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道德应当是为了人的生存的,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条件下的人的存在方式决定着相应道德的存在形式.人是类性、群体性、个体性三重属性的统一,这三重属性在历史过程中依次不断展现出来,这决定了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分别表现出类、群体、个体三种不同的主体本位存在形式,从而决定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相应出现为类的、为群体的、为个体的三种不同的道德现象.由于道德一旦产生就表现出自己的相对独立性,所以,道德的发展与人的发展并不总是完全同步,一般来说,它往往滞后于人的发展.所以,要根据人的发展对道德进行变革.  相似文献   

2.
人是道德的主体肖雪慧道德起源于人类对良好生活原则的探寻,并以规范的形式把有利于个体和类的保存发展的行为确立下来。它既应为人们满足起码的生存需要提供必要的社会准则,又应为人们满足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提供导向和行为方式。因此,道德在本质上是产生并服务于人的需要的工具。道德的工具本质揭示了人作为道德的主体与道德之间的基本关系:道德是为人而存在,不是人为道德而存在。然而,在道德实际运行中,它的工具本质常常被忘却,出现道德由工具变为目的,人由道德主体变为被道德役使的现象。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一切文化规范起作用的特点往往是要由工具上升为目的方可更好地实现其作用。道德必须具有它的神圣性,使人们把它作为值得追求的事,道德规范的作用才由于具备自律的基础而得到保证。不过,这个原因还是潜在的。只有当它与某些社会原因结合在一起时,潜在的原因才会转化为现实。比如,在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各社会集团的利益斗争导致社会形成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对峙格局。统治集团的道德作为在全社会占支配地位的道德,一方面或多或少包含一些体现人类社会生活共同要求的因素,但另一方面,这种道德的核心内容却是直接从他们的特殊利益中引伸出来的。因而道德在本质上就成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达尔文思想中隐含有与”自然选择”相对的”道德选择”概念.达尔文的”道德选择”概念指的是同时具有利己的个体本能和利他的社会性本能的人所做出的一种以群体福利为价值目标或善,在特定社会舆论的作用下发生的对利己与利他这两种相反的行为动机的自觉抉择,它是人的社会性本能能够发展到良心的关键性步骤.达尔文思想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为这两种本能或情感找到了”自然选择”的基础,即从自然选择论出发来解释这两种相反的感情的起源.自私这一面可以用”个体自然选择”来解释,社会性本能可以用”群体自然选择”来解释.人们往往没有意识到达尔文的群体自然选择思想,因而忽略了达尔文思想中所隐含的”道德选择”思想.  相似文献   

4.
道德是社会为了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提倡的行为规范以及在这种行为规范下所形成的善恶评价、道德品质、道德修养和道德境界等。根据个体道德的形成过程,道德可划分为个性心理品质、道德品质和思想品质三个层次。所谓道德素质,就是指创造个体在这些方面所达到的水平。 道德的作用在于纠正人的行为和指导实践活动,从而调整社会关系。在创造领域就表现为指导创造实践活动,纠正不利于创造的行为,从而协调  相似文献   

5.
在个体道德、群体道德与类道德三种道德样态中,类道德体现了人类实践行为的整体性,它蕴含着人与自然以及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双重伦理规定,既表达了人对自然的关怀意识,又体现了当代人对后代人的责任品质,它以一种整体性的道德品格促进环境代际正义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人是类性、群体性、个体性的统一,并且在不同的具体情境中,人的这三重属性的表现重心是有所不同的,于是同样的价值客体对于价值主体而言便会表现出不同层次的适应性——类相适性、群体相适性与个体相适性.价值具有类适应性就意味着普世价值的存在,但是存在普世价值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价值都是普世的,因为有些价值只具有群体适应性或个体适应性.  相似文献   

7.
与纯粹的私利性非伦理行为不同,亲组织非伦理行为是个体为了组织利益而实施的非伦理行为。探讨了伦理氛围对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影响以及道德辩护的中介作用。实证研究结果发现,自利型、关怀型伦理氛围分别对亲组织非伦理行为具有正向影响,规则型伦理氛围对亲组织非伦理行为具有负向影响,道德辩护分别在三种伦理氛围与亲组织非伦理行为关系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8.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境界,同一个体,其在不同阶段,由于觉解程度不同,所呈现的人生境界也不尽一致。对处于不同人生境界的个体而言,其对道德行为的践行则有所不同,由此出现道德冷漠、道德顾虑、道德恐惧以及道德自由诸种道德行为。不同道德行为,多是一种偶在性表现,既不是个体一成不变的定行,亦非某一群体集体行为的表征。每一种道德行为的出现,都有其相应的内因外缘,剖析诸类非正常道德行为出现的缘由,以期提出对治之方,这是学者的使命,亦是社会之所寄。  相似文献   

9.
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是依据社会和个体的关系作出的一种道德分类。社会道德也称群体道德 ,指社会实际的道德状况。个体道德也称个人道德 ,指个人实际所具有的道德或品行。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既相互区别 ,又相互联系 ;既相互对立 ,又相互统一 ;同时还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社会道德是由每个人的个体道德有机结合的统一体 ,没有不包含个人、与个人道德不相关联的社会道德。个体道德是社会道德有机体中的一分子 ,没有脱离社会、与社会道德毫不相关的个体道德。现实生活中 ,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的许多问题 ,既有历史留给我们需要进一步解读的问题 ,…  相似文献   

10.
第三方惩罚一般是指当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与自身利益无关时,个体牺牲自我利益来惩罚违规者的行为。最近的研究发现,对于个体而言,第三方惩罚是一种具有适应性的信号,包括建立良好的声誉以及威慑违规者。不同情境下第三方惩罚的功能有所差异,它是一种特殊的利他行为。第三方惩罚依赖于多个系统,涉及情绪反应、共情等社会认知能力以及认知控制等中央执行能力。探讨该行为的演化和认知机制也能贡献于个体、群体和人际层面的社会心理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11.
道德所由产生和发展的依据存在于人和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它是实践主体根据自己的需要而设立的“为我”的创造物,是人们肯定和表现自己的一种活动方式。就这个意义而言,道德具有手段性,是为达到主体实践活动目的的手段。这表明道德是作为一种次生价值而存在的。作为价值的本源,主体实践活动首先表现为活动主体与对象性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这是行为发生发展的内  相似文献   

12.
善行为的效果和价值都具有二重性。善行为的效果可以分为本事效果和续生效果。善行为的价值也可以分为本事价值和续生价值。善行为的续生价值是随着道德行为而产生的精神价值 ,可按其影响社会的程度分为原生性价值、次生性价值、发散性价值和永恒性价值四种类型 ,进入永恒性价值的精神也就进入了不朽层次。善行为产生续生价值的基础是个体行为的连续性、个体行为的社会性和人类行为中物质利益关系与思想利益关系间价值的相互转换。行为的续生价值是伦理学界未曾讨论过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可拓展新的研究领域。在指导道德实践方面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道德认同是指人从内心接受和认可道德的过程或状态。道德主要是以利他为倾向的,但个体的存在却是以自利为优先的。自利优先的个体为什么会认同利他倾向的道德?这在某种意义上是人们在理性基础上进行一番利益考量之后的结果。这种利益考量主要有三个层面:一是对自我存在与他者存在进行视角转换;二是对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关系进行理性考量;三是对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进行心理转化。  相似文献   

14.
社会悖论起源于如何利用公共资源的研究,而后,又进一步发展为专门研究个体利益与群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矛盾的社会问题。所谓人类面临的两难困境,就是这种社会悖论。从个体的角度来看,多生育的愿望、利用与开发资源的动机、抛弃废物的行为,增加军备的冲动等都是理智的,但是它们却使群体甚至整个人类遭受了损害,最终也损害了个体本身。为什么个体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采取损害群体的共同利益,并最终也损害个体本身利益的行为呢?这正是社会悖论所要研究的中心问题,其主要内容包括:社会悖论的类型、特征、性质、产  相似文献   

15.
“公”与“私”的悖论--中国人“自私”行为的历史溯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世众 《学海》2003,3(3):162-165
中国人的“自私”行为和“公德”缺乏 ,不是一个简单的道德现象 ,它的“不道德”获得了一种“道德信念”的强烈支持。回溯历史可以发现 ,这个道德信念的制度背景和基础都带有明显的“公”的性质 :中国农业产权的显著特征是“公” ;中国社会分配的调节制度是“公” ;中国文化的基本观念是“公”。在这个“公”与“私”的悖论之后 ,其逻辑转换的关键点是个体权利的极端缺乏。作为历史长期演化的产物 ,“私心”虽然不应该受到过多的道德谴责 ,但却十分不利于中国现代化建设和社会文明的进步。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 ,就必须扩大个体对生产资料的支配权 ;收入的调节问题则应该通过建立和完善现代社会化保障制度来解决。在此基础上 ,弱化“分配正义” ,发展出承认个体交易选择的“交换正义” ,牢固地确定个体的私有权利  相似文献   

16.
道德责任心的形成及其对道德行为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道德责任心是指个体在面临社会和道德问题时的参与意识和对困难的分担程度.它是由个体对与问题相关的道德规范的认知、情感及对行为的预期所决定的.责任心的水平是个体知、情、意、行及个性品质等相互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责任心对道德性的各方面具有一种整合作用.作为品质动力系统的成份,责任心是一种具有一定抽象概括程度的道德动机.  相似文献   

17.
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亲社会行为”一般与“援助行为”、“积极性社会行为”和“利他主义行为”在同样的意义上使用,指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其他个体或群体的行为及趋向。真正的利他主义行为特点,在于从他人利益出发而不企图由此带来任何报偿。从动机和目的性看,自觉的亲社会性利他行为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史少博 《管子学刊》2006,(1):112-115
朱熹强调后天的努力对个体人道德修养提高的重要性,故而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但是不可否认朱熹在探讨个体人的道德水平高低时,认为“其气质有清浊偏正之殊,物欲有浅深厚薄之异”,认为人的道德和出生时的“禀气”有关,具有先在性,具有先天的因素。他从“禀五行之气”与“五常”、“禀气与人的善恶的先在性、用“禀气”论证人道德根性上的差异的先在性三个方面,用“禀气”说明了人的道德先在性。  相似文献   

19.
“当兵要当吃亏兵,一生能吃亏为人民。”这是胡耀邦同志在为沈阳部队的题词。这里,提出了—个富有人生哲理的重要问题,即怎样处理和对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弄清这个问题,对于坚持共产主义道德原则,提高社会风尚,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很有意义的。什么是“吃亏”呢?“吃亏”就是为了他人的或民族、阶级、社会的幸福而作出或多或少的自我牺牲的行为。这种行为的动机是出自善良的义务感和责任心,是为了成全非我而牺牲自我的一种道德选择;这种行为的基本要求是贡献,其实质是不计较个人私利。所以我们说,吃亏的行为是道德的,是为他人谋幸福的,是社会主义国家人与人之间所应有的人际关系,是应该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大大提倡和广为宣传的一种道德精神。  相似文献   

20.
要正确把握道德,就要首先弄清它的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夏伟东片面强调道德的社会功能,贬低其个体功能,他认为道德的功能在于“维护集体利益”、适应社会“生产和交换的—般条件”,否认道德还有满足个人需要、维护个人正当利益、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