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表现出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对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学和发生认识论的研究,已从一般性介绍进入较具体、较细致和较深入的探讨,兹将探讨情况,概述于后。一、关于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中的“活动”范畴“活动”(或“动作”)是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逻辑起点和核心范畴,有关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认知的本质、主体认识与客体结构的一致性等问题的思考,都是建立在对活动范畴  相似文献   

2.
移情的发生机理、活动主体及其认识论含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庞卓恒  王京春 《学海》2006,4(2):140-145
“移情”具有两层含义,即主体对客体的情感投射和主体通过“将心比心”实现对客体的认识理解。朱光潜的“宇宙人情化”、里普斯的美学移情说、皮亚杰的“同化”概念以及柯林武德的移情领悟方法,均从不同侧面说明了移情不仅是一种审美心理,而且还是一种普遍的认识活动。这正是马克思所说的将“自然”加以“人化”的过程。我们的一切认识,包括对自然界、社会和历史的认识,实际上都是一种“移情”认识。神经生理学家和相关学科的学者的实验研究只是停留在“移情”发生的大脑生理机制这个层面上,只有实践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才揭示出“移情”发生的真正驱动力是来自于审美—认识主体自身。由此决定,人们的移情认识所反映的认识对象的真实度或失真度,最终取决于作为实践—认识主体的人自身实践活动的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3.
一、适应与图式。人类智慧活动的本质是什么?这是认识论也是心理学研究的首要问题。皮亚杰指出,就其本身而言,智慧本质上是一种主体转变客体的结构性动作,即所谓运算;就其外部功能而言,智慧活动的目的在于取得主体对自然与社会环境的适应(adaptation),从而达到主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他强调说明,人对环境的适应是一种高度发展的能动适应,“人的认识本质上是能动的……认识就是转变实在”;所谓能动即指主体以物质动作或者运用符号以精神动作转变客体,只有改变客体才能认识客体,只有改变环境才能适应环境。他又指出,主体与环境的适应不是一种静止的状态,而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皮亚杰认为,主体要适应环境、认识客体,主体自身首先必须具有一定的能力,借用生  相似文献   

4.
有人认为,客体是主体认识和实践的对象,这个对象除包括物质现象,还包括精神现象。他们说:“客体既包括与主体发生联系的那部分物质世界,也包括对象化了的人类思维活动和物化了的意识即精神产品,认识  相似文献   

5.
主体和客体问题是马列主义哲学的中心问题之一。这首先取决于这个问题同哲学基本问题和实践原则有着概念的联系。在苏联的哲学文献中,这个问题得到了严肃认真的研究,特别是在最近的15年。主体和客体的范畴内容更加确切了,在人们认识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主体-客体关系的辩证法得到了揭示,通过理解这些范畴,历史-哲学传统得到了批判分析。所评著作的特征在于,该书试图从两种立场——认识论立场和文化历史立场的有机统一方面,思考主体和客体问题的内容。这就使作者一方面有可能更充分地揭示主体和客体在这两个范畴的世界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以前的哲学家们,大都把认识的结构看作是主、客体直接对峙的二项式结构。唯心主义是从主体到客体,旧唯物主义是从客体到主体。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指明,认识活动由主体、客体和实践三要素所构成。在这种三项式结构中主体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社会化了的人;客体是由于主体的能动地实践活动而获得对象性的客观事物;实践是联系主体与客体的中介和桥梁。在认识的三项式结构中,认识不仅是一个不断发展、深化的辩证过程,而且是客体主体化、主体客体化的双向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7.
动作→经验→理论→动作,有关认识发展的具体过程,皮亚杰提出了一种颇为独特而且相当系统的学说,它是整个发生认识论体系中一个容易引起争议但又富有启发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在内容组成以及时间和逻辑上的顺序关系,历来是认识论研究中最重要的问题,也是经验论和唯理论长期斗争的焦点所在。经验论认为,一切知识发源于感性经验,“凡是存在于理性之中的,都已先存在于感觉之中”,唯理论则认为,普遍必然的知识来自理性,感觉只起触发作用,“理论先于观察”。皮亚杰既反对经验论,也反对唯理论,主张知识发源于实际动作,在这一点上他是与马克思主义相接近的,但是他又提出知觉和概念是同一动作基础之上的旁系关系而非派生因果关系,并明确否认从感觉到理智的线性发展程序,这是本文要特别加以介绍和说明的。一、象思维与运算(逻辑)思维皮亚杰认识理论的独特之处首先在于,他把实践与认识作为一个整体划为分形象思维与运算思维两方面。形象思维指再现而不求转变现实的主体活动,它是对客体瞬间状态的模仿,包括知觉、动作、模仿和精神表象等。运算思维指转变现实的主体活动,包括外部实物动作体系(模仿动作除外)和内化到头脑中的概念运算,它不研究客体的瞬间状态,而是在  相似文献   

8.
一、主体和客体的多种存在形式思维与存在是抽象程度最高的哲学范畴。要从认识论角度深入考察思维与存在怎样走向同一的辩证途径,必须把这个哲学基本问题加以深化和具体化,引入主体和客体范畴。认识主体有个体主体和社会主体两种存在形态,有必要把认识的个体发生和系统发生统一起来构成认识论。作为认识主体的人,首先是活生生的、实践活动中的个人。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列宁充分肯定了黑格尔把  相似文献   

9.
实践作为人变革、改造客体的自觉活动,必定伴随着人的思维、认识活动。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变革客体的物质活动与实践活动主体的思维、认识活动总是统一于同一过程的。实践主体的思维、认识活动决不可能游离于实践活动之外。相反,实践活动正是在主体的思维方式的指导下展开、进行的。实践活动运行的方向、方式、过程及结果,一方面固然受制于实践客体的结构、属性、特点等因素,但在很大程度上,则受着主体思维方式的支配、控制和调节。所谓思维方式就是主体观念地把握客体的相对稳定的定型化的思维样式。从功能上讲,思维方式是实践主体认识客体的观念出发点,是主体把握客体的内在尺度。从结构上讲,它包括经验、知识、价值观念、情感、意志等因素。这些因素交织、统一在一起,对实践活动起着重要的导向、控制和调节作用。实践活动从其展开的程序上讲,包括以下三个环节,即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的决策活动、实施实践方案的执行一操作活动和对实践结果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论中介客体     
论中介客体任平目前学术界研究客体问题的主导框架和运思模式都因袭了主体—客体两极哲学框架。这种框架的缺陷在于:它撇开了实践或认识的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关系。表现在客体观上,首先使主体性变成了唯一性、单一性和同质性;其次使主客体之间成为单一关系结构;第三使运行结构偏狭;第四使活动结果单一。新的研究框架应当是具有主—客与主—主双重关系结构的主—客—主框架。这种框架首先可体现出多极异质主体性;同时能涵主—客关系与主—主关系,使客体具有中介性和交往性;主体不仅与客体相互规定,而且与另一极主体相互规定。主—客—主框架,突现了中介客体的范畴。所谓中介客体,是指多极主体交往活动中的共同对象。诸多主体间借助于中介客体的联结,形成交互主体间性关系。客体作为上一代主体交往的结果,它又成为后一代人交往活动的条件。客体的规范性与主体间交往活动的创新性具有辩证统一关系。中介客体范畴的提出将使历史观、认识论、科学观、价值论、伦理学乃至日常思维领域发生整体性的转变作用。如在历史观方面,把客体作为中介,即可把社会关系向实践转化。在生产实践中一方面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另一方面即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在这里社会关系是通过自然这个客体的中介作用而建立  相似文献   

11.
论主客间认识关系的主体间情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认识活动直接涉及两类关系: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关系以及主体与主体的互识(交流、传讯)关系。正象主体对客体的实践关系必须以主体间交往实践或社会互动为前提一样,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关系也直接以主体间的社会交流为前提。主客间认识关系总是现实地被主体间关系所中介,总是在一定的主体间社会传讯的情境下发生和实现。哲学认识论,作为人类  相似文献   

12.
一、主体关于主体,皮亚杰有许多独到的论述,他首先讨论了主体是否从来就有的问题。他指出,如果从认识的原始发生来看,作为人们认定无需考察的因素之一的主体,最初并不存在,他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称为主体的建构,皮亚杰的这一思想是以活动为基础的动态体系的基本理论之一,但未受到我们重视,更未引起争论,只着重讨论了以下问题。主体的认识结构问题有人指出,16、17世纪唯物主义经验论把心灵比作一块“白板”,并未看到主体认识结构的存在,到了18世纪的康德才明确地作出了肯定。然而皮亚杰  相似文献   

13.
1.主体—客体问题与本体论的关系。实践活动范围之外的存在的客观性问题。主体性与主观性的关系。2.“哲学无用论”和实用主义“工具论”对哲学功能的错误理解,二者的内在联系。3.机械反映论和任意选择论对思想发展的“源”“流”关系片面理解的认识论根源。4.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与皮亚杰的建构说。认识的客观性原则与主体性原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的主体和客体概念必须以承认它们的具体社会历史性为前提。这对主体来说是不言而喻的,但在谈到客体时,对它的社会历史性则很少涉及,揭示得也不够深刻。本文专门考察客体〈包括自然客体〉的具体社会历史性。马克思主义在阐明社会唯物史观时指出,人不能归结为意识的主体,他首先是物质实践活动的主体。主客体的基本关系不是认识活动,而是实践活动,后者构成人及其意识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改造物质世界以及主体本身的实践活动是人的存在方  相似文献   

15.
关于主体、主体结构和主体功能的一些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性是主体的本质规定性,即主体所具有的特殊本质及其外部表现。因此,要正确理解主体性,首先就要正确把握主体这个范畴。主体,作为与客体相互依存、相互规定的范畴,其内涵是指对象性活动的发动者秘作用者。在哲学史上,从与客体相互依存、相互规定的意义来理解主体是自康德开始的。自康德到黑格尔,所有唯心主义的德国古典哲学大师都把人理解为有理性的理论活动和有道德的实践活动的主体,强调作为主体的人的主体性。但是,由于他们不懂得感性活  相似文献   

16.
历史过程主客体问题的几点疑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如何正确划分历史主体和历史客体?历史主体和历史客体都有其存在的自然前提,同时又都是社会存在物。从历史观的角度确定客体的涵义的时候,它不等同于物质、物质世界、客观存在等范畴,而是指那些在现实中被纳入主体对象性活动的结构,为主体的对象性活动所指向的那些客观事物。历史唯物主义不是象旧唯物主义那样从纯粹自然的意义上、从单纯直观的形式上去理解客体,而是从主体的能动的本质力量和对象性活动方面,从与主体一起形成活动结构并发生相互作用的现实关系方面去理解现实的客体。  相似文献   

17.
皮亚杰是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他用几十年的时间致力于研究儿童的心理,从儿童身上探讨认识的原始发生。他在多年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独具特色的发生认识论。这个学说是从个体心理发展的角度来说明认识的发生和发展;强调在认识过程中主体具有一定的认识结构并在认识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即过滤、整理外  相似文献   

18.
王锡伟 《学海》2002,(5):94-97
本文认为 ,皮亚杰与休谟在因果观上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二人的不同主要集中在认识基础、对因果关系本身的认识和对因果关系的表述和论证等三个方面。“活动”是皮亚杰因果观与休谟因果观之间最重要的区别。皮亚杰通过“活动”试图说明因果关系与逻辑数学结构不可分离 ,是在认识过程中逐步建构起来的 ,从而实现了因果问题上自康德以来最重要的进展。但由于皮亚杰与休谟一样不了解实践的作用 ,因而最后也与休谟一样陷入了不可知论  相似文献   

19.
图式学说在发生认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发生认识论的出发点和基石。对皮亚杰图式学说的理解,关系到对整个发生认识论的性质的认识,因而是发生认识论研究中的至关重要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人们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有的同志说,图式来源于客体,是动作内化的结果,所以皮亚杰的图式是唯物主义的①;有的说,皮亚杰的图式最初来自遗传,其发展主要决定于图式的自己运动,这就不能不使它陷入唯心主义的泥坑②;有的则说,皮亚杰的图式是先天的,并不等于是先验的,因为从个体认识发生  相似文献   

20.
评发生认识论的"反省抽象"范畴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其维 《心理科学》2004,27(3):514-518
论文分析了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中“反省抽象”范畴的发展脉络、主要内涵及其与某些相关概念(如概括化、平衡化、矛盾与否定的构造、意识化与觉知等)的联系。作者认为:反省抽象不仅体现皮亚杰的独创性.而且也是发生认识沦中最为核心和最为重要的概念。它合理地解释了知识创新的源泉,使发生认识论的逻辑一数学范畴研究及认知发展一般规律的研究奠基于科学认识论之上。作者主张应准确继承皮亚杰的学术遗产,深化对认知发展机制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