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安乐死概念提出后,围绕其争论就从未停止过,安乐死已不仅是一个医学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通过分析安乐死的正当性、合法性,从刑事理性的角度论证了在我国现实境况下解决安乐死问题的可行途径.从安乐死事实上的非犯罪化,进而提出对安乐死案件审查的司法措施.  相似文献   

2.
安乐死概念提出后,围绕其争论就从未停止过,安乐死已不仅是一个医学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通过分析安乐死的正当性、合法性,从刑事理性的角度论证了在我国现实境况下解决安乐死问题的可行途径。从安乐死事实上的非犯罪化,进而提出对安乐死案件审查的司法措施。  相似文献   

3.
安乐死是能为人们带来人格利益的道德权利。我们没有合理的理由对其做出限制 ,但它却很难成为一种法定的权利。主要的阻碍是立法的客观条件不具备 ,以及法律天生的对人性的忧虑。这意味着 ,安乐死作为一种应有的权利要转化为法定权利 ,尽管不是没有可能 ,但要有十分的耐心和谨慎。  相似文献   

4.
何种安乐死请求能得到伦理支持?不同对象的安乐死存在哪些伦理问题?讨论了存在较大分歧的几个焦点问题:是否必须存在痛苦以及何种痛苦;是否必须濒临死亡;处于持续性植物状态的病人、重残新生儿能否作为安乐死对象,即非自愿安乐死存在的伦理问题.  相似文献   

5.
安乐死问题的历史及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现代医学条件下 ,“安乐死”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世人的关注。“安乐死”即为“快乐的死亡”或“尊严的死亡”。这是一个问题丛生的领域 ,因为这不仅在“听任死亡”、“仁慈助死”和“仁慈杀死”等问题上关涉到种种道德问题 ,而且由于道德问题 ,在安乐死的立法问题上也疑云重重。  相似文献   

6.
同意能力是知情同意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是患者行使自主决定权的必备前提条件.在医事法学视野下展开研究,对目前理论和立法现状进行分析,把客观定型化的年龄界限与量化评定工具相结合,共同构成我国患者同意能力的判断标准.为该领域研究提供思路,进一步完善我国知情同意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7.
安乐死概念的正确界定是科学划分安乐死类型的基础与前提;学界关于"积极安乐死与消极安乐死"、"自愿安乐死与非自愿安乐死"的类型划分存在欠缺;应将安乐死划分为三类:维持治疗除痛型、放弃治疗除痛型、终止死亡痛苦型.  相似文献   

8.
分析目前我国存在着的半公开的、隐蔽的缺陷新生儿安乐死行为,因家庭负担、社会宽容态度和相关法律不完善致使该现象长期存在.当务之急是制定缺陷新生儿处置法规并将其作为整个出生缺陷干预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来避免缺陷新生儿安乐死行为的滥用和无序,保障成千上万非严重缺陷新生儿的生命权益.  相似文献   

9.
孙和平 《哲学研究》2012,(8):81-89,113,129
本文写作之时传来美国"死亡医师"科沃基恩(J.Kevorkian)的去世消息,他在巴赫的音乐声中平静离世。①目前对安乐死的讨论尽管激烈,但无论赞成与否,其在方法论上都只是一个经验上必然碰到的"二律背反"的问题,这就是幸福论与义务论伦理思想的对立在死亡问题上的表现,即:"(自我)杀死"与"(自我)牺牲"。本文的目的则是要在先验层面解决这个问题,并揭示自杀的风险性质。在蕴含式A→B(如果A,那么B)中,若只有当A为"真"而B为"假"时A→B才是  相似文献   

10.

知情同意和医疗家长主义的改良方式都将自主性理解为一种个人自主,通过对知情同意和改良后的医疗家长主义中个人自主因素的批判性反思,可以发现它们在个人自主的影响下仍然难以解决医疗程序的形式化、医患关系的沉默问题。借助关怀伦理的视角和对关怀关系的分析,表明自主性可以在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和支持中实现,并鼓励医生、患者家属对医疗决策的积极参与,促进医患关系的良好发展。因此,关怀伦理对关系的强调将有助于打破个人自主的局限性,并为医疗决策方式带来一种关系转向,也为其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日本成文法律目前尚无关于安乐死的明确规定,但是一些典型的判例已经对安乐死合法的条件做出了界定。日本社会和民众绝大多数能够接受消极安乐死,但是强烈反对积极安乐死。积极安乐死属于日本刑法上的杀人罪行为,但是量刑较轻。  相似文献   

12.
388 Japanese religious groups—143 Shinto, 157 Buddhist, 58 Christian and 30 others—were asked to answer questions regarding several forms of euthanasia and extraordinary treatment during the dying process. Passive euthanasia and indirect euthanasia were accepted by around 70% of the respondents. Active euthanasia was favored by less than 20% of them. Christians were less supportive of euthanasia than practitioners of other religions. Shinto and Buddhist corporations advocated being natural, when medical treatment became futile at the terminal stage. Religionists' views may deepen the discussion of end-of-life issues.  相似文献   

13.
中国安乐死倡议与"道德陷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目前我国公众中普遍认同的安乐死倡议,对于信息的误读、狭隘的感性同情或者不适用的理性经济学逻辑、对于现实社会保障有效供给严重不足的忽视,构成了现阶段安乐死倡议背后的"道德陷阱".  相似文献   

14.
安乐死问题一直都是一个争议性话题。从学理上,安乐死可以分为自愿安乐死和无意愿安乐死。自由主义的伦理学分为义务论和功利主义。以自由主义哲学观来审视两类安乐死合法化问题:自愿安乐死体现病人自由意志的选择,是人格尊严之自主性的结果;无意愿安乐死是由利益相关人代为选择,符合社会利益的最大化。通过严格立法来规范安乐死行为,也应成为我国法律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5.
悟践疗法与中国心理治疗本土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心理学家在心理治疗本土化方面进行了许多尝试,其中开本土化之先河的是悟践疗法.从悟践疗法的发展可以了解在不同社会历史背景下中国心理治疗本土化的早期特征.悟践疗法的人性主义理论是中国心理治疗本土化的理论产物,强调人性是由生物性、心理性和社会性三方面融合的全方位、全息的整体.悟践疗法的认知与行为的有机结合是中国心理治疗本土化的实践特色.理论和实践证明:悟践疗法具有承前启后、与时俱进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对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学制与学位改革和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国内外医学教育学制与学位的比较,以及对我国目前试行的住院医师培训制度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我国六年制培养医学硕士的模式;认为这有利于提高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层次,有利于统一医学教育学制和学位,有利于国际交流;也为毕业生衔接新体制留下了接口.  相似文献   

17.
把在荷兰福利体制下狭义的安乐死概念移植到中国是不适当的.对于临终病人医疗上的缺陷不能用他们临终时的体面、尊严这一标准来衡量.这一问题的解决不是迅速地结束生命,而是要通过中国卫生医疗决策中的分配公正来提高生命的质量,需要建立一个跨国框架来讨论安乐死的特性与共性.  相似文献   

18.
对136例无救治希望的晚期癌症患者及家属进行问答式调查,旨在分析安乐死在晚期癌症患者中实施的可行性。结果,只有2.2%的患者欲选择安乐死,家属均不选择安乐死;95.6%的患者和97.8%的家属选择临终关怀或姑息治疗。因此,安乐死难以为人们所接受。  相似文献   

19.
安乐死作为自然人在特殊情况下对自己生命自主选择的权利,涉及人的生命权益,有关生命权立法是安乐死问题的关键。安乐死的实施与我国现行法律对生命权的严格维护产生冲突,需要我国用法律的形式肯定安乐死,并对现行法律做出适当调整,为安乐死立法留下法律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