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对国内外生命末期患者临终梦境与愿景的相关概念、内涵、现状、影响、识别的困难与挑战等方面进行综述,为我国生命末期患者临终梦境与愿景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参考。临终梦境与愿景是生命末期患者的主观体验,对患者及其家属有深远的意义。由于我国安宁疗护处于初始阶段,关于生命末期患者临终前经历的研究较少,相关人员专业认知度不高。故建议加强专业培训和宣传,重视生命末期患者心理护理和人文关怀,以保证我国安宁疗护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梳理我国台湾地区安宁共同照护模式的概念、安宁共同照护模式的发展概况、安宁共同照护模式的功能、安宁共同照护模式团队成员的构成、安宁共同照护团队成员和原治疗团队成员的职责以及安宁共同照护模式下患者的转介标准流程图,分析并归纳医院实施安宁共同照护模式的必要性,同时总结了安宁共同照护模式在临终癌症患者中的应用现状,从而为国内开展安宁共同照护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依据,以期推动我国的安宁疗护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3.

基于新公共卫生视角,对死亡素养的概念起源与内涵、评估工具、养成方式、发展前景进行探讨。死亡素养的提高,有助于生命末期与死亡相关的沟通与实践在社区中常态化,帮助社区为生命末期的照护做好准备。死亡素养在我国的发展需基于社会文化情境,进一步拓展其文化内涵,开发适用于我国的死亡素养评估量表,并注重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养成与实践。此外,构建符合我国文化环境的社会和公共卫生干预,如预立医疗照护计划、死亡咖啡馆和在线死亡教育,以促进死亡素养在社会层面上的养成,帮助社区更好地应对临终与死亡相关的沟通、决策和行动。

  相似文献   

4.
论人的生命的人道价值:人的生命价值概念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问题的提出现代医学伦理学的发展,改变了生命神圣论的传统格局,逐渐把关注的目光投向生命的质量和价值。由此,对人的生命价值的界定就日益凸现出重要性。关于什么是人的生命价值,目前学术界和教科书中尽管在表述上略有差别,却都是从主体、客体及主客体间相互关系的角...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国外孕育生命受限胎儿的围产期预立照护计划的研究现状进行文献综述,为我国围产期安宁疗护的发展提供参考。当发现胎儿生命受限时,围产期预立照护计划成为了抚慰家庭丧亲之痛和协助做出合理医疗决策的关键工具。纵观国内发展情况,我国围产期安宁疗护的发展具有市场需求大、国家重视、国外经验可借鉴等优势。但由于缺乏相关培训和宣传,照护团队的服务水平和推行相关预立照护计划的意识低、大众认知低等问题制约其发展。故建议加大教育和宣传力度,提高公众认知和医护人员相关能力,以保证我国围产期安宁疗护的稳健发展。

  相似文献   

6.
价值关系是价值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本文认为价值关系在本质上是有动态的结构与特征,它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变化的具体关系。本文着重探讨了价值关系的运动问题。  相似文献   

7.

通过在某三级医院安宁疗护科为期5个月的田野研究,分析临终病人与家属的临终互动过程,阐明互动支持者在促进其临终互动过程中的作用。期间共收集21例研究对象的20份家庭会议录音、79张照片、21份个案笔记,梳理出7个临终互动情境。研究显示,互动支持者发挥的作用有互动促发激发互动意愿、互动支持增加互动勇气和互动保障促进互动进行。由此得出结论,互动支持者作为病人与家属的互动桥梁,通过互动促发、互动支持和互动保障,翻译其行为背后的情感与期待、转述情感的表达,促进有效陪伴和及时表达爱,使病人善终、家属善别。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晚期肿瘤患者及照护者参与安宁疗护共享决策时的信息需求,选取2021年4月~9月上海市某三甲医院安宁疗护科室15名晚期肿瘤住院患者及12名照护者进行半结构化个人深入访谈,运用Colaizzi七步资料分析法进行资料分析,提炼出主题。结果显示,患方行共享决策时信息需求分别为:疾病相关信息、治疗方案信息、患者支持性照护信息、出院计划信息、照护者支持内容、就诊信息以及可获得的社会支持。建议医务人员基于患方信息需求与患者及照护者的区别进行针对性的信息沟通,提高共享决策的质量。

  相似文献   

9.
生命的物质属性是探讨生死问题的基点, “生命的意义”和“死亡的遮蔽”是生死哲学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核心。将生死问题放在物种背景下加以分析和论证, 将生命定义为具有内因性死亡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通过产生子代促使物种存续的复杂物质系统;死亡是生命内在功能, 生命的意义由生命本身而自足。医学实践和殡葬活动对死亡的遮蔽表现出不同的内容, 增强医学实践的人文性和改革殡葬活动的生死观均基于生命意义的认知, 为解蔽死亡的探索提供了思想工具。  相似文献   

10.
海波 《佛教文化》2010,(3):68-69
<正> 我的父亲突发脑溢血,种种原因救治延误,最终撒手人寰,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我亲亲味了何谓爱别离,最终与死亡握手为友。一切仿佛昨日刚刚发生。我还记得恰好谈论着人生的生老病死,谈论着佛陀指出的生命的光明和超越,沐浴在一种愉悦之中。忽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决临终关怀发展的尴尬处境, 诸如临终关怀机构困境、“供给-需求”冲突、意义世界的冲突等问题, 以及传统生死观和孝道观影响下的老年临终关怀问题和生死孝道教育问题, 必须深入反思传统生死观和孝道观。因此, 试图通过生命教育、伦理环境改善、养老模式变革等方式, 树立新的生死观和孝道观, 以推进老年临终关怀发展, 从而提高老年患者生活质量、生命质量和生命尊严;并结合比较方法、价值分析方法对传统生死观、孝道观与老年临终关怀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生命价值与死亡意义的阐述,分析传统生死观与临终关怀本土化的进程,从“生命之重”与“优逝之难”、社会角色视域下的优逝期望、安乐死与生命价值的哲学反思等多个层面对生命优逝的哲学理念与现实博弈展开讨论与辨析,同时亦从传统生命哲学与临终关怀、现代医学视域下的临终关怀、临终关怀的法哲学思考、临终关怀的伦理考量等维度对临终关怀的伦理依据与哲学审思予以细致探讨和论述,以期为新时代构筑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临终关怀事业与“健康中国”提供理论思考,同时亦为“和谐中国”贡献哲学智慧。

  相似文献   

13.
我国已成为老龄化社会,老年临终关怀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随着全优生命质量系统工程概念的提出,尊严死与安详死也已成为衡量现代临终关怀质量的核心指标。从生命的尊严、生活的质量、家庭的慰藉、社会的支持等方面对国内外研究进行综述,提出在我国老年临终关怀中应体现优逝理念,注意维护老年人的人格尊严、减轻其痛苦、并通过合适的死亡教育方法帮助老年人及其家属接受死亡、规划死亡和迎接死亡,使我国老年人也能真正获得尊严而安详的死亡。  相似文献   

14.
宁养工作强调全人的照顾,不但能维持原有的生活方式,而且能提高生活的品质。本研究旨在探讨癌症末期患者在宁养照顾介入后,生活质量的改变。研究分为试验组(n=630)和对照组(n=241)。研究的结果显示癌症末期患者经过宁养介入后,其身、心、灵、社会之生活品质大幅度改善。而对照组患者仅在身体生活质量方面有显著改变。因此对医疗人员、社会大众的临终关怀观念的推广及教育是迫切需要的,立法更是不容忽视的课题,正确的立法才能真正推动宁养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The essay combines a specific and a more general theme. In attacking ‘the doctrine of the sanctity of human life’ Singer takes himself thereby to be opposing the conviction that human life has special value. I argue that this conviction goes deep in our lives in many ways that do not depend on what Singer identifies as central to that ‘doctrine’, and that his attack therefore misses its main target. I argue more generally that Singer’s own moral philosophy affords only an impoverished and distorted sense of the value of human life and human beings. In purporting to dig below the supposedly illusion–ridden surface of our thinking about value, Singer in fact often leads us away from the robust terrain of our lived experience into rhetorical, and sometimes brutal, fantasy.  相似文献   

16.

准确评估临终患者的生活质量能更好地实施和评价安宁疗护。国内外相关评估工具各有特点,国外相关研究较为成熟,已有较完善且应用广泛的评估工具;而我国此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关工具数量少且应用局限。介绍了国内外安宁疗护患者生活质量评估工具的发展过程、适用对象、测量内容、信效度以及使用方法,并对各工具的基本情况和应用现状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为临床研究选用合适的评估工具、国内学者汉化及开发相关评估工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聚焦晚期癌症患者死亡恐惧,分析比较生命回顾疗法的实际应用。基于临床服务案例,医务社工发现晚期癌症患者的死亡恐惧主要受躯体症状、疾病归因、家庭支持和心性支持四方面影响。医务社工通过运用生命回顾疗法对晚期癌症患者进行干预,依托建立早期良好专业关系、正视死亡恐惧、回顾重要生命事件、强化/修复重要关系、增强自我认同五大策略,赋予患者生命新的价值和希望,实现生命意义的整合,有效缓解个体死亡恐惧,改善末期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Philosophers and scholars from other disciplines have long discussed the role of empathy in our moral lives. The distinct relational value of empathy, however, has been largely overlooked. This article aims to specify empathy’s distinct relational value: Empathy is both intrinsically and extrinsically valuable in virtue of the pleasant experiences we share with others, the harmony and meaning that empathy provides, the recognition, self-esteem, and self-trust it enhances, as well as trust in others, attachment, and affection it fosters. Once we better understand in what ways empathy is a uniquely relational phenomenon, we can unveil its relevance to morality, which avoids the strictures of both partiality and impartiality. On the one hand, it is the relational value of empathy that grounds defeasible reasons to empathize insofar as empathy is morally called for by a particular relationship (or if we have defeasible reasons to establish a relationship by empathy).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precisely empathy’s relational value that allows us to show that it can be kept within bounds. To realize empathy’s relational value, we are not constantly required to empathize. Instead, once we properly appreciate empathy’s distinct relational value, we can show that this leaves us room to respond to impartialist concerns.  相似文献   

19.
为了翻译并修订重症监护病房生命末期患者死亡质量量表(QODD-3.2A),形成中文版QODD-3.2A,并对其进行信效度检验,先采用Brislin翻译模式对QODD-3.2A进行翻译、回译、专家咨询、预调查后形成中文版QODD-3.2A,之后采用便利抽样方法,对湖北省两所综合医院182例死亡患者的死亡质量进行调查并评价其信效度。通过分析,中文版QODD-3.2A量表有6个维度,共24个条目,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7.47%,总量表的Cronbach'sα值为0.891,折半系数为0.801,量表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为0.94。中文版QODD-3.2A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作为国内ICU生命末期患者死亡质量的评估工具。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国内学术界及公众对安乐死问题的关注与讨论日渐升温,但总体上对安乐死作为问题的理解和把握仍显不足。安乐死作为一种临终生命处置方式而被争论不止,其缘起于西方文化系统中内在的冲突与价值碰撞,集中表现在:宗教文化、医学职业文化和政治文化领域。这三种文化各自内在的价值冲突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碰撞造就了安乐死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