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实践美学应该弥补实践美学的身体美学缺失,建构起自己的身体美学。实践本身就是身体的实践,没有身体的实践是不存在的,因此,身体的实践和实践的身体是新实践美学的身体美学的逻辑起点。实践的身体是在身体的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新实践美学的身体美学首先应该关注人类自身生产中产生的身体及其审美关系,即人类自身生产中的美和审美及其艺术问题,建构起本原身体美学。在人类的生存中,身体的存在和发展是人类物质生产最基本的方面,衣食住行等都存在着身体的生存和发展的审美化和艺术化问题,因此,新实践美学还应该建构起存在身体美学和发展身体美学。存在身体美学研究身体存在及其审美关系,研究身体存在的审美化和艺术化,主要是肉身生存的美和审美及其艺术的问题。发展身体美学研究身体发展及其审美关系,研究身体的符号化和精神化,主要是精神身体、符号身体的美和审美及其艺术的问题。新实践美学的身体美学追求肉身身体、精神身体、符号身体的有机融合,以塑造自由全面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2.
由有声语言和有形语言组成的人类语言,都与人类的身体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经过千百年社会实践和文化规训后的身体已经具有了体验、欣赏、创造和反思的能力,这就是身体美学视域下的人类语言现象,具体表现在:能说话也能听话的身体构成了语言的物质依托,会传情也会领情的身体体现出语言的艺术表现,有表意也会受意的身体具有了语言的哲理蕴含。在此基础上,揭示人类语言的身体美学意义:建构"身心一体"的语言和谐,实现"视听一律"的身体和谐,追求"言行一致"的人格和谐。  相似文献   

3.
转化人类主义主张通过运用基因修饰技术或生物机械工程等手段,使得人类能够超越生物性的限制以实现个体的增强——包括身体、智能和心理等能力的增强,其思想前提包括个体身份的非连续性、身体和心灵的工具化和财产化、对完美身体的追求等。通过阐明一种人格论的人本主义的观点,即人是具身的存在、是道德共同体中的成员、是具有尊严的存在,转化人类主义对人的理解被证明是自相矛盾的、非整体性的、物理主义的和脱离社会关系的。关于如何看待人、如何看待身体之于人格人的关系上,存在着客观的、规范性的认识,转化人类主义的观点与这种认识是相悖的。  相似文献   

4.
身体与建筑空间之间关系的讨论一直以来都是建筑学所关注的议题,从早期人类对于身体的初步探索,到具有时代特征的身体认知,身体的概念在不断演进。文章以不同时期对于身体意义的探索为基础,研究新时代中"医学身体"视角下的空间设计,通过对相关案例的分析,发现和研究当代"医学身体"与空间设计之间新的共存模式,为空间设计的研究带来新的思考与方向。  相似文献   

5.
作为视觉艺术,电影将日常生活中不可能实现的经验变成真实的视觉经验,与此同时,银幕上的身体将不可能的现实转换成能够被摄像机捕捉的现实。科幻电影的后人类叙事呈现出身体的空间性、身体的跨界存在、信息论的身体等身体美学问题。电影汇集身体运动的轨迹,呈现出身体在现实与虚拟空间的多元可能性,从而建构起身体—世界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6.
沿用西方近代认识论美学把舞蹈艺术仅仅视为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态的观点是片面的。在新实践美学视域中,舞蹈艺术的本质就是人类身体的自由运动的感性显现,也就是一种人类身体实践自由的感性显现,也就是一种人类身体运动的美。舞蹈艺术是一种实践性最强的艺术,它本身就是原始生产劳动的预演或者再现,它也是以符号化的身体或者肢体语言表现出来的实践自由,即美,它内蕴着人类生命实践的精神意蕴,因此,舞蹈艺术是人类的物质生产、话语生产、精神生产的最高统一。远古时代,文学(诗)、音乐(乐)、舞蹈(舞)本是三位一体的艺术整体,它们的统一就在于生命的实践本质,在生命实践的节奏、韵律、情感的自由显现中,诗、乐、舞融汇为一体,现代舞蹈艺术应该回归诗、乐、舞的三位一体,把文学内化为舞蹈艺术的精神和生命。  相似文献   

7.
当代认知科学的研究范式正在发生一场面向"生活世界"的转型。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两种典型的研究方案,它们分别指涉人类认知的两个层面:(1)具身认知论者主张将认知奠基于"身体及其活动"的基础上,强调认知是身体的塑造;(2)社会建构论者把认知视作是特定社会的人际关系及其话语实践的结果,强调认知乃语言的建构。从本质上看,人类认知既是具身性的,又是社会性的,是基于身体与社会的双重建构过程。因此,为了更全面地理解人类的认知过程,有必要把两种方案整合起来:一方面应将具身认知的研究拓展到社会层面,以融摄人类认知的社会文化特性,另一方面则应将基于社会的认知研究深入于身体层面,以挖掘人类认知的具身根源。  相似文献   

8.
身体与诗学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概念。一个是沉重的实有,一个导向飞跃的灵魂。而王晓华教授在《身体诗学》这部理论专著中,不但将二者联系起来,而且力图使文学理论建构回到身体和生活世界。从时代语境的角度看,这种尝试无疑是有意义的,它既是为身体在文学、艺术、批评中的主体性正名,也为人类艺术的下一个阶段的发展开启序幕。  相似文献   

9.
宗教,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文化现象之一,它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悠长而深重的刻痕,并逐渐演化为人类的社会意识,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人类文明发展至今,宗教的历史一直伴随着人类的发展,人类也在对自然界认识深化的过程中,不断冲破宗教的樊篱,把文明推向更高的阶段。一、宗教禁忌是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产生于人类的远古时代,由于人们对自然界的发生、发展不能给予正确的认识,对自己的身体构造和生理现象的无知,对梦境和死亡现象的不理解,产生了万物有灵和灵魂观念。他们认为,人的思维和感觉不是身体的活动,…  相似文献   

10.
梅洛-庞蒂认为我们是以身体在世.身体是现象的身体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客观的身体.知觉与行为都内嵌于身体内在的形式中.形式不仅仅是现象身体最初的意向结构,是它内在的秩序原理,而且是物理世界中的跳跃与非连续性系统的存在方式.因此,在形式哲学中,物理秩序、生命秩序与人类秩序实现了统一.  相似文献   

11.
《天风》2020,(6)
正一、身体神学的时代意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出现至今,中国社会包括中国教会经历了认知、情绪、行动等各个层面的"洗礼"。基督徒再一次认识到,个人身体、教会组织、社会肌体各个方面都需要重视和加强"身体"层面的建设。同时,教会在全球化不断深化的大趋势中,也应当思考如何使用自身的信仰资源,参与、维护和建设好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2.
进入21世纪以后,网络及人工智能似乎创造了一个"后身体"时代。2013年美国科幻电影《云端情人》男主角不但与电脑谈恋爱而且"虚拟性爱",但是计算机最后提到希望有身体可以拥抱,并因此凸显了身体的重要性。吊诡的是,现代及后现代西方重要哲学及社会学家却对"后身体"颇为迷恋。例如,后现代预言家鲍德里亚就提出"拟像"说,认为后现代资本主义消费时代中的身体与自然皆消失于网络数据中。就在这种思潮弥漫之时,一种针锋相对的身体学凸显出来。近些年来,阿莱默提出了"跨身体"概念和"物质生态主义"概念,认为身体与环境存在密切关系,思考如何为自然和身体复魅。借助身体和跨身体概念,一种"生态后人类"主张出现了。显然,后者更符合当代生理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的结论。由此可见,后现代性中存在着内在的张力,而这有利于身体美学的增殖。  相似文献   

13.
舒斯特曼由分析美学转向实用主义美学的宗旨就在于,让关学发挥对日常生活的指导价值,让身体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中心。因此,实用主义美学关注身体的目的在于(1)是身体而非理性与语言是我们通达源初世界的途径,通过改善和提高身体意识达到对世界的本真性了解;(2)纠正人们在对待身体现象上偏向外在表面的矫饰行为,而主张建立身心合一的新身体观;(3)反对把身心分离为手段一工具的二元论思想,而主张建立手段与目的相互依寓的身心一体的身体观,重视身体在人类行为中的基础性价值;(4)反对身体的禁欲主义主张,从身体出发对于身体合理性欲望予以充分肯定。舒斯特曼建立身体美学的目的就在于,恢复鲍姆嘉登遗漏的“身体”,重置了“身体”作为美学学科的本体性地位。此外,本文勘比了这一身体关学思想与中国古典身体美学异同及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4.
伊斯兰教注重体育锻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斯兰教不仅注重人类的精神信仰,而且也非常注意人身健康和增强体质。教法学家明确断定:爱护身体属主命(法里则),增强体质是当然义务(瓦直卜),认为宗教功修和一切社会事业的完成,都需要有一个健壮的身体。从一些经典著述中,可以找出许多这方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15.
儒家文化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颖  焦玉珍 《管子学刊》2006,(3):108-110
“健康是人类的肉体、精神和社会康乐的完美状态,而不是仅仅指无疾病或无体弱的状态。”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身体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已相对减少,而因生活中的各种矛盾使人遭受挫折所引起的心理疾病却日益增多。作为人类智慧结晶的儒家文化,对于提高现代人的心理素质和增进心理健康会起到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身心关系问题是人类长期探究的重要议题。精神分析学家对身心关系具有诸多独特见解,具体表现为:身体是心理的基础,身体是心理的象征,身体与心理的交织。此三种观点不仅反映出不同精神分析学家在方法论、认识论以及本体论上的差异,也蕴含着精神分析不同流派的理论脉络。厘清精神分析视域下的身心观,既有助于自然科学心理学与人文科学心理学在精神分析中寻求一种主客交织的研究视角,也可为心理学和其他学科领域研究身心关系问题提供新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7.
曹丛  王美萍  张文新  纪林芹  陈亮  陈欣银 《心理学报》2014,46(10):1486-1497
遗传与环境如何交互作用影响儿童青少年的攻击行为是当前攻击研究中的重要前沿课题之一。近年来, 分子遗传学关于人类攻击的研究已拓展到对不同攻击亚类(身体攻击和关系攻击)的遗传基础的探讨。本研究运用问卷法与DNA分型技术, 对1258名儿童进行为时4年(四年级—七年级)的追踪调查, 考察COMT基因rs6267多态性与母亲教养行为对青少年身体攻击和关系攻击的交互作用以及性别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 COMT基因rs6267多态性与母亲教养行为仅交互作用于男青少年的身体攻击, 母亲教养行为显著预测GG 基因型男青少年的身体攻击, 但对T等位基因男青少年身体攻击的预测作用并不显著。COMT基因rs6267多态性与母亲教养行为对青少年关系攻击的交互作用不显著。本研究结果表明, 身体攻击和关系攻击具有不同遗传基础和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18.
具身-生成心智倡导生命与认知的深刻连续性,它重新定义了自然选择,强调身体和生命活动对认知的关键意义,并指出每一个人都是经过文化适应的主体。它在心智进化的本质、认知的核心工作假设、人类本性与文化,以及基因、身体、生命活动与认知的关系等问题上都有着完全不同于进化心理学的理解,并对后者提出了质疑和挑战。  相似文献   

19.
疾病给人类带来痛苦,也迫使人类不断寻求药物。随着社会发展,疾病种类不断增加,各类新型药物层出不穷。当今药物已不仅仅是治病的工具,其效用也在不断外延。然而,药物既能治病也可"致病",尤其在当今生活医学化和医学社会化的境况中,如何处理药物与疾病的关系是人们必须思考的问题。人类需要不断反思与调整、不断提高人类的健康素养,妥善处理药物与疾病关系,只有合理用药才能实现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全面健康。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 ,人类研究的伦理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在美国 ,先后在宾夕法尼亚州和马里兰州发生了在基因治疗和其他人类研究中致人死亡的不良事件。我国有关人员对人类研究的关注也在增长。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对人类研究的方法论和伦理学加以探讨。一、人类研究的历史和教训人类研究 (humanresearch)过去曾称为“人体实验”或“人体研究”。术语的改变是为了使研究者不仅仅去关注参与研究人的身体 ,而是将他们看作一个生物—心理—社会实体 ,具有信念、价值、理想的个体。研究是在广义上理解的 ,它可包括观察性研究和干预性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