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督教隐修制度最早诞生于北非的埃及,而圣安东尼长期以来更被西方看做是隐修之父。其隐修经历、隐修方式与隐修思想都对早期埃及基督教隐修运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秦萌 《法音》2022,(5):21-28
<正>一、前言清规是寺院的组织、管理章程和僧众修行、生活的轨范,是唐代中期以来禅宗寺院创建和实行的僧制。慧能大师之后,禅宗日益兴盛,独立的、专门的禅宗寺院开始形成。为建立与禅宗修行方式相适应的寺院管理与僧众共住共修制度,营造和合增上、专心办道的修行环境,唐百丈怀海禅师依据戒律精神和禅宗修行宗旨,结合当时中国的自然条件、社会环境、文化传统,首创丛林清规,即《禅门规式》,后世将其称为“百丈清规”。由唐至元,百丈禅师所创“古清规”,  相似文献   

3.
《天风》2015,(9)
<正>安东尼(251—356),埃及人,首创独居隐修方式。沙漠教父的代表人物,他的苦修方式成为后世修士的典范,深刻影响着基督教修道主义的形成与发展。在谈及安东尼的修道主义前,我们有必要交代一下古教父信仰传统中的修道主义倾向。在古代教父的信仰传统中,教父们也常常提倡隐修的方式,可以说隐修主义萌芽孕育于教父们的灵修传统中。北非教父特土良劝告基督徒要完全与世俗隔绝,后来他加入孟他努主义也是为追寻圣洁的生活,他们  相似文献   

4.
中道,即中正之道。中道是伊斯兰教所倡导的重要思想主张,是穆斯林宗教功修和社会生活中应该遵循的重要原则。《古兰经》、圣训中蕴含着大量中道思想的内容,体现了中道思想的丰富内涵。本文就中道的内涵、穆圣立法原则中的中道精神,以及中国伊斯兰教发展实践中的中道路径,对伊斯兰教的“中道”内涵与实践做一浅识。  相似文献   

5.
大势至菩萨作为西方三圣之一,在佛经和中国民间,大势至菩萨的形象和信仰却呈现出多样性.我们尝试从大势至菩萨的名号、本缘故事、佛经和各种造像资料、民间传说以及现代净土宗对《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推崇中,探究大势至信仰在中国的形成与开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天主教》2006,(1):46-46
古时候埃及有数以千计的隐修士及隐修女,使埃及旷野成为有人居住的地方。从埃及隐修生活扩展到其他地方,中东各地,到圣本笃的时候(约480至547 年)在西方建立一个西方的隐修制的结构。在埃及的教会来说,从来没有消逝过有度隐修生活者。它在我们“考泼脱正教”的兄弟中不断地滋长繁  相似文献   

7.
中国佛教的丛林制度法音近录默雷摘编唐宋时期的禅宗教团与清规之研究在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留学的湛如法师,1996年8月在赵县柏林寺举行的第四届“生活禅夏令营”中,作了以《唐宋时期的禅宗教团与清规之研究》为题的讲演,这篇研究报告已从《禅》1996年第5...  相似文献   

8.
《四书》中的圣,《论语》中所讲者为一种极高的境界,但从《孟子》到《中庸》、《大学》则已开始分化为两个层级。较高的层级非常人所能及,至于较为其次的层级,则一般人只要勉力而学即可达到。当今时代,只要每个人都能发挥敬业的精神,以施济他人,即可称之为圣。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默顿的三篇文章(《雨和犀牛》、《寂寞的学府》、沙漠教父箴言集《沙漠的智慧》的引言)为切入点,尝试厘清默顿思想中的一条重要的线索:世俗与隐修之间的张力。默顿认为,现代社会的问题症结在于"世俗社会"这一集体存在形式。隐修则使人通过祈祷和默观,在与天主的神秘合一的体验中,回归人的本质,铸就完满的人格,获得灵魂的自由。因此,沙漠教父的思想和言行成为默顿的榜样,隐修也是默顿秉持一生的思考方式和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0.
《谢主曲》对我们每一个修道人来说,简直太熟悉了。因为在每日的晚祷中都会颂读到它。可是有没有想过有些修道人在颂读《谢主曲》时,只是两片嘴唇上下张合了几下:有些修道人记忆力强,在颂唱时根本不用看,张口就能唱来;还有些修道人,他们或许太忙了,在颂读时真可谓是与时间赛跑啊!一分钟就办完事了,有的甚至还不到一分钟。嗨……。可想而知,他们在颂读《谢主曲》时只是在用口去读,却没有用心去想。真的很少有人去默想圣母在颂唱《谢主曲》时的那种欢愉心情……这首《谢主曲》的默想是我从《圣母的默观生活》这本书上所摘抄下来的,为的是拿来…  相似文献   

11.
《百丈清规》是中国化的佛教僧制,它实质上是中国佛教僧团管理的创新。本文从管理学的角度对《百丈清规》之管理创新的空间及其创新点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2.
刘一明有一部名著《通关文》,本来是专为修道者指路的,但现在回头看,其价值溢出了狭义的出家修道的藩篱,而对于今天的人们也有多重的指导意义.比如,他提到的"通关"的思想,在一般的社会生活中也有启示,我曾写过一篇《攻克人生的关卡》①加以讨论.而今天从另一个角度谈,讨论其对于当今人们身体健康的指导. 《通关文》洋洋4万言,列出的关口有50个之多,所涉广泛.这篇短文中取其中若干,略谈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13.
安东尼(约251—356年),基督教修道制度的开创者,因同时代的大主教阿塔纳修斯的《安东尼传》使之死后享有了更高的盛名,获得了"修道制度之父"的美誉,并成为圣人而名垂千古。作为修道制度的创始人,安东尼不仅仅创导了一种生活,而且还为修道运动提供了神学理论基础。安东尼推崇对上帝和基督的虔诚信仰,极力倡导禁欲主义生活,宣扬蒙昧主义、寄希望于末日和天国,主张"三位一体"、反对异端等。可见,这些基督教基本教义在早期修道士身上已系统体现。安东尼反对统治者对基督教的迫害,但也和帝国政府有过合作。安东尼同一些异教学者辩论,有力地维护了基督教的教义。安东尼虽然极力倡导独修,但并未完全脱离社会,看来带有"出世"特征的修道制度从一开始就没有完全摒弃基督教的"救世"特点。  相似文献   

14.
《庄子》以批判的态度提出了内圣外王之道:即人们的实践精神、实践行为与实践结果。《管子》提出了自己的内圣外王之道:内圣之道、外王之道与圣王之道。内圣之道表现为修心静意、修德获道;外王之道表现为遵循和实行大道而成就帝业、王业和霸业。圣王之道表现为“绝而定,静而治,安而尊,举错而不变者”。禁止歪门邪道,畅通正道,在人们的实践行为中达到内圣与外王的有机统一,做到功德圆满。  相似文献   

15.
说坛     
用士石堆积高出地面的物体,表面平坦能够登临的称做"坛"(或台),这是建筑上的解说.至佛教上的坛除了以上一种外,别有佛坛,施食坛、舍身坛、戒坛等,当与上面所说坛的意义根本不同了.其称佛坛者如《禅林象器笺》引《敕修清规报恩章序》说:"于是设圣容,具佛坛场."盖佛坛亦称"须弥坛"或"须弥座",是象征印度须弥山之中细台座形的砖石或木造台座,上供佛像,它的特点是置  相似文献   

16.
试析东正教的遁世主义修道理念在拜占廷时期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遁世主义修道理念是从基督教的原始修道模式中演绎出来的修道思想。该理念虽然在西部基督教世界早已被异化为入世主义修道观,但却在东部得以延续至今,并对东正教的修道活动和灵性生活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遁世主义理念的延续,主要源于在拜占廷时期的发展。本文欲以拜占廷社会为背景,对该理念发展的基本脉络、主要特征和形成原因加以探讨,借以阐明遁世主义修道理念延续至今的历史必然性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7.
徐晓鸿 《天风》2010,(8):46-48
<正>如果说《感咏圣会真理》九首诗歌是吴历在三巴寺修道期间所悟之作,可以称作是他的悟道诗的话,那么,《诵圣会源流》十二首则是他经过学习之后,真正认识福音真理之后的真情之作,这类诗歌对教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自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首位基督教传教士来福州传教至今,基督教在福州宣教已有160年的历史。在这百多年风雨历程中,西方基督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碰撞、揉和。本文描述了近代西方基督教传入福州后,基督教圣乐事工在福州教会的发展概况,分析了教会音乐对福州社会、音乐、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张径真 《法音》2021,(11):16-22
在中国的宗教和法律语境中,至少存在三种不同含义的宗教法:第一种是指与宗教信仰密切相关的神权法,如教会法、伊斯兰教法等,其法律在"政教合一"或拥有"国教"的国家,对全体民众均具有强制的约束力;第二种是宗教团体的自治法,属于民间法范畴,是宗教组织管理教团和信众,处理教内外关系的制度体系,如《摩奴法典》《百丈清规》等,其条文仅对本宗教的教职人员和信徒具有约束力。  相似文献   

20.
黎新农 《天风》2004,(3):27-30
《圣文集》的编辑与形成及以色列民灵命成长的关系。希伯来圣经分作三大部分,按体裁、内容和成为正典的先后,分别是托拉(五经)、先知书和圣文集。其中圣文集中的书卷被纳入正典的时间最晚,但这并不表明其内容和来源一定很晚。比如《箴言》中就有许多很古老的乡间俗语、警训,其来源甚至比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