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约翰·托兰斯的意识形态理论,以颠倒作为核心问题来分析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思想及其批判逻辑:马克思所理解的"意识形态"在本质上是一种颠倒的理论,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首要意义就是要颠倒这种颠倒的理论,并且通过深化与意识形态相关的具体问题,推进了意识形态批判的颠倒逻辑。但托兰斯在用以界定意识形态的理论框架中把马克思的科学理论意识形态化,这是他在展现颠倒逻辑时误用了这种逻辑,反而表露出自身理论只是一种颠倒了马克思理论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2.
恩格斯和马克思分别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誊清稿上,插入了一句对动物是否对他者具有"关系"的断言。马克思和恩格斯语境中的"关系",不是泛指对个体事物的单纯超出和在概念中对诸个体的共同把握,而是注重事物对事物所施加的行为和影响。"关系"的这种行为施加的含义,具有施-受的方向性。关于这种狭义的"关系",马克思还将意识纳入其中,将意识视作一种特殊的行为,当作特定的"关系"。恩格斯则更加严格地界定"关系",并不纳入意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表述分歧,是在对事情具有基本共识的前提下,带有个人色彩的言说方式的差异,并且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草创性质有关。  相似文献   

3.
基于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齐泽克提出了"意识形态幻象"概念,并进一步重新阐释和解读了意识形态,从而构建了其意识形态幻象理论。在这一理论中,他把意识形态的研究延伸到了社会存在方面,认为意识形态已经不能拘泥于"社会意识"层面,从而将意识形态界定为"社会存在"的一种形式。尽管齐泽克一直力图穿越"幻象",但是他也始终都在维护"幻象"。从齐泽克意识形态幻象理论提出的社会历史背景和主要理论主张出发,探索这一思想的时代价值和其本身的内在局限性,对于我国意识形态研究新的理论视角的开拓和分析方法的丰富具有一定启示和镜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对马克思在《莱茵报》及此前时期的意识形态观的阐释,学界似乎存在一个误区,即把马克思在此前各阶段的核心思想,等同于他在相应阶段对"意识形态"的看法,也因此认定在《莱茵报》,甚至更早的《博士论文》时期,马克思对"意识形态"一词的使用与阐释已经涉及了复杂的哲学、政治或阶级层面的问题,这实际上过度阐释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观。虽然早在中学阶段,马克思便展露出"分析观念"的能力,但直至《莱茵报》时期,他都未对意识形态做过"概念上"的阐释,意识形态仅被他当作一个带有负面指涉意涵的"修饰词"使用。但也正是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阐释,开始有了明确的"指涉对象",这正是他往后得以展开意识形态批判工作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学术界关于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历史发展阶段、意识形态概念的内涵、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特征和本质等四个问题研究状况的探讨与分析,获得以下观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历史发展可划分为四个阶段;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是一个否定性概念;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特征有虚假性、无意识性和阶级性;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本质是意识形态批判.  相似文献   

6.
意识形态问题是一个现实性很强而又敏感的理论课题.马克思被普遍认为是在意识形态概念史上提供了最丰富理论成果的作家[1],但关于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内涵学术界长期以来聚讼不已.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英国学者乔治·拉伦的<马克思主义与意识形态>一书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演变与发展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特别是第一章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辨析,对我们当前的研究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阿尔都塞以其独特的"意识形态理论"而著称,尤其是"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和"质询"概念,成为当代以齐泽克为代表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主要参照与来源。然而,人们有关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讨论往往局限于《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一文,而忽视了他早在《论青年马克思》中就对意识形态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常常被人指责带有将马克思主义改造成拉康式精神分析的嫌疑,但在这篇早期文章中,阿尔都塞提出的较系统的意识形态理论更接近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论域与论题。这里的阿尔都塞在考虑意识形态的决定作用与作用方式时,始终围绕着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两个重要概念"历史"和"物"展开。以全新的视角重读这一文本,将为我们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面对当今的意识形态批判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8.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一种文化哲学阐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意识形态是一个歧义颇多的概念 ,也是现代西方哲学的热点问题。西方很多哲学家都对意识形态做出过论述。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在诸多意识形态理论中 ,是相当独特的。他用结构主义的基本观点阐释意识形态 ,同时又在与科学对立中看待意识形态。这种独特的视角 ,使他在意识形态研究中独树一帜。在马克思思想发展中 ,“意识形态”一词也有过不同含义。最初 ,马克思曾鉴于某种理论把阶级社会中的特定情况看作是自然的 ,把它作为一种超历史的存在加以凝固化和神秘化 ,而在否定意义上把这种理论称作“意识形态”。在马克思看来 ,无产阶级理论旨在…  相似文献   

9.
20世纪意识形态论域的三个维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车玉玲 《哲学动态》2002,1(12):24-27
意识形态问题是 2 0世纪社会学、政治学、法学和哲学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在哲学领域中围绕着意识形态问题而展开的争论几乎贯穿于整个 2 0世纪的始终 ,思想家们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 ,从而形成了一种多元的格局。总体看来 ,在 2 0世纪的意识形态论域内主要包括这样三个维度 ,即意识形态革命论、意识形态批判论与意识形态终结论。为了能够更为准确地把握 2 0世纪的意识形态思想发展脉络 ,有必要先简单介绍一下对 2 0世纪产生过重大影响的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的思想。在马克思看来 ,意识与意识形态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其根…  相似文献   

10.
穿越意识形态的迷雾--阿尔都塞马克思观析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阿尔都塞之所以能够通过自己的论述给马克思一个不同以往的崭新形象,其秘密完全在于他的意识形态理论.通过确认意识形态的普遍存在,阿尔都塞找到自己理解马克思的路径,穿越包裹着马克思的层层意识形态的迷雾,阿尔都塞认为自己发现了一个全新的马克思.要判断阿尔都塞阐释的马克思是不是真正的马克思,关键在于对他的意识形态理论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贺翠香 《哲学动态》2006,(10):32-35
“幽灵”作为一种隐喻,它与意识形态概念之间存在着怎样的相似性与相异性,以致两者之间可以发生相互传送与转换呢?德里达以“马克思的幽灵们”为范例说明了两者的关系。他的观点概括起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意识形态具有幽灵性的特征;二是意识形态概念的建构具有不可还原的宗教模式。一、意识形态具有“幽灵性”在德里达看来,意识形态产生的前提和基础与幽灵产生的条件极具相似性。我们知道,幽灵作为一种精神性的存在,它不是精神,但与精神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没有精神,就没有幽灵;幽灵不是肉体,而是正在形成的肉体。这种既不是精神,…  相似文献   

12.
张秀琴 《现代哲学》2002,(2):121-126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内外学术界争论的热点问题,本文探讨的是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内容:哲学向度和政治经济学向度,以及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问题领域。  相似文献   

13.
学界习惯上把早期阿尔都塞的学说称为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但实际上他对马克思主义的解读总体而言是斯宾诺莎主义的,这一点在他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也最为重要。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对意识形态与科学之间的断裂性理解源于斯宾诺莎知识论对知识种类的划分,马克思的反经验主义源于斯宾诺莎唯名论对观念与对象关系的论述,马克思对主体概念的拒斥是斯宾诺莎反目的论的理论结果。晚期阿尔都塞对其早期的斯宾诺莎主义展开过深刻的自我批评,但他并未因此放弃斯宾诺莎主义。阿尔都塞绕道斯宾诺莎来解释马克思,开启了当代西方激进左翼政治理论的斯宾诺莎复兴思潮,因此对当代西方左翼的研究就有必要厘清阿尔都塞理论尤其是其意识形态批判理论中的斯宾诺莎主义。  相似文献   

14.
关于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问题──兼与俞吾金等同志商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目前国内学术界,存在着一种倾向,即把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概念只理解为一个贬义词,一个否定性的概念。如俞吾金认为,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就是指“虚假的意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实质应是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参见《意识形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而李毅嘉、王娜又认为,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意识形态概念等于唯心主义(Ideologie一Idealismus)(参见《马克思恩格斯的理念体系简论),载《马克思主义研究》1995年第4期),等等。对此,笔者认为,要真正弄清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概念的含义及其特征,就…  相似文献   

15.
齐泽克是斯洛文尼亚的拉康学派的重要人物,他的思想特征之一就是坚持不懈地把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应用于社会政治领域的意识形态分析。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也是非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传人。他努力“缝合”精神分析与马克思主义。这种努力对于我们认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及其当代意义有一定的启发。一症状和商品形式精神分析学派的一个基本的概念就是症状(symptom)[1]。症状是一种潜在的可以观察到的疾病表现形式,通过对于症状的分析,寻找疾病的原因,然后进行治疗。比如梦就是一个典型的精神分析所指称的症状。这个概念是基于表面与深层的分别,基…  相似文献   

16.
意识形态概念的源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意识形态”是当今世界被使用得最多的概念之一。从记者们敏锐的评论到政治家庄重的宣言,从各种各样的学术著作到措词谨慎的外交文件,无不频繁地使用“意识形态”这个概念。“意识形态”概念的广泛流行应该归功于马克思,但马克思并不是它的最早使用者。意识形态的历史可以回溯几千年,然而这个词的诞生还不到二百年。18世纪末,一群被称为“意识形态学家”(jdeologue)的法国哲学家杜撰出了“意识形态”(jdeologie)这个词。这些人追随洛克和孔迪亚克,拒绝传统哲学中用本体论统一一切的做  相似文献   

17.
从单一维度对意识形态概念内涵的老式解说,如观念意识论、实践-制度论、符号论、文化论、镜像与社会心理论等,很难规避语义学上的某种损失,而致使此概念本真内涵仍处于一种遮蔽状态。系统哲学视域下,意识形态实为涉及物质和意识的综合性社会事物,并作为一个演化着的自组织系统而存在。其内涵是:阶级社会中的一种服务于权力的演化着的社会"观念-践行"系统,它借助符号和制度等工具,通过想象性理解制造出规范化的意义与观念体系,并辅以相应践行模式,以使人们对世界产生某种心安理得,最终实现对权力主体的认同或妥协。此定义中的"观念-践行"系统是内涵的本体论所指,其他描述是内涵的限定性属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拜物教语境中的意识形态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戈士国 《哲学动态》2008,46(4):20-25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提出"生活决定意识",认为意识形态是人们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升华物,其"颠倒性"根源于生活历史过程自身的变异.  相似文献   

19.
齐泽克以其独特的视角将拉康的精神分析学与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思想结合起来,开创了一个以症兆、幻象、大他者、实在界、对象a、剩余快感等概念来解释和分析当代意识形态万象的新路径。这一新路径既包含了传统意识形态批判的“话语机制”,又补充了一种先于意识形态而存在的“快感逻辑”,从而为探讨当代意识形态研究提供了一种新路径。  相似文献   

20.
阿尔都塞理论体系中影响最深远的是他的意识形态理论。他借用拉康的镜像理论和伪个人主体的观念,改造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提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概念。他指出意识形态将个人传唤为主体和个人对意识形态的自动臣服,作为对人本主义哲学自欺行径的一种反驳。面对意识形态对个人的辖制,尤其是它通过文学艺术对人产生的一种隐性的控制,马尔库塞提出的新感性可以对摆脱意识形态桎梏产生一定的启示作用。意识形态无处不在,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美学革命将其导向对人的正确引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