皆为阳爻,其占断语都是吉的、有利的,反映了《周易》的“尚阳”观念;“得主”即“得朋”也即“得阳”,故“朋”指“阳”。“孚”的本义为鸟卵生子,反映的是殷商时期的鸟图腾崇拜和卵生信仰;“生”是天地之大德,人类要趋吉避凶,就要参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合其德,故“孚”是人与天地相统一、和谐之德;释“孚”为“俘”与其造字本义和《周易》经义不合,释“孚”为“信”也难以涵盖其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 汉晋间王充、向秀、郭象都主“自生”说,而三者有同有异。王充反对“天地故生人”,主张“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论衡·自然篇》),“万物自生,皆禀元气”(《论衡·言毒篇》)。王充的“自生”说要点有二:一是万物“皆禀元气”而生,万物的本原是元气;二是万物的产生是一种自然过程,“自生”即自然而然产生,不是自己生出自己,更不是“天地故生物”。“天动不欲以生物而物自生,此则自然也。”(《论衡·自然》)  相似文献   

7.
《管子》中的“宙合”是本体概念陈红兵《管子·宙合》篇言:"天地,万物之橐;宙合,有(通又)橐天地。"橐,指无底的长布袋。""天地,万物之橐"有两层含义:一是万物生于天地;二是天地是开放的,生化万物的功能无限。《宙合》在另一段中言:"天(通育)养,无计...  相似文献   

8.
一、问题:“伦理观念”与“关于伦理的观念”如果用一个字诠释中国传统伦理的精髓,那就是“伦”;如果用一个字概括现代中国伦理所遭遇的根本性挑战和最大难题,那也是“伦”。孟子曾经这样诠释伦理的发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这段依据传说并带有明显思辨色彩的解释,日后之所以被奉为伦理的经典并积淀为中国伦理的传统,就是因为它揭示并奠定了中国传统伦理的最为重要的文化内核和道德哲学基石:中国伦理在人兽之分的意…  相似文献   

9.
“孝”是传统伦理的核心。“孝”的意义不仅在于维系家庭,更在于安定社会国家,二者的统一是社会评价的根本标准。作为传统伦理的主干,“五伦”有平行(夫妇)和上下(父子)关系的不同类型,但是,随着孝道的进一步贯彻,却主要体现为父子有亲而夫妻不爱。淡化夫妇而强化父子所引出的,是社会国家迫切需要的维持上下尊卑的“忠”的原则。“孝”与事功和事业相关,忠孝不二是为至善。传统孝道的负面的意义应当予以正视,变上下尊卑为平等相爱。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生命哲学由“和论”“气论”与“易论”三部分构成.“和”包括生命本身之和及其所依托的环境之和(内在与外在)两方面,“和”是生命产生及存在的前提;“气”是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易论”吸收了“和论”与“气论”于一体,较系统地论述了天地是万物生命的起源、养育的根本及具体生命的产生.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人的生命活动经过了这样的历史过程:有夫妻而产生人伦关系,有夫妻而有父子、君臣,从而产生上下等级、制度、礼法.道德,以维护社会秩序与统一.故此,古代生命哲学对艺术思想的影响是深远的,是中国艺术民族特色形成的主要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11.
老子作为一名史官,通晓《周易》,其思想的形成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周易》的影响。如其“贵柔”以及对“强”“壮”的警觉等思想与《周易》初爻、上爻的爻位爻象象征的意涵颇有内在的关联。其“人法地,地法天”的思想与《周易》的卦爻整体结构体现出来的思路颇有一致之处,其“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可能就是在此一卦爻整体结构中演绎出来的。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宇宙论思想可能与《易》类筮法体系的哲理化有关。  相似文献   

12.
研究《周易》生命哲学,单向度地从宇宙论演绎太极阴阳变化,或从心性论凸显易道生命实践的主体能动性,都无法实证宇宙大生命一体贯通的诚明合一之境。在熊十力哲学多元文化渊源和思想元素中,《周易》无疑是其哲学创新的最深邃的理论源泉和精神根基。宇宙本体与生命主体圆融为一,以生生之道涵化主体心灵,用主体心灵担当天地之情,成为熊十力《新唯识论》生命哲学理论突破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朱熹认可"三纲五常",惟提及次数较少,且纲常说在朱学体系中只是应用性伦理,而非本体之论。"三纲"有二义:普通义指君臣、父子、夫妇三伦构成人世纲领,而"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普通义下的多种特殊义之一。朱子述此特殊义,仅见于《论语集注》《通书注》。其所暗含的尊卑关系,在朱子所继承的儒家礼法中,倒也充分体现。特此尊卑不是无限尊卑,乃可量化的有限尊卑。依三礼、朱子《家礼》、《唐律》、《宋刑统》等所具,夫妻同尊而有别,父子尊卑至多相去一等,而君臣尊卑可相去四等。凡此皆就社会角色而言,非在某角色,即无某尊卑可言。  相似文献   

14.
学诚在《世界宗教研究》2003年第4期撰文认为,全球化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现实而非选择,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普及,同时又可能加剧世界发展的不平衡局势,进而加大了全球性问题解决的难度。面对这些问题,人类社会需要有一个全球伦理准则作为基础,让个人之间、民族之间、宗教之间、国家之间、人和所有生命之间、人和大自然之间能够共同尊崇的一个伦理法则,即关心他人、关心人类、关心生命,这是世界各大宗教共同拥有的基本教谕,被称为“黄金法则”。越来越多的人看到,20世纪以来的世…  相似文献   

15.
儒家不仅阐发了角色责任伦理,还建构了名分责任伦理和位分责任伦理。儒家传承发展了《周易》关于"位"的思想,提出了许多"位分"和"位责"的主张,阐释了当位、正位、立位等观念。先秦儒家文献没有"名分"概念,但分别从"名"和"分"两个维度把握"名分"问题;儒家很注重名位、名号、地位、身份等名分,并由此形成了中国正名的责任伦理思想传统。儒家鲜明地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和"农农、士士、工工、商商一也"等一系列角色责任定位。儒家伦理既是一种德性伦理又是一种角色伦理,无论是安乐哲的儒家角色伦理学还是其他学者彰显的儒家德性伦理学根本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可以兼容并包的。  相似文献   

16.
陈壁生 《哲学动态》2023,(10):66-75
“天地之心”是《礼记》与《周易》中的一个概念。唐文明在近期的一系列论文中证明,天地之“心”是一个最高的主宰者,能够创生天地。吴飞反驳了唐文明的观点。回到经典中,详细考察经典中的“天地之心”,可以发现,在气论的背景中,天地之心是指人在天地之中的地位,即人得天地之气最清,所以贵于万物。在传统思想中,圣人德合天地,圣人之“心”,便是“天地之心”的体现。同时,圣人制作六经,使人贵于万物,而又敬畏天道,合于自然。在中国文明史上,正是因为“六经”的尊崇地位,中国文明始终在不断重新理解自然,并且在不断保持一种超越自然与回归自然的张力中前进。  相似文献   

17.
《管子》的生态哲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论述了《管子》的生态哲学,认为:《管子》把天地人看作是一个以“道”根据和调节机制的和谐平衡的有机整体系统,认为天地生态系统遵循着基本的生态法则,阐述了“人与天调”、“天人相因”的内在统一的生态存在论和实践观。《管子》以“道为物要”的生态价值观为基础,把自然现象道德化,把人类的道德推广到自然万物,提出“德润万物”生态伦理命题。《管子》从人与自然内在统一的观点,揭示了自然现象的属性与人的能力品质的内在一致性。《管子》主张遵循天人感应之“时德”的农业生态伦理与政治生态伦理。《管子》把生态伦理法律化、行政伦理化。  相似文献   

18.
<正>《周易》六十四卦的命名,无疑有一个创造者反复深入"玩观"的过程。但这显然不够,《周易》向称"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主观"玩观"如何恰好能做到这一点呢?怎么  相似文献   

19.
《周易》作为我国最为古老的典籍之一,作为“五经之首”、“大道之原”,几乎对传统文化的各个层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因而在传统文化中占有首屈一指的、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周易》“弥纶天地之道道,“易与天地准”,不仅着重于天地人三才之道的阐发,在易学理论建构的同时,还强词“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无思”、“无为”,重视灵感思维的价值和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周易》理论的某些部分是一种潜意识活跃时激发灵感对天地万物产生的意象感知,是对宇宙万物、社会人事的一种灵感式的总体把握,因而与灵感思维具有一定的联系。《周易》不仅仅是人的理性、知识  相似文献   

20.
《周易》把阴阳矛盾的对立与统一,看成是自然界和社会生成发展的基础。阴阳交感而万物化成,气化凝聚而为万物。为此,《周易》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一涵盖极广的哲学命题。世界万物奖不起于一阴一阳的合二而一,任何事物都按照一阴一阳的规律发展。基于阴阳概念具有包揽一切的普遍意义,《周易》把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关系,统统纳入由阴阳两天所组成的六十四卦系统。“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衍生万物,世界是一个“生生之谓易”的有机整体。在这个有机整体的范围内,阴阳相推,刚柔相摩,“先否后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