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全国的穆斯林在正月里也都忙碌了起来。新疆在春节时依旧热闹,同时还洋溢着暖暖的民族情谊。宁夏的穆斯林则是邻近正月就开始忙碌起来。过春节贴春联,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春联这种艺术形式也深受中国穆斯林的喜爱。春节俗称"过年",是中国最重要、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象征团结、兴旺,  相似文献   

2.
《天风》2015,(1)
<正>"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从旧年除夕之夜过到新年正月初一,俗称"过年",是我国最重要也最有特色的传统节日——春节(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一直到正月十九)的高潮。民间"过年"的活动主要有扫尘、吃团年饭、守岁、拜年、贴春联、放烟花爆竹、发压岁钱等,国人会在春节期间祭神祭祖、除旧布新、迎禧接福、  相似文献   

3.
正道教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深刻影响着中华传统习俗,新春习俗里就蕴含着许多道教传统,如腊月初八王侯腊、腊月廿三祭灶、腊月三十换门神、正月初一天腊、正月初五接财神、正月初九斋天、正月十五上元节等。春节是华夏儿女共同期盼的佳节,是中国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2019己亥新春到来之际,由中国道教协会主办,江苏省道教协会协办,苏州市道教协会、吴中区上真观承办的"2019年内地与港澳道教界迎春联谊会"于2019年1月4日在苏州举行,来自内地、香港、澳门的道教界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春天的脚步,各族人民迎来了虎年的新春佳节。春节是中国老百姓最看重的传统节日,在大家充满喜悦、载歌载舞迎接新春时,宗教界与全国人民一起,祈福纳祥,共庆佳节。每年腊月(农历十二月)刚过一半,便开始有了年的气氛。腊月二十三祭灶标志着进入过年阶段(此日称为过小年),于是就有一系列节俗活动与道教信仰  相似文献   

5.
春节传统文化视觉符号设计对象以能塑造出浓厚的春节氛围为设计目的,主要包含了字体、标志、插画及其衍生品的视觉符号设计。就设计内容而言,从农历二十三到正月十五之间选择能代表春节传统文化的日子,将其通过手绘结合软件调色的方法创制出主要图形,以此提高民众对春节的关注度,继承与发展春节传统文化,最终能弘扬春节传统文化习俗。  相似文献   

6.
庚辰九月二十三日 ,兰州白云观隆重举行了三清、玉皇迎神开光典礼及中、后殿维修功德碑揭彩仪式。典礼仪式上 ,省委统战部、省民委宗教局、市委统战部、市民委宗教局以及有关方面的领导、中国道协领导及香港谭兆慈善基金会钟锦荣先生、王晓慧女士、陈霖生先生等莅临祝贺。前来祝贺的还有各兄弟宗教团体的负责人 ,省内外部分道观的负责人 ,以及兰州市三县五区的道教信众约万余人参加了这次开光庆典兰州白云观隆重举行开光揭彩庆典@袁宗善  相似文献   

7.
全真祖庭首次举行庆祝重阳祖师圣诞法会1995年农历腊月二十二日,是重阳祖师圣诞之日,也是祖庭恢复道教管理体制,复修、兴盛的阶段。祖庭"大重阳万寿宫"首次举行了庆祝祖师圣诞盛大醮事活动。法会邀请了陕西省境内警钟的道教官观西安市万寿八仙宫、西岳华山、周圭...  相似文献   

8.
漫谈过年     
计文 《天风》2018,(2):1-1
"遥闻爆竹知更岁,偶见梅花觉已春。"又到了过年时刻! 过年(又称春节)是我国最传统的节日,千百年来已经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从腊月二十三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打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货,然后接踵而来的便是"团圆饭"、"压岁钱"等,所有这些都奔着一个共同的主题——辞旧迎新。  相似文献   

9.
我是这样一步步接受佛教的。记忆里,我的奶奶吃花斋,逢初一十五那两天不吃荤。当然还有一些重要的日子,比如正月初一的弥勒圣诞,二月二十一的普贤圣诞,二月十九的是观音圣诞,文殊圣诞日,地藏圣诞日等等,她也都是持斋的。  相似文献   

10.
正如果寺庙可以勉强比拟为商店,那么春节或许就是消费的"旺季"。北京雍和宫,正月初一即有7万余人前来烧香祈福,更有一位湖北信众,为抢得"头香",寒风中苦候庙外20小时,可谓是至心恳切。不过仔细回忆,年年此类报道皆似曾相识,并不令人特别惊诧。每年春节时,基本上都在不停地重演类似戏码,"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几乎都会在此刻齐涌寺庙道观,为求来年的运势燃香祈福。只不过每到此时,人潮汹涌的气势,多少还是让  相似文献   

11.
正历史上,由于道教在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和影响,使得阿昌族文化也受到了道教文化的浸润。阿昌族聚居区的玉皇会便是中国西南边疆多元文化空间的一个典例。一玉皇大帝是道教尊神,居六御之首,执掌天上枢机总政。据道经记载,农历正月初九是玉皇诞辰。道教中的玉皇大帝,由于受到唐宋以后历朝帝王的不断封赐,以及文学作品如《西游记》等的宣传,在民间的影  相似文献   

12.
丁卯年十月二十三日午后二时‘公元1987年12月13日’广东惠州市元妙古观举行重建三清大殿、玉皇大殿上梁典礼,按全真龙门派宗教仪式进行,除本观全体道人参加外,还有香港青松观观长候宝垣道长,暨青松观永远董事王柏坚、吴德祺、韩家裕、卢少华、韩辉南等十六人参与典  相似文献   

13.
猴年大吉     
正2016(丙申)年春节期间,全国各地的道教宫观张灯结彩,喜迎八方香客游人。敬香、接财神、顺星、拜玉皇、道长送"福"……通过举办这些富有道教特色的年节活动,与香客游人共同辞旧迎新、祈福纳祥。  相似文献   

14.
会讯     
一、黎遇航会长参访三省七座重点宫观中国道协黎遇航会长率领一个四人小组于一九八五年四月二十三日至五月三十日参访了陕西、四川和湖北三省七个全国重点道观,并对落实宗教政策的情况作了调查。去年黎会长参加全国政协宗教组落实宗教政策调查组曾到过这三个省,并和省、地、县有关领导商、定了道观移交“纪要”,对照“纪要”,各地在政策落实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进展,其中尤以四川成都青羊宫和灌县青城山的情况比较好,观景整洁清幽,气象庄严肃穆。武汉长春观虽地处闹市,庙门  相似文献   

15.
中国澳门前几年发行过一套传说与神话的邮票,其第三套是土地、财神和灶君邮票。农历腊月二十三是祭灶,正月初五是迎财神,二月初二是土地生日。现将这套有趣的邮票供给大家欣赏,也算一个辞旧迎新的贺年吧。土地———土地,古称“社神”,“社者,土地之神。”祭土地的日期是农历二月初二,称为“社日”。至今,我国不少地方农村里,或一些寺庙旁,都有小小的土地庙、土地祠。其实,这“土地墙上有一个平方大小的一块地爱的老头像,有的甚至连小塑像德正神”,或用纸写着“福德正神之位”几个字而已。这套邮票中的“土地神”就是一位穿着朴素衣袍、满脸…  相似文献   

16.
简讯     
清县道协祈祷世界和平、国泰民安道场圆满成功乐清县道教协会,积极响应全国道教界爱国爱教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会的倡议,于1993年古历八月初五至初九日,在凤凰山紫芝道观举行拜《天心忏》诵《玉皇经》《三官经》祈祷世界和平国泰民安道场一期,历时五天五夜,八月初九日下午,安全、胜利,圆满成功。参加这期道场法事的有全真、正一道士三十余人。仅前来参拜的道教徒即达1700余人。人数之多,规模之大,史无前例。这期祈祷道场,全部活动都安排在紫芝观内外进行,紫芝观大门前(三界亭外)高悬的五星红旗和玉皇长帆,迎风飘扬,五彩幡灯,光  相似文献   

17.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种节序风俗或节令风俗。是我国人民的传统节日。沿用传统,人们往往仍然称春节为“年”或“大年”,而专称公历新年为“新年”。按照历来的习惯,过年不仅包括除夕夜、元旦(即正月初一,又称元日),而且还要延展到正月初二、初三、初四,甚至到十五,称作“小年”。春节是炎黄子孙特别重视的节日,春节风俗覆盖于神州大地及海外华侨驻地。  相似文献   

18.
正岁朝图记载了古代春节的各种习俗,比如扫尘、祭祖、傩祭、立桃人、挂桃符、挂年画、贴门神、贴春联、爆竹等等,堪称古人春节习俗的形象再现,为研究古代历史、民俗、绘画提供了实证。一春节是中国传统中最隆重的节日,在中华民族中流传了数千年之久,团圆、迎春和接福总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绘画反映生活,生活中的民俗现象进入画家的视野是一种必然。古时就有一类专门描绘春节的绘画,被称为"岁朝图"。"岁朝"即"一岁之始"。《汉书·五行志》云:"岁首、正月、朔日,是为三朝",即农历的正月初一。岁朝作为绘画题材兴起于宋代,自宋徽  相似文献   

19.
一、道根深厚 ,师徒情笃陈崇杰 ,俗名陈星余 ,他自幼就与道教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母亲是一位信仰虔诚的道教信徒。他 1 1岁那年正月的一天 ,母亲带他去东蒙山天然道观。当时观里的当家吕信足道长看了这位眉清目秀的小孩后 ,轻轻地说 :“这小孩跟道教有缘 ,若能出家入道 ,则将来必定会为道教干出一番大事业。”陈星余后来真到了东蒙山天然道观出家入道 ,并拜吕信足道长为师 ,取道名为陈崇杰。陈崇杰在师父吕信足的指导下 ,除了砍柴提水外 ,终日读书识字 ,背诵经文 ,卷不释手。以后 ,又跟其师兼修中医方药、针灸、按摩之术 ,酷爱修炼养生之道。…  相似文献   

20.
兰州红泥沟志公道观住持、全真教龙门派第二十四代玄裔、著名道医陈涵谷道长.于1999年夏历八月二十三日在西固柳沟大坪,无疾无苦,端坐而逝,享年八十六岁.今已过数年,而陈道长言谈笑语音容宛在.念及老人家谈<易>说道、讲医论武之情,如在昨日.而今却驾鹤西游,人去楼空,广陵散绝,悲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