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最近,广东哲学界40余人集会,讨论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问题。会议着重就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的定义、研究对象、内容及其体系和研究方法、逻辑起点等问题,开展了热烈的讨论。关于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的定义,有的认为,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就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内在矛盾运动的辩证发展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在社会主义社会的表现、运用和丰富。有的则认为,准确地说,它是历史辩证法的分支,属于历史辩证  相似文献   

2.
黑格尔的哲学,尤其是他的辩证法,对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建立和发展,具有伟大的意义。列宁写道:“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黑格尔辩证法这个最全面、最富有内容、最深刻的发展学说,是德国古典哲学最大的成果。他们认为,其他一切关于发展原理、进化原理的说法,都是片面的、内容贫乏的,都是把自然界和社会的实际发展过程(往往伴有飞跃、剧变和革命)弄得残缺不全。”(《列宁选集》  相似文献   

3.
唯物辩证法与实践的、劳动的辩证法陶富源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这是当代哲学领域不同思想和派别激烈斗争的重大问题。为了澄清这一方面的有关观点,袁新同志在《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基础的再思考》(载《哲学研究》1996年第2期,以下简称袁文)一文中认为,应该...  相似文献   

4.
《学海》2017,(5):153-156
萨特用批判性的新人本学重建历史唯物主义。在《辩证理性批判》中,萨特首先批评苏联马克思主义实证方法论导致其理论存在"人学空场",质疑辩证唯物主义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基础的合理性。然后萨特创立了个人辩证法,并将个人的实践经验作为辩证法的来源,将个人活动纳入到社会历史考察中,严格将辩证法限定在历史领域,否定自然辩证法存在的必要性。最后萨特用人学辩证法阐释先验性和必然性的统一,自由与历史必然的辩证统一,思维与实践的统一,个人与历史整体化的统一。萨特的人学辩证法对反对教条主义和实证主义思维方式有重要作用,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命题的内容,提供了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新理论范式与视角,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但是其理论的建构缺乏科学的学理基础,不失为一种遗憾。  相似文献   

5.
人类历史是一个辩证过程。“无论使用辩证法研究什么课题,中心的问题总是同一的,那就是认识历史现象的整体性”。从整体的观点来看,辩证法,作为存在和方法,是可以理解的。存在和认识具有辩证的同一性,存在是作为物质而存在的。马克思说“生产关系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这句名言指出了历史辩证法的关键。这就是说,不管你考察什么事实,你都得把它同其历史整体,即同生产关系联系起来。而有人却想把历史辩证法推广到自然,即所谓的自然辩证法。萨特尔认为这是扩大辩证法的运用范围,这是把在某一领域中认识到的原则类比地引申到其他一切领域中去。他认为,自然之作用于社会,永远是通过社会自身。总之,人的辩证法就够了,不用提自然辩证法。因为辩证规律是我们对社会整体的认识,辩证法是整体,它是自生和自存的,社会的某种现实只要是辩证的,它的任何特殊性都是与整体相联系的。要是存在自然辩证法,自然界必定是一个整体。而在自然中,我们不能把一个特殊的物理化学现象当作自然的一个整体的表现。因为自然是无限的,但自然并不具备统一性。所以肯定自然既是无限又是统一的整体,这是一种冒险的类比。即使在自然中存在一些局部的辩证法,其中各局部辩证法也只是在它被发现时才有价价,而教条主义者认为统一性能使人们根据总体去理解每个个别的现象。萨特尔说,他之所以反对自然整体的这种所谓辩证理论,是因为这种理论主张用辩证法的特殊性来制约人类历史。而辩证法的特殊性本身就是人类的特性。人类一旦离开自己建造的世界,离开以往的历史,只能剩下一些类比。因此,他认为自然辩证法只是一些类比而已。  相似文献   

6.
本文是胡克的《理性、社会神话和民主》一书的第十一章。作者企图从实用主义观点出发,集中地、系统地攻击一切关于社会历史的辩证法观点,首先而且主要是攻击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历史辩证法观点。胡克首先把辩证法的各种意义归结为:(一)“作为存在的变化的范型”的辩证法,(二)“作为一种了解变化的方法”的辩证法。在前一总的概念之下,又细分为(1)“作为摆动节奏的辩证法”,(2)“作为斗争的辩证法”,(3)“作为历史的相互作用的辩证法”。在后一总的概念之下,又分述了(1)“作为相互联系的辩证法”,(2)“辩证法和整体论”,(3)“辩证法和调查研究”,(4)“辩证法和命运”等四个问题。接着还提出了(三)“辩证法中的意义和无意义”,(四)“辩证法和双重‘真理’的学说”这样两个问题。文中除主要攻击马克思主义之外,还攻击了黑格尔和斯宾格勒等人的观点,但其目的无非是企图借此来根本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辩证法。其主要手法,就是把经过实用主义歪曲的“科学方法”来和辩证法相对立,认为在“现有”的“科学方法”之外提出辩证方法不仅是“无意义”的,而且会导致“双重真理”的学说,而实际使科学真理服从于“信仰的真理”。胡克道出其最终目的就是想使辩证法“沉沦于废止的古语之中”,即企图根本消灭辩证法,以便否定按照辩证法发展的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性,维护腐朽的资本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7.
在已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理论研究中,从逻辑上看有两个教条:一个是把黑格尔辩证法作为唯一的合法的研究基础而形成了"黑格尔教条",另外一个认为辩证法是本体论性的而形成的"本体论教条".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研究在最近30年有很大的进展,对于突破这两个教条是有意义的.但是能够真正突破既有研究的局限的,应该是重视辩证法原初之义的对话辩证法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8.
吴友军 《哲学动态》2006,2(6):47-51
回顾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卢卡奇的总体性理论是以社会历史辩证法的反思方式,质疑和批判了庸俗“经济唯物主义”,从而引领了一大批蔑视第二国际教条主义传统的西方左派知识分子,走向反思的马克思主义。而卢卡奇的总体性理论通过社会历史分析方法出具了革命方案,其反思方式是社会历史辩证法的,其解决方式是社会历史分析方法的;前者是人本主义倾向的,后者是科学化的。因此,卢卡奇的总体性理论存在着根本的理论困境,即对问题的反思方式和解决方式之间的矛盾。这一困境也大体奠定了卢卡奇本人理论发展以及继后的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9.
1961年12月7日在法国缪丘阿利特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讨论会,参加讨论的共产党人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有R.伽罗第、J.维以叶、J.奥谢尔等,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J.-P.萨特尔、J.伊波利特等。讨论的中心问题是:辩证法是否是存在的普遍规律,也就是说,是否是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抑或辩证法的使用范围只限于人的历史和思维(存在主义的观点)。会上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热烈争论。  相似文献   

10.
玻尔互补性构架的实质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是物理学哲学中争议最多的棘手问题之一。由于玻尔互补性思想的具体内容与我们习惯上所说的辩证法似乎相去甚远,因而许多人不承认其为辩证法思想。然而,我们认为,互补性思想与一般辩证法的关系只是一个个性与共性的差异问题。众所周知,实际上辩证法思想已经有木同的具体型态,如印度佛教的辩证法思想,中国周易的辩证法思想,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因而似乎也可以有尼尔斯·玻尔的量子辩证法。我们认为、玻尔的互补性构架是从哲学和逻辑角度充分刻划了量子力学描述自然的特征方式,它是一种对量…  相似文献   

11.
恩格斯并没有把他的哲学立场称为"辩证唯物主义",而是更倾向于使用"唯物主义辩证法"一词,认为他和马克思颠倒了黑格尔的辩证法。黑格尔认为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而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在布尔什维克的传统里,"辩证唯物主义"被列宁和斯大林确立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哲学的名称。这种名称上的变化反映了对恩格斯"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片面理解。列宁和斯大林认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而恩格斯力图对它们进行调解。他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接受了黑格尔系统的三大划分,即自然科学进入黑格尔自然哲学的位置、历史科学进入他的精神哲学的位置、在"纯粹的关于思维的理论"中形成的自然科学和历史科学的辩证"原理"与黑格尔的逻辑并列地成为真正的哲学。恩格斯认为"纯粹的关于思维的理论"能够把握存在的原理,这样的主张包括如下唯心主义观点,即存在的概念必须限制在我们的经验领域内。恩格斯辩证法的唯物主义特征以培根关于人类知识的实践来源的论述为基础。  相似文献   

12.
正如小标题所示,本文是以黑格尔为中心的。作者首先叙述了哲学史上各派的辩证法及反辩证法者的辩证法观,并据此而把辩证法分为普遍的辩证法、客观的辩证法、主观的辩证法、主体的辩证法、无的辩证法;进而又把普遍的辩证法细分为唯心的和唯物的,把主观的辩证法细分为否定的和肯定的。第二、作者认为,辩证法是矛盾的逻辑学。在作者看来,解决矛盾就要以矛盾为前提,因此就必须承认存在着的矛盾,否则就谈不到解决矛盾。第三、作者通过他对黑格尔的矛盾和否定概念的分析,认为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否定的逻辑学”,他的理由是:黑格尔的逻辑学是一个体系,这意味着它不仅是矛盾的逻辑学,而且也是包括矛盾在内的一种“广泛的否定的逻辑学”。但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在作者看来,则是“对立的逻辑学”,因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中的矛盾实际上就是对立。同时作者强调说,黑格尔的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虽然都不是矛盾的逻辑学,可是矛盾却被认为是否定和对立的最根本的、最尖锐的形态。第四、作者又根据黑格尔的说法,认为辩证逻辑乃是存在论的,因而也就必须承认矛盾的客观性、实在性,亦即存在着的矛盾。在作者看来,运动就是存在着的矛盾;但是作者却又说:“如果否定客观的辩证法,主观的、肯定的辩证法也就不能成立;反之,如果忽视主观的(肯定的)辩证法,客观的辩证法也就不能生存下来。”最后,作者对于黑格尔辩证法的三个契机即悟性的、辩证的、思辨的三个契机作了分析和解释,说明了辩证法和逻辑学的同一性。  相似文献   

13.
卢卡奇的《历史和阶级意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引领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本文阐述了卢卡奇在这部著作中对拜物教的分析,揭示了拜物教和商品社会的关系,指出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对于克服和超越拜物教的意义,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了宗教产生的根源、宗教发展的动力以及宗教发挥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辩证法也就是社会主义唯物论。它的研究,不应从概念和定义出发去推导出一整套社会主义辩证法的范畴体系,而要从实际出发去探讨反映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各种情况、问题、经验、教训,并从中找出带规律性的东西来。社会中的“活力”应是个历史范畴,它是有着特定的具体社会历史内容的。正如自然界中的“活力”反映了某种自然有机体整体对特定自然环境的关系一样,社会中的  相似文献   

15.
一个确切的历史事实是:黑格尔的逻辑学就是辩证法,后经马克思的改造,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恩格斯曾经使用过“辩证逻辑”这个概念,用它来称谓黑格尔的逻辑学。因此,辩证法与“辩证逻辑”一定关系密切。我国学术界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许多研究哲学的人都注重辩证法,而不怎么重视辩证逻辑;倒是逻辑界有一些人一直在研究辩证逻辑,但是他们却不注重辩证法。近年来,在我国辩证逻辑的研究中,除了依然像过去那样研究以外,出现两种比较显著的现象,一种是把辩证逻辑的研究纳入科学方法论的范围,甚至不再称其为辩证逻辑,…  相似文献   

16.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一书中说:“在中国古典哲学中,张载把辩证法的规律归纳为四句话:‘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这四句话中的前三句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也同意的,但第四句马克思主义就不会这样说了。它怎么说呢?我还没有看到现成的话可以引用。照我的推测,它可能会说:‘仇必仇到底。”’方克立先生认为,冯先生这个论点对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至少是一种误解”。(参见《哲学研究)1987年第12期《全面评价冯友兰)一文)蔡仲德先生则认为,冯先生此论点对于马克思主义“既非误解,更非歪曲…  相似文献   

17.
一、在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新规律中的几种观点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最重要的是掌握它的规律,特别是随着实践的发展提出的新规律,因为规律反映事物发展的客观必然性,认清了规律,就不仅知道事物的当前状况,而且了解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看清前途,明确方向,树立信心,以达到预期的目的。1878年,由恩格斯撰写、马克思赞同的《反杜林论》及其后的《自然辩证法》,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的三大规律,这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普遍发展规律,对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发挥了非常重要的指导…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出版的具有原理研究性质的著作比较少,关于辩证法原理的著作更是凤毛麟角。在这些凤毛麟角的著作中,刘森林的近著《辩证法的社会空间》(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显得非常突出:它开出了辩证法研究的新路径;打破了历史长期形成的理论瓶颈,深化了人们对辩证法特别是矛盾问题的理解。该书有以下四个特点值得一提。首先是高度的理论责任感和知难而上的理论勇气。作者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尤其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深入梳理的基础上,意识到矛盾问题处在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争论的中心,正确解决这个问题既能够有力…  相似文献   

19.
广东省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研究会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研究会最近在广州分别举行学术讨论会,就社会主义社会机体的活力问题进行了讨论。现将讨论情况综述如下。一、社会主义社会机体活力的哲学概括与会同志一致认为,活力是对生命有机体而言的,在自然界生物学领域中有活力问题,在由活生生的人所组成的人类社会中同样也有活力问题。而且不仅是在经济学和社会学中运用活力这一概念,还可以将它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与会同志对社会主义社会机体活力的哲学概括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相似文献   

20.
列宁曾明确指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近来一些学者发展这一论断,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乃至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亦有其“中国学脉渊承”,中国传统哲学“也构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思想资源和历史文化基础的一部分”。我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提出此说和对此说进行商榷,对于我们深入、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都是有意义的。我本人一直比较关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哲学、文化的关系问题,我认为中国人民接受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除了中国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