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子诞生地定位的历代记载实虚不齐,变动不居.本文通过穷搜相关文献和实地踏勘认为,明代以前历代朝廷认定的老子诞生地和亳州老子祠/太清宫位于今亳州市谯城区以西涡河沿岸50里范围内的支流交汇处.如果历史上涡河未曾大规模改道,明代以前的老子庙位置当在今两河口以东1里左右的涡河北岸.苦县遗址可能在今天的安溜镇一带.亳州太清宫在明以前历代均有修葺,名称屡易,享有皇家尊崇和供祀;元至正十五年( 1355)被刘福通的农民军拆毁.今鹿邑太清宫距谯城以西约40里,远近比较接近古文献记载,又保存了亳州太清宫的残存碑碣,但位于涡河南岸4里且无支流经过,地貌不合,明中期以后,也有老子出生地一说.涡阳县天静宫曾被明朝官修史志记载为老子出生地,其特色是李母流星感孕传说影响深远,然其地理方位与明以前史料记载相差甚远.  相似文献   

2.
有一位哲人,连孔子都尊之为犹龙。有一块土地,最早迎来中华道家文明的曙光。这位哲人,就是诞生在2500多年前的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道教鼻祖老子。这块土地,就是司马迁笔下记载的"楚国苦县濑乡曲仁里",也就是老子的诞生地——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  相似文献   

3.
本文拟关联老子的"法自然"之道与不言之教,寻绎其"为身"而"为天下"的措思脉络,抉发老子治化思想的微旨,勾勒出老子论治化的原始要终的致思线索,即朴—朴散—复归于朴,对"无为"而"治"之意趣有所推阐,并从人生无待与有待的视野检讨了老子治化观的局限。  相似文献   

4.
王船山对老子的定位是"持机械变诈以徼幸之祖",而他撰写《老子衍》的根本目的则是要把他对老子之学的批评坐实到对《老子》文本的具体诠释中,以呈露其运思理据,摧破其荒诐不经。为此,他从两个进路展开对《老子》的诠释:一是"衍其意",即以解说原文含义的方式推衍文本之外老子诡深的真实思想意图;二是"求其用",即通过曝显由形上之"道"导出的功用之"术"的权谋性,反过来批驳老子之"道"乃至其全部思想的实质。船山对《老子》所作的思想意图诠释与实际功用诠释,让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正学"与"异端"的视域对峙,以及诠释者与诠释对象之间的疏离和紧张,而非船山对《老子》客观、内在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崔立军 《管子学刊》2016,(3):112-114
北大简《老子·下经》首章,即今本《老子》开篇之"道可道"章,出土简帛本与传世本在断句上存在分歧,各自成说。这关系到《老子》文本的演化,而马王堆帛书本与北大简本可能是传世王弼本、河上公本等的前身。而"玄之又玄之"衍一"之"字,不可与"损之又损之"等量齐观,更与重玄说无关。  相似文献   

6.
正"不争"一词在《老子》中出现8次,与之意义相近的语汇或表达几乎出现在大部分篇章,构成《老子》的思想底色。《老子》第66章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第67章讲"不敢为天下先"作为"三宝"之一。"不敢为天下先"即"不争",  相似文献   

7.
《老子》中有很多思想观念都传承了前人的思想经验,老子对这些"古之道术"进行了关键性的理论提升,使之凝聚为富有哲理的命题,由经验形态的思想观念上升为系统的学说理论,成为了道家学说的重要理论内容。本文考察了老子"贵柔尚弱"、"谦下不争"、"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功遂身退"思想的理论来源,分析了老子如何对这些古老的生活经验进行了何种理论提升,使之由应用之"术"的层面提升为哲理之"道",发展为博大精深的哲学理论。本文力图还原老子思想的本义,强调避免用"以柔克刚"、"以不争为争"、"欲取姑与"、"激流勇退"等后起的应用义、引申义来理解老子本人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老子故里行     
重阳前夕,我们道教学院高功班学员一行十三人,乘坐开往河南鹿邑方向的客车,赴太清宫为老君神像举行开光法会。一路上,我的心情非常激动,因为我们所前往的地方,就是道教教祖——老子的故里。老子,道教尊称为太上老君。奉太上老君为无世不存之至尊天神,这是道教徒最根本的信仰。老君无世不出,数易姓名,自羲农以来历为圣者作师。在商以前,老君虽分身下降,随世立教,事竟则隐,故在世未有诞生之迹。至商时,老君从太清境内分神化炁,经母孕八十一年,生于  相似文献   

9.
老子之学常被儒家批评为阴谋诡诈之术,王船山更斥老子为"持机械变诈以徼幸之祖"。深入考察这一思想史现象,可发现老子的"阴谋家"形象是历史地、"累层地造成"的,其演变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乃至逐渐清晰成形的过程。首先,老子"微妙难识"的表达方式易生歧解;其次,《韩非子》《淮南子》把老子的某些思想朝阴谋术的方向进行诠释,司马迁将申韩与老子合传并指认其刑名法术之学归本于老子,客观上为后儒视老子为与申韩一系提供了口实和进行理论拼接的线索。再次,在儒家的异端话语中,由汉至唐,阴谋权诈之名并未被加诸老子,以此污名黜老始于以排二氏、彰圣道为务的理学勃兴的宋代,程颐、朱熹以及明清之际的王船山对此贡力甚巨。由于儒家塑造的作为"阴谋家"的老子形象影响深远,二十世纪仍不乏有学者把老子思想视作机谋之术。  相似文献   

10.
多数学者对于《老子》思想的研究,经常会特别关注老子提出的"道",着重于老子关于"道"之根源意义、形而上的探究;因而学界中以思维方法探究《老子》思想,属于较少的研究进路;而在探讨老子之思维模式的研究中,多会关注到老子的"辩证思维",如"正言若反"、"反者道之动"等观点,所以有学者直接以"正言若反"作为《老子》的思维模式的特色。不过,这些论述较不容易突显《老子》既探究天道、也分析人事的思维模式。在此以"思想单位"的研究方法,重新探讨《老子》的思维模式:首先,还原《老子》文献可能想要回应的问题,归结出老子经常回应的四个问题,即"如何治理天下?"、"如何修养自己?"、"道是什么?"和"要怎样处世?"等;其次,藉由情境构作、情境处理老子对于这些问题的回应,说明老子不仅重视探求宇宙的根源问题,更关怀人如何面对环境、如何处事的问题;最后,通过分析《老子》中关于"道"、"人事"的"思想单位",说明老子思想隐含着"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道"字古义的哲理升华、老子之"道"的价值取向、老子之"道"的形上品格、老子之"道"与其"德""教""治"诸范畴之关系等角度,扼要而系统地阐发了老子之"道"的深刻意蕴。文中指出,《老子》五千言虽多涉及"德""教""治",但"道"一以贯之于其中。  相似文献   

12.
"道"乃老子思想之核心,亦为老子幸千学之最高范畴,然老子"道"之指称却义充满模糊性、多义性,此亦是"道可道,非常道"之要因.无疑,道之"多义性指称"为后人创造性"解读"拓展了无限的空间.已故国学大师张岱年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可以用‘和合'二字来概括",窃以为,老子之"道"亦包含丰富的"和合"思想.自然,此"念"固然与笔者"和合"的主观解读意向有关,但终其要旨仍归于老子之"道"本身确实蕴涵、孕育着和谐之思.  相似文献   

13.
《老子》如何证成"无为",关乎对其义涵的把握,故仍是一项值得深究的议题。总体上,老子是从"道动"之"返"亦即正反循环的现象中推导出"无为"的。具体有二:一是天道证成,即从天道静作循环之静,推明"无为"的正当性;二是人道证成,即基于对历史上祸福相转的洞悉,向执政者揭示长保自身的利害抉择,以说明政治博弈中的"无为之益"。需辨明的是,人道证成在老子思想中其实更加核心,由此才导致他对天道"无见于伸",过于"贵柔",强调"无为"要能"慎终如始"。这一提法包含了老子"无为"思想中对周人"慎始敬终"勤政模式在东周走向疲敝的反思,有其深远切实的政治洞见。  相似文献   

14.
天静宫,位于安徽省涡阳县。始建于东汉延熹八年(公元165年),俗称老子庙,又名中太清宫。2010年12月29日,在首届全国创建和谐寺观教堂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上,天静宫被中共中央统战部、国家宗教局授予首届全国创建和谐寺观  相似文献   

15.
《中国道教》1989,(4):45-47
鹿邑位于豫东平原,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发源地之一,也是老子故里。由于老子生于鹿邑,故为中国道教发祥地。鹿邑道教人物层出不穷,并为道教所重视,如唐之魏徵在此修道多年,宋之陈抟、元之张三丰、明之王培献等,均在此修道或隐居,特别是全真道七祖之一的邱处机祖师的得力弟子张真人(号谷神子)曾主持太清宫二十余年。自唐宋以来。  相似文献   

16.
经道家后学的更革,《老子》第十九章的文本呈现出弃绝仁义的极端倾向。通过比照郭店楚简原文,不难发现,《老子》对仁的思考远高于机械地排斥与抨击。立足于自然与人为的区分,《老子》以更深远的自然之仁来反观人为之仁的局限性,即自恃己智,怀德忘本之患。这并非是对原儒处"仁"概念的消解,而是一个重要的提醒与补充。深入探究《老子》之仁,是重新定位儒道关系的枢纽。  相似文献   

17.
《管子》四篇并非专门注解《老子》的著作,只是为建构自己的哲学体系而解读、发挥老子思想、注解《老子》文本。《管子》四篇的"《老子》注"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分散于《管子》四篇。并且,主要是对《老子》"道经"的部分内容的注解。而且,其注解《老子》具有主观性。这种主观性构成了其注解《老子》的特色,也是其注解《老子》新意之所在。从《管子》四篇注解《老子》的文字,并结合《管子》四篇对老子思想的阐发来看,《管子》四篇认为老子思想包括道、圣人、人生修持等方面。这些,大体不谬。《管子》四篇把老子道之无为解读为"道贵因",以"因"释"无为",是其《老子》注的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8.
太清宫道教音乐源远流长;有的道乐一直传至今日。《即墨县志》载:后汉著名经学家张恭祖到太清宫创办康成学院,聚众讲学,传播经文与经曲,是崂山较早的真正经乐始祖之一。太清宫历代道士传说,唐李白与浙江道士吴筠同到崂山旅居时,在太清宫北之阳,蟠桃峰下一块巨石上饮酒唱和,为峰顶的“王母瑶池”咏叹抒怀,共创一支曲子名《清平调》,随之传给太清宫道士,此曲即为太清宫等山庙一直沿用至今的《步虚》殿坛经韵曲牌。据《甘水仙源录》载,南宋、金代龙门派祖师邱处机到崂山各道场传玄讲道,又积极改革道观和各派的经乐。又据《玉清乐引》  相似文献   

19.
黄克剑 《哲学研究》2012,(7):19-26,128
<正>《老子》第一章是老子"道"论的总纲,也可视为整部《老子》的眼目。"道"("恒道")由此而定其所导,"名"("恒名")由此而明其所谓;老子之属意,于此可窥其大略。自《韩非子》以至于汉魏以降,《老子》注疏之众不可胜数,而诸注之意境则大都可从其对于第一章的诠释判别高下。今以帛书《老子》为底本,参酌世传碑、刻、注本,于前贤思绎之未尽处对《老子》第一章再作申解,以期寻取"众眇"所通而我心所契的玄理之门。或有未当,方家正焉。  相似文献   

20.
司马迁作《老子韩非列传》,不仅历史性地呈现了韩非子深受老子思想影响的逻辑关联,而且昭示了韩非子背离老子思想的深邃意蕴。韩非子借助老子"道"的悖论思想,批判并否定了儒家"仁义"之"礼",代之以"法"而"治天下"。但从本质上说,无论是儒家之"礼"还是法家之"法",均为背离"生生"之"道"的"无道"之"术"。史家作此传的深意,在于反思西汉武帝朝弃"黄老"而尊"儒术"之立法思想转变的真相与实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