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人工智能及大数据已经成为包括医学教育在内的各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为了阐明人工智能在医学教育中的发展趋势,利用CiteSpace软件分析2013—2022年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文献270篇。从发文量、国家和地区、研究机构、作者、发表杂志、引文情况、关键词及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研究结论:从2018年开始相关论文呈明显增长趋势,Mayo Clinic(梅奥诊所)成为全球发文量最多的研究机构;Friedman等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研究团体;JAMA成为最高被引杂志;近年医学教育的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热点问题主要集中在医学影像及虚拟手术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葡萄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的物质文明,葡萄一入中原,即被广泛使用,可食用、可酿酒、可入药。中文文献记载的葡萄入药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此后历代医家不断积累和完善葡萄入药经验,葡萄果、葡萄根、葡萄籽、葡萄叶等均可入药。学界研究葡萄的成果丰富,但研究葡萄入药的成果却甚少。通过详细梳理中医药典籍中的葡萄相关文献,探讨葡萄在中医药典籍中的演变历程,总结历代医家使用葡萄的经验和规律,在此基础上研究葡萄在中医药发展史上的意义和药用价值,并为现代医药学家使用和发掘葡萄丰富的药用价值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基于“医−患−机”分析框架,医疗机器人的不断发展面临主体资质复杂、责任认定困难等责任伦理风险,医患关系重构、医患信任危机等医患伦理风险,数据质量与数据隐私等数据伦理风险,算法安全与算法偏见等算法伦理风险以及医疗资源分配正义风险。医疗机器人的伦理治理要以医学伦理和机器人伦理准则为依据,建立多元伦理治理体制,推动学术共同体的构建,探索自愿型、调节型与管制型等伦理治理工具的组合运用,加快医疗机器人伦理治理的法治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综述医者患病经历相关文献发现,医、患分野和矛盾植根于医学和医学模式本身,是在现代医学发展过程中被建构出来的,解决医患关系问题应着眼于审视和改变医学文化和医学模式内部造成医患矛盾、分歧的根本原因,创造机会打破严格的医、患角色区隔,实现病人得治、医者得安、医患共同。在医者患病经历文献中,能追溯医患同源的起点,能洞悉医患分化和冲突所在,也能看到形成医患共同体的可能性,为实现和谐医患关系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6.
7.

19世纪末,体温计作为西方医学发展出的新型医疗器具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体温计知识及诊断技术也是西方医学在华传播的重要内容之一,梳理并探讨了其在近代中国的传播途径和应用过程。中医界对于体温计及诊断技术则表现出既接纳又排斥的复杂态度。受中西汇通思想的影响,中医医家将“衷中参西”观念贯彻于诊疗模式,以体温计可以精确测知体温变化之长协助中医临床的辨证。虽然对于“传统”中医四诊诊断模式而言,体温计的应用不免会破坏其传统性,但也在不断受到西医新的诊疗器具与诊断技术的挑战中寻求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基因编辑婴儿事件暗示了预防医学和人类增强之间存在某些联系。预防医学以相对明确的潜在疾病为对象,通过增强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从而减少或避免由疾病产生的既得利益损失。人类增强以人类的某种特性为对象,通过增强这些特性或保持这些特性的最佳状态,从而获得额外收益或避免既得利益的损失。在“对象−方法−目的”模型下,预防医学和人类增强表现得极为相似,并且在诉求、技术、概念和形而上学方面的相互交错也进一步模糊了两者之间的界线。然而,人类增强完全市场化分配制度及其对公平的固有破坏性是它与预防医学之间的一个根本区别。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医疗纪录片《生门》的案例分析,并借助福柯的话语权力关系理论,对妇产科中的医患话语权力关系进行研究发现:当医患结构性冲突被还原为微观情境下动态的话语权力博弈,医患权力关系可以借由不同的资源和话语在具体情境中发生转移和流动;话语权力在充当冲突的隐性动力的同时,又提供了博弈行为中的工具和手段;资源和话语力量此消彼长的博弈会在医疗情境中形成一种动态平衡,对平衡状态的有效调适为减少医患冲突提供了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0.

从中国裁判文书网上检索自2017年1月5日至2021年12月24日近五年间发生在湖北的全部105例非法行医罪案例的一审判决书,以此为数据依据,并通过查找相关文献进行综合研究。发现近年来非法行医罪多发生于“黑诊所”内,主体为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发生患者身体健康受到严重损害甚至死亡的结果。结合理论争议与司法实践,从相关司法判决和统计数据出发,围绕“情节严重”“执业资格”“非法行医行为”等焦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指出非法行医罪治理的困境,在此基础上为治理非法行医罪提供有益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1.
在医疗服务过程中,非正式支付与红包现象是卫生改革所面临的一个难题,也是卫生管理在改善与治理过程中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影响非正式支付的因素包括体制、支付方式、薪酬、规制措施等,基于责任与激励为核心的竞争、绩效、监管等多层面治理措施,是控制非正式支付和红包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2.

分析我国城市一二级公立医院转型为康复医院、老年护理院等接续性医疗机构政策的内外部特征,为后续政策的制定与完善提供参考。通过构建政策工具、政策利益相关者、政策力度三维政策分析框架,对相关政策进行多维分类分析。得出相关政策发文量呈波动增长趋势;环境型政策工具使用过溢,供给型政策工具内部结构配置失衡,需求型政策工具应用匮乏;对不同政策利益相关方的关注度存在差异;政策顶层设计欠缺,整体政策效力不高。建议优化政策工具使用,平衡各利益相关方需求,完善政策体系内容。

  相似文献   

13.
我国肢体残疾病人的发病率、病种分类、病情特点、医疗需求的实际情况如何?矫形外科医生队伍的建设与学术研究现状怎样?众多的肢体残疾者是否得到正确的矫形外科治疗?骨科学术界缺乏这样的分析。作者实施了2万多例各种肢体残疾的矫形手术,对其中16678例病人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近10余年来我国大医院进入以市场为主导的发展阶段,外科治疗下肢畸形与残疾的矫形外科专业,由于缺乏强大的市场推动、治疗过程较复杂等原因,而被忽视。我国矫形外科医师严重缺乏,某些下肢残缺的矫形手术治疗甚至人才断档。从而出现数以百万计的各种肢体残疾病人,因为缺少经济能力和矫形外科医师,没有得到正确的矫形外科治疗。作者分析了我国肢体残疾病人的发生率、病种、病情特点、年龄分布、经济状况和医疗需求,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澳大利亚老年保健的提供和筹资与费用等具体问题介绍和分析,认为澳大利亚提供的老年保健服务是多维度、多层次和连续性的,家庭与社区照护对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起了重要的作用。我国老龄化进程在加速,在社区卫生服务的政策和实践中,却显示出老年卫生保健策略不明确、资源缺乏和协调不力等问题,对照两国老年保健服务现况提出针对性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pastoral care and psycho-social therapy. She clarifies the specific identity of pastoral care on the basis of Henning Luther’s theology. He distinguishes different anthropological presuppositions in pastoral care and psycho-social therapy. Consequently, she demonstrates the relevancy of Luther’s theology for today’s Practical Theology.
Joke Bruinsma-de BeerEmail:
  相似文献   

16.

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 基于健康老龄化的框架,总结社会适应和老年人健康管理的内涵,分析老年人的健康管理需求,进行社会适应理念下社区老年人健康管理路径探索,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社会协同作用和家庭个人的主动参与,将社会适应理念与老年人健康管理有机融合,提出以社区为载体,从个人、家庭、社会以及政府多主体角度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老年人的健康管理研究进一步理清思路,促进老年人社会适应的良好转变,助推健康老龄化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17.
通过CiteSpace对空间隐喻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中国对于空间隐喻的研究始于1999年,经历了起步探索期、爆发期,现进入平稳深化期; 学科分布以语言学为主,文学与心理学为辅; 多数研究者更倾向单次独立研究而缺少持续与合作研究,仅构成一个作者群,另外也有一些小合作团队,只局限于两人合作,合作力量较弱; 各机构之间合作缺乏; 研究热点集中于空间隐喻、隐喻、认知、意象图式、空间、映射汉语、隐喻拓展等,近年来转向了概念隐喻、道德、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和具身认知,且具身认知持续至今; 空间隐喻研究主要围绕空间隐喻、认知语言学、意向图式、方位词、映射、隐喻、认知和具身认知这八个主题开展。由此可知,未来的研究中可扩展学科范围、加强各作者和各单位之间的合作、探索其他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8.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我国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举措,旨在解决社会心态培育和心理建设问题,并按心理规律开展社会治理。然而这一概念的“应然意涵”是否在全国各地的建设实践中得以贯彻,仍有待探讨。本研究收集了反映全国12个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地区实际工作情况的网络文本资料,按照组织架构、工作模式等6个一级指标以及其下的23个二级指标,对资料进行编码以描述各地建设的“实然状况”。文本分析结果显示:(1)各试点地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内容定位“心理健康”倾向严重;(2)社会心理服务整体上仅偏重“风险防控”工作;(3)社会心理服务与社会治理关系错位。总之,全国各地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实然状况”与“应然意涵”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19.
采用特拉华欺凌受害量表、病人健康问卷抑郁量表和广泛性焦虑量表对湖南省八个地区20所中学初一到高三3761名学生进行调查,探索学生欺凌受害模式,并对不同模式亚群体的人口学特点及其心理健康状况展开研究。结果发现:(1)校园欺凌中,言语欺凌、身体欺凌、关系欺凌、网络欺凌这四种常见欺凌类型具有较高的共发性,潜在剖面分析表明存在四种典型的校园欺凌受害模式:"所有类型欺凌受害组"(1.5%)、"传统类型受害组"(3.9%)、"传统类型轻卷入组"(14.9%)和"未受害组"(79.6%);(2)欺凌受害模式的人群分布受不同人口学特征(性别、年级、学校位置、自评学习成绩)的影响,男性、初中、乡村学校、成绩较差的学生更易受到欺凌;(3)即使是轻度的欺凌受害卷入,也会对个体心理健康产生较为严重的消极影响,对校园欺凌行为"零容忍"确有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