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当今社会,人们对孩子教育问题的重视不仅仅在依靠政府的九年义务教育上,而是从小抓紧,从幼儿园前抓紧,再加上现在的家庭独生子女占多数。所以说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更是下很大的功夫,现在走进大小书店,甚至超市在图书区都会发现,儿童类的读物都会摆在显眼的位置,并且数量居多,这都更加证明了儿童读物是当今抢手之货。但是在众多的儿童读物中作为孩子的家长,会选择什么读物呢?是第一视觉封面设计重要,还是我么么走近后的触觉重要呢,这都涉及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读物的印刷也是提升人们购买的重要依据,印刷在儿童绘本中的重要性做简要的阐述,并指出今后应怎么的做,更加适合当今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美国儿童的死亡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死亡教育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是中小学教育内容的一部分,文中介绍了美国开展儿童死亡教育的情况,并探讨了如何根据我国的国情开展儿童死亡教育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陈婷 《四川心理科学》2014,(14):114-114
从《我选我自己》到《石头汤》,从《逃离养老院》到《鼠小弟的奇幻音乐之旅》,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童心话剧社”将一本本趣味盎然的绘本搬上舞台,通过一出出充满童趣童真的儿童剧表演,获得了全校师生的一致好评。本文作者就如何将绘本故事改编为儿童剧进行尝试,用以寻找绘本二次创作和改编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对西方主要的死亡心理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比较分析,不同的死亡心理研究在研究传统、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方面存在差异。但是根据研究的侧重点,可以总结出死亡心理的核心内涵:外部防御和内在成长。对死亡的抽象认知产生死亡焦虑,死亡焦虑产生死亡恐惧、自我保护、外在价值导向等外部防御反应;对死亡的具体认知产生死亡反省,死亡反省产生死亡接受、亲社会动机和行为、内在价值导向等内在成长反应。作者以死亡心理的两类反应为框架,综述了近5年来新的研究证据,并对该领域当前研究的局限和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肖建华 《世界哲学》2007,(4):107-112
德国古典哲学终结之后,哲学转向现代形态。“知识形而上学”是近代哲学转向现代哲学的逻辑主线。近代知识论企图为“知识”建立一个绝对可靠的基础,现代分析哲学、诠释学虽然否定了知识论的这种妄想,但他们仍企图通过语言和诠释为知识找寻一种深层的根据;存在主义、法兰克福学派和后现代主义则在知识异化形态下引发了对人的存在及其意义的追问,其实质是追问知识的价值问题。这一逻辑转换召示了哲学对科学知识更全面、更合理地把握和理解,召示了哲学向时代敞开。  相似文献   

6.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语言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托班幼儿虽处于语言快速发展的阶段,但语言的组织和连贯性较差.在学前阶段,故事是儿童阅读的主要材料.笔者本学期通过语言故事教学的策略课题研究和学习发现,在托班实施故事教学时的问题与对策.  相似文献   

7.

叙事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或语言中暗含的言外之意,更是一种理解、看待问题的哲学方式,构成了叙事疗法的要素核心。通过文献梳理与分析,对叙事隐喻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揭示了其在第三叙事视角转换、长时记忆、具身认知体验三个方面的特异性作用。并结合绘本阅读,阐明以绘本为载体的叙事隐喻在青少年与成人心理治疗中的表现形式、共通性作用机制和不同的临床实践运用,期望为“绘本阅读+叙事疗法”的联合治疗提供可能性和有效性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选取一名15岁的重度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眼动追踪技术考察其情绪主题绘本阅读的眼动特征,并制定情绪主题绘本阅读方案,对该儿童的情绪理解障碍进行干预。结果显示:(1)在干预前,这名儿童阅读情绪主题绘本时更加关注背景区域,而较少注意主角形象区域,在整体画面中最后关注甚至忽视主角表情这一重要信息。(2)通过情绪主题绘本阅读干预,这名儿童对主角表情的首次注视前时间减少,注意分配时间和注视次数显著增加;情绪理解能力也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9.
罗钦顺对自然界"理"、"气"范畴和理气关系的探讨及其对程朱理学的批评形成其"气本论"的理气观,所提出的哲学命题作为其整个哲学体系的立论根据构建了其哲学逻辑结构的理论基础.罗钦顺对人生界"心"、"性"范畴和心性关系的探讨及其对程朱理学的继承与发扬、对陆王心学和禅宗佛学的批判与排斥形成其"性本论"的心性观,所提出的哲学命题作为其整个哲学体系的论证主题构建了其哲学逻辑结构的思维重心.罗钦顺用人之"心"、"性"即自然之"气"、"理"作为统一其自然界之理气观与人生界之心性观的逻辑前提,但其哲学逻辑结构中阐发其论证主题的人生界之"性本论"的心性观与提供其立论根据的自然界之"气本论"的理气观存在着无法统一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10.
牟成文 《哲学研究》2021,(11):24-32
马克思制度哲学至今仍处于遮蔽中的状况必然影响我们对马克思理论的整体性理解。事实上,马克思制度哲学有其自身的发展理路和内在逻辑:马克思法哲学为马克思制度哲学提供阐释定向,科学社会主义为马克思制度哲学提供基本图谱。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马克思法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出发来把握马克思制度哲学的整体脉络。马克思在确立制度哲学的过程中紧紧抓住"绝大多数人"这一关键,其基本要旨就在于要在未来新型国家制度的建构中充分展现"绝大多数人的意志"并实现人的根本解放。这就决定了马克思制度哲学之最突出的理论特质就是"人民性"。  相似文献   

11.
"脑死亡=死亡"生物医学定律的逻辑论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心脏具有顽固自律性、可多次复苏性、功能可人工替代性、可多次置换性四大特点,因而已失去作为死亡判定权威器官的地位.而大脑由于具有统领性、损坏后不可恢复性、功能不可替代性、全脑不可置换性四大特点,已替代心脏成为死亡判定的靶器官."脑死亡=死亡"在相当长时期内都将是一个严格的科学定义.  相似文献   

12.
论死亡教育的心理健康价值取向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立足构成"生命"重要部分的"死亡",通过死亡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内容、功能目标和课程实施上的比较研究,论证死亡教育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和提升人的心理品质的价值和作为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相似文献   

13.
双语和双言对图片命名和分类的不对称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积家  张凤玲 《心理学报》2010,42(4):452-466
采用普通话-英语双语者、粤语-普通话双言者和普通话单言者为被试, 比较他们图片命名与图片分类的成绩。结果表明, 普通话-英语双语者用优势语言命名图片的反应时比普通话单语者显著长, 错误率显著高。在第4次和第5次重复呈现图片时, 普通话-英语双语者与普通话单语者的命名反应差异不显著。普通话-英语双语者与普通话单语者对图片分类的反应差异不显著。这表明, 双语影响图片命名却不影响图片分类。粤语-普通话双言者对图片命名和图片分类的反应模式和普通话-英语双语者一致, 表明粤语-普通话双言和普通话-英语双语有类似的认知机制。普通话和粤语是作为两种语言储存在粤语-普通话双言者的头脑中的。  相似文献   

14.
卵巢功能损害和早衰是女性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化疗后常见的一个重要远期并发症,尤其对于育龄期和幼龄期的患者,化疗所造成卵巢功能的损害而引起的早绝经和不孕会严重影响她们的自尊和生活质量,本文从认识论的观点,阐述对化疗造成卵巢功能损害进行防护的有关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儿童生命认知和生命体验的发展特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在生命教育的社会背景下,以2、4、6、8、11年级的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造句和补充句子的方式考察儿童对生命和死亡的认知及体验。结果表明:1)儿童对生命和死亡的认知发展是随着年级的升高从模糊不清、具体形象到认知生命本质直至表达态度、感悟哲理的一个渐次深入的过程;2)儿童对生命过程的体验总体上是积极的,且随着年级的升高体验的内涵越来越丰富;3)儿童对死亡的心理体验以恐惧和悲伤为主;但随着年级的升高,儿童对死亡体验哲理性和迷茫的逐渐增多。  相似文献   

16.
17.
本文说明了三个问题 :一是论述了孟、告之争没有违背矛盾“同一律” ;二是探索了“生之谓性”的命题为何会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共识 ;三是从正、反两个方面评价了“生之谓性”这一命题  相似文献   

18.
The changing profile of drug use has highlighted the need for age-appropriate education which requires insight into children's representations of drugs. Representations were elicited from 134 children aged between 5 and 11 years, drawn from two schools, by asking them to draw and write their responses to questions relating to a story about losing and finding a bag of drugs. Relevant responses were generated by 119 children aged between 8 and 11 years. A content analysis of these responses revealed differences with school and age. Older children were more likely to recognize that drugs can be good or bad depending on type, quantity taken and reason for use. The children had firm ideas about who takes drugs and their motivations and were knowledgeable about methods of use. They recognized that drugs can be dangerous, but had little understanding of how or why. The children's representations were characterized by fear and uncertainty and most wanted to know more. These findings are used to argue that there is a need for child-centred constructivist approaches to drug education which seek to demystify drugs and drug use and to orientate children to the realities of the world of drugs in the 1990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