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显是中国佛教史上最杰出的思想家、佛学家,其《高僧法显传》不仅是他西行求法的纪实,也是一部文化意蕴深厚的著述。法显既代表了中国佛教高僧追求真理,不辞身命、坚忍不拔的精神品质,反映了崇高的信仰力量,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优秀代表。同时,他的《高僧法显传》还是一部弘法利生、包蕴佛教理趣的文学作品。其中许多内容,寄寓深刻,喻理深邃,不乏生动、完整的比喻故事,表现出叙述中彰显经典教义,议论中蕴含佛教喻理的文采。  相似文献   

2.
北京民族图书馆编辑了一部《藏文典籍目录文集类子目》,全书搜集了一百八十五位历代藏族学者著作的目录,用藏汉两种文字对照,共分三册由四川人民出版社陆续出版。第一分册收入五十四位西藏高僧大德文集的子目,并附有作者生平简介,于今年十月一日出版,向国庆三十五周年献礼。第一分册是佛学著作,以研究佛学、阐述佛典、弘扬佛法为主。西藏是我国佛教盛行的地区之一,西藏佛教几乎成为多种学科的综合反映,包含哲学、历史、语言、文学、艺术、  相似文献   

3.
五代时期,佛教在南方获得较大发展,僧侣阶层人数众多,其中涌现了一批佛学高僧。正是他们对佛学的深入钻研、阐发、弘传,促进了这一时期佛教的发展。这时期众多佛学高僧的出现并非偶然现象,它是南方经济发展和统治者大力扶持佛教、礼遇高僧,以及僧人广泛参学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中国大陆佛教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佛教包含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巴利语系佛教三个系统,这三个系统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显著区别,本文只对汉传佛教的研究作一回顾与展望。 就世界范围来看,研究中国佛教的主要有中国、日本、韩国,以及欧美等地区,本文着重论述的是中国地区的中国佛教研究。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中国大陆和港澳台的佛教研究又各有不同特点,本文侧重的是中国大陆的佛教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一、回顾 中国佛教富有重视学术文化创新的优良传统,以教内的高僧硕学为代表的传统佛学的探索阐发,绵延不绝,源远流长。但是严格的现代意义上的中国佛教研究实始于二…  相似文献   

5.
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高僧立传,在中国史学界和佛学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以史学界而论,自北齐魏收《魏书》开正史立“释老传”之先河,在历代正史、方志中,僧侣传为不可或缺的内容。从佛学界来看,由僧人编修的高僧传也屡见不鲜,如梁释慧皎《梁高僧传》、唐释道宣《唐高僧传》、宋释赞宁《宋高僧传》、明释如惺《明高僧传》,合称《四朝高僧传》,此外,还有《补续高僧传》、《新续高僧传》等。这些由史家和僧侣完成的高僧传记,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史学和佛学研究的宝库。不过,要撰写一部成功的高僧传也殊非易事…  相似文献   

6.
蒋维乔是中国近代一位颇有声名的学者、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近代居士佛学的代表人物和佛学专家,还是南方高等学府开讲佛教哲学的前驱.其佛学著作<佛学概论>、<佛学纲要>和<因是子静坐法>等,传诵甚广,尤其是他编著的<中国佛教史>,是中国第一部以近代方法写就的系统的佛教通史.本文对蒋维乔学佛因缘及其在佛学上的贡献略作通观,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7.
国内新闻     
两地高僧座谈“佛教与构建和谐社会”7月16日,来自西藏、青海、甘肃、四川等地的活佛高僧与香港的佛教高僧、佛学研究者,就佛教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以及汉藏佛教如何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等话题在香港召开研讨会。汉藏佛教界人士、佛教信众等各界人士100多人出席了座谈会。  相似文献   

8.
《法音》1989,(3)
近世治佛学,多以竺道生为佛教中国化的第一位高僧,其实,这第一位高僧,当首推释道安。一佛法自两汉末传入中土,最初只是依附于鬼神方米。所以两汉人鲜知有佛,而以批评汉代流行思想为学术内容与特征的王充《论衡》亦于佛教竟无一字论及。汉末以后,佛教始盛行于中土,其最显著的表现是佛经的大量译出。据《开元释教录》,自三国至隋  相似文献   

9.
方立天先生的佛学研究的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佛教哲学的现代阐释、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研究、佛教哲学中国化的研究。其中,用当代人能够理解的方式对佛教哲学的解读发挥了佛教文化启蒙的历史作用;对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研究,为“佛教是文化”的论断提供了学理支撑;而佛教哲学中国化的研究,作为佛教中国化研究的核心论述之一,迄今对学术界思考宗教中国化问题仍富有启发意义。方立天先生的佛学研究是当代东亚佛学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论的探索构成东亚大乘佛教研究现代化转型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对佛教思想在现代社会应用价值的关注体现出一位佛教学者的学术洞见。  相似文献   

10.
觉醒 《法音》2012,(1):23-25
天台宗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成立的宗派,也是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宗派。近现代以来,上海和香港在弘扬天台宗方面发挥了较为积极的作用,沪港佛教天台宗因为谛闲、宝静、倓虚等高僧的影响而一脉相承,成就了两地佛教亲如一家的殊胜因缘。一、近代上海佛教天台宗的弘传古代上海虽早有天台宗的传播,但总体上流传并不很广,信徒也不是很多。及至近代,由于不少高僧在上海兴办佛学研究社、法藏学社等机构,专  相似文献   

11.
梁启超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启蒙思想家、维新派代表人物,还是一位学识广博、思想深邃的佛学研究者、“人间佛教”的践行者。在中国近代佛教研究史上,梁启超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12.
契嵩禅师是北宋著名禅宗高僧,受到朝野人士的尊敬与爱戴。他一生对禅宗具有高深的造诣,形成了其独特的“禅净合一”、“儒佛一贯”、“禅门定祖”等佛学思想体系。契嵩禅师还是一位著述等身的学问僧,他一生创作了大量反映佛教思想和护持佛教的著作,在中国佛教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契嵩禅师还与当时许多文人士大夫都有往来,为佛教在士大夫阶层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的中国大陆的佛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历史考证与思想史两方面。90年代以来,随着敦煌遗书的整理与研究的深入,佛学的文献学方法亦有很大的进步;同时,哲学方法的佛学研究,利用存在论、认识论、语言哲学、现象学等西方哲学思想对佛法进行现代化诠释或比较,亦有较大的长进。但是,佛学研究仍然主要集中于中国佛教,对印度佛教乃至周边国家的佛教仍显不足,尤其对印度佛学研究的缺乏,将限制中国佛学研究的发展与深入。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从方法论上来说,佛学研究者大都出身于历史系或哲学系的背景,尤其是中国历史与中国哲学的专业,娴熟于历…  相似文献   

14.
民国时期佛教义学的创新主要有老派高僧的“推陈出新”、居士佛学的“返本开新”与新派僧人的“综合创新”三种方式。谛闲、印光等老派高僧积极投身于讲经说法、弘宗演教之中,以复兴隋唐祖师的学修为己任,使这些久成陈迹的宗派在民国时期气象一新。以欧阳渐为代表的居士佛学以经典研究和教理疏理为入手处,大力批驳中土流行的“相似佛教”,寻绎深蕴在佛教经典中的“真实教法”,希望返回印度佛教本来面目。以太虚为代表的新派僧人在义学上综合佛教在历史上和世界各地的长处,主张以禅宗为主体,发掘中国佛教各宗的优点,借鉴世界各地佛教的经验,使中国佛教发展到人生佛教的新阶段。民国时期中国佛教三大派别的义学创新各有悠致,而尤以新派僧人的综合创新最为成功。  相似文献   

15.
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的一位历史人物便是道安。道安(312-385)是东晋时期一位著名高僧,其一生致力于“佛教中国化”的事业,主要有两大贡献:其一,推动佛教理论上的中国化。道安本着兼容并蓄的文化精神组织整理大批佛教文献,推动了中国翻译学、目录学的发展,并于此基础上将我国本土的儒道二家学说与佛教思想相结合,推动了般若学的兴起;其二,推动佛教僧团组织管理上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16.
宗喀巴是元明之际藏传佛教的高僧、班智达。他对藏传佛教的历史现状和思想进行了全面深入系统地研究,继承、发展了印度中观应成派思想,著书立说,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佛学理论体系;改革佛教,严饬律仪,新建道场,组织僧团,创立了格鲁派,故被尊为格鲁派始祖、佛学理论家、宗教改革家、第二佛陀、文殊化身。  相似文献   

17.
骆海飞 《法音》2021,(8):62-67
月西法师(1915-1993),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的一位高僧。他早年就读于南普陀寺闽南佛学院,深受太虚大师人生佛学理念的影响。人生佛教以人生为起点,以发展生存至于微妙,导人至于正觉为目的,为"人生的""群众的"而又"科学的"者也。^([1])月西法师始终秉持这一理念,在不同的年代,因应潮流的起伏变迁,承接古圣先贤的思想,探求佛教的发展之路,走出了他不一样的佛教人生。  相似文献   

18.
《法音》1986,(4)
佛学作为一种学问来研究,始于欧美,迄今有百余年的历史。日本的佛教学者自明治维新(1868年)以来,积极地吸收西方研究佛学的方法和观点,对佛教的历史和教义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成果。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佛学研究被列为日本的科研事业之一,在政府的大力资助下,培养了一大批研究佛学的专门人材,成立了许多研究机构,出版各种学术刊物和专著,成绩十分显著。在历史上,中国佛教对日本佛教的成立和发展有过重要影响,中国的许多名山大寺被认为是日本佛教各宗派的祖庭。因此,日本学者对中国佛教的研究一直颇为重视。最近,笔者访问了日本著名中国佛教史专家横超慧日博士,请他谈谈日本学者研究中国佛教的情况。现将博士的谈话整理成文,献给《法音》的读者。  相似文献   

19.
太虚大师是近代中国著名的高僧,是佛教改革派的领袖,被誉为佛教界的马丁·路德。他提出了"教理、教制、教产"三大革命,提出了人间佛教思想,推动了中国近代佛教的转型。创办世界佛学苑是太虚大师进行世界佛教运动的重要实践之一,旨在将佛教传播到世界各地,通过佛教改造人类的思想,从而促进世界和平。成立"世界佛教联合会",是太虚大师创办世界佛学苑的远因;太虚环游欧美各国,使"创办世界佛学苑"从设想转化为实践;世界佛学苑的分支机构———世界佛学苑图书馆成立;太虚提出中国佛学者应成为世界佛学苑的倡导人以及太虚与印度摩诃菩提会等佛教团体的交流合作;最后总结了世界佛学苑失败的原因和它对后世汉传佛教发展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佛教文化遗产分布广泛、数量众多、类型丰富,是中国乃至世界人民了解佛教文化传播发展的宝贵资源,亟需社会各界共同协作加以保护。一中国佛教文化遗产,是佛教作为世界级宗教的最典型代表,其多元化和包容性也是全人类辉煌文明的历史见证。截止到2015年8月,在中国的48项世界自然和有形文化遗产中,属于佛教文化的遗产就有8项,与佛教文化重点关联的2项,佛教文化与儒道文化并融的11项,共计21项之多。目前世界上与佛教有关的世界遗产共有37项,主要集中在东亚、南亚及东南亚这些佛教区域,其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