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价值具有普遍性吗?价值的普遍性与价值的多元性相冲突吗?该著对这些伦理学中的核心问题作出了批判性的反思。作者认为,我们应该试图理解哪些是价值的普遍性真正所蕴涵的内容,并借用《小王子》中的故事生动地表明合法的差异性,尤其是个人所拥有的独特的依系关系在理论上是成立的,并不构成对“价值普遍性”的威胁。该著对社会存在的基本问题提出了简明、精辟而富有吸引力的人性化的解释,对法律、哲学和政治学的研究者和实践者都将具有参考价值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论确定性》第92码段中的一场思想实验中,维特根斯坦虚构了一个国王,国王除了被告知其出生的时候即为世界开端以外从未被告知任何事情,国王因而会相信在我们看来显然是荒谬的事情。但我们能否阐明我们与国王不同的信念间谁的是正确的或是荒谬的吗?维特根斯坦在此处探讨了某人是否可能有充足的理由相信与多数人的基础信念截然相反的东西。不可能阐明某人的世界图像之基础信念是正确的吗?绝不可能证明某人的基础信念在事实面前具有正确性、真理性和恰当性吗?尝试回答上述问题后,本文将给出一种遭到有些学者明确反对的"文化相对论"的解释,并将以阐述"文化的"或"世界图像相对论"的问题作结。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研究的出发点研究问题也象盖房子一样,要有一个坚实的基点或出发点。基础打不好,整个理论也建设不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研究已经进行了几十年,我们却仍然要提出出发点这样一个前提性问题,是否必要呢?有意义吗?在分析了动力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之后,我们感到,返回到研究的出发点这个题目上来,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  相似文献   

4.
刘未敬 《天风》2010,(11):I0001-I0001
<正>亲爱的兄弟:最近好吗?不要稀奇我怎么会突然给你写信。主要是因为近来时常想起以前我们在一起的日子,我们彼此交谈、彼此分享各自的伤心与快乐。这些年我们为着各自的事情在忙碌着,有自己的目标去奔跑了,我们之间的交谈也少了很多。记得年少时我们的梦吗?一定要做天底下最快乐最洒脱的人。这些年我努力奋斗,上大学,之后工  相似文献   

5.
关于时间,我们有太多的疑问,比如过去的事情就不再有了吗?未来是不可预期的吗?现在存在吗?时光的流逝是不可逆转的吗?什么是永恒?它与时间的关系如何?本文以藏传佛教大圆满传统的龙清巴和西方现象学派的海德格尔为例讨论时间的经验。他们都没有去构想永恒的生命,而是深入到时间流逝的现象和经验之中,揭示了一个全新的时间维度,即所谓第四时间或时间的第四维度。本文首先介绍大圆满传统中处理时间经验的一种修行,然后分析龙清巴的四时概念及其在佛教史上的意义,接着讨论海德格尔的四维时间概念,以及其追随者对这一概念的进一步讨论。最后在结论中,我将简单说明四维时间在这两个传统中的同异点,并探讨其相似点后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6.
康德的“图式”概念及其在当代英美哲学中的演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图式”(schem)概念在康德哲学中占特殊地位。在《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一部分“先验原理论” 中,康德通过对知性概念的分析,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经验,但感性经验给予我们的是具体的物质形态,我们从这些具体形态中得到了概念、范畴以及对逻辑的应用,但我们是如何完成这个过程的?感性经验本身并没有给我们提供任何超越具体事物的内容,或者说,感性经验本身只是特殊的、个别的、具体的,不具有任何普遍性,但我们却往往可以从这些具体的经验中得到普遍的知性概念和范畴。  相似文献   

7.
文化与人格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与人格”包含着“文化中的人格”和“人格中的文化”两个命题。当今人格与文化研究中存在几个问题:人格特质的跨文化普遍性问题;人格与文化研究中的文化问题;人格与文化的作用机制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1.将主位研究与客位研究结合起来;2.将文化看作动态的过程;3.考虑到文化与人格之间起作用的中间机制;4.加强人格心理学与其它学科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人很早就明白,要做成事什么东西才是第一位的。《论语》才11000多字,但影响并治理了中国2000多年。中国把仁、义、礼、智、信这些道理都想明白了,想彻底了,才有了后面2000年的辉煌,政治、文化、艺术、经济,每一样都非常了不起。中国曾有800年的GDP是全世界排第一的。阿里巴巴一开始那么难,什么都没有,是什么让我们活下来?是钱吗?我们根本没有钱。是资源吗?我们也没有资源。是人才吗?我们也没有人才,人才跑到我们公司看到这个状况都跑了。  相似文献   

9.
编者的话     
《天风》2009,(11):2-2
<正>有读者来信来电询问,信徒可以向《天风》投稿吗?我们的回答当然是肯定的,《天风》的作者从来不设门槛,只看文章质量是否符合本刊的需要。因此,我们热烈欢迎广大弟兄姊妹踊跃投稿,把你在教会及灵性生活中的所思所感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10.
冯增俊   《心理科学进展》1989,7(2):47-525
一、什么是社区心理学? 社区心理学研究某一社会群体(区域)或社区背景中的个体,不仅研究作为整个社区的各种心理现象,还研究某些造成问题个体的社会、家庭、文化和政治经验特征的背景动因等这类特殊案例,帮助问题个体克服不良经验,并从整个社区出发提出预防类似问题再次发生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甜、酸、苦、辣”并非是弟兄姊妹的专利,它乃是每个人生命成长的经历,其实我们的牧者在事奉中,亦有百般的滋味,我们的滋味有谁能分享呢?向信徒吗?恐怕不行。因为牧者在信徒的眼中是有非凡的耐性、仆人的勤劳、丰富的知识、圣者的品格、学者的修养以及甘心  相似文献   

12.
对那些不清楚拉丁美洲思想特殊发展的人来说,拉丁美洲哲学是否存在是他们要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存在拉美哲学这种东西吗?”或者“所指的拉美哲学是什么意思?”产生这些问题,是因为哲学一般地讲并不限定是属于哪种民族和文化的。即使用这样限定的话,一般也不是我们在这里所说的,即“拉丁美洲”,这种限定。哲学一般认为是仅  相似文献   

13.
科学知识有与宗教知识对立的一面,同时也为人们认识宗教现象提供了"科学"的视角;科学知识的普遍性要求与知识的地方性存在张力,而在科学精神的视野下,科学知识本身也是从具有"时代"和"地方"特点的背景中产生的。在民族宗教学的研究中,我们研究的成果常常具有比较强的"地方性",如何实现经验的特殊性与知识普遍性的对接,需要用科学精神解读中国宗教文化的智慧。  相似文献   

14.
把所有关于人、个人、个性的问题列入历史唯物主义,这个问题在最近几年迫切起来了。历史唯物主义在研究其他问题的同时研究人的问题吗?历史唯物主义把人的问题当作个别课题,还是赋予它以某种其他意义呢?既然个人的问题在社会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不一般,那末,这个问题是以何种形式出现的呢?我们认为,研究这些问题必须注意凯列、科瓦尔宗提出的观点,即,人的问题在一般历史进程概念中、在社会现实中的特殊作用是通过它在社会哲学范围内存在的特殊形式和特殊功能而实现的。毫无疑问,这个论点具有重  相似文献   

15.
文化与人格关系研究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宋怡  孔克勤 《心理科学》2004,27(1):147-149
文化影响人格发展。在影响人格的因素中,普遍性因素与文化特殊性因素共存。文化的维度,有复杂性、紧密性、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等。许多文献提到在不同的文化中均出现大五人格。然而我们仍然需要谨慎,因为对普遍性的大多数研究并不包括文化特殊性的特质,也不研究那些与西方文化范例有绝对差异的样本。  相似文献   

16.
文化普遍原则是否存在,直接把我们引向文化间的交流和所谓的文化不能相比较的问题。几十年以来,这些论题已经成为科学哲学中争论的主题,但由于库恩提出的范式理论和奎因的翻译不确定性论题,积存的普遍性问题逐渐减少,现在文化的多元论或相对主义在哲学家中占相当的优势,并且从人类学或社会学的观点来看,文化的多元论或相对主义也开始显得好象有道理了。但是众所周知,从哲学上讲,相对主义潜藏着许多异议和修论。因此作为哲学家,我们不能接受完全按原来样子的轻率的相对主义。真正的普遍性受到被称作“语言中心主义”的责备,或者受…  相似文献   

17.
少年儿童对漫画认知发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提出纵观国内关于儿童思维发展方面的研究,我们看到成果很多。诸如给字词概念下定义、给字词概念分类、算术运算、理解寓言比喻词等等,所有这些研究都说明了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存在,并对儿童思维发展的年龄阶段作了大体划分。但也看到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去探讨。首先,关于思维研究的方法。研究方法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以什么作为指标。我们知道思维活动的表现是多方面的,而目前的大部分研究都是从思维表现的某一方面着手,这样就会使人产生疑问,它们反映的是同一的问题吗?即它们是否都反映了思维的本质呢?由于  相似文献   

18.
近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发表了一系列讨论符号学中的认识论问题的重要论著。各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几乎同时转而研究我们迄今完全忽视了的一个问题,这难道是一种偶然现象吗? 我们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进一步发展所必要的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19.
罗尔斯曾指出,人们对康德道德哲学中普遍性的强调是错误的,康德观点的真正力量在于其更具经验性规定的合理性观念。但在康德这里,只要我们能够寻找并确立存在着不来自于经验、纯粹先天的道德法则,那么这些道德法则在经验应用中的普遍有效性就是必然之事。因此,康德道德法则之普遍性特征实际上是由其纯粹性所必然蕴含的。通过有理性存在者的设定,康德最终阐明的确存在纯粹先天性的道德法则;康德道德哲学的真正价值就在于致力构建起此种纯粹的道德哲学,这也是其道德法则之普遍性的根本保证。但罗尔斯基于其正义理论的论证需要,过于强调了康德道德法则的经验应用而有意弱化了道德法则的普遍性规定,如此对康德经验性误读无疑使得康德道德哲学的先验性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20.
石绍华   《心理科学进展》1991,9(1):48-56
心理学对文字认知的研究几乎和心理学整个历史一样长。早在1885年,Cattell就做了一个有名的实验,他用速示器呈现字母或词,发现10ms可以阅读3—4个无关字母,2个无关系的词,4个有联系的词。从词中识别一个词比在字母数相同的无意义字母串中识别一个字母要快。Erdmann等还发现,命名一个词的时间比命名一个字母还要短。对这一现象,Cattell称之为“词优效应”。自从Cattell提出词优效应以来,心理学在文字认知方面的研究沉寂了一段时间,直到五十年代初期,这类研究才又出现在西方文献里。从七十年代到现在,词优效应受到广泛的注意。为什么要把词作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呢?在我们的日常阅读中,读的是句子,词是在句子里的,研究对词的知觉能帮助我们了解阅读吗?一个人在速示条件下读得越多,他的阅读技能就越高吗?Hoffman(1972)对1—8年级儿童做的实验表明,正是这样。除此之外,这类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模式识别、记忆结构、说—写关系及一般认知功能。特别是认知心理学盛行以来,文字认知更成为热门课题,这是因为认知心理学尽管研究领域很广,都是围绕着一个主题,这就是:经验与知识是如何进入人脑中存储的?这些经验、知识是怎样与外界输入的信息交互作用,以达到各种不同的认知目的?对文字的认知,恰是一个典型的这样的问题,并且研究起来比较方便,它就自然成了研究的重点。一百年来,人类对自己的文字认知过程有哪些发现?究竟是什么因素影响这我们对文字的识别?本文通过介绍词优效应的发现与研究、对词知觉单元的探讨、文字认知中听觉和视觉的关系以及不同的识别模式,回顾了文字认知研究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