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风》2015,(9)
<正>约在1952年,扬州拆城墙建路时,发现了两块元代拉丁文墓碑。第一块墓碑(图一)高59.7厘米,宽37.5厘米,四周刻花边,上部刻"末世审判图",下部刻拉丁文六行;第二块墓碑(图二)残高58厘米,宽48.8厘米,四周刻花边,上部刻"圣卡特琳殉道图",下部刻拉丁文五行。  相似文献   

2.
<正>1969年,定州市博物馆发掘了北宋至道元年(995年)的净众院塔基地宫,在塔基地宫西部6米处,发现了《创修净众院记》石碑,该石碑为青石质,高143厘米,宽78厘米,碑额半圆形,中间浅刻几何形纹组成的"圭"形图案,内刻"创修净众院记"六字,竖排两行。碑身长方形,四周环以几何形纹,其内刻铭文,竖排30行(图一),共计1398字。近些年来,对于净众院塔基地宫出土的器物,多有专文论述,而该碑碑文却没有  相似文献   

3.
正镇江焦湾侯家店东晋墓中曾出土一枚六面铜印,研究者多以此印为道教印。镇江焦湾侯家店东晋墓M29中曾出土有一枚六面铜印,现藏镇江市博物馆。此印呈凸字形,方柱钮,钮有穿孔,边长2厘米、通高3.3厘米,阴文篆书,下面刻"南帝三郎",侧面刻"三五将君","东治三师","大  相似文献   

4.
隋文帝仁寿年间先后向全国一百余州分送舍利并造塔供养的事件在中国佛教史上绝无仅有,也是长期以来众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番州弘教寺分安舍利塔铭》则引出了隋代有无分安舍利这一制度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塔铭》中时间、地理、职官、隋代舍利安放制度、铭文内容等方面的考证,并结合《塔铭》在历代金石文献中的著录情况以及清中叶以降金石学极盛的历史背景,确定《塔铭》应是清代中后期碑贾为牟利而伪造。因此,隋代只存在文帝仁寿年间先后三次统一在全国一百余州安放舍利的制度,并无所谓分安舍利之制。  相似文献   

5.
大约两年多以前,我随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诸同人到北京西南戒台寺踏青,见抱塔松附近山门处立一石幢。石幢八角形盘盖的每边均雕有一身伎乐天浮雕像,共计八身。从伎乐天形象及整个盘盖雕凿手法看,明显为辽代风格,但审视幢身却是元代至元年间月泉禅师之墓塔铭。禅师塔铭上配有作歌舞供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国佛教复兴之父”杨仁山居士,“奋起末法苍茫、宗风歇绝之会,以身任道,论师、法将、藏主、经坊,四事勇兼,毕生不倦,精诚旁薄。”(沈曾植《杨仁山居士塔铭》)居士起晚清中国佛教之衰,肇现代中国佛教之兴,其于中国佛教之大贡献,早已为人们所熟知。然而,对于杨仁山居士创办金陵刻经处兴复中国佛教之前的“序分缘起”,我们却知之甚少。仅有的一些文献资料只有引起我们更多的疑情──造就一代大师的一方水土的本地风光到底如何?徜徉在花木扶疏的金陵刻经处内、深柳堂前、杨仁山墓塔下,我们时时涌动着拂之不去的愿望:去杨…  相似文献   

7.
僧人“慧觉”考略——兼谈西夏的华严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依据《故释源宗主宗密圆融大师塔铭》和遗存佛经题记对僧人慧觉的佛事活动进行考证,认为塔铭所记慧觉与佛经题记中提到的一行沙门慧觉应是同一僧人,是位显密兼通的高僧,主要活动在蒙元时期。慧觉最初在贺兰山慈恩寺出家,修行密法,后到洛阳白马寺从龙川大师研习华严义理,深得龙川大师赏识。世祖时他协助龙川重修白马寺,随龙川去大都校经,被授以"宗密圆融大师"之号。慧觉还出任河南僧录和白马寺第三任释源宗主,多次前往河西地区弘扬佛法,为西北与中原佛教文化交流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所藏《舍利塔下铭》石刻,青石质,长、宽83厘米,厚18厘米,保存完好。铭面以阴线分为横、竖各13行的方格网,上刻字径2寸的阴文隶书12行,满行12字,正文共计107字,孟弼书丹。僧、官结衔题名以小字附属正文之后。  相似文献   

9.
父癸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越  王滨 《管子学刊》2007,(4):F0004
父癸觚,商中期。高14.1厘米,口径11.3厘米,底径8.2厘米。山东桓台史家遗址出土,现藏于桓台博物馆。该器物口似喇叭形,但弧度不大,通体较粗短,不显腹。颈部饰三道弦纹,腹部有饕餮纹,圈足高约为其体长的三分之一左右,下部饰饕餮纹,饕餮纹尾部上卷。整个器物的纹饰均偏重于下部,与器形相当吻合,构思巧妙,制作精美。特别是圈足内铭"父癸"二字,是这一时期很少见的铭文之一,对研究  相似文献   

10.
马祖道一约于开元末年抵达闽北,“肇化”建阳佛迹岭。天宝五至八年间,移锡江西抚州西里山。此二处弘法虽有影响,属道一弘法的开拓时期。广德元年至大历元年间,往虔州龚公山建立“清净梵场”,为其弘法的发展时期。大历七年秋至八年九月间,移锡洪州,确立以开元寺为弘法的中心,为其弘法的繁盛时期,其法席之盛为南方禅宗史上空前。文章对宋僧传本传以及智藏、超岸的记载、《全唐文》本的权德舆所撰塔铭作了辨误,并指出权德舆塔铭记载的疏漏;对有关道一在江西行迹研究的观点提出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近年出土《大齐故沙门大统僧贤墓铭》为中心,结合小南海石窟和北响堂石窟的刻经,梳理了僧贤的生平与思想。僧贤作为僧稠的弟子,参与小南海石窟的刻经活动;他先后担任沙门都、沙门统,主持了大总持寺、大兴圣寺,是著名的"地论师"。同时,僧贤继承了僧稠的禅学思想,重视《涅槃经》的"四念处",提倡《华严经》与《法华经》。最后,《僧贤墓志》等石刻中的用语反映了地论学派的判教思想。  相似文献   

12.
散布于祖国各地的佛教碑刻、塔铭、墓志等石刻资料,是研究中国佛教史的一项宝贵的原始资料。笔者多年从事野外佛教考古工作,兹将调查所得,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方艳 《美与时代》2004,(2):25-26
<浮玉山居图>手卷,纸本水墨浅着色,纵29.6厘米,横98.7厘米,上海博物馆藏,元初画家钱选作.此图卷描绘其家乡霅川浮玉山之景,此山位于浙江湖州城南二里的碧浪湖(又名玉湖)中.  相似文献   

14.
正一、前言百丈怀海的生卒年问题是近三十年佛教学界关注的焦点[1],学者们都能根据塔铭发现僧传、灯录等传世文献记载的讹误,然而这些论证大多是史事记载的逻辑推断。日本学者直接将公案"藏头白,海头黑"作为论据证明智藏长于怀海,禅宗公案只是僧徒参禅的文本依据,并不一定有实际内容,能否作为史料值得讨论。徐文明先生通过语录中"海兄"、"老汉"等称谓语辨别怀海位次,其实"兄"字只  相似文献   

15.
《法音》1986,(1)
一、石经的缘起房山云居寺石刻佛教经籍,简称房山石经,隋代静琬法师创刻,是我国古代碑刻艺术的伟大宝藏。我国佛教石经,创始于公元六世纪的北齐时代,分布在山西、山东等地,其中以唐邕在河北省武安县北晌堂山所刻《维摩诘经》、《胜鬘经》等几部大乘经典最为著弥,并留下了《鼓山唐邕刻经铭》。《铭》文称:“缣缃有坏,简策非久,金牒难求,皮纸易灭。”他认为纸帛书经,易于毁灭,刻经于石,则可久存。这对后代大规模刊刻石经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图书馆藏有《碛砂藏》一册。经折装,版长55厘米,宽24.5厘米。每版30行,折为5个半页;每半页6行,行17字。单号版的第一与第二半页间、双号版的第二与第三半页间的夹缝处上方刻“白二”字样,下方刻版次顺序号。第一版顺序号为“乙”字,其下有刻“徐刊”字样。此经卷端题“维摩诘所说经卷中”,其下为双行小字“一名不可思议解说”;再下为千字文编号“白二”。次行低格小字标责任者“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诏第六译”。卷末铃长方形木记。木记略显倾斜,上  相似文献   

17.
深柳堂及其后院(又称塔院)中的杨仁山居士墓塔,就在金陵刻经处内。在国外享有盛誉的金陵刻经处,位置在南京城内东南,现址为淮海路35号,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金陵刻经处是我国著名的佛教文化机构,它创建于清同治五年(1866)。是全国最早成立的刻经处,也是近代第一家私人创办的融经书雕刻、印刷、流通及佛学研究于一体的佛经出版机构。金陵刻经处成立以后,如皋、杭  相似文献   

18.
葛天 《法音》2023,(1):50-54
<正>《大荐福寺重修塔记》为北宋政和六年(1116)五月二十七日李野撰写。碑为长方形,碑首右上角缺损,断为三截,已修复。碑高173厘米,宽80厘米,厚10厘米。碑额篆书“荐福寺重修塔记”,四行,每行二字。碑文正书,十八行,满行31字,计543字。虽距今900多年,碑字迹依然清晰可辨,现立于西安博物院荐福寺古建天王殿基址西侧。小雁塔是荐福寺中的佛塔,原称荐福寺浮屠,  相似文献   

19.
简讯一束     
《法音》2017,(12)
<正>11月25日上午,金陵刻经印刷技艺传承人走进南京市博物馆,开展"金陵刻经印刷技艺进市博"活动,为40余名南京日报小记者展演雕版印刷技艺,并现场教学,让每一位小记者都体验了一次"刷印"。为筹备本次活动,金陵刻经处还专门制作了以市博馆标为素材的雕刻版,历时半月完成,供互动使用。今年适逢杨仁山居士诞辰180周年,金陵刻经处与南京市博物馆合作,  相似文献   

20.
今年《法音》第二期发表《石经山发现唐武德八年静琬题记残碑》一文,它对研究房山石经有关静琬镌造石经事业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料.残碑发现于石经山雷音洞前边汉白玉石栏板下面,用作垫石;长32厘米、宽37厘米、厚10.5厘米,双面刻、有残缺.现残留文字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