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3月间,中影集团和山东电影制片厂共同出品、冉平编剧、王坪导演的电影《止杀令》正式上映,故事取材于丘处机祖师万里西行规劝成吉思汗止杀的史实.创作历史题材的电影一般有两个角度:一是探究历史发展规律,如本片讨论宋、金、蒙古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上的得失;一是思考人性真谛,如本片展现的丘祖的爱与成吉思汗的恨.探究历史,目的在于启迪今天.  相似文献   

2.
中国道教历史悠久,爱国精神源远流长。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具有民族特色的宗教,其源渊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道教思想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与民族意识相互融通。道教经典包罗万象:上自天文、地理、医书、战策,无所不载。几千年来,道教的教理教义从来没有离开过报答国土之恩的宗旨。例如邱长春真人,他在年逾古稀时,应元太祖成吉思汗召万里雪山西行,一言止杀,拯救生灵涂炭,为国分忧,为民解难。道教历来素有敬仰圣贤之传统,长春观就建有一座庄严肃穆的大殿,叫做“二圣殿”,供奉精忠报国的岳飞和尽忠尽义的关羽。道教始祖老子在《道德经》中曾言“死而不忘者寿”。为国为民而死,死得其所,  相似文献   

3.
彭林 《中国哲学史》2001,(2):97-102
郭店楚简整理者对<六德>"为父绝君,不为君绝父.为昆弟绝妻,不为妻绝昆"句中的四个"绝"字的隶定为"继"字,与先秦礼书中的"绝服"相当."为父绝君"意为当父丧与君丧同时发生时,应服父丧而绝君之丧服.<六德>"为昆弟绝妻",与<丧服>妻服重于昆弟之服的服叙不同,但更为合理,当是早期丧服制度的反映.<六德>"为宗族杀朋友,不为朋友杀宗族",两"杀"字旧释"减杀",不确,当训为"杀止",字义的指向,在丧服的边界.  相似文献   

4.
周公在平息"三监之乱"后便着手于殷遗治理。《周书·酒诰》中,周公训导前殷遗民戒酒、止酒,悬为厉禁,态度坚决,手段强硬。以道理晓喻、德性规劝在先,借助于律法刑杀的手段予以强行约束在后,可谓"宽猛相济,先教后诛"。"予其杀"的对象是违抗禁酒令的群饮者,凸显出周初政治军事斗争的严峻性和法规执行的严厉性。当杀则杀,不留情面。教可立德,杀可立威。周公强调治国先治官,司民之吏应当"正身帅民",率先"不湎于酒",才能在全社会形成断酒、戒酒、谨慎喝酒的良好风尚。周公借酒所实施的殷遗治理,经由历代儒家学者的注疏训诂和意义诠释,渗透着儒家设刑不用、德主刑辅、教威并举、官为民师等价值取向与精神意旨。  相似文献   

5.
佛言祖语     
问曰:"已知如是种种功德果报,云何名为戒相?"答曰:"恶止不更作,若心生、若口言、若从他受,息身口恶是为戒相。云何名为恶?若实是  相似文献   

6.
不问     
正著名教育家蒋梦麟先生在他的自传《西潮》中回忆了这样一件事:蒋梦麟到了该上学的年龄,家里人把他送进了家塾中学习,在家塾中,最先读的是《三字经》,对于一个六岁的小孩子来说,确实有些枯燥,于是,蒋梦麟开始反感这个学习环境了,进而反感书本、反感先生。他恨透了家塾中的生活,便有一天,趁先生不注意的时候,偷偷地跑回了家。母亲见儿子回来了,很感意外,便问他:"你怎么跑回家来了?"他回答说:"家塾不好,先生不好,书本不好。"母亲听罢,又问他:"你不怕先生吗?"他回答说:"先生,我要杀了他!家塾,  相似文献   

7.
正(2014年7月30日)一、经典与理论依据佛教的放生活动,首先源于佛教经典的记载。例如《梵网经》说:"以慈心故,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若见世人杀畜生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可见,放生蕴含着佛教众生平等、尊重生命的情怀与自他不二、因缘果报的智慧。因此,历史上中国佛教大力倡导戒杀、素食,积极组织护生、放生,并形成了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放生文化。例如,南  相似文献   

8.
丘处机(1148—1227),字通密,自号长春子,后人称其为“长春真人”、“丘神仙’,兴携一蓑,又称“蓑衣先生”。19岁出家,拜师王重阳,为全真七子之一。他曾在北京白云观传道,在镇平县创建太极观,到内乡县石堂山普济宫修行(丘处机修真洞依然存在)。他光大了全真道,为龙门派的创始人。丘处机不仅仅是一位高道,更是一位情操高雅、满腹经纶、通晓古今的有志之士。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为了一统天下,成吉思汗发动了大规模的扩张战争。打天下容易治理天下难,成吉思汗决定选招贤能之人治理天下。他得知丘处机博古通今,才能超群,想招为国师。成…  相似文献   

9.
在对艮卦的解读中,船山着意阐发了侧重功夫论意义的作为君子治心和处事原则的"行止之道",内在地形成了对儒家"知止"思想的全面阐释,其蕴涵包括四个层面:为何止、如何止、止于何处与止何为,分别涉及"止"的原因、方式、目标与效果。泛言之,"素位"、"尽性"与"治心"是其具体方式,"即行而止"与"止其所"是其行为原则,"成物我"、"厚终始"是其最高理想。  相似文献   

10.
无意看到一个电视节目,荧屏上3位杀人犯都被判处死刑,即将绑赴刑场执行枪决,女记者问他们此时此刻的感想。罪犯一:我第一次抢钱是觉得这样来钱容易,我选择的对象都是女的——女的力气小,最初没有想到要杀她们,但抢了之后怕她们叫喊,就杀掉了……第一次杀人很害怕,后来觉得没事,于是继续干,一直到被抓(至案发止,该犯罪计作案十多起,抢得现金三万多元,杀死10人——游注)。对不起那些被杀的人,我现在很后悔。  相似文献   

11.
多疑必祸     
正《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曹操刺杀董卓败露后,和陈宫一起逃到吕伯奢家。曹家和吕家是世交。吕伯奢一见曹操到来,便想杀猪款待他,可是曹操却因听到磨刀声,又听说要"缚而杀之",而大起疑心,以为要杀自己,便不问青红皂白,拔剑误杀无辜。而《敌后武工队》中,杨子曾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狠批一位被误会吃老乡饼没付钱  相似文献   

12.
刘卞功是北宋后期至金前期的著名隐士,被宋徽宗敕封"高尚处士",在当时的民间、朝廷和道教界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但自南宋开始,他一步步地被神化,成为一个自在逍遥、神通广大的神仙。与此同时,士大夫也对他推崇备至,但不是因为他的神迹,而是因为他的修为与境界,尤其是他的"四杀"说影响更是深远。  相似文献   

13.
真主说:"凡枉杀一人的,如杀众人;凡救活一人的,如救活众人。我的众使者。确已昭示他们许多迹象。此后,他们中许多人,在地方上确是过分的。"(5:32)又说:"你们不要自杀,真主确是怜恤你们的。"(4:29)又说:"你们不要自投于灭亡。"(2:195)穆圣说:"从前有一个人,负伤后不忍疼痛而割腕自杀,真主说:‘我的仆人先我而取了自己的命,我禁止他进入天堂。  相似文献   

14.
正止,则观其所好"止,则观其所好",是照见人心的一面镜子,是《史记》赐予人们的厚礼,好比远古的老井,那甘甜的水流向人们的心里;又仿佛淡淡的乡愁,萦绕在人们的梦里……"止,观其所好",是鉴人的小常识。通过观察一个人的爱好,发现这个人的本质。古人云:"观人察质,必先察其平淡,而后求其聪明。""止,观其所好",就是静观其止,冷  相似文献   

15.
小草     
三国时,吕岱位高权重,名声显赫。他的朋友徐厚常常毫不留情地批评他的缺点。吕岱不仅没有责怪徐厚,反而更加尊重、亲近徐厚。徐厚死后,吕岱失声痛哭,边哭边诉:"徐厚啊,以后我到哪儿去听自己的过失啊!"我们不得不钦佩吕岱不畏别人批评的态度,如小草般虚心接受的生活态度,造就了一代名将。梅兰芳在演出京剧《杀惜》时,突然听到有位老人说"不好"。梅兰芳来不及卸装更衣就用专车把这位老人接到家中。恭恭敬敬对老人说:"说我不好的人,是我  相似文献   

16.
承诺与践诺     
正天热到坝上买牛肉干,价格不一。有一摊儿明显比别处便宜,我说:“秤有斤两,童叟无欺,你敢承诺吗?”摊主笑笑小声说:“对不起不敢承诺。”对此,我觉得他是又实在又不实在。做买卖就该承诺足斤足两。不承诺也不是可以蒙人的理由。《三国演义》里,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因为马谡早有承诺——若有差失,乞斩全家。诸葛亮够宽容了,就杀马谡没株连其家人,还安慰他:“汝之家小,吾按月给予禄粮。”按说杀与不杀马谡,就是诸葛亮  相似文献   

17.
从那时起,耶稣就开始向门徒们说明:他要往耶路撒冷去,受长老、大司祭和经师们的许多折磨,并将被杀,而第三天要复活。伯多禄把他拉往一旁,开始谴责他说:主!千万不可!这事决不会在你身上发生。  相似文献   

18.
正子产放生子产放生,史出春秋时期。郑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子产,他心地仁厚,常扶贫济困,救人于危难,不但喜欢行善,并且从不杀生。他主张"为政必以德,毋忘所以立"。某天,一个朋友送给子产几条肥美的活鱼,让子产趁着新鲜时吃。子产非常感激朋友的好意,客客气气地收下了礼物。朋友走后,吩咐仆人将那些鱼放到院子的鱼池里。仆人问子产:"为何不趁着新鲜时吃掉,如果在鱼池里放久了,味道就不会那么好了。"  相似文献   

19.
邱长春真人是“万里赴诏,一言止杀,悲天悯人”的道教全真龙门开创祖师。在学术界有不少人对他进行过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并撰文予以评价。尤其是在对他思想评价的认识上,各有说法。尽管如此,笔者翻阅了有关史料,觉得对他的思想还是有进一步说明的必要。长春真人姓邱名处机(1148—1227),字通密,号长春子,世称长春真人。出生于山东楼霞县滨都村,幼敏而强记,博而高才。时南宋高宗称臣纳贡于金。黄河流域及苏北,皖北皆在金人铁蹄蹂躏之下。中原失主。  相似文献   

20.
正沈约是南朝时期名动天下的学霸。史学方面,他著有《晋书》《宋书》《齐纪》《高祖纪》等一系列作品。文学方面,他在南朝"永明体"诗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提出的"四声八病"音韵学说,为后世近体诗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之所以能有如此高的成就,与沈约对书的迷恋是分不开的。沈约出生没多久,父亲因迎接孝武帝迟缓被杀,家道因此中落。沈约懂事后,母亲常常跟他提起父亲在世时家中的辉煌,说到动情处,常常眼角含泪。小沈约悄悄下了决心:一定要努力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