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西省长治市清真中寺,位于市区回族群众聚居的西大街。它始建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占地面积4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2730平方米。清真中寺原是一座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大殿为主体中轴南北讲堂、沐浴室等土木结构庭院式建筑。但因多年失修,加之“文革”洗劫,千疮百孔,基陷凌裂。改革开放,富民政策,政府支持,回族群众无私解囊,历届管委会励精图治,于1990年开始至1999年经过10年艰辛努力对陈旧破烂的寺院进行了全面彻底的翻修和改造。大寺由阿拉伯风格双层礼拜殿,尖塔殿窑巍巍矗立为主体,轴线布局青瓦扣顶,中西合璧集办公、讲经、教学、住宿为一…  相似文献   

2.
《法音》2016,(3)
正本刊讯2月1日下午,广东省政协与广州市六榕寺办理了六榕路81号物业场地移交手续,正式将这一物业(用地面积1328平方米、建筑面积2065.45平方米)移交六榕寺使用。六榕路81号地段位于六榕寺东南隅,历史上曾为六榕寺的"友室堂"和客堂、僧房,是寺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寺院佛事活动和文化交流场所,以宋朝文学家苏东坡、近代山水画大师  相似文献   

3.
近代佛教改革中存在着"鸠占鹊巢"的模式,其特点是外来僧人或世俗力量进入既有的寺院体制,并逐渐取而代之。这一过程常常表现为寺院内部关于寺产、寺院管理权、宗派定位等方面的争议,并常有外来者的介入。位于山西五台山的广济茅篷作为民国年间影响颇大的寺院,其改革的个案体现了外来者与本地人、改革者与既有体制、改革话语与权力格局等诸多问题,不仅展现了近代五台山的佛教生态,而且亦反映了近代佛教改革的重要特征及问题。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焦作市的造店村,近六千口人,全是回族穆斯林。该村的两座清真寺(男寺、女寺)有二百多年的悠久历史,五十年前,男寺曾返修一次窑殿。清真寺建筑古雅、考究,窑殿、讲堂、沐浴室、照壁等齐全,建筑具有相当规模,加之树木蓊郁,整个寺院显得清幽雅静。 在十年动乱期间,清真寺成了“四旧”,遭到了严重破坏,寺内合抱粗的桐苓树也被砍伐,穆斯林们看到此景,特别痛心。 打倒“四人帮”,民族宗教政策得到了  相似文献   

5.
穆斯林动态     
湖南省湘潭市莲花街回族文体工艺厂,是全省唯一的回族工厂,也是全省清真寺中“以寺养寺”的第一家工厂。 莲花街寺建于清代,占地近600平方米,是全省屈指可数的大寺之一;清末民初,湘潭穆斯林人口渐少,无力修复该寺,故一直不能使用。 近年来,从各地迁来湘潭的穆斯林逐日增多,约达千人。大家为开展宗教活动,建议兴办工厂积累资金重修莲花街寺,以开放  相似文献   

6.
<正>大同天镇县城东南行8里,在重峦迭嶂中隐藏着一座古刹——闻名遐迩的盘山显化寺,俗称"盘山寺"、"盆山寺"、"盘山显化寺"。显化寺始建于明宣德二年(1427),明嘉靖年间、万历年间、清康熙年间、光绪年间均有修缮。初建时为佛寺,清代时形成释、道、儒三教合一的寺院。  相似文献   

7.
在天津旧城西北角,矗立着一座古色古香、雄伟壮观的建筑,这就是著名的天津清真大寺。它位于回族聚居区中心,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 清真大寺的始建年代,由于缺少资料,尚未得到统一的看法。据笔者调查,有三种说法: 1.85岁的乡老杨贵山,熟悉天津市地名及寺院沿革。据他介绍,大寺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当时仅有五六间房,很为简陋。胜芳镇老米阿訇在寺内任教长。 2.据王世安阿訇(王筱溪之孙)介  相似文献   

8.
定州中山七帝寺的命运沉浮,生动地见证了北朝后期至隋初重佛与抑佛的政策摇摆。中山是北魏控御太行山以东地区的重镇,太和年间僧晕发起为七位先帝造立大像,是孝文帝庙制改革的直接后果。魏齐禅代之际,高欢的晋阳霸府也设置了七帝寺,并不限于中山一地。东魏孝静帝逊位后封中山王,元氏七庙神主存放于寺中,中山七帝寺与元魏宗庙建立了最密切的关联。随着孝敬帝被杀,神主被毁,此地蜕变为地方寺院。经历了周武法难,寺院经像毁圮,僧人只能通过两位俗家的下级官员赎买旧寺的土地,并推立二人为俗寺主。最终经过申请,成为隋代许可的县级寺院。  相似文献   

9.
乌鲁木齐市青海大寺是乌鲁木齐市修建较早的回族清真寺之一,始建于1867年,距今已有130余年。是由移居乌鲁木齐市的青海籍穆斯林捐资建成。该寺位于穆斯林聚集的和平南路,原名西宁寺,1918年和1947年曾进行过二次大修和扩建,1947年扩建后改名为青海大寺,建筑面积近千平方米,建筑风格系中国  相似文献   

10.
一、清真南寺的历史坐落于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的清真南寺,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清真南寺于明代崇祯九年(1636)就曾有“院落较小,房屋不多的简陋寺院”。(杨耀恩:《沈阳清真南寺考略》)而清真南寺的建造和规模扩大与辽沈地区的回族望族——铁氏家族密切相关,皇太极崇政五年(1633),铁氏家族在沈阳建立南清真寺(一说是清天聪元年,即明朝天启七年,1627年)。  相似文献   

11.
某市A寺自古即为当地四大佛教名刹之一,在中国佛教界久负盛名。解放初该寺殿宇巍峨,道场庄严,占地面积达15870平方米。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寺院逐渐萧条,僧众日益减少,场地也逐渐被蚕食,尤其经过“文革”,寺院的规模已经大大缩小,仅剩中轴线几间殿堂,也被土产公司占用为库房,A寺道场名存而实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宗教政策得以落实,在党和政府重视下,A寺的恢复被提上议事日程。当地佛教协会会长××大和尚不顾年迈体弱,毅然挑起恢复寺院的重担,并在政府无分文拨款的情况下,自筹资金,自力更生,逐步收回殿堂,加以修复庄严,最终在收回部分土地的使用权基础上恢复了古寺,现已成为该城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12.
上海沪西清真寺,原名小沙渡回教堂,又名药水弄寺,俗称老寺,位于普陀区药水弄。昔日小沙渡路(今西康路)一带荒僻冷落,人烟稀少,1914年前后,日本内外棉纺织株式会社在此租地建工厂,民族工业也开始在这里兴起,逐渐形成了沪西工业区。从湖北、河南、安徽、山东等地来沪做工的回族穆斯林也多居于此。出于宗教生活所需,回族工人在药水弄内租赁了一间小屋,作为礼拜场所。1921年在上海清真寺董事会的捐助下,租地0.8亩建清真寺,建筑面积为330平方米,取名“小沙渡回教堂”。1933年又集资重修。抗战胜利后改称药水弄清真寺。1947年后又曾称沪西清真寺。  相似文献   

13.
福建比丘尼     
全慧 《法音》2000,(1):59-62
尼众丛林与大德三国吴、晋之际,佛教传入福建。寺院的创立,始于西晋太康年间(280-289),当时福建有绍因寺、延福寺、林泉院等5座寺院。尼众的寺院始于南朝梁大通元年(527),位于闽县(属今福州)的法林尼寺是福建第一所尼众道场,“闽中尼寺自此始”[1]。南朝陈太建二年(570),怀安(属今福州)又增建一所景星尼院。据宋梁克家《(淳熙)三山志》记载,在今福州地区范围内(还包括古田、宁德、霞浦等处)一共有尼院93所。其中建于唐代的4所,它们是位于长乐的金砂尼院与禅林尼院,分别建于唐咸通五年(864)…  相似文献   

14.
长治市清真南寺是一座有五百余年历史的古寺,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南寺教长、已届七十六岁高龄的马子福阿訇和寺管会带领本坊穆斯林开办自养项目,他们采取个人投资,寺院提供场地;寺院投资,招聘技术工人;寺院同单位联营,按比例分利的办法,开办了熟食店、杂货店、诊疗所、皮毛收购站等,摸索了一些经验,以后又用利润  相似文献   

15.
罗睺寺管家素那达尔吉南阳罗寺,因佛太子罗罗在五台山显圣,于该寺址处留下足迹而得名。寺建在菩萨顶下,殿堂巍峨,庭院清幽。这个寺院原为青庙,清康熙年间,五台山大兴黄教,将五台山十大寺庙改为黄庙,罗寺就是其中之一。罗寺改为黄庙后,常住蒙藏喇嘛。现在...  相似文献   

16.
《法音》1992,(6)
拉卜楞寺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境内。此地水绿山青,松苍柏翠;寺院的建筑层峦耸翠,飞阁流丹,金碧辉煌。拉卜楞寺创建于公元1710年(清康熙四十九年),占地面积一千余亩,从建寺到解放前的270余年间,先后建有经堂6座,大小佛殿48座。整个建筑庄严巍峨,宏伟壮观,具有鲜明的藏式建筑风格,又吸收了汉式建  相似文献   

17.
《法音》2015,(12)
<正>注重学术研究,开展理论探讨,作为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千百年来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佛教的发展和进步。玉佛禅寺,是国务院公布认定的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之一,是上海市佛教协会所在地。作为上海国际大都市重要的宗教窗口,沿袭前辈高僧开创的优良传统,近15年间,力倡"文化建寺,教育兴寺,觉悟群生,奉献社会"的治寺理念,开展了一系列以"觉群"为品牌的文化艺术项目。一、围绕都市特点,把握时代脉搏,  相似文献   

18.
黄婷婷 《法音》2021,(3):24-29
一、瞿昙寺历史沿革及揭钵图描述瞿昙寺,位于今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南21公里的瞿昙镇,背枕罗汉山,面朝瞿昙河。根据瞿昙寺现存碑志[1]、匾额[2]以及相关文献,可知瞿昙寺为皇室敕建,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扩建于永乐、宣德年间,在清朝曾多次局部修缮、补绘。历经六百余年岁月沧桑,瞿昙寺至今依旧保存完整,是一组规模宏阔、质量精粹的明代建筑群[3],这也使其在海东地区的明代寺院中颇负盛名。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葛寅亮所著《金陵梵刹志》讨论晚明南京地区的寺院地理分布、寺院等级状况,以及前述两要素对寺院经济的影响。具体而言,南京地区大寺、次大寺的寺产基本上远离本寺,管理不易。在葛氏的规划下,当时其寺产分配为"公产"与"禅堂"两部分,分别供应学问僧和应付僧。中、小寺院寺产构成的差异主要源于都城和乡村地理位置的差异。此外,各等级寺院之间的经济关系也有所发展,下院与别院之关系的出现为低等级寺院解决经济和管理的困境提供了新途径。最后,以葛寅亮清理南京寺产的事件为切入点,讨论在管理寺院这一公共空间过程中,官方力量与地方士绅的冲突。  相似文献   

20.
建于公元857年的唐代佛教建筑佛光寺是中国现存最古的唐代建筑之一。位于山西省五台县东北部,五台山南台外围的佛光山中。据傅熹年先生介绍佛光寺是北魏以来的名刹,属于有寺额的正式寺院,是会昌灭法时拆除的四千六百余寺之一,现存寺殿是灭法后重建的。(张钦楠著《中国古代建筑师》126页)历史背景:佛光寺始创于北魏孝文帝年间(471—499年)。北魏皇室尊崇佛教,在开凿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的同时又在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