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以605名小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法考察家庭亲密度在父母严厉管教(心理攻击和体罚)与儿童焦虑间的中介作用,以及儿童性别对这一中介效应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父亲和母亲严厉管教与家庭亲密度均呈显著负相关,与儿童各焦虑症状均呈显著正相关,家庭亲密度与儿童各焦虑症状均呈显著负相关;(2)家庭亲密度在父亲心理攻击、母亲心理攻击和母亲体罚与儿童焦虑之间均存在显著的中介作用;(3)家庭亲密度的中介作用存在显著的儿童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2.
以福建省和河南省部分城市2620名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法,探析城区流动儿童心理社会能力发展状况,揭示心理弹性和自我效能感在心理理论与心理社会能力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1)城区流动儿童的心理社会能力显著低于城市儿童,城区流动儿童的心理社会能力在不同年级、家庭结构和教养方式上也存在显著差异;(2)城区流动儿童的心理社会能力与心理理论、心理弹性和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3)心理理论对心理社会能力有正向直接预测作用,心理弹性和自我效能感在城区流动儿童心理理论与心理社会能力之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3.
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与其日常同伴交往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行为观察(儿童与同伴的一对一游戏)、同伴提名和教师评估,探讨心理理论发展与儿童日常同伴交往之间的关系。52名4~5岁的学前儿童参与了本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4岁以后,儿童的心理理论能力产生了实质性的变化。(2)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与儿童游戏情境中的同伴交往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心理理论发展水平不同的儿童在游戏中的“交往敏感”和“交往表达”两方面具有极其显著的差异。(3)儿童的心理理论水平整体上与同伴提名、教师评估相关不显著,但与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具有紧密的关系。我们推测,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通过影响亲社会行为间接指导儿童日常生活中的同伴交往与同伴关系。  相似文献   

4.
童年中晚期同伴侵害对儿童心理社会适应影响的纵向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纪林芹  陈亮  徐夫真  赵守盈  张文新 《心理学报》2011,43(10):1151-1162
采用间隔两年的纵向设计, 通过对1767名儿童的同伴侵害以及孤独、抑郁、攻击、行为不良、同伴接纳、同伴拒绝等心理社会适应指标进行调查, 综合运用变量定向的方法和个体定向的方法考察了童年中晚期儿童心理社会适应发展的结果模式, 以及同伴侵害对儿童心理社会适应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 (1)身体侵害、关系侵害与心理社会适应各指标存在显著的即时与纵向相关关系。(2)儿童心理社会适应结果表现为内化问题、外化问题、同伴拒绝、正常发展4种模式。(3)判别分析显示, 9岁的同伴侵害(主要为身体侵害)能预测同伴拒绝、外化问题适应结果模式, 11岁的同伴侵害(主要为关系侵害)能预测内化问题、同伴拒绝适应结果模式。这些结果表明同伴侵害与儿童心理社会适应间的联系具有异质性, 并且先前和当前的侵害经历以及不同类型的侵害与心理社会适应间的联系因适应领域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采用自评独处偏好量表、儿童孤独感量表、儿童抑郁量表、儿童自我觉知量表以及同伴提名对1026名儿童中期和青春期早期的儿童进行调查,考察独处偏好与心理适应的关系、同伴接纳在上述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以及年龄对上述中介作用的调节。研究结果表明:(1)独处偏好的年龄差异显著,青春期早期的独处偏好程度高于儿童中期;(2)独处偏好与孤独、抑郁呈显著正相关,与自尊呈显著负相关;(3)独处偏好经由同伴接纳影响心理适应各指标的中介作用受年龄的调节。同伴接纳的中介效应只出现在儿童中期,在青春期早期并不存在上述中介作用。研究结果验证了中国文化背景下独处偏好与心理适应不良相联系的假说,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二者关系背后可能的原因与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378名大学生心理弹性在家庭功能与自我分化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结果:(1)家庭功能亲密度、适应性与心理弹性、自我分化均呈正相关;(2)心理弹性的情绪控制、家庭支持和人际协助三个因子对自我分化有一定程度的预测作用;(3)层级回归发现,在同时考虑心理弹性各因子的影响时,对自我分化具有显著预测作用的家庭功能亲密度β值下降且显著性水平降低。结论:心理弹性的情绪控制、家庭支持和人际协助三个因子在家庭功能亲密度与自我分化的关系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桑标  李燕燕 《心理科学》2006,29(3):553-557
本研究通过观察亲子互动游戏来考查母亲———孩子间心理状态术语、非心理状态术语使用与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控制了年龄因素后,儿童心理理论发展和母亲心理状态术语使用存在显著相关,提示母亲有效地谈论心理状态对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具有影响;儿童心理理论发展与其心理状态术语使用也存在显著相关,提示儿童将心理理论任务中涉及的表征问题与信念词所隐含的表征属性相联系是形成心理理论、正确使用心理状态术语的前提。当控制了母亲和儿童的心理状态术语使用总数后,母亲及孩子非心理状态术语的使用与儿童心理理论发展都不再存在显著相关,提示非心理状态术语的使用是以心理状态术语使用为中介而对儿童的心理理论发展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8.
影响小学生同伴接纳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测量表对453名小学生的社会行为、教师接纳、学业成绩、社交策略与儿童同伴接纳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社会行为、教师接纳、学业成绩、社交策略与同伴接纳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各变量的不同水平之间(除不适宜社交策略这一变量外)儿童同伴接纳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学业成绩、教师接纳、攻击性及提出适宜的社交策略数,对于儿童同伴接纳有较大的预测作用,但在不同性别、不同年级水平上又存在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9.
对2097名六年级儿童(平均年龄12.27岁, 男生1093名)的亲社会行为以及多种心理社会适应指标进行测量, 主要运用个体定向的方法考察童年晚期亲社会行为与儿童心理社会适应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亲社会行为与孤独感、攻击等不良适应呈中等程度负相关, 与同伴接纳、社交自我概念等积极适应呈中等程度正相关;(2)童年晚期儿童的心理社会适应表现为内化问题、外化问题、同伴拒绝与正常发展4种模式;(3)个体亲社会行为水平越高, 越可能属于正常发展组, 越不可能属于不良适应组;在各种不良适应组中, 个体亲社会行为水平越高, 更可能属于内化问题组, 而非外化问题和同伴拒绝组;(4)高亲社会组的儿童有6.8%存在内化问题;低亲社会组的儿童有50.2%适应良好;与普通儿童相比, 低亲社会组的儿童表现出更多的适应不良。  相似文献   

10.
以424名农村儿童为被试,基于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之间的比较,在同伴关系的背景下探讨了亲子亲合与个体逆境信念对儿童攻击、学业违纪与孤独感的作用。结果表明:(1)同伴拒绝能显著增加儿童的攻击、学业违纪与孤独感,同伴接纳则显著降低儿童的学业违纪与孤独感,亲子亲合、积极的逆境信念能够显著降低儿童的孤独感;(2)亲子亲合对同伴拒绝与儿童攻击、学业违纪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在双亲外出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群体中存在差异:高亲合条件下,同伴拒绝与非留守儿童的攻击、学业违纪之间存在显著关联,但是在双亲外出儿童中,这些关联不再显著;(3)亲子亲合能够调节同伴接纳与儿童孤独感之间的关系:在低亲合条件下,同伴接纳能够显著降低儿童的孤独感,但是二者在高亲合条件下不再存在关联。结果提示,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间的紧密情感联结对于促进其心理适应具有保护作用,同伴接纳对儿童的亲情缺失具有补偿作用。  相似文献   

11.
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疏离感的影响: 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徐夫真  张文新  张玲玲 《心理学报》2009,41(12):1165-1174
采用问卷法调查了608名初一至高二城市青少年, 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青少年疏离感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家庭功能和同伴接纳的关系。结果发现: (1) 青少年疏离感年龄段差异显著, 高中生的疏离感显著高于初中生; (2) 青少年疏离感的三个维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环境疏离感最高, 其次是社会疏离感, 人际疏离感最低; (3) 家庭功能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青少年疏离感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这一中介作用的实现受到同伴接纳的调节, 即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疏离感的影响是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以小学高年级402名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儿童的学业成绩、亲社会行为与同伴接纳、同伴拒斥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不同学业成绩组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存在显著差异,学习优秀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水平最高,学习中等儿童居中,学习困难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水平最低。(2)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儿童的亲社会行为能显著地正向预测其同伴接纳、负向预测其同伴拒斥;但学业成绩只能显著地正向预测同伴接纳,而对同伴拒斥无显著的预测作用。(3)亲社会行为对男、女生的同伴接纳的预测作用大于学业成绩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3.
研究探究假装情境及假装认识对幼儿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发展的影响。实验一考察60名3~4岁幼儿在假装情境下的信念认识任务中的表现,发现幼儿对假装的早期认识的出现要早于对信念的认识的出现,假装情境对幼儿的信念认识没有直接促进作用。实验二对42名在信念认识任务上表现不佳的幼儿进行假装认识训练,结果发现假装认识训练促进了幼儿的信念认识,促进效应须经历一段时间才显现。研究支持假装认识在心理理论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的假设,但潜在作用机制仍有待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14.
This review addresses several areas of contemporary research in children's peer relationships during the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 years, with primary foci on children's peer acceptance, the ability to make and maintain friendships, and their participation in larger peer networks. Particular attention is given to research examining the major developments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each of these components of children's peer relations, how these different aspects of peer functioning relate to one another, and how they contribute to development more generally, including school adjustment and achievement. Finally, it is argued that children's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may be best informed by an integration of these somewhat independent research traditions.  相似文献   

15.
邓赐平  桑标  缪小春 《心理科学》2002,25(5):531-534
本研究试图探究中国幼儿心理理论发展的一般变化趋势,通过探查90位3~5岁幼儿在不同心理理论任务表现的特殊性及内在一致性,结果表明:3~5岁间幼儿的心理理论发生急剧变化;幼儿在各任务上的表现总体上存在某种潜在的一致性;但他们在不同任务上的表现存在较大差异,这表明心理理论表现具有显著的任务特异性。  相似文献   

16.
The relations among children’s theory of mind (ToM),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ntionality of teaching, and their own peer teaching strategies were tested. Seventy-five 3-, 4-, and 5-year-olds completed 11 ToM and understanding-of-teaching tasks. Subsequently, 30 of the children were randomly chosen to teach a peer how to play a board game, and their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levels of contingent teaching were recorded. There were developmental changes in the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teaching as an intentional activity. When teaching their peers, 3-year-olds used demonstration, whereas 4- and 5-year-olds added verbal explanations and began to adapt contingently to the learners’ changing knowledge level. Relations among ToM, understanding of teaching, and teaching level were found.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their contingency are closely ti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oM.  相似文献   

17.
幼儿情绪理解、亲社会行为与同伴接纳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131名3~6岁的儿童为被试,探讨了不同层次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及其与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同伴接纳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儿童的表情识别、情绪解码和二级情绪理解能力表现出了不同的发展趋势;在总体上,儿童的情绪解码能力和亲社会行为能显著地预测其同伴接纳;情绪理解和亲社会行为对儿童同伴接纳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年龄效应,情绪解码能力是年幼儿童同伴接纳的最佳预测变量,亲社会行为则是年长儿童同伴接纳的最佳预测变量。  相似文献   

18.
Theory of Mind (ToM) allows one's own and others' cognitive and emotional mental states to be inferred. Although many patients with Alzheimer's disease (AD) display impaired social functioning as their disease progresses, very few studies have investigated ToM in AD. Those that have done so suggest that patients' ToM deficits are the consequence of other cognitive impairments.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hus to investigate changes in both the cognitive and the affective dimensions of ToM in AD, using tasks designed to circumvent the patients' comprehension difficulties. Sixteen mild to moderate AD patients and 15 healthy controls matched on age, sex and education level underwent cognitive (preference judgment and first‐ and second‐order false belief) and affective (Reading the Mind in the Eyes) ToM assessments. Comprehension of false belief stories was verified and an additional neuropsychological examination was undergone. We observed impaired performances by AD patients on all the ToM tasks. While working memory and executive functioning impairments contributed to the deterioration in the more complex aspects of cognitive ToM abilities as highlighted by a correlation analysis, we failed to observe any comprehension difficulties in patients who performed poorly on simple cognitive ToM tasks, which suggests that AD truly affects cognitive ToM.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家庭功能影响青少年消极冒险行为的作用机制及条件,采用青少年冒险行为问卷、家庭功能问卷、自尊问卷、同伴群体特征问卷对山东省日照市940名初高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家庭功能不良不仅可直接预测青少年更多的消极冒险行为,而且也可通过使青少年交往更多不良同伴进而使其冒险行为进一步增多;(2)不良同伴交往对青少年消极冒险行为的预测受到个体自尊的调节。低自尊个体更容易受到不良同伴交往的影响而发生更多的消极冒险行为,表现出两风险因素的叠加效应。研究结果提示,家庭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础,家庭功能不良可使青少年适应不良,塑造良好的同伴环境、培养良好的自我素质或可降低这一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