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教教育     
正中国道教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顺利毕业2018年12月29日,中国道教学院举行2016级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经答辩委员会评议和不记名投票表决,14名学员顺利通过答辩。2019年1月7日上午,中国道教学院举行2016级研究生班毕业典礼。中央统战部十一局副局长王健,中国道教协会会长兼中国道教学院院长李光富道长,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兼中国道教学院副院长孟至岭道长,中国道教学院副院长王书献,研究生导师强昱教授、  相似文献   

2.
道教教育     
正福建省首个道教学院开办6月28日,福建省首个道教学院——海峡道教学院在福清石竹山试办开学,迎来了来自海峡两岸的第一批新生。省委常委、统战部长、省海外联谊会会长雷春美出席学院开办暨新生开学典礼并讲话。中国道教学院召开2016级本科班第二学年总结会7月16日下午,中国道教学院在报告厅召开2016级本科班第二学年总结会,总结收获与不足,并为下一学年教育教学工作以及学修生活的顺利开展进行  相似文献   

3.
道教教育     
正全国道教院校教材审定工作会议在京召开10月24日下午,全国道教院校教材审定工作会议在中国道教协会召开。会议介绍了教材的编写情况、审定办法等。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凤林道长希望全体审定人员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保质保量地完成审定任务。广东道教学院成立揭牌仪式暨首届学员开学典礼举行  相似文献   

4.
纵观道教一千八百多年的发展史,其传道、弘道主要以师授徒受的模式进行的。其教育方式不外二个层面,一个是宫观式教育,一个是院校教育。现勾陈其概况,以管窥其流变。一、注重自我,口口相传。道教素重经诰宣教,其教育活动多在宫观内部,且主要为个体间进行,这种方式...  相似文献   

5.
王常月是全真龙门派第七代律师,被誉为“中兴之祖”。他在长期的宗教活动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特点的道教教育思想。 公开传戒 因人施教 这是王常月道教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据王常月《钵鉴》记述,全真龙门派传至明代,出现以戒律密传的“龙门律宗”。此宗以丘处机门下赵道坚为龙门第一代律师,赵传张德纯,张传陈微通,陈传周玄朴,传至王常月为龙门第七代律师,七代律师,代代都是“单传秘授”。这种师徒授受,口口相传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道教龙门派的发展。龙门派传至第四代律  相似文献   

6.
刘一明道教教育思想初探宋守鹏,孙石月道教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在我国广为流传,它的社会教化作用极为普遍和深刻。道教史上不乏有出色的教育家,他们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和教育实践活动,无疑是我国教育宝库中的一枚瑰宝。本文就清代乾嘉时期活跃在晋、陕、宁、甘、青一带...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内乡县道教界利用多种形式,加强爱国主义教育。1994年9月,《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刚刚颁发,内乡县道教协会筹备小组就组织信士学习座谈讨论,以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遵纪守法的观念。灵山祖师  相似文献   

8.
<正>多年来,两岸三地对"道教教育发展与人才培训"这组课题都很重视,期待为中国传统文化复兴作出努力与贡献。2017年,台湾各大学面对少子化风暴来临,105间大学科系整并、转型,莘莘学子面对未来,增添许多不确定的社会现象,处于彷徨无助的状态。在这个时间点,许多道教界前辈建议筹措成立道教大学、  相似文献   

9.
本文结合著名道教学者葛洪的生活时代和人生经历,较为系统地揭示了其教育理论:依据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把教育的本质理解为“清澄性理”、“饰染质素”的社会实践过程;把教育目的规范为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仙士”,在对世俗教育展开批判的同时,进一步提出儒道双修的教育内容、早学与晚播相结合的教育过程;对教育与选举、考试的关系发表了重要看法。  相似文献   

10.
道教是中国固有的、华夏民族文化形成的、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宗教。道教根植于中华大地。从历史来看,道教命运与国家盛衰有着亲缘联系,每当国运昌盛时期,道教也随之而昌盛。每当国运衰弱时期,道教也随之而衰弱。道教在历史上与国运盛衰的同步关系,就在于道教的民族性。道教徒深知,道教的坚强靠山是中华祖国、是祖国民族亲情。国家不强盛、人民不富裕,道教就不能振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句成语,确切而形象地道出了道教与祖国的亲密关系。  相似文献   

11.
张伯端((983-1082),字平叔,后改用成,号紫阳,浙江临海人。张伯端在道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南宗五祖之一。张伯端自幼熟读儒、释、道三教经书,对刑法、书算、医卜、战阵、天文、地理、吉凶死生之术以及悟道有深入的研究,是一位饱学有识之士。他的主要著作包括《悟真篇》、  相似文献   

12.
道教     
本文从对道教产生之前社会的生死、灵魂观念及种种人神交往巫术的分析入手,对道教特别是早期道教的组织结构、宗教生活、斋仪、修炼方法及其发展作了研究。  相似文献   

13.
正4月17-19日,以美丽中国,道教前行为主题的第四次中国道教生态教育座谈会在陕西紫阳县举行,总结和交流生态教育经验,探讨进一步推进生态道观建设的路径,并发表《紫阳宣言》。本世纪初,陕西道教界发起了创建生态道观活动,逐步辐射到全国,先后在陕西太白山和江苏茅山召开了3次研讨会(论坛),并与世界宗教与环保基金会等国际机构合作,参与  相似文献   

14.
安荣 《中国道教》2006,(3):22-25
劝善书,又称善书,是产生于北宋末南宋初、盛行于明清时期的一些专门宣传伦理道德、劝人弃恶从善的小册子,其中心思想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书的书写形式通俗易懂,有劝善文、劝善歌、劝善图说、功过格、宝卷等。这类书籍儒释道三家都有,而道教劝善书因出现的时间较早、影响较大而起了带头的作用,如被誉为“善书三圣经”的善书即是道教的《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和《关圣帝君觉世真经》,其中《太上感应篇》还被誉为“善书之祖”。在本文中,笔者主要从教育的视角以一些道教重要善书为例简要探讨其伦理思想。一、道教劝善书伦…  相似文献   

15.
思想政治(以下简称“思政”)教育是宗教院校根据社会和自身的健康传承与发展需要,用正确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作为其理论指导,对院校学生进行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使他们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其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是除文化教育、技能教育之外需要终身培养的素质教育。对宗教院校学生提高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促进他们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整个素质教育的前提和灵魂。当前,我国各宗教院校的思政教育各有其特色,本文仅讨论道教院校的思政教育。  相似文献   

16.
彭县传为长寿神仙彭祖祠墓所在。彭县有道教教区廿四治中的北平治、平盖治、本竹治。张陵先祖张纲亦葬于县北。张氏传教于仁寿,建碑于洪雅,张陵正一道民多居此域。道民即巴賨人,因族人善战用板盾,又称白虎复夷。板盾又称“彭牌”,故其族即“彭人”。岷山为彭人古居,是氐羌系属的姬姜族人。初唐时诗人沈宇《武阳送别》还有“羌笛胡琴”的居人记载。凡彭人(巴賨)居地皆有“彭”名。古蜀开明王与秦军决战于彭山县;开明王子退保蜀国老巢彭县蓬乡;皆彭族居地。川南彭水,川北彭溪(开江县)。唐羁縻州有彭州,当与甘肃彭原县同为彭人故居。彭县古有麒麟、黄龙、白虎之瑞,实乃开明王族龙虎互婚与神兽(乘黄、吉量)的遗风。开明蜀王实乃  相似文献   

17.
中国道教协会为了培养道教人才,使道教事业后继有人,从一九八二年十一月一日起,举办了道教知识专修班。专修班设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的道教全真第一丛林、龙门祖庭北京白云观的后花园内。这里游廊迂回,假山环绕,绿树成荫,仙馆、山房分布其间,景色秀丽,清新幽静。至一九八五年一月,已有两期六十四名学员结业。从一九八六年三月二十二日起举办第三期,招收四十名学员,学期由半年改为一年,至九月底已学习半年。专修班的诞生与教学情况在十年动乱中,道教界受到冲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落实了宗教政策,全国著名宫观陆续恢复开放。但现有常住宫观道众,都年事已高,难以担负宫观管理任务。道教事业面临后继乏人的景况,道教界人士对此十分关注。  相似文献   

18.
道教诗歌具有重要的道教史料价值。其史料范围极为广泛 ,有些真实度非常高 ,价值非常大。特别是道教诗歌有关道士生平的资料 ,有关道士思想和感情的材料 ,有关道教修炼的材料 ,更值得重视。道教诗歌有些材料具有唯一性 ,尤为珍贵。在搜集和利用道教教诗歌材料时 ,应加强对作者和有关诗的背景材料的了解 ,要善于准确把握诗的意蕴 ,钩微抉隐 ,善于将道教诗歌资料与其他资料共同使用 ,使其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9.
道教名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道士修真养性之著名山岳。道教的理想是修炼成仙,为此选择幽远之深山大岳作为修炼之地,故以后亦称为神仙所居之洞天福地。东汉谶纬之书已列有不少名山。谓有仙室或灵药。魏晋南北朝时期,名山成为传授道书和炼丹之  相似文献   

20.
道教辞典     
《阴符经》全称《黄帝阴符经》,道教奉为经典。传说达观子李筌至嵩山虎口岩壁中得《阴符》本,又由骊山老母授阴符玄义而作经注。该经成书年代及作者,说法不一,有商末、战国、战国末、晋哀帝时杨羲、北魏寇谦之、唐李筌等。唐初欧阳洵撰《艺文类聚))已引用《阴符经》中语。足见那时已有《阴符经》行世,传本较少,藏之甚秘,自李筌得本作注,始显於世。《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一卷。经文有三百多字本或四百多字本,内容相似,主要文句亦一致,两者并传。分三章,第一《神仙抱一演道章》,第二《富国安民演法章》、第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