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台山在浙江省东部,位于天台、临海、宁海、新昌、嵊县五县中间,为天台县境内诸山的总称。真“高一万八千丈,周围八百里,四面如一”。山中多佛教寺院和道教宫观,是为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及道教的东南圣地,有“干僧万道”之称。就道教来说,早在东汉魏晋时期,天台山就成为江南道教之地,并形成了一个以桐柏为中心的道教文化圈。在这篇文章里,主要叙述天台山道教洞天福地、神话传说等有关问题。一、天台山洞天福地洞天与福地,道家谓神仙所居之所,洞天为真仙所居,福地由真人治之。据《桓真人升仙记》称,洞天福地:“有长年之光景,日月不  相似文献   

2.
洞悉道教文化,先要见识道教那神奇的“洞天福天”。 在我国的名山大川中,秀蔽着道教的“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它们以其独特而丰富的自然风光和文化遗产著称于世,成为历代文人道士、香客游人争相履足的神奇之地。 “洞天福地”,道教称之为神仙真人的居住之所。在那里,飘忽着一个庞杂的“仙真”世界。上至天帝,下到民间俗神,还有历代帝王加封的真人,无不在“洞天福地”中留下了清晰的印迹,  相似文献   

3.
神仙信仰是道教的核心所在,神仙居游的处所--洞天福地,自然成为道教信仰中必不可少的配套部件.洞天福地是道教各级仙真仙居、游憩之乐园,也是道门士众奉道、弘道、修道及通灵接真之圣地.  相似文献   

4.
正时至今日,道教界仍保留着自然和谐建设洞天福地的传统。人们向往美好幸福的生活。如何应对人类工业文明所带来的大气污染、自然破坏,既是生态文明的大课题,也是保护洞天福地这种样板的重要课题。洞天福地建设的指导思想为清、幽二字道教的洞天福地是自然与人文的有机结合。中国古人往往向往着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建筑宜居的宫阙洞府,并在那里修炼仙道,过着神仙一样的生活。他们想象仙境可以在天上,可以在海外,最后又落实到山清水秀的大地之上。于是,洞天福地就  相似文献   

5.
刘国强 《中国道教》2003,(4):59-60,62
在中国的许多旅游胜地,常常见到洞天、福地之名,所谓“洞天福地”,是道教选定的仙境:“洞天”,指有山峦合抱中虚,兼采阴阳二气的“洞室”通达上天,神仙主治,众仙所居,凡夫道士居此修炼,即可登仙;“福地”即谓“得福之地”,多为地仙、真人主宰,居此即可受福度世成仙。洞天福地观念形成于东晋以前,早期道经《道迹经》、《真诰》均已提到“十大洞天”、“福地志”。南北朝道书《敷斋威仪经》将天下分为“二十四治、三十六靖庐,七十二福地,三百六十五名山……”,洞天福地具体名目则首先载于唐道士司马承祯(647~735)所编《天地宫府图》,以及后来…  相似文献   

6.
试论道教仙境说的特征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此论文主要揭示道教的神仙境界说 ,特别是洞天福地理论与传统仙境说的重大区别 ,以及这种仙境说对道教理论的影响 ,以及在中国古代小说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在道教中,"洞天"指通天的洞府,居之修道可成天仙;"福地"为驻地的福祉,居之度世可成地仙。洞天福地观念早在六朝时期已经形成,成书于东晋的《道迹经》和南朝的《真诰》均有洞天和福地的记载,原本为道教虚拟的仙境,实际成了道教修道安养的祥和世界,洞天福地理论成为道教文化的重要内容,对我国人居文化和福地文化等多种文化影响深远。当今,对洞天福  相似文献   

8.
道教素有洞天福地之论。洞天为上天遣群仙统治之地,福地乃上天命真人治理之所。洞天福地是仙真们统理及修真得道的地方。全国道教名山胜景被编排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这其中以洞著名者,大概只有庐山的仙人洞了。庐山仙人洞居三十六小洞天之八,谓曰洞灵真天。庐山仙人洞,亦称佛手岩,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于庐山赋诗记赞山景云色曰“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自兹以后,“仙人洞”乃与庐山齐名而传天下。“仙人洞”传为吕洞宾修炼得道之所,其临锦绣谷、距牯岭西南五华里,自然形成,高阔…  相似文献   

9.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的灵山崇拜,源于上古原始宗教自然崇拜中的山神崇拜.道教从思想渊源上接受了山神崇拜,灵山崇拜随道教的传播更加深入人心.此外,道教灵山崇拜的盛行,还是洞天福地说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10.
武当山是著名的道教圣地,唐末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列为第九福地。道经说真武大帝曾在武当山修道四十二年,在山中留下了众多圣迹。历代皆有高道大德栖隐此山,其中最著名的要数五代宋初的陈抟真人和元末明初的张三丰真人。明代曾数次大修武当山宫观,留下了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今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武当道教文化源远流长,内容十分丰富,包括武当道教历史、道教人物、道教音乐、道教武术、道教医药等各个方面。贯穿于其中的则是道教的精神。武当道教文化就是道教精神的具体体现。道教精神是以尊道贵德为核心的道教优良传统的凝结。…  相似文献   

11.
道教名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道士修真养性之著名山岳。道教的理想是修炼成仙,为此选择幽远之深山大岳作为修炼之地,故以后亦称为神仙所居之洞天福地。东汉谶纬之书已列有不少名山。谓有仙室或灵药。魏晋南北朝时期,名山成为传授道书和炼丹之  相似文献   

12.
王屋山在国家祀典中的地位远不及五岳,在道教仙境洞天福地中却雄踞榜首。究其原因,学界普遍认为这是因为洞天福地系统的确立者唐代道士司马承祯曾修道于王屋山。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王屋山第一洞天地位的形成与两晋中原士族及文化的南迁密切相关,更直接源于道教上清派祖师魏华存及其师傅清虚真人王褒与此山非同寻常的关系。王屋山在道教中的地位反映了东晋南朝的一段独特社会文化史,同时也隐含着南迁士族深深的思乡情怀。  相似文献   

13.
丰干禅师,不知何许人也,或云邑人,为丰尚书之子。贞观初年,居于天台山国清寺。天台山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也是道教的“洞天福地”之一,还是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故有“佛宗道源,山水神秀”之誉。国清寺是天台山首屈一指的大寺,也是我国佛教天台宗的祖庭。唐时,该寺佛教相当兴盛,香烟缭绕,高僧云集,法会不断。  相似文献   

14.
峨眉山不仅是一座佛教名山,在先还是道教有名的“洞天福地”之一。从现存史料看,在汉末三国之际,道教已在山上流传,而佛教则是晋初传上山的。在唐、宋二代,两教并存,到了明代中叶,道教日渐式微,而佛教却日益兴隆。及至清代道教衰落被融合于佛,以佛为主。至此峨眉山才成为国中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声闻中外。峨眉山之所以风光绮丽,历史悠久,成为天下名山,并给我们留下许多的文物古迹,是与道佛二教一千多年间的经营分不开的。它在历史上因是著名的“仙山”,“佛地”,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从浙江处州一带的洞天福地所蕴涵的道教文化对刘基的熏陶,老庄、道教学说对刘基思想体系生成的影响,刘基与仙客羽士的交游情况等三个方面来详细考论刘基与道家、道教之间的关系,兼论其亦道亦儒、归本儒宗的思想特色。  相似文献   

16.
华山与道教     
风景秀丽的华山,不仅是我国著名的游览胜地,也是道教有名的“洞天福地”,历来是道教徒向往的修炼之地。历代道教徒修真养性的遗址和文物遍布山中,至今当地还流传着这些人的许多神奇的传说和故事,其中最为著名的要算五代道教学者陈抟了。由于他  相似文献   

17.
深沉的历史感──道教景观观赏价值的重要内涵丁晓红道教作为我国土生土长的有着一千八百年悠久历史的宗教,在国内曾有着广泛的传播和影响。历代以来,道教的洞天福地、宫观文物等成了名山胜境,道侣期荫仙风栖止于此,游人仰慕名胜寻迹而至。道教景观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  相似文献   

18.
孙杨 《中国宗教》2022,(3):72-73
道教作为历史悠久的本土宗教,有着广泛的影响,历代以来,道教的洞天福地、宫观文物等成为名山胜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道教注重“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道教建筑景观作为道教文化传承的外在体现,在景观营建中始终贯穿生态思想,顺应自然规律,任万物自然而动、自生自长,而人与万物为一,相辅相成,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19.
学道有感     
未曾入道之前,早已对博大精深的道教文化叹为观止,对道士们居住在深山庙宇中那种闲云野鹤、清静飘逸、修真养性的修道生活梦缠魂绕,日夜向往。在我的想象中,道士应该具有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品德修养和人格魅力,超凡脱俗,与众不同,充满着高深莫测和神秘色彩。正如《道德经》中所说:“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而在道教的洞天福地,应该隐藏着许多像经书中所说的大德高道,修真之士。洞天福地,宫观庙宇应该是“藏龙卧虎”之地。出家修道是一种很高尚的事情,是一种超脱人生,逍遥人生,无为人生,得悟宇宙智慧真谛的不二法门。有着对道教如…  相似文献   

20.
正现在,《紫凝易筋经》不仅是道教修行的经典功法,而且已经走出丛林,得到了繁忙都市人的青睐。《紫凝易筋经》渊源《易筋经》为明代天台紫凝道人宗衡于天启四年(1642)编著。天台位于浙江东部的台州,台州为武术之乡。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在台州抗倭的4年间(1559—1562)曾写下兵书《纪校新书》,总结了明代流行的各种拳法。台州境内的天台山为道教洞天福地,历代高道辈出,葛玄、司马承祯、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