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陆王心学是宋明理学的重要派别,是上继先秦孟子“尽心、知性、知天”和“万物皆备于我”的思想而形成的中国哲学特有的主观唯心主义流派。它对明清之际及近代启蒙思想都产生过重要影响。建国后,特别是近十年来,随着国内对宋明学研究的深入,陆王心研究也取得很大进展。下面择其要而述之。一、心学界定与陆王比较“陆王心学”是历史沿续下来的关于陆九渊学派与王阳明学派的合称,但对于这个  相似文献   

2.
宋明理学不仅代表儒学在先秦、汉唐儒学基础上的再次崛起,也代表中国传统哲学和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之一.而在这一学术形态的建构历程中,作为"北宋五子"之一的张载无疑是启风气、定规模、开纲领的思想家,张载学说对于宋明理学各学派的思想,乃至对近现代中国哲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思想文化史尤其是宋明理学的崛起与形成上具有承前...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天人合一”的文化体系,中华学术可综括为天人之学。天是天道,亦即自然之理体;人乃人伦,张而为文明之别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天人之学的内涵有所不同,表述天人关系的概念也因之发生变化,如先秦两议议天人,魏晋谈自然名教,唐家论心与道、性与理、太极与人极等等,反映出文化的历史发展。但发展中有其不变的宗本,即“天人合一”这个基本的文化观念。天人关系既是中国哲学的最基本范畴,也是传统文化体系的皇建之极。产生于中国的各家各派学说,不管差别有多大,最终都可以归结为探讨天人关系;由域外传来的各种…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典哲学实际上是人学。中国古典哲学有三大部分。一是天人论,即探讨天与人的关系。研究天及天人关系的目的是为了人。如老子认为天道(天地运行的规律)无为,其目的是为了论证与天道相应的人道也应顺其自然而为。二是人道论,即探讨人与人的关系。研究人与人的关系目的也是为了人——为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如孔子的仁学理论就是儒家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根本原则,其目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以"天人合一"为基本精神.先秦儒家认为,天是人的价值和道德本原,人对天又具有主体能动性.在天人关系上,天与人具有本质上的同一性,这种同一性是人的道德与天的本质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和共同性.因此,"天人合一"实质上是在道德基础上的合一,即"天人合德".  相似文献   

6.
现代新儒学和朱子学是近年来海内外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的两个热点.现代新儒学是儒学发展的第三个时期,与第二期宋明理学有着直接的理论承继性.宋明理学内部有"理学"和"心学"两大派,它们延伸到现代新儒学中.现代新儒学内部亦有"理学"与"心学"的分野.在宋明理学家中,由于朱子"注遍群经,讲遍各家"(牟宗三语),具有特殊的地位,因此,无论是现代新程朱派还是新陆王派,都对朱子给予了充分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本书是国内外第一部系统研究宋明理学分系的理论专著。中国哲学的发展,历来以不同学派和学术思想的相互争鸣作为其内在动力。宋明理学的形成是唐宋儒学复兴运动的主要贡献,它在历史上分为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两大理论系统(二系说)。由于该二系说不能恰当解释理学发展的全貌,20世  相似文献   

8.
王夫之是明清之际重要的哲学思想家,也是对中国古代哲学做出创造性贡献的最重要的哲学思想家之一.王夫之对中国古代哲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其中尤突出的是他将其气本论及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运用于人道观,创立了极具特色的人学理论.这一理论包含着极为丰富而深刻的内容,它既继承了儒家思想传统,又从新的思想高度对传统儒家特别是宋明理学人性理论进行了批判总结,从而对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人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与影响.因此,认真地探讨王夫之的人学理论,对于更加全面地把握其实质及其与中国古代哲学的关系,都将是有一定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问题的提出 老子是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哲学家。《老子》一书在中国古代哲学史(和思想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不但影响先秦哲学,还对两汉哲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发生了深刻的影响。正因为如此,老子其人和《老子》一书引起了历代学者的重视。从古至今,研究《老子》一书和老子思想  相似文献   

10.
<正> 在什么意义上我们说中国哲学是尘世的在对中国哲学所作的许许多多的概括中,有这样一种说法:中国哲学更注重此生此世而不像印度哲学那样富于思辨。假如我们问,中国哲学在什么意义上可以说是尘世的,人们可能告诉我们,它首先是人道的、以人为中心,它研究人的道德生活以及社会关系。当听到或读到这类概括时,具有批判性思想方式的人,就立即会提出反驳,或至少作出一些澄清。例如,就上述的概括来看,人们可以反驳说,印度哲学同样也是以人为中心的,  相似文献   

11.
现代新心学的开端主要是以哲学的范式,以分析论证、思议言说的学术形态,吸收东西方哲学资源,致力于儒家心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以回应西方式理智化、物化的文化生命。梁漱溟、熊十力和贺麟均在不同程度上,从不同角度来完成这一使命。最具代表性和完整性的贡献当数熊十力哲学,它完成了心本体哲学的现代重建,同时蕴涵着对西方哲学文化进行根源性回应的思想意图,即通过重建一个圆满的本体论来论证中国文化生命在本原上是自足的,从而为现代新心学下一阶段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徐氏的精神哲学,以心的知觉性为基础,在一定意义上,即是心学,或心的哲学。相比而言,如果说黑格尔的精神哲学是人的哲学,徐梵澄的精神哲学则突出心的哲学。徐氏这一哲学注重精神体验和精神修为,关注转化生命气质,与纯粹哲学并不相同。而且其体系不仅重视个人的心,也重视宇宙的心,超越了以人为中心的启蒙思想。这一体系在中国思想史上,自觉继承陆王学派,属于20世纪广义的现代新心学的范围,其思想与现代新心学的其他思想家多有相通之处,对于自觉接续心学哲学作为精神人文主义的基础的发展与努力,具有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了弥补先秦儒家思想体系在哲学形上学方面的缺失,健全与完善儒家的哲学结构,《易传》立足于儒家学术立场,通过对诸子百家哲学理论成果的承继与开新,创辟了先秦时期最为博大精深的宇宙本体论哲学。这既完成了先秦儒家道德形上学的建构,同时为后世儒家哲学尤其是宋明理学本体论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架构与思想源泉,对整个中国哲学及中国文化的演进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论文从本根论、元气论、易道论、道器论四个方面,阐述了《易传》的宇宙本体论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初 ,中国哲学作为一门学科诞生之日 ,正值国内全盘反传统文化思潮占据思想界主流之时。因此 ,中国哲学的研究一开始便身处逆境 ,直到改革开放以后 ,大陆地区中国哲学的研究才逐渐纳入正常的学术规范。作为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阶段和领域 ,宋明理学研究的情况自然与整个中国哲学的发展同呼吸、共命运。所不同者 ,自中国哲学创制以来 ,宋明理学的研究尤其受到思想界反传统思潮的冲击 ,长期以来一直相对薄弱。但由于宋明理学代表了中国传统哲学最高的理论思维水平 ,并且是现代新儒学得以产生在中国自身传统方面的主要凭籍 ,其中蕴涵丰富的…  相似文献   

15.
该书立足于挖掘和开拓,从经、史、子、集各类著作中发现新的哲学人物、哲学资料和哲学论点,其收集从先秦到五四时期的哲学人物1017人,分为先秦、两汉和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两宋和金、元代、明代、清代、近代九部分。其中,长期以来空白点较多的三国、南北朝、隋唐五代、元代和清代成为该书的重点,为中国哲学史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新线索。该书特别重视从各种文献中发现新的哲学论点。比如,它以确凿的根据说明心学的思潮不是始于南宋的陆九渊,而在北宋末期的郑东卿早就提出了“心外无理”的命题。人们一讲到感觉复合论,就举马赫作为代  相似文献   

16.
“智的直觉”这一概念在牟宗三的哲学体系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它构成了牟宗三哲学的前提和根基。牟宗三哲学与传统儒学、尤其是陆王心学存在着深层的内在关联,从中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方向,以及牟宗三对这种智慧的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7.
<正>2015年10月17~1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宋明理学研究中心、福建社会科学院、福建省闽学研究会和福建哲学学会共同主办的"朱子文化和宋明理学"学术研讨会,在武夷山召开。来自大陆和台湾地区的60多位学者参加了这次研讨会。一、宋明理学核心范畴新解宋明理学是中国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吸纳、融汇了道家哲学和佛家哲学,在哲学的形上学方面达到了更高的层次。与会学者就宋明理学中的一些核心范畴展开了深人讨论。南京大学李承贵教授认为,作为宋代新儒学最高范畴的"理",得到了20世纪哲学家的特别重视,"理"在他们那里被赋予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之一的儒家思想被纳入"中国哲学"学科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本土儒学的"哲学化"与外来哲学的"中国化"几乎同时并进,早已成不可扭转之势。自改革开放40年特别是近十年以来,中国哲学研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其中以朱子学和阳明学为核心内容的宋明理学研究更是积累了丰厚的成果,进而为中国哲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当前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形势下,对宋明理学的研究历史与未来发展进行必要的回顾和展望,将有利于推动中国哲学的发展,促进儒家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  相似文献   

19.
<正> 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以谈心学自然联想到中国文化的前途。但这个题目很大,限于篇幅,只讲述一个提要。一、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大陆流行的中国哲学史研究专书,均把陆(象山)王(阳明)哲学称为“心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辞海、辞源也都把“心学”等同于“陆王哲学”。这虽只是一种称名,但也是一种理解和概括,原来颇为不妥。因为心学本不专属于陆王,正像气学不专属于王充、张载一样。陆象山说:“圣人之学,心学也。”(《象山全集·叙》)他这样说,决不是为了故意  相似文献   

20.
心学释义--道教哲学之于陆王心学的一种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心学的历史形成过程的考察,认为心学概念最早是由道教提出的,然而心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出现在禅学中,之后才有了陆王心学的发扬光大.但是,心学对心、性、理关系的论述,同初唐成玄英的重玄学基本一致,这说明,中国哲学在由对客体的考察为重点转向对以主体的考察为重点的过程中,道教哲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如重玄学之于禅学,白玉蟾之于王阳明,都起到了先导性的作用.本文立足于现代哲学对主客体关系的认识,分析了儒释道心学各自的基本内涵及历史局限性,认为中国古典哲学从南北朝至明的发展,是主体性观念日益突出的过程.道教哲学与现代哲学,在基本内涵上,具有较儒佛更大的相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