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以智是明清之际唯物主义思想家。他对哲学、自然科学都作出了贡献。本文仅就方以智哲学思想的科学基础作些探讨,以就教于读者。 方以智的唯物主义思想主要表现在《物理小识》和《通雅》中。《物理小识》中“一切物皆气所为也。空皆气所实也。物有则空亦有则”(卷一,长白本,第3页)的光辉命题相似于笛卡尔的物质存在无真空说。 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方以智称之为“秩序变化之原”。他在《药地炮庄》中说:“物呈帝则,知而无知,出入以度,不  相似文献   

2.
周勤勤 《哲学研究》2012,(10):58-64,123
<正>方以智,字密之,号曼公,安徽桐城人,生于明神宗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卒于清圣祖康熙十年(1671年),是17世纪中国重要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他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哲学创新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一、方以智对哲学概念、范畴的创新方以智哲学运用的许多概念、范畴是自己创造的,但也是建立在前人基础上的,如"均"、"圆  相似文献   

3.
在阳明后学"蹈虚"和西学东渐"重实"的思想背景下,明清之际儒家学者对传统"格物"说进行了重新诠释,试图以此会通中学与西学。其代表性人物方以智折中朱熹与王阳明的格物说,以"格"为能格之物和所格之物的心物交格,以"理"为物理、宰理和至理三者而一的天理,将物理之学与性命之学均纳入到格物穷理的范围。方氏的这一格物观,使其一方面注重吸纳西学中合理的科学知识和方法,另一方面又以"质测"与"通几"互藏观扬弃西学,特别是批判天主教神学,从而保有儒家的价值关怀。  相似文献   

4.
明末清初天主教入华,不可避免地将其思想议题传入中国,自由意志论即为其中关键学说之一。本文首次详尽地考察了明清之际传教士和中国天主教学者在讨论人的libero arbitrio(自由意志)时,对libertas(liberty, freedom)的汉译和理解。在经院哲学和宋明理学语境中,他们在涉及libertas时,多译作"自专""自主",但亦有人写作"自由",故中文世界对西方神哲学核心范畴"自由意志"的诠解在明清之际即已出现。本文分四部分。第一,《神学大全》中译本对libero arbitrio的译解;第二,明清之际各修会传教士对libertas的不同译解;第三,当时中国天主教学者的理解及用法;第四,"自由"和"自主之权"这两个现代译名在明末清初即已出现。  相似文献   

5.
"余"是方以智原创的哲学概念,是其重要哲学著作《易余》的主旨。"余"与"正"相对,《易余》开篇以冬与三时、大一与天地、无声与有声、道与法、死与生之喻来诠释"余"与"正",结尾以三眼喻点睛,包含"正""余"的超越与归实。从现代哲学解读,"余"可被视为藏密之体、生生之源、根本之故。藏密之体如冬之收敛退藏、至日闭关,冬至一阳来复,导出生生之源;生生之源包括声音的旋生与大一天地的返生,形成旋出与旋入的混合双旋结构;由死与生之喻引出根本之故,追问"何以",牵带出"所以"。方以智"余"论源于传统中国哲学的创造性转化,具有现代哲学的雏形,可称之为"中国前现代哲学"。  相似文献   

6.
方以智的《性故》哲理深邃,卫道心切,集中体现了他对于中国哲学心性思想的探究及评判。方以智的心性思想传承自方学渐、方大镇、方孔炤三代家学的积淀,同时融合了吴应宾的思想,经过觉浪道盛的点化,由真切而深刻的人生体验而得,心性根源的探究鲜活而切实。通过则故、知由、穷所以,探究心性之源,即道体即功夫,展现心性的活力。方以智晚年驻锡青原,以"穷知其故"、"藏悟于学"等为学术理想,为国树人。  相似文献   

7.
方以智的《性故》哲理深邃,卫道心切,集中体现了他对于中国哲学心性思想的探究及评判。方以智的心性思想传承自方学渐、方大镇、方孔炤三代家学的积淀,同时融合了吴应宾的思想,经过觉浪道盛的点化,由真切而深刻的人生体验而得,心性根源的探究鲜活而切实。通过则故、知由、穷所以,探究心性之源,即道体即功夫,展现心性的活力。方以智晚年驻锡青原,以"穷知其故"、"藏悟于学"等为学术理想,为国树人。  相似文献   

8.
自汉迄明,惠施之学一直被批评为怪异、无用、不成学问。方以智是第一个替惠施正名之人。在《药地炮庄》等书中,方氏结合质测和算经,判断惠施历物说属于格物穷理之学。此说颇近于现代学者对惠施的定位。从思想史的角度看,对惠施的这种重新定位,预示着明清之际的学术转型正在悄然发生。  相似文献   

9.
方以智在"吾"的追问中寻找哲学主体的原点,以天地交之ㄨ、二ㄨ交之爻为基础,由因声起义的音韵学内在关联,从悟与觉(密冒)、孝与效(显冒)、学与教(统冒)三方面诠释主体、展开主体;进而以"藏悟于学"纠正阳明后学左派的荡肆流弊,由此呈现出哲学主体蕴涵的丰富内容以及方以智对于阳明学发展出路的指引。  相似文献   

10.
圆∴是方以智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其将易学中的太极、两仪与佛学中的∴(伊字三点)相结合成圆∴图式,通过对《周易》中相关思想的重新解读,阐释了圆∴图式"公因反因"、"二虚一实"的哲学内涵。方以智对圆∴图式的理论建构体现了象数和义理并重的易学观,旨在强调实学的重要性,主张中学与西学的互补,以中国的"通几之学"救弊西方的"质测之学"。  相似文献   

11.
方以智处世事多变之秋,早年有"经世"的抱负,但后来人生历经坎坷,思想也为之一变。方以智仿庄子之藏身别路而逃禅,会通儒、释、道,编撰《药地炮庄》,对道家经典《庄子》进行阐释、利用和改造,形成自己的哲学特质。方以智对道家经典《庄子》展开评述,一面以儒炮《庄》,一面归《庄》于《易》,认为释、道、儒三教可以合一。  相似文献   

12.
方以智易学哲学中的"四分用三"说是对邵雍先天易学"体四用三"说的继承和发展。他区分了"有体之体"和"无体之体"、"有用之用"和"无用之用",并基于体用的两层内涵提出"体用互余",强调体用相对待之中有统贯体用的无对待之至体。同时,体用交轮体现为"一其体用",这是方以智对《系辞传》"易无体"而"以前民用"的诠释。方氏的体用思想与其"先天即在后天中"的易学主张是一致的,其目的在于纠正阳明后学以先天之本体而废后天之工夫的流弊,强调后天之时用。  相似文献   

13.
从学科范畴、思想发展历程和思维方式等方面都能看出方以智哲学的融通特性;方以智"参自己本分禅"的禅心观认为,大道本来无常,无需劳神外求,唯心为三教融通的根本;他提倡的三教融通思想,主要指"体无内外,道无彼此"与一二合一的本体融通和"三即一,一即三"与"随"、"泯"、"统"的方法融通;其思想源于儒佛道三家相互融合的悠久历史、家学渊源和"归异于同"的方法等.  相似文献   

14.
明清之际天主教传教士来华,中西思想文化首次发生全面而直接的对话,其中的重要产物之一,是"中国哲学"之名的最初建立。从"中国哲学家"到"中国哲学",是耶稣会士学问的推进,并凸显出"人文"和"理性"的面向;从"中国哲学"到"中国哲学史",则开始有自觉的方法论反思,进而开启了成为一门学科之可能性。这是西方知识界对"中国哲学"的认定、理解和研究之最初历程,也就构成了对中国哲学正当性最早的充足证言。"中国哲学"是全球化进程中成立的一门新学问,其实质是"哲学"进入"中国叙事",它深入参与到了四百年来人们对普遍性哲学的思考,而且至今仍在进行之中。  相似文献   

15.
高海波 《中国哲学史》2022,(6):20-26+33
陈来先生在明清儒学方面的卓越贡献,以《宋明理学》《有无之境》《诠释与重建》三书为代表。实际上,陈先生对明清儒学研究的贡献远不止此,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关于晚明清初思想家思想的专题研究,包括对颜山农、黄道周、方以智、陆世仪、陆陇其等思想家思想的研究。第二类则属于综合的研究,在方法上也不同于纯粹概念分析的哲学研究,而运用了比较宗教学、社会文化史的方法。第三类则是关于明代心学文献的考辨、辑佚的工作,主要体现在对甘泉、阳明文献的研究中。陈先生所开辟的上述诸多研究领域,已经被学界广泛重视,他得出的很多结论,对我们今天的明清儒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哲学主体是中国哲学学科建设的基础,这一主体须清晰真实,方能由此构建缜密的哲学体系。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方以智以元声"阿"追问自我,探寻中国哲学的原点及源泉。由因声起义的音韵学呈现中国哲学的特质及丰富蕴涵,深入发掘中国汉字古音与密教的共同基础,由此展开以儒家真孤自任的现实关怀。  相似文献   

17.
明清时期的王夫之与戴震的哲学终结了宋明理学,开辟了中国哲学发展的新方向。王夫之、戴震哲学的巨大价值在中国近现代的学术发展中没有得到合理的绍述与发扬。吴根友等著《戴震、乾嘉学术与中国文化》一书第一次从哲学的角度对戴震和乾嘉学术做总结研究,其价值有四:一是系统总结分析了20世纪以来明清学术与思想研究的大体上的四种范式或曰四种路径;二是肯定以戴震为代表的乾嘉时代的哲学是以"道论"为其形上学;三是从古典人文知识增长的新视角重新认识、评价乾嘉时代历史考据学、语言哲学的思想史意义;四是阐明"实事求是"是乾嘉学术方法的"活的精神"。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明清嬗代之际是一个风云多变、社会动荡、群雄崛起、英才辈出的时代。学术界亦是五星(顾炎武、黄宗羲、方以智、王夫之、朱之瑜)聚奎,竞放异彩。然而,建国40年来,研究顾、黄者益之,探索方、王者有之,惟朱之瑜似显冷落。由李甦平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转机与革新——论中国畸儒朱之瑜》一书,打破了这一冷落局面。这是大陆学者研究朱之瑜的第一部学术著作。综览全书,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观念的革新。作者把对朱之瑜思想的剖析,置于明清之际实学思潮大背景之中,这就突出了朱之瑜之所以为“畸儒”的历史根源及其实学思想的社会价值。综观当前学术界对明清之际社会思潮的称谓,有种种说法:或曰经世致用之学,或曰社会启蒙思潮,或曰批判性总结思潮,或曰社会革新之学。凡此种种,都对这一思潮的性质、特点、趋向,作出了自己的解释。而作者是通  相似文献   

19.
现代新儒家的"明清思想研究"大体上坚持一个共同的学术立场,即从宋明儒的道德形上学的角度批评明清儒者异于宋明儒的思想观点.然其中亦有分别.大较而言,唐君毅比较全面、客观地研究、评价了明清儒者的思想成就,特别是对王船山哲学有精深的研究,且坦言继承船山哲学之精神.牟宗三推崇刘蕺山的道德人格,有限度地肯定了其思想成就,对黄宗藐、王夫之的政治思想成就有一定的肯定,然从整体上否定了清儒的思想成就,并继承其师熊十力的观点,认定清儒人格低下.刘述先对黄宗羲的思想有同情之了解,然对戴震等人开创的"内在一元论"的新典范从哲学理论的高度给予了严肃的批评,认为他们的哲学不是一种好的哲学.充分吸收台港新儒家的"明清思想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推进大陆的明清思想研究.  相似文献   

20.
方以智的生死哲学是晚节的内在支撑,其代表性观点是生死为正余关系,生与死如同春夏秋与冬,且可相互轮转。由生出发,经过无生(死亡)的超越,再返回尽此生。国破家亡后,方以智历诸患难、久经生死考验,逐渐由被动承受转为积极担当,并将这些经历与考验转化为打开儒学死亡视域与锤炼生生仁体的资源。方以智将佛教能医治诸病的药树思想引入儒学,其形成及发展有梧州、南京、新城三个阶段,其代表性观点分别为:引西方药树为奇兵(以佛援儒)、死是大恩人(以佛教的超越精神解决生死问题)、病药俱忘还说药(重返儒学之着实)。方以智晚年驻锡青原山,荆(佛)杏(儒)双修,伏藏隐忍,在明亡的寒冬中“炼药开炉(冬雷破雪)”,以余求正,启动生死转化的生生之几,并淬砺为中国文化托孤之志,这可视为药树思想发展的第四个阶段。方以智药树思想的哲学特色是“应病予药”,其要点有:承认病与药的普遍性;根据病症,辩证用药,善用奇药;擅长运用作为三教共同基础的公因之药,以及公因与反因的轮转。方以智以疗教救学为使命:通过佛道为儒学寻找应对危机的方案;佛道亦可借鉴吸收儒学尊生的入世精神,推动世俗化进程,由此实现“三教互救”基础上的三教合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