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同意史铁生先生的意见:“文学创作须有生活”的命题并非金科玉律。(见《思维与智慧》1995年第1期)但我同时认为,史先生的结论失之偏颇,亦非金科玉律。生活,是人类各种活动的总和.在人类社会中,生活无所不在。每个人都不可能生活在真空地带.文学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任何一个作家都和普通人一样,实实在在存在和活动于现实生活中.由此而论,人人(含作家)都在生活,人人都拥有生活,根本不存在哪儿的生活叫生活,哪儿的生活叫非生活.而“创作须有生活”的命题,在逻辑上必然得出有些生活叫生活,有些生活叫…  相似文献   

2.
没有吃过西红柿的人,就不会有对西红柿的感受,也不要对西红柿的味道作评论,你可以评论吃过的西瓜之类.搞创作也一样,作家只能写好自己熟悉的生活.正如史铁生先生对“文学创作须有生活”的理解:“任何生活中都包含着深意和探情.任何生活中都埋藏着好作品,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出现好作家.”这段话对于生活——作品——作家三者的关系;无疑是一种独辟蹊径的精辟见解。对于现实生活中活着的人,正象史先生分析的那样,你无法将他们的生活分解为“有生活”和”没有生活”.可是艺术创作却要求“有生活”,否定“没有生活”.这也是正…  相似文献   

3.
很久很久以前并且忘记了是在哪儿,在我开始梦想写小说的时候我就听见有人说过;“作家应该经常到生活中去。文学创作,最最重要的是得有生活。没有生活是写不出好作品的。”那时我年少幼稚不大听摸得这句话,心想可有人不是在生活中吗?“没有生活”是不是说没有出生或者已经妞世?那样的话当技是没法儿写作,可这还用说么?然而很多年过去了,这句近乎金科玉律的话我还是不大听得懂。到底什么叫“没有生活”?“没有生活”到底是指什么?也许是,有些生活叫生活或叫“有生活”,有些生活不叫生活或者叫“没有生活”?如果是这样,如果生活…  相似文献   

4.
作家史铁生《写作三想》(片断)(《思维与智慧)1995年第1期)中对“作家应该经常到生活中去.文学创作最重要的是得有生活,没有生活是写不出好作品的”这句话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对我启发很大.由此,我也想谈谈我的认识.“生话”是一个语词.逻辑上讲同一语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也就是同一语词在不同的勾子中表达.的含义可以不一样.同样“生活”这个语词在这句话里,也有着特定的含义,它不再指我们所理解的日常a话,而是指我们对生活的仔细观条和深刻的体验.每个人都梦想成为作家,可并非所有的人都能成…  相似文献   

5.
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说的,叶老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典范。(《光明日报》1982.2.6,第二版《毓德良师树人宏业——祝贺叶圣陶先生从事教育工作七十周年》)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是文学艺术上的两种创作方法。叶老是“人”,怎么可以与“创作方法”等同呢?(?)所以  相似文献   

6.
佛教说“人身难得”,一个人来到世间,是多少因缘和合的结果!护生养生,可以说是每个人的本能诉求。 佛法说“人生是苦”,这是佛教对人生特质的基本判断,居于佛教“四圣谛”之首。如何将这苦的人生活出健康、活出快乐、活出价值与意义,是古往今来所有养生学的主题。  相似文献   

7.
自从人类开始使用机械设备从事各种生产活动和实践以来,“人一机”模型(即人机系统)就一直存在着。长期以来,这种人机系统中人与机器的联系是单方向的,即要么是人适应机器的操作程序,要么改善机器的操作程序来适应人在操作上的需要。然而,伴随科学技术发展到上个世纪中后期,特别是后期,以计算机和电信技术为依托的网络的出现和普及,这种人与机器的单向性特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上网使人们有了一种全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和形式。上网这种“人一机”形式改变了以往那种“人一机”模型的单向性,而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人机互动模型,即双向性的对话形式。说它是一种“对话”模型,是因为人们可以在网上工作、学习、沟通、娱乐和交谈等,宛如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谈话一般。笔者正是试图从上网这种人机互动性入手,从科技史的发展背景下分析网上生活的本质——“人一机对话”模型(这也是本文提出的新的视角和观点),分析“人一机对话”模型中“对话”的实质,以及进一步阐述这种“人一机对话”模型中的知觉系统和虚拟现实等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8.
自我与他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语 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伦理性品德”是与人的精神素质相关的品德。在各种品德之中,伦理上优秀、并与城邦生活相关而又最具概括性的品德,可以说就是“正义”和“友爱”。 完全的正义仍然需要友爱,但亚里士多德认为完全的友爱索性是不需要正义的。所以说,从伦理学的原型上来看,可以认为友爱是最基本的品德。“对一个善的人来说,和朋友的关系就等于和自身的关系。因为友人就是另一个自我”(《尼各马科伦理学》1170b5-7)。这种友爱方式,也就是说自我与他人为同等主体的关系方式,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是应当置之于城邦生活的最基础部位的。这是“与他人同生者”的最基本的伦理性品德。  相似文献   

9.
“写不具体”可以说是小学习作教学中最为突出的问题。说空话、套话、假话现象普遍存在。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缺少生活,缺少情感体验。那么,如何加强习作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习作质量呢?大家看法不一、观点各异,而笔者认为最有效、最快捷的方法,就是正确理解与应用语文乐园中“语文生活”这一版块。  相似文献   

10.
陶行知先生受业于杜威。杜说“学校即社会”,而陶行知先生把话反过来说“社会即学校”;杜说“教育即生活”,陶说“生活即教育”。因此杜威说,陶行知是我的学生,但见解比我高过千倍。仅仅把话倒过来说,立刻使人耳目一新,顿觉涵义扩展、意境高远。有时我们仅仅调整了一下文字的先后顺序,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睿智,使人豁然开朗。  相似文献   

11.
“我”是怎么回事?有人会说,我就是我,你就是你,这不是最清楚的问题吗?这样的反驳中隐含着对“我”的一种理解,即“我”就是用以指代每个个人的代词。我当然是“我”,你也可以是“我”,他还可以是“我”。“我”并不确指某个人,人人都可为“我”。但为什么人们可以是“我”呢?人们怎么才能是“我”呢?在日常中,我们一开口,便常会说“我……”,这时我就是“我”了,我就“我”起来了。可“说”是怎么回事?如何能“说”起来?在佛法看来,“说”是诸因缘和合的结果,是顺应着诸因缘条件的把持和执取。在“说”的执持中,我就是  相似文献   

12.
论知识经济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间关系的复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学术界在关于知识经济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间关系的研究中,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一是认为知识经济为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创设了条件,并使之成为可能”。我以为这种观点值得推敲。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共时性来看,迄今为止,没有任何充足的根据可以说明知识经济使“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成为可能”。因为,当一些人举出许多知识经济有助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例证的同时,另一些人也可以信手拈来与此相悖的例证。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历时性来看,我们也只能说知识经济使“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一些因素和前…  相似文献   

13.
诗和远方     
计文 《天风》2016,(6):1-1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这是著名音乐人高晓松书中的一句话,虽然有人说它是廉价的“鸡汤”,但这句话广为流传却是不争的事实。 “苟且”在此显然指的是只顾眼前的物质生活而得过且过的意思。而“诗和远方”则是指那些超越“苟且”的物化生活之上的精神追求。人和动物之区别,在于人除了有“苟且”的生活,还有“诗和远方”。人如果没有精神追求,没有文化情感,只顾眼前,忘记长远,那么人与卡夫卡《变形记》里的虫子、莫言《生死疲劳》里的驴子就相差无几了。  相似文献   

14.
庄子《大宗师》篇借孔子的口说:“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相造乎水者,穿池而养给;相造乎道者,无事而生定。故曰: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同篇又说:“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意思很清楚:人和鱼一样,要有一个合宜的生活环境,才能生活得幸福、快乐,其乐融融,以致与环境融为一体,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所谓与环境融为一体,也就是与自然、社会融为一体,与天地融为一体,但庄子这里没有说“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天地”,而这个说法不论按古代的语言或庄子的思想看,都是一种很顺当的说法,但庄子却未用此说,而特别要说“人相忘乎道术”,那末“道术”在这里又如何与鱼的“江湖”相对应,成为人的快乐生活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5.
衣食足     
“衣食足而知礼节”,这句话在《续日本纪》中也能看到,很早以前就在我国通用了。它的原本是《管子》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其意思是说,只要粮仓中贮存丰足的粮食,备足与人民的衣食相关的生活物资,一般社会中的礼法和节操就能够得到维持,每个人就会自然地具备廉耻之心。可以说,要使人民自觉遵礼守节,首先就得满足作为人的生存所必不可少的物质需要。对此,《孟子》也持相同的观点:“圣人之治天下,使有菽粟(豆类和  相似文献   

16.
一、汉语中的“人文”概念以及人文与科学的关系在中国文字中,和Human对应的概念是“人文”、“人道”,即人的,人类的东西。在这里,没有善与恶的区分,也没有美与丑的差别。只要是人的、人类的,都可以称为“人文”、“人道”。与人文对应的概念是“天文”。“人文”是人的、人类的;天文就是非人的,自然的,也就是通常说的“自然现象”。在和人文对应的意义上,天文指一切自然现象。在自然现象之中,又可以分出“地理”,与天文相对。如果再细分,还可以再分出“鸟兽之纹”,即鸟兽的外部形态和生活习性。地理也是地文,鸟兽之纹也就是兽文,地文和兽…  相似文献   

17.
管理哲学中的“人”的范畴指的是管理中的人本身,即“管理人”。“管理人”是对管理中各个层次的人及人的各个方面的最一般的概括。在管理哲学的诸范畴中,“人”的范畴处于中心地位。首先,从管理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来看,在管理学的整个发展过程中,“人”始终是一个最基本的概念。我们可以说,每一种管理理论,都是对人的一定看法而提出来的,各  相似文献   

18.
音乐是人类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贝多芬说过:“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欣赏音乐首先是一种美的享受,可以调剂人们的生活,起到娱乐的作用。近年来,音乐对人的心理活动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心理学研究者的重视。两千多年前的《乐记》就指出音乐能调剂人的生活,提高修养德性,增进身体健康。宫、商、角、徵、羽就是古代的“五音”。《内经》认为,五音分别通五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的情绪。根据我国医学文化之精粹——中医的学说,五音和五脏经由五行(金、木、水、火、土)而彼此产生作用,如宫音雄伟、宽宏,具有“土”之特性,可人五脏中的“脾”,商  相似文献   

19.
一、现代化的“个人原则” “个人原则”或者说个人本位既是人在现代化中的自我理解,也是现代化过程不断深入化的根本动力。现代化的发生及其发展过程所伴随的,是“个人”不断地获得强调,不断地成为价值“尺度”的过程。为了弄清现代生活中这种人的自我理解,弄清“个人原则”在现代社会中的具体意义,我们有必要回到现代化之前的人类社会和生活中,有必要弄清与现代人相对的古代人是怎样理解自己的。我们可以这样说,在现代化之前,人首先和根本不是从自身出发,而是从他所处的“位置”出发来理解自己的存在与意义的;也就是说,人不是从自身所是,而是从自己的“周围现实”来理解人生和人性的。具体而言,在前现代的西方,人首先和在根本上依他在宇宙中的位置来确认自己的“应然”,即价值,这是一种具有哲学一神学向度的人学;而在前现代的中国,人则首先和在根本上通过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来把握自身,  相似文献   

20.
在这三人的交代中,甲说的“这事不是我干的”和丙说的“这事是甲干的”是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根据排中律我们知道: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假,必有一真。我们再根据“三人中只有一人说了实话”这一判断,可以断定,这句实话只能存在于甲、丙二人中,要么是甲说的,要么是丙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