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独”观念是道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老子》《庄子》中蕴含着丰富的“独”观念,尤其是在境界论方面,“独”可谓是老庄生命、精神境界的另一种概括,这主要体现在老子的“我独”,庄子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见独”等内容上,老庄的“独”之境界论始终蕴含着人“法”道的思想理路.境界论又与践行密切相关,老子的“隐”是对精神境界较为彻底的践行,庄子则更为复杂,他面向的是世俗生活,在从至高精神境界向世俗生活践行的过程中一方面“不谴是非”,在另一方面又“谴是非”.  相似文献   

2.
正道在何处?常人迷茫,不知如何寻求。老子曰,"大道泛兮,其可左右"(《道德经》第34章)。庄子在《知北游》中明确指出"道无所不在",并指出道之存在的可能位置,譬如在蚁蝼、在秭稗、在瓦甓,甚至在屎溺。按庄子的说法,道弥散于天地间,一切皆因"道"而立。《淮南子》发挥庄子大义,言"四方皆道之门户牗向也,在所从窥之"(《淮南子·说山篇》),意思是说,四面八方都有道的门和窗,  相似文献   

3.
余乃忠 《哲学研究》2012,(11):84-88
<正>一、"天地一指"与"大写差异"德里达曾说:"今天在法国确实有学者引用非欧洲的系统中的东西,我自很久以来也是这样,即使我不懂中文。我一直着迷于最古老的中国传统,虽然我应该对她有更多的了解而未做到。"(德里达,2003年,第50页)那么,在"古老的中国传统"中,是什么东西拨动了德里达思想中后现代的琴弦?应该说是庄子思想的超越品格。后现代似乎偏重于异,而庄子则更强调同一。因为《庄子·齐物论》篇(下引《庄子》仅用篇  相似文献   

4.
谭明冉 《哲学研究》2023,(4):52-61+127
如何理解《孟子·离娄下》的性、故、智的关系和《孟子·公孙丑上》的言、心、气的关系,历来注疏争讼纷纭。本文根据解释学循环的原则,即同时代的作品必有共同的用语、话题和写作风格,以《庄子》中的思想对以上两段重新做一诠释。结果发现,《离娄下》中的“故”是有心、有意,甚或奸诈之心,这样与“智”就合理地衔接了。《公孙丑上》中“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同于《庄子·天地》“得其所谓,謷然不顾”“失其所谓,傥然不受”之境界。孟子的“不动心”是集义而生的浩然之气,是大无畏精神,而不是庄子“心斋”之后的是非两忘的淡泊心境。  相似文献   

5.
庄子与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向来以"老庄"并称。庄子对老子道的思想的继承和发扬,早在《史记》内就有记载。《庄子》一书从头到尾以道贯穿,每一篇都以道为纲。《老子》说道是万物的祖宗,上帝也不例外。《庄子》说道产生了鬼神和上帝。在鬼神问题上,庄子用事例告诫人们,真正的鬼神是在于人间人为的鬼神。庄子还举出小鼠知道在神坛下打洞可以避免烟薰和挖掘之祸,以此否定了神灵的存在。在神仙问题上,《庄子》一书内没有一处有神仙这个称谓。《庄子》所描写的至人、神人、真人、天人、圣人,是庄子用寓言手法比喻为他的理想化身,这些人是品格高尚的凡人,不是长生不老的神仙。在生死问题上,庄子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气是道所生,是物,排除了永生不死的灵魂的存在。庄子继承和发扬了老子的无神论思想,并展现了自己的无神论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6.
以“有”“无”论“道”,始于老子。老子把“道”看作是“有”与“无”的统一体,认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德经》第一章)。他还主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同上,第四十章)。庄子亦以“有”“无”论“道”,认为大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庄子·大宗师》)。又说“泰初有‘无’,无‘有’无‘名’”(《庄子·天地》)。后来,东晋葛洪承继老庄之说,强调大道是“涵乾括坤,其本无名。论其无,则影响犹为有焉;论其有。  相似文献   

7.
正《庄子·寓言》篇首言曰:"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由于《庄子》丰富的寓言文字,其中论及的许多历史人物往往也被视作"寓言"主人公或者"重言"的主体。有鉴于此,以往对于《庄子》人物形象的研究习惯于将重点放在个体形象的考证以及形象寓意的分析上。~1其中最具代表性、反复被论及的是《庄子》中的老子、孔子等形象:《庄子》中的老子形象虽然不免寓言色彩~2,但形象相对贯通,可以一言蔽之为  相似文献   

8.
有关《庄子》的解释 ,迄今逾八百种之多 ,① 但在历史上有两个里程碑式的解释 ,那就是郭象的《庄子注》和成玄英的《庄子疏》 ,以至于只要谈到《庄子》 ,就一定会联想到郭象和成玄英。郭、成二人的解释之所以有此地位 ,原因在于 :这二人对原著精神吃得透 ,以及他们有特殊的解释背景和方法。从某种角度说 ,后者甚于前者。我们或许不能冒昧地说古往今来的贤达对《庄子》精神吃不透 ,但能够说因为方法和解释背景的不同会对解释对象形成不同的结果 ,尤其是原著的细微与值得玩味之处。一种合理的 (暂且不说“好的”)方法会由此开出新的天地 ,这新…  相似文献   

9.
人心的妙用     
正老子之后一百多年,到了战国时代中期,出现了庄子。今人所说的"道家",主要即指老庄思想。道家强调无为与顺其自然,那么人还需要努力修行吗?答案是肯定的。庄子谈到人的修炼,总是不忘提醒我们"心如死灰"这四个字。为什么心要变得像死灰一样?因为心的运作确实难测之至。《庄子·在宥》借老子之口说:"你要谨慎,不可扰乱人心。人心排斥卑下而争求上进,在上进与卑下之间憔悴不堪;柔弱想要胜过刚强,棱角在雕琢中受伤;躁进时热如焦火,退却时冷若寒  相似文献   

10.
三庄子的道与物关系 庄子至少在三个方面深化发展了老子的道、物关系.其一,老子"玄之又玄"的道,是为域中之一,仍是处于空间之中,庄子则将道往无限的时空延伸;其二,老子的道是"独立而不改"(25章),庄子则将道与生命做更紧密的结合,道落实到人心,并且"唯道集虚"(<人间世>),透过"心斋"之虚,使得道体现出精神境界的意涵;其三,庄子透过道--气--物的关系,提出"物化"与"安化"的观念.前者意指个体生命在宇宙大生命中的转化,后者则触及死生问题,而宣畅死生乃气之聚散,人应安于气化.以下,即就庄子思想中的道物关系,逐次展开申论.  相似文献   

11.
作为其研究老子、庄子思想的基本方法,钱穆所谓的"思想线索"是奠基在学术思想史的演变历程之上,通过考证《庄子》《老子》与其它古籍关于一些专门术语的用法,最终判断《庄子》与《老子》前后关系以及二者在思想上的差异。在解读《老子》《庄子》的过程中,钱穆的"思想线索"推崇博综会通、考据与义理并重的治学路径,但其结论却并未跳出儒家的旧说。  相似文献   

12.
郑秋月 《哲学动态》2012,(4):106-110
魏晋时代可以说是中国美学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期。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新的政治教化尚未形成,逐渐摆脱汉儒纲常名教束缚的人们在思想和行为上得到前所未有的解放与自由。这一时期,玄学是政治形态与思想文化的主导,它主要以古代典籍中最具形而上学特色、包含丰富哲理的《老子》、《庄子》、《周易》"三玄"为阐释对象,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与美学形而上的精神理想来倡导一种道家对天地自然和谐的超  相似文献   

13.
郁玉英 《中国道教》2007,(6):30-32,33-35
庄子哲学在先秦时期是不同于儒、墨、法等诸家政治哲学的。一部《庄子》,诙诡奇谲,洋洋洒洒,倾注的是庄子对生命深切的终极关怀———人的命运和精神自由。庄子笔下,各色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当中有逍遥游于天地,与造化相流行的神人,以己意出法令的人间帝王,欲致君尧舜的士人,恶于世的隐者,普通的匠  相似文献   

14.
《老子指归》是西汉后期解释《老子》的一部重要著作,其作者严遵尊崇老庄而又精于易学,会聚众书而成《老子指归》,释老风格颇为独特。在文本结构上,《老子指归》以德经四十章为上经,道经三十二章为下经,其分章契合于天地阴阳之数。在解说体例上,《老子指归》采取义理式的诠释,而非训诂式的通达文义,其概念分析具有明显的哲学意蕴。在诠释方法上,严遵依循老子要旨,以"道""德""神明""太和"贯通全篇,体现出体系性、融贯性的诠释方法;并援引《庄子》《周易》中的语言与思想阐发《老子》,运用了跨文本的诠释方法。严遵在对《老子》思想进行体系化诠释的同时,显现出其自身思想的体系化。  相似文献   

15.
《庄子》与道教重玄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若水 《中国道教》2001,(6):42-46
在道教发展的历史上,老子的地位始终是显赫的,他一开始便被尊为教祖,而《老子》一书也一直被奉为上品经典。与老子相比,庄子就没那么幸运了。仙道的创始者葛洪,就曾在他的《抱朴子·释滞》中针砭《庄子》“永无至言”、“不足耽玩”,因而在他的《神仙传》里也没给庄子留以神仙位次。然而,如果我们深究道教义理同庄学的关系,究其实质,论其本旨,就会发现,道教从《庄子》中所摄取的营养实较从《老子》中所摄取的营养多,受《庄子》的影响也更深。早在南朝,上清茅山道的陶弘景就极为推崇《庄子》,他在《真诰·序录》中写道:“仰寻…  相似文献   

16.
《庄子》《易传》皆是以宇宙大化论为支撑的先秦学术经典。《庄子》《易传》都认为,人类生活在一个气化流行、生生不息的宇宙之中,天地宇宙既是人类自我超越的根据,又是现世生命存在的敞开之域。在宇宙大化之中,庄子着眼于生命个体的自由存在,希望以大化的自由诠释生命的自由,并将生命安顿于天地大化中,突出的是人的自然、自在和自由;《易传》的作者则以天地秩序重塑世间秩序,以天地之德揭橥人性之善,以人心为天地之心,挺立起人的道德主体性,突出的是人的价值、道义和义务。自由与道德皆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两个维度,《庄》《易》对人生价值的不同诉求正好体现了"自由"与"道德"之间的理论张力,但这种理论张力乃以近乎一致的大化宇宙论为超越根据,因此这种张力终究是一种互补,在中国历史上,这种互补不仅是理论的,更是现实的。  相似文献   

17.
“养生”是庄子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涵,从其养生观念可以关联到庄子哲学的整个体系。庄子哲学的出发点与儒、墨、法等家不同,并不注重对于现实社会问题尤其是所谓国家大事的探讨,他主张生命与生活是大事。庄子玄虚论道的根本目的,还是在于论人之生,故而在《庄子》中提出诸如“活身”“全形”“尊生”“卫生”“达生”等一系列养生命题。庄子谈养生最根本的立足点在于他把人视作自然界一物,《秋水》篇言:“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只不过是万物之一。四海之内,在天地之间只算得一粟,而天地在宇宙之中又犹如薒米,在这薒米之上有万物,人是…  相似文献   

18.
《庄子》一书洋洋乎十余万言,“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庄子·天下》,下引《庄子》之文只注篇名),不为王侯将相之安邦治国,不为圣人君子之普渡众生,只为要塑造一个“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万物”(《天下》),“乘天地之正,而...  相似文献   

19.
从《管子》的精气论到《庄子》气论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管子》的精气论到《庄子》气论的形成李道湘在先秦气论中,《老子》、《管子》和《庄子》代表了三个发展阶段。《老子》第一个将气纳入哲学范畴,《管子》提出精气概念并作了多方面的哲学规定,赋予它新的涵义,《庄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从而建立起《...  相似文献   

20.
《老子》《庄子》及《管子》稷下道家在论述人性善、恶方面,属于同一类型。《老子》《庄子》以"道""德"为人性,认为世俗的善、恶不但不是人性,而且伤性害命,因此主张性超善恶论。《管子》稷下道家一方面继承了《老子》《庄子》以"道""德"为人性的思路,另一方面又发展和完善了它们的人性论思想,认为义、礼、法由"道""德"所生,是"道""德"在人道的表现,因此它与《老子》《庄子》一样,都主张人性超越世俗的善恶,或称之人性纯善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