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 毫秒
1.

19世纪末,体温计作为西方医学发展出的新型医疗器具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体温计知识及诊断技术也是西方医学在华传播的重要内容之一,梳理并探讨了其在近代中国的传播途径和应用过程。中医界对于体温计及诊断技术则表现出既接纳又排斥的复杂态度。受中西汇通思想的影响,中医医家将“衷中参西”观念贯彻于诊疗模式,以体温计可以精确测知体温变化之长协助中医临床的辨证。虽然对于“传统”中医四诊诊断模式而言,体温计的应用不免会破坏其传统性,但也在不断受到西医新的诊疗器具与诊断技术的挑战中寻求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葡萄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的物质文明,葡萄一入中原,即被广泛使用,可食用、可酿酒、可入药。中文文献记载的葡萄入药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此后历代医家不断积累和完善葡萄入药经验,葡萄果、葡萄根、葡萄籽、葡萄叶等均可入药。学界研究葡萄的成果丰富,但研究葡萄入药的成果却甚少。通过详细梳理中医药典籍中的葡萄相关文献,探讨葡萄在中医药典籍中的演变历程,总结历代医家使用葡萄的经验和规律,在此基础上研究葡萄在中医药发展史上的意义和药用价值,并为现代医药学家使用和发掘葡萄丰富的药用价值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综述医者患病经历相关文献发现,医、患分野和矛盾植根于医学和医学模式本身,是在现代医学发展过程中被建构出来的,解决医患关系问题应着眼于审视和改变医学文化和医学模式内部造成医患矛盾、分歧的根本原因,创造机会打破严格的医、患角色区隔,实现病人得治、医者得安、医患共同。在医者患病经历文献中,能追溯医患同源的起点,能洞悉医患分化和冲突所在,也能看到形成医患共同体的可能性,为实现和谐医患关系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4.

基因编辑婴儿事件暗示了预防医学和人类增强之间存在某些联系。预防医学以相对明确的潜在疾病为对象,通过增强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从而减少或避免由疾病产生的既得利益损失。人类增强以人类的某种特性为对象,通过增强这些特性或保持这些特性的最佳状态,从而获得额外收益或避免既得利益的损失。在“对象−方法−目的”模型下,预防医学和人类增强表现得极为相似,并且在诉求、技术、概念和形而上学方面的相互交错也进一步模糊了两者之间的界线。然而,人类增强完全市场化分配制度及其对公平的固有破坏性是它与预防医学之间的一个根本区别。

  相似文献   

5.

社会心理服务受到的广泛关注体现了现代生活中的心理需求。齐美尔的“现代性”哲学理论指出, 理智功能、客观文化取得优势地位、社会关系弱化是“现代性”心性结构的三个主要特征。心理健康服务接纳“感性”,关注个体的“完整性”和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能够帮助现代人避免被技术、商品、劳动淹没,从而缓解现代社会生活引发的焦虑。同时,心理健康服务又必然受到现代社会的影响,故其所展现出的“批判性”又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6.

磨勘是宋代对于官员进行考核迁转的制度。但宋代初期在制定官员磨勘制度之时医官并未涵盖在内,并且医官的转任也有着相当的限制。北宋历次重大改革均将医学教育作为改革的重要内容,自此培养了大批医学人才,医官转任的限制也有逐渐放松的趋势。在王安石变法思潮的影响下,宋政府出于管理的需要,于熙宁年间正式确立医官磨勘制度。至宋徽宗重新启用变法派,于国子监设立中央医学,医官磨勘制度结合中央医学的设立有了进一步的细化和发展。虽然在制度的实施过程中由于管理不善出现过种种乱象,但医官磨勘制度对后世的医学发展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医学史是研究医学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张慰丰医学史文集》系统丰富地呈现了医史学家张慰丰教授的医史学思精华、学术探索历程和个人治学风采。通过分析张慰丰教授的研究成果,结合新时期医学教育和医学发展要求,提出医史研究需夯实基础,理清学科发展史和学术谱系,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促进多平台合作交流,不断探索新理论、新方法,从疾病史、社会史、文化史、思想史等角度,审思前沿热点问题,关注医学博物馆研究、医学史相关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与实践,与时俱进地推动医学史学科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生命医学伦理学中有关道德地位的五种理论都是基于特殊规定的,包括人类物种属性、认知属性、道德主体性、感受能力和关系等。在这些道德地位理论所建构的连续的道德地位等级序列中,并不是所有具有道德地位的个体都有明确的、无限制的、完整的道德地位,因此,道德地位的标准经常冲突,或因过于狭隘而无法成为道德地位的一般理论。通过道德规范的细化和限制权衡,从这些理论中提取精华并融合为一种多元的和连贯的道德地位标准,将规范付诸实践后可以塑造日益实用的道德地位准则。

  相似文献   

9.

2017年8月1日~9月30日,在全国45家医院进行了电子问卷调查,旨在从医方角度调研麻醉科医患关系的现状。结果显示在导致医患沟通不畅的原因中除客观因素(病情复杂及疗效不确定)之外,麻醉科医务人员对患者防备心理过重位列首位(37.8%),其次为沟通时间不够(33.4%)、沟通意识缺乏(29.2%)以及沟通能力不足(28.3%),由此可见如今麻醉科医患沟通问题比较突出。建议麻醉科医生通过转变医疗观念,强化沟通意识;掌握语言工具,提高沟通技能;积极向患者科普麻醉学科的进展和局限等综合措施,逐渐改善麻醉科医患沟通现状。

  相似文献   

10.

对我国现行有效的85部涉及养老机构治理的地方立法进行文本统计分析,发现普遍存在相关法规可执行性不强、缺乏监管部门之间协同治理的法律规范、鲜见规范养老机构服务合同的条款、忽视机构评价标准和信用体系的重要性、医养结合相关法律规范亟需完善等问题。因此,应当加强地方立法可执行性、完善各部门协同治理策略、细化养老机构服务合同条款、重视机构评价标准和信用体系的重要性、健全医养结合养老地方立法规范,从制度层面切实有效地支持机构养老产业良性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黄帝内经》海外译介对中医药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意义。近十年《黄帝内经》越译本出版量迅猛增长,受众群体广泛,传播效果良好。将传播学拉斯韦尔5W模式与译介学理论相结合,分析《黄帝内经》越南译介模式,可为中医典籍海外传播提供参考。研究发现,译介主体和内容是《黄帝内经》在越南得以成功传播的基础,媒介发挥了连接主体、译本和受众的桥梁作用,效果反馈促进了译介活动的完善。这为中医典籍海外传播带来启示:通过选择具备中医知识、精通外语的译者及有影响力的出版机构,利用新媒体技术等方式,能够有效提高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中医时空医学是以天人相应观念为指导,关于疾病预防、诊治的中医学理论体系。《黄帝内经·灵枢·九宫八风》篇为中医九宫时空医学理论的代表。从洛书九宫与《黄帝内经》九宫时空医学的关联,九宫时空医学包含的阴阳规律与年节律、地域空间规律和中医五行与五脏规律等方面探讨,阐述中医九宫时空医学理论,阐发的以洛书九宫为理论框架下中医学时空医学所包含的时间、空间、地域、阴阳、五行、脏腑等理论内容。中医九宫时空医学也是中医阴阳对立统一互相转化、五行生克、整体与部分等哲学世界观的高度概括与应用方法论。  相似文献   

13.
2000年,德国洪堡大学的研究者发现动物患病或者受伤时的发音呈非线性改变。2002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学者发现细胞从生到死,受酒精刺激和癌变时,都有细胞壁振动(声音)的改变。细胞声学由此建立。2004年,美国《科学》杂志刊登声细胞学研究论文,揭示了一项革命性的突破即将来临,建立在细胞病理学基础上的当代医学有希望在细胞尚未发生病变前,就通过识别细胞壁振动的改变而获得诊断。这些当代研究结论与2000多年前《黄帝内经》记载的五脏相音理论遥相呼应。介绍利用现代化高科技对该理论的整理、发扬和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4.
《本草问答》为清末唐荣川所撰,其倡导中西医汇通,是中西医汇通学派的早期代表人之一。该书重在理论探讨,是唐荣川与学生围绕中医药理论中某一类药物或某些共性问题,以问答体裁进行讨论,其精华不在“本草”二字,而在这一问一答中尽显淋漓,包涵了传统中医药理论、西洋格致之学以及唐氏多年临床实践经验,融会贯通,颇具启发,引用传统的阴阳五行、形色气味、取类比象等学说,探导出药物之“真性能”。就书中关于中医药传统理论与现代物理学的妙解互证做出总结,以期促进中医药理论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袖珍医便》是日本医家芦川桂洲编撰于江户初期的大众医学书籍,撷取中医经典名方,内容简单实用,是中医学在日本大众化的产物。分析该书的学术特点和传播特征,可为当今中医药国际化提供一定的借鉴。通过研究发现,该书在内容上受后世派影响显著,吸收了部分中国传统儒家医学伦理思想,淡化抽象理论突出实用方剂。在传播特色上,吸取了最新的明代医学成果,将药材生产、风土饮食、医疗需求上与本土实际情况相融合,语言表达简洁易懂,方剂选取精炼,从而促进了江户时期中医学在日本大众中的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