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合体汉字字形识别过程探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该研究用微观发生范式探索了合体汉字和假字的字形识别过程 ,结果发现 :(1 )部件字、真字和假字的正确提取率随呈现时间增长而提高 ,字形刺激的特征加工是一个有序的发展过程 ,对字形的识别加工过程受字形熟悉性和字形结构方式的影响 ;(2 )在左右型字刺激和上下型字刺激中 ,经常首先从右部件或下部件中提取笔画或笔画组合 (称首特征 ) ,而且首特征的提取不受字形熟悉性影响。根据以上结果可以推测 ,字形结构属性在字形识别加工的最初阶段先于特征获加工 ,字形熟悉性则对首特征提取后的特征或部件加工过程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
英文研究中,\"字优效应\"是单词促进字母加工的一个重要依据。但中文研究中还存在一些争议。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考查了汉字的部件认知中,汉字整体对局部(部件)的影响。实验刺激材料分为三种,即左右结构或上下结构的真字、假字与部件字。目标部件为既能够放置于三种字符的左侧,又能放置于右侧(上部或下部)的汉字部件。实验一采用Reicher-Wheeler实验任务,先呈现刺激材料350ms,掩蔽后再呈现需要判断的目标部件,被试对目标部件进行按键反应。实验二中采用部件判断实验任务,先呈现需要判断的目标部件,再呈现刺激材料,被试对刺激材料中是否包含目标部件进行按键反应。记录反应时与正确率。27位健康女性大学生参与本实验。结果显示:(1)不论是Reicher-Wheeler实验任务还是部件判断实验任务,均显示部件字的部件认知判断速度最快。真字与假字相比,无\"字优效应\"。真字与部件字相比,存在着\"字劣效应\"。这些结果表明,汉字整字对汉字部件认知加工起到抑制作用;(2)两个实验任务均表现出汉字结构方式效应,即对左右结构的汉字的部件认知比上下结构的汉字更快;(3)部件的空间位置对部件识别存在影响。实验一中对下部件分辨最困难,分辨时间最长;实验二中发现对左部件的反应最快。字符结构方式效应与部件空间位置效应既存在于真字中,也存在于假字中。 相似文献
3.
4.
5.
汉字识别中的部位部件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字整体呈现时对某部位上部件的识别成绩可能优于或劣于另一部位上部件,这种现象称为汉字部位部件效应,简称部位部件效应。目前有四种作业方式可以观察到这一效应:整字呈现时识别指定部位部件;整字呈现时搜索指定部位部件;速示方式下抽取汉字构件(笔画的部分、笔画和笔画组合等);微观发生方式下抽取汉字构件。部位部件搜索时,右部件比左部件容易…;在速示方式下,往往抽取左右结构字的右下角的笔画, 相似文献
6.
汉字字形知觉的整合性对部件认知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该研究在两个实验中探讨了汉字字形知觉的整合性,发现无论是弱化还是强化汉字字形的知觉整合性,都带来部位效应量值的相应变化。这些结果一方面证实了汉字知觉的客观实在性;另一方面还表明.在部件认知作业中同时存在部件及其整字的加工.这似乎是对文字认知混合模型的一种支持。 相似文献
7.
整体汉字字形识别过程探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研究用微观发生范式探索了整体汉字和人工字的字形识别过程 ,主要获得以下结果 :1真字和人工字的正确提取率随呈现时间增长而提高 ,字形刺激的特征提取是一个有序的发展过程 ,字形识别加工受字特性 (真字与人工字 )和笔划数因素影响。2在以“十”为骨架和以“囗”为包围结构的字刺激中经常首先提取“十”或“囗”,而且首特征“十”或“囗”的提取不受字形熟悉性影响 ;笔划数变量仅对含“十”特征的字刺激的首特征提取产生影响。3在以上两类汉字中 ,“十”或“囗”作为首特征提取促进了字形识别加工过程。 相似文献
8.
9.
在汉字视觉识别中字形和字音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高、低频汉字分别进行音同、形似、义近和无关四种条件下的目标字的启动识别和倒掩蔽识别的研究,考察汉字视觉识别中字音、字形的激活和激活点问题。结果证实:(1)在汉字识党识别中,字形不仅参与而且在到达心理词典之前被激活;(2)在汉字视觉识别中字音也参与,但字音不在到达心理词典之前被激活,因而,不存在语音转录现象.汉字视觉识别过程符合“直通假设”;(3)从总的来看,字颇影响汉字视觉识别。 相似文献
10.
探讨部件数效应是否在汉字早期字形加工中存在。要求被试识别重复速示方式下的具有不同部件数的汉字字形。大学生为被试。在实验1中,发现4部件字比在通透性、笔画数、字频和像素数上匹配的2部件字更容易识别字形;在实验2中,2部件字的通透性比4部件字更好,此时没有识别成绩上的差异。上面的结果表明在字形加工中存在着部件数效应,它指部件越多越容易识别汉字字形。在讨论部分提出了一个字形加工的部分线索模型,它指被试可以根据汉字的部分线索(例如部件)识别整个汉字。 相似文献
11.
以汉字为实验材料,实验操纵两种部件结合率:携带位置信息的部件结合率(position-specific radical combinability,SRC)和不携带位置信息的部件结合率(position-general radical combinability,GRC)。实验中要求被试进行方位判断的同时记录被试脑电的变化。其中,实验1以假字作为填充刺激,结果发现SRC的变化引发P200效应,而GRC的变化引发了大脑半球右侧化偏向的N400效应。实验2以简单几何图形作为填充刺激,结果发现SRC所引发的P200效应消失了,但GRC所引发的大脑半球右侧化偏向的N400效应保持稳定。结果说明部件结合率可以在汉字加工中产生作用,但是携带位置信息的部件结合率在汉字加工中容易受到假字所引发的注意偏向的影响;而不携带位置信息的部件结合率在汉字加工中的作用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2.
汉字识别早期知觉过程中的整体优先效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7画、10画、13画上下、左右结构低字频宋体汉字为材料,以整字或成字部件为检测目标,在0~1.5、0~2.0、0~2.5、0~3.0周/度空间频率条件下探讨整体-局部加工的关系.结果发现,空间频率一定时,整字辨别的正确率更高,反应时更短.汉字识别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整体优先效应.作者认为,知觉过程由整体加工水平向局部加工水平的转换使部件辨别时间延长、正确率下降;刺激图像中整体性空间信息比较丰富,细节信息相对不足,进一步促成了知觉辨别的整体优先效应. 相似文献
13.
不同部件亮度条件下的汉字识别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命名作业法探讨在不同汉字部件亮度条件下的字频效应、笔画数效应及部件在汉字识别中的作用。结果表明 :1在本实验条件下 ,字频效应仍非常明显 ,但没有笔画数效应 ;2在上下型汉字的识别中 ,其上半部的作用比下半部更为重要 ,而对左右型汉字而言 ,其右半部的作用比左半部更为重要 ;3部件亮度条件对命名反应时有显著影响 ,但是否可以称为“部件亮度效应”尚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知觉经验对汉学字形知觉整体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项实验通过部件识别法探讨了知觉经验对字形知觉整体性的影响。实验一要求三组不同发展水平的被试命名单独呈现的部件字,结果证实了本实验所用的各组部件字之间的识别难度均等和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字识别技能明显不如小学六年级和大学学生。实验二使大学生在三种字度和两种字频条件下,分别进行单、双部件的命名,主要得到非字中的部件命名反应时快于假字,后者又快于真字的“字劣效应”以及在真、假字组中的“左>右”或“上>下”的“部位效应”,但未发现字频对部件命名的效应。实验三比较了三组不同年级被试的部件命名作业,发现小六和小三学生在真、假字中的部件命名反应时无明显差异,而大学生较明显,说明前者受字形整体知觉的影响比后者小。这些结果支持了字形知觉整体性随字的知觉经验增长而加强的假设,并在一个基于联结主义框架的字词识别模型中得到了较好解释。 相似文献
15.
汉字识别中形旁亚词汇加工的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利用语义相关判断 ,探讨儿童和成年人在汉字加工中是否存在形旁的语义激活。目标字是语义透明的合体字 (如“姐”) ;启动字选用两种与目标字语义无关的字 ,一种是共用形旁但语义不透明的合体字 (如“始”) ,一种是在频率、笔画等方面和共用形旁字匹配的无关控制字 (如“收”)。结果发现与无关控制字相比 ,儿童和成年人在共用形旁字上的“NO”反应得到了延迟 ,说明形旁可能被分解加工 ,其语义被激活。而且不同年级儿童和成年人的效应量不同 ,表明形旁的自动分解和语义激活可能存在着一个从非自动化到自动化的发展过程。与前人的诸多研究相结合 ,说明儿童和成年人对汉字的加工一样 ,是亚词汇与词汇加工并行进行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汉字识别中的同音字效应:语音影响字形加工的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两个实验考察汉字识别中语音对字形加工产生的影响。实验一采用视觉呈现材料的词汇判断法,没有发现如同英语研究中的同音字效应,实验二采用视、听跨通道的实验范式,首先呈现汉字的语音,然后进行视觉的词汇判断,结果发现,当出现的汉字为低频字时,其同音字越多,词汇判断的时间越长。这说明汉字的识别过程中,语音对低频字字形的加工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7.
视角对高频汉字识别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EyeLinkII型眼动仪为实验设备 ,以汉字与双眼形成的视角为自变量 ,研究了视角对高频汉字识别的影响特点。本实验中的视角分为 7个水平 :2°、4°、7°、1 0°、1 3°、1 6°、1 9° ,通过自编程序 ,计算出固定距离条件中不同视角下汉字的大小 ,呈现在计算机屏幕上 ,要求被试发声识别汉字。通过对反应时、注视时间、注视次数、眼跳时间、眼跳次数、眨眼时间、眨眼次数的分析。结果发现 :不同视角条件下的反应时总体差异不显著 ,反应时随视角的变化曲线为抛物线 ,开口向上 ;汉字识别的最适宜视角为 1 0°~ 1 1°。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