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文将考查K.科西克从海德格尔的本体论出发对马克思主义所作的各种探讨。科西克提出了一种新理论,代替了六十年代初东欧流行的机械马克思主义说教。科西克认为,马克思的思想——特别是他的“总体性”概念——被机械马克思主义歪曲了,歪曲如此之甚,其结果已经不能导致人类的解放,却给人类一种新的枷锁。机械马克思主义所拥护的国家社会主义,过分地强调社会结构的重要性,这一方面褫夺了个人的责任和自由,另一方面褫夺了人性中的哲学冲动。科西克同意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集体的实践是建立和维持一个真正的  相似文献   

2.
科西克的新作表明,为了促进哲学的发展,不仅需要哲学史著作、哲学批判著作、宣传与解释经典作品的著作,而且首先需要真正的哲学著作。而科西克的新作《具体的辩证法》正是在本体论方面具有独到之处的哲学作品。科西克在该书的每个重要章节中,都以各种方式提出并解决客观现实的问题。他认为: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限制为方法论、认识论或者逻辑学,也不能把它限制为客观现实的理论或者仅  相似文献   

3.
一九六四年二月廿四日,哲学研究所举办了卡尔·科西克的新作《具体的辩证法》一书的讨论会。参加讨论的有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主席团、高级党校、查理士大学哲学系以及其他单位的代表。讨论会上,伊曦·威克尔首先致词。他指出;科西克的新作是自一九五六年哲学思想重新活跃以来的最最成熟的作品之一,它在许多方面都不同于一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科西克首先研究了哲学的概念和结构的基本问题,因而,就  相似文献   

4.
周宏 《学海》2001,(4):85-88
世界二元分裂是一种比较普遍的批判理论模式,科西克也走入了它的窠臼,阐述他富有存在主义色彩的"马克思主义".从科西克的《具体辩证法》说起,我们发现,世界二元分裂具有久远的历史,它具有重要的批判价值和人性意义,然而也存在着内在的缺陷,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必然陷入难以自拔的困境.马克思主义对世界二元分裂的成功扬弃,体现了其学说的实践精神和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5.
海德格尔将无聊确立为现代生活基本情绪,但是无聊情绪在什么意义上支配着现代生活仍是一个有待挖掘的主题。本文试图将海德格尔无聊现象学放回到现代人的实际生活处境,阐释无聊与以计算、加速为特征的技术主义运作机制的内在关联,并论证无聊就是当今时代的时间图像。由此,海德格尔的无聊现象学上承帕斯卡、克尔凯郭尔等对现代世界历史命运的判断,下启阿甘本等对机器文化和加速社会的批判。最后本文将简要探讨深度无聊如何可能开启一条克服技术主义危机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张志伟 《哲学研究》2022,(2):88-96+129
海德格尔哲学中有没有一种伦理学,构成了学界争论已久的问题。本文主要以《存在与时间》为核心,通过分析此在、他人与常人之间的生存论关系,说明海德格尔关注的焦点不是人与人或者人与社会之间的伦理规范,而是此在与存在之间的存在论关系;海德格尔关于此在之沉沦的分析实际上颠覆了日常生活的伦理规范,凸显了此在作为具有“向来我属性”的“去存在”的在者,归根结底是朝向可能性的存在。因此,海德格尔关于此在的生存论分析既不可能为沉沦的常人世界“背书”,也不太可能为现存的伦理学奠基,他所说的“源始的伦理学”不是伦理学而是“基础存在论”。我们可以基于任何一种伦理学的立场评价和批评海德格尔哲学,但是海德格尔哲学本身并不导向一种伦理学。  相似文献   

7.
论萨特尔     
如果说,海德格尔是胡塞尔的追随者;那么可以说,萨特尔是海德格尔的追随者;如果说,海德格尔按照胡塞尔否定了的方向发展了现象学,那么萨特尔则是遵循着被海德格尔所摒弃的方法发展了至关重要的本体论学说。尽管海德格尔和萨特尔二人具有同样的现象学倾向,尽管他们都认为人处于一种衰落境况之中,但是,他们的理论动机却有着深刻的差别,并且他们的经历也很不相同。首先,萨特尔似乎对所谓浪漫主义的“存在的情感”不大感兴趣,而海德格尔却深受那种情感的影响。在萨特尔看来,存在既不向我们自动显露  相似文献   

8.
海德格尔哲学和佛教哲学具有一定的相似处。海德格尔哲学把存在解释为显隐二重性。存在是"使……显现",但是自身不显现。存在只能以间接的方式例如此在的领会、时间、语言、历史等来显现。缘起性空是佛教的核心思想。缘起是显现,性空是不显现的。本文重点分析了小乘佛教的十二缘起论、大乘中观宗和如来藏系的缘起性空论。最后,本文对两者的异同进行了分析。海德格尔哲学和佛教哲学的相似性只是术语上的,两者在实质性的性质和目的方面是不同的。佛教是一种人生哲学,追求的是人生的完善和幸福。海德格尔哲学则是一种政治历史文化哲学,其目的是克服现代性的弊端,为欧洲找到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9.
本文重点比较了康德与海德格尔对主体的观点.文章通过对此二人的引述和论证展示出,虽然他们都承认主体的自发性,但是康德的主体的自发性是通过先验主体根本不在时空之中来保证的,而海德格尔的主体(此-在)的自发性却体现在此-在本身就是"时空发生".康德的主体是纯粹的,不属于感性的,是不可以对象化的;而海德格尔的此-在虽然也不可以对象化,但是由于此-在本身就是"时空发生",所以海德格尔的此-在并不是纯粹的.简单地说,康德的主体是乌托邦的,海德格尔的此-在是拓扑发生学的.  相似文献   

10.
对日常生活进行现象学分析是海德格尔哲学的一个重要论题。他说:“我们必须先验地以我们称之为‘在世界中’的这一存在状态为依据看待和领会此在的诸存在规定。对此在进行分析的正确通道就是对这一状态作出解释。”①在他看来,“在世”是此在存在的基本状态,因为此在往往要与世界中形形色色的在者打交道,由此形成对日常生活世界的各种基本体验。通过对“在世”的分析,海德格尔表明其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观点,并显示出其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性质。  相似文献   

11.
<正>现代社会的发展一方面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但同时又使人产生了种种异化,处于一种非本真的存在状态。海德格尔在其哲学中揭示了当下人们的精神贫乏与沉沦,并试图使人们重新复归到心物二元统一的本真存在。在21世纪的当下社会,海德格尔的哲学仍有其现实意义,为人们的迷惘生活找到了精神归家的道路。现代社会科技日新月异,生活节奏加快。但人生不可能永远都在快车道上,在繁忙的生活之余,我们终归要静下心来反思我们的生活。哲学家海德格尔曾引用诗人荷尔德林的话:"人  相似文献   

12.
《学海》2016,(4):143-148
本研究通过对儿童广告真实性的分析,从儿童广告的意图真实和生活方式真实两个维度,考量当前儿童电视广告的真实水平。儿童广告的不真实分为四类:故意欺骗、夸张误导、情感暗示及儿童不现实的生活方式。其中儿童不现实的生活方式包括儿童广告中场景的不真实、儿童行为的不真实、儿童语言的不真实、儿童语言的不真实和儿童服饰的不真实五个方面。通过对212个儿童广告样本的内容分析,可以看出当前儿童广告存在严重的不真实的情况,儿童的生活方式被异化,儿童意识在儿童广告的内容和传播上都欠缺。  相似文献   

13.
在《真理与方法》第三部分,伽达默尔批评柏拉图的《克拉底鲁篇》造成了“语言的遗忘”。这一说法可以与海德格尔的“存在的遗忘”相互呼应。但伽达默尔并没有盲目追随海德格尔。恰恰相反,他的“批判”只是一种假言判断、一种柏拉图式的反讽、一种对话辩证法的实行。伽达默尔的真实目的并不在于证明柏拉图遗忘了语言,而倒是证明柏拉图没有遗忘语言。借此,他实则在与海德格尔争辩:一方面,要逆着海德格尔的“弑父”倾向肯定柏拉图-海德格尔的统一效果;另一方面,要借助柏拉图的对话辩证法实现对海德格尔的某种矫正。  相似文献   

14.
海德格尔在否定主客体框架的基础上来批判物化,在进行这样的批判的时候,他弱化了主体,把最基本的生存结构内化到人自身,使人顺从现代社会的物化结构。由于他弱化了主体的作用,所以他只能采用现象学直观的方法来把握存在,于是存在就变成了直观的对象,具有了存在者的特征。这样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就有了一种客观主义的倾向,即用资本主义社会所普遍出现的功能关系来代替实体,从表面上看,这避免了物化,但是这个东西类似于无形式的质料,是不能用概念表达的东西,是"X"。在阿多诺看来,海德格尔之所以需要这个最终的"X",是因为他要虚假地满足社会对稳定性的需要。虽然海德格尔批判了物化,但是他只是否定了物化的外在条件。阿多诺对海德格尔的批判的核心是,海德格尔虽然把存在和存在者区分开来,但是他还是让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存在者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诗意地栖居——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生活理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荷尔德林这句诗因海德格尔的阐发而在世界上广为流传。对于一个向往自由的灵魂来说,诗意栖居的渴望是无法泯灭的。诗意栖居体现着生活的终极意义,也是我们对日常生活的精神内在要求。文人士大夫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精英群体。坚守神圣使命的压力和生之多艰的困扰常令他们在追求现实人生的同时又渴望拥有艺术化的人生。  相似文献   

16.
尽管海德格尔和亚里士多德实际上都把共在视为人的基本规定,但是亚里士多德对于共在的论述更为详尽,他从家政学、伦理学和政治学视角揭示了共在的诸种具体形态。海德格尔呼吁个体此在摆脱在公众意见中的沉沦,转向独立判断之本真状态。亚里士多德在很大程度上尊重群众意见,但是他更加关注的乃是卓越个体的意见如何在公众生活中发挥引领作用。海德格尔认为,本真共在之实现有赖于个体此在自主、自觉、自愿和自由地联合。亚里士多德认为,唯当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在理智方面有了心悦诚服,在利益方面有了共存之互信,共在之诸种形态才能通达本真之境界。  相似文献   

17.
西方海德格尔研究述评(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主题与分期的讨论西方海德格尔研究者对此就有许多不同的界定。一般而言 ,人们容易将海德格尔的主题与存在主义等同起来 ,和雅斯贝斯和萨特等人视为一体。实际上 ,萨特的“存在与虚无”就是将海德格尔思想存在主义化 ,同时又将存在主义人道主义化。但是 ,伽达默尔指出 ,海德格尔所说的生存无关于存在主义和存在哲学[1] 。如果说萨特是存在主义哲学 ,雅斯贝斯是存在哲学的话 ,那么海德格尔的思想则是关于存在的问题 ,用他的话来说 ,就是追问存在。于是存在一般被理解为海德格尔的主题。马科斯 米勒指出 :“对于海德格尔而言 ,只有一个哲…  相似文献   

18.
强以华 《世界哲学》2015,(2):153-159
若从系统性和典型性两个指标来看,旧形而上学、康德哲学和海德格尔哲学世界理论所阐释的世界形态,可以被看成是西方哲学史上三种最有代表性的世界形态。基于哲学是第一哲学之哲学观的传统分析把这三种世界形态的发展过程看成是世界形态不断主观化、非理性化并且越来越远离真实的原始世界的过程,它意味着哲学(形而上学)的不断衰败。我们赞同康德、海德格尔本人的观点。他们把自己所阐释的世界理论看成是面对传统哲学认识论的挑战且通过方法革命对于更真实的原始世界形态进行的探索,也是对新的哲学定位的探索。其实,三种世界形态的发展历程乃是世界逐步"去远"亦即逐步走向人生存中的生活世界的历程,从"发生"而非"存在"的标准看,它也越来越走向了真实而原始的世界本身,并为哲学如何定位以及哲学如何超越自然科学的探索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道德教育:在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之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教育应当回归生活世界,已成为解决当前道德教育弊病的一种共识。但是如何回归,这是一个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从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共在同构的基础上,我们可把生活世界划分为日常生活世界与非日常生活世界,因此,针对当今道德教育的弊端,我们认为道德教育应当在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之间的张力结构中博弈式存在。  相似文献   

20.
海德格尔无意于在理论与实践孰为优先的问题上作出简单回答,他用心思索的毋宁说是:我们应当提倡何种意义上的理论?何种意义上的实践?以及何种意义上的制作?在海德格尔看来,"制作"不应当是简单的批量化生产,而应当是创造性的让显现;"理论"不应是脱离质料的普遍主义,而应当是"形式显示"的概略性指引;"实践"不应是盲目的行动,而应当是个体化的相时而动。若想领会海德格尔实践论的这种全方位意蕴,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四种元素: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实践论和康德实践论的阐释、海德格尔"形式显示"的思想方法、对海德格尔的修辞风格进行必要的抵制,广义"实践"概念的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