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对《周易·师·彖》"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此句之关键在一"毒"字。王弼注云:"毒犹役也。"孔颖达疏曰:"‘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占又何咎矣’者,毒犹役也,若用此诸德使役天下之众,人必从之以得其吉,又何无功而咎责乎?"1朱熹曰:"毒,害也。师旅之兴,不无害于天下,然以其有是才德,是以民悦而从之也。"2高亨先生更是博引清代训诂学家的说法,释之曰:《彖传》:"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王引之曰:"《广雅》:‘毒,安也。’毒天下者,安天下也。《孟子·梁惠王》篇:‘……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是其义。……《老子》曰:‘亭之毒之。’亦谓平之安之也。"俞樾曰:"《尚书·微子》篇:‘天毒降灾,荒殷邦。’《史记·宋世家》毒作笃。  相似文献   

2.
帛书《易传》谈及阴阳概念集中在《二三子问》《衷》和《缪和》这三篇解《易》文献中,《二三子问》开篇言"龙之德",以"龙"之神能总述阴阳变易观,包含能阴能阳和变与不变两方面的内涵,以此突出由变化之极而衍生的宇宙万物化生之义。《衷》开篇即提出"《易》之义萃阴与阳"的命题,将抽象的阴阳概念落实到阴卦与阳卦、刚爻与柔爻上,核心是刚柔之变化,由此引申出乾坤、刚柔、动静、天地、文武之大义。《缪和》篇则从天道处立言,其曰:"凡天之道,一阴一阳。""阴阳",诸家多以"四季"解,其实不然,"阴阳"当谓"日月",此乃古书常例。此言天道对立转换的客观规律,可称之为自然天道观,与荀子的天论有某些相同之处。综上,帛书《易传》以阴阳变易观总述事物发展的两重性特征,又以刚柔变化和自然天道观深化之,具体地阐发、运用了传世本《易传》的阴阳概念。  相似文献   

3.
《法音》2015,(4)
<正>"好生之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如《尚书·大禹谟》:"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好生之德,洽于民心。"《周易·系辞》:"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阴阳不测之谓神"、"天地之大德曰生。"《论语·述而》:"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列子·说符》:"邯郸之民,以正月之旦,献鸠于简子,简子大悦,厚赏之。客问其故,简子曰:‘正  相似文献   

4.
论中国哲学没有“人类中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学界主要依据三类命题判定中国哲学有“人类中心论”:一是“人为天下最灵”,二是“人最为天下贵”,三是“人者天地之心”。“人为天下最灵”的观念出现很早,《尚书·泰誓上》中就有“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的话。“人最为天下贵”的说法,更为常见。《孝经·圣治章》记孔子之言曰:“天地之性人为贵。”《荀子·王制》更明确认定:“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东汉王充则从知识、智慧的角度立论,说:“天地之性人为贵,贵其识知也。”(《论衡·别通》)“人者天地之心”的说法,出现得最频繁。《礼记·礼运》最早提出…  相似文献   

5.
《老子》立"道"之本体,下贯为"德"之妙用,其运行之规律为"反",我们应以"无为而无不为"来彻贯其体用,以"慈"来对待战争,此为《老子》之哲学体系;《易经》立"太极"之本体,下贯为"元亨利贞"之妙用,其运行之规律为"阴阳",我们应以"无思、无为"来感通其体用,以"贞正"来对待战争,此为《易经》之哲学体系。两者虽遣词不同,然旨趣同归。在"本体论""辩证法""贵德论""无为论"和"战争论"五方面,均有具体之表现。  相似文献   

6.
释心澄 《法音》2021,(1):39-42
前言克俭是中华美德,中华民族自古就提倡珍惜粮食、勤俭节省。《尚书·大禹谟》曰:"克勤于邦,克俭于家。"《道德经》说:"吾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孔子提倡"温良恭俭让",并提倡"谨身节用,以养父母"之孝;墨子撰《节用》以纠奢。由此可见,先秦之际,克俭之德已深入人心,成为中华民族的普遍价值。  相似文献   

7.
《周易》经传"行"字字义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乃就《易经》及《易传》中的"行"字,分别探究其用法、涵义,结果发现"行"字在《易经》卦爻辞中的意义,大致是以道路、行走为核心,引申出行为、行动、施行等意义。而到了《易传》的"行"字则不仅进而引申有德行、运行、流行及抽象的道路等义,且出现"天行"、"志行"、"上行"等语词,而触及了天道、阴阳关系、事理顺逆等抽象的思维,等于向形上学再跨出了一步。由此可以证明《易传》对于《易经》的思想既有所继承又有所发展,故唯有将经传比合而观,探究二者内在的关系,才能切实掌握从《易经》到《易传》之发展、演变脉络。  相似文献   

8.
学诚 《法音》2012,(12):34-37
(2012 年11月11日于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一、文明的形成、交流与对话中文里"文明"一词最早出现在古老典籍《易经》中。在《易经·贲卦》中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文的特点是阴阳相替、刚柔交错;人文的特点是自强不息、止于文明。观天文,能够了解时势的变化;观人文,能够因应时势的变化以化育天下。关于天文与人文的关系,在《易经·观卦》中说到:"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在中国文化中,"神"所代表的是一种至善的境界。  相似文献   

9.
作为汉大赋的先驱之作,《七发》的文本结构与内容不仅带有先秦以来招魂礼俗的鲜明印记,而且构思精妙,依据《周易·复卦》体现的阴阳消长的哲学理念和天道至七而复("七日来复")的自然规律结撰全篇。吴客陈说七事为楚太子疗疾的过程,既是借鉴楚地招魂礼俗为楚太子招生魂的过程,也是阴阳二气消长变易"至七而复"的循环过程。正因为这样,《七发》不仅明显承袭了《大招》《招魂》的文本内容,而且也体现了《周易·复卦》所蕴含的"返归故居""返归善道""阳气复生""至七而复"等思想观念。"七发"的实际意蕴,即"阳气一个周期的生发"。  相似文献   

10.
《易传》通过对《易经》进行诠释,表达了丰富的人文精神。从人与生态自然的关系、社会和个人人格三个层面,可将《易传》人文精神宏观地分为:"大德曰生"、"天下随时"的宇宙精神,"保合太和"、"容民畜众"的爱民精神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格精神。《易传》中这些人文精神中"阴阳合德""刚柔有体"的原则、"损以远害""明罚敕法"的主张、"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品质,对当代生态保护、和谐社会建设以及个人人格完善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为我们给出了践行标准,也为人类文明的合理发展提供人文方面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正富强古语云:"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论语·述而》)"正主之所以为功者,富强也。故国富兵强,则诸侯服其政,邻敌畏其威。"(《管子·形势解》)《箴言》曰:"丰富尊荣在我,恒久的财并公义也在我。"(箴8:18)牧者论:富裕华夏彰恩光,强国福民享美梦,祖国今朝新面貌,人人诚心愿承当。民主古语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民主制度,天下之公理。"(清梁启超)  相似文献   

12.
廉,在古汉语中的本义是指"堂之边"或"厅堂上方有棱角的横梁"。《仪礼.乡饮酒礼》曰:"设席于堂廉,东上。"郑玄注曰:"侧边曰廉"。段玉裁注《说文解字》肯定了"廉"为"堂之边"或"厅堂上方有棱角的横梁"之说法。其中曰:"堂之边曰廉"、"堂边皆如其高"、"廉远地则堂高,廉近地则堂卑"、"堂边有隅有棱,故曰廉"。又曰:"廉之言敛也"、"廉,隅也;又曰廉,棱也。引申之为  相似文献   

13.
《黄帝外经》的养生理论集中反映在《阴阳颠倒篇》。它的中心思想是,形神兼养,重在养神,即“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养神的重点在于“颠倒之术,即探阴阳之源”。当代重视养生的人,要细心领会《阴阳颠倒篇》中的以下几段话。帝问至道于广成子,广成子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清必静,无劳汝形,无摇汝精,无思虑营营,乃可以长生。”帝:即轩辕黄帝。广成子:黄帝时期隐居崆峒山的有道高士。据《史记》载,黄帝在位十九年躬亲问道于广成子,受传至道。《庄子·在宥篇》亦有类似的记载。至道:至,即最…  相似文献   

14.
<正>"五经"之中,《尚书》最尊,也最为难读,古人有"诘屈聱牙"之评,再加上其形成过程复杂,流传过程亦多波折,从而在其版本、篇目、真伪、年代等方面形成了诸多难解的谜题,更加重了研究的难度。然而,研治《尚书》者代不乏人,著述宏富,这自然是研究者的勇气可嘉,同时也更加彰显了《尚书》的独特性和重要性。近年来,《尚书》的研究亦逐步推进,特别是在断代《尚书》学的研究上成就斐然,其中马士远教授《两汉〈尚书〉学研究》一书尤为突出。此书是作者继《周秦〈尚书〉学研究》  相似文献   

15.
西周在中国哲学史上有两个巨大的贡献,一个是存在于周易一书里的阴阳说,另一个是存在于《尚书·洪范》里的五行说。前者代表古代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后者代表古代的原始的唯物论思想。 一、《周易》里的阴阳 关于《周易》成书的年代,《易·系辞传下》说:“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从本书内有“王用享于岐山”(《升卦·六四》)和“箕子之明夷”(《明夷卦·  相似文献   

16.
<正>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有人说是仁,有人说是礼。据我看,这两种说法都不全对,也不全错。正确地说应该是仁义。我之所以这样说,有两条根据。第一条是《庄子·天道》有“孔子曰:要在仁义”。当然,《庄子》是“寓言十九,重言十七”。这句话不必真正出于孔子之口,但是,说它是当日学术界的共同看法,可无疑义。否则庄子是不会这样说的。第二条是《易·说卦传》有“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当然,这句话是孔子说明《易经》中的卦的,不能就看作是孔子自己的观点。不过,这同孔子贵时、贵中一样,孔子思想肯定是受《易经》思想的影响。不然,说孔子思想与《易经》思想暗合,亦未为不可。  相似文献   

17.
"阴阳"是纵横家论证理论的重要依据。以往的研究虽有关注"阴阳"的重要性,但未能解答纵横家如何运用"阴阳"思想生成相应论证理论这一问题,也没有深入探索纵横家将"阴阳"作为其理论依据的原因。基于此,在广义论证的研究视域下,以《鬼谷子》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中"阴阳"的哲学内涵以及"阴""阳"之间的关系;揭示"阴阳"对其论证理论的影响:"说"(说服)"谋"(谋略)作为纵横家论证理论的核心范畴,"说"有"捭阖""反应"等论证规则,"谋"作为论证主张,有"阴谋""阳谋"之分;解释纵横家以"阴阳"为据的原因,认为这与当时国君崇尚"用间(间谍)"的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探索"说谋"论证理论与春秋论证实践之渊源。  相似文献   

18.
<正>《尚书》于儒家经典中最为古老,也最难懂。从语言文字而言,韩愈、朱熹等人已明白承认它的一些篇章"佶屈聱牙""已不可解"。而从思想内容而言,其所记多为上古帝王的为治"心法",因而为后世学者追溯"道统""治统"的主要凭借。唐代刘知几对《尚书》评价甚高,认为《尚书》是"七经之冠冕,百氏之襟袖。凡学者必先精此书,次览群籍。"(《史通》卷四《断限》)近现代学者对于《尚书》的研究,大体有两个方向,一是关于思想史的研究,因为学者不能完全看懂  相似文献   

19.
《太平经》是最早的道教经典之一,包含着丰富的养生思想,是后世道经养生思想之源。养生即是顺应天道、顺应人性而为《太平经》的养生思想是从《周易》继承与发展而来。乾坤两卦为《周易》中最基本之卦,二者是阴阳之象征与根本。《易·象传》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乾为纯阳之卦,具至刚之性,为  相似文献   

20.
《淮南子·天文训》承接《老子》第四十二章"道生一"的生成论表述,提出"道曰规始于一"。《老子》"道生一"与《淮南子》"道曰规始于一",皆通过辨正"道"与"一"的关系,各自表达出对"道生物"过程的理解:《老子》"道生一"通过数理推论建构起万物生成的形式框架;《淮南子》"道曰规始于一"在对万物生成做出结构上规定的同时,进一步充实了"气化流行"的材质意象。此外,"曰规"二字的出现将《淮南子》的本源之"道",内在嵌入了对本体之"道"的确证。《淮南子》"道曰规始于一"是关于"道"的本体和生成、形式和内容的综合发明,是对《老子》"道生一"生成思想的理论发挥,反映出汉代道家由玄思到务实的思维转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