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采用长时重复启动范式进一步探讨言语理解中信息表征的方式.实验1探讨听力理解中的信息表征,学习阶段采用句子理解任务,测验阶段进行图片判断任务,结果发现匹配和不匹配的图片的反应时和正确率没有显著差异,学过和未学过的图片的反应时和正确率也没有显著差异,说明听力理解中的信息表征是命题符号表征,而非知觉符号表征.实验2探讨阅读理解中的信息表征,结果同实验1,说明阅读理解中的信息表征也是命题符号表征,而非知觉符号表征.实验3在学习阶段和测验阶段都采用句子理解任务,结果发现学过的句子的反应时快于未学过的句子的反应时,学过的句子的正确率高于未学过的句子的正确率,说明前两个实验中没有出现学习效应是因为两个阶段任务类型差异较大造成的.综合3个实验的结果,可以初步得出结论,排除策略影响后,言语理解中没有产生知觉符号表征,先前句图匹配范式下的知觉符号表征很可能是一种策略性的表征.  相似文献   

2.
物体隐含的形状信息对图片再认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莹  王瑞明  莫雷 《心理科学》2005,28(3):588-590
采用移动窗口技术探讨阅读中信息在头脑中的表征方式和激活策略。实验材料分为句子和图片。按句子隐含形状与再认图片的匹配关系分为匹配与不匹配版本。实验1在中文条件下验证知觉符号理论;实验2进一步探讨知觉符号的激活策略。采用相关样本t检验对图片的反应时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实验1中匹配再认时显著短于不匹配再认时;实验2中匹配与不匹配再认时无显著差异。从而支持知觉符号理论并进一步说明知觉符号的激活是策略性加工过程。  相似文献   

3.
颜色概念的知觉符号表征与命题符号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启动范式通过两个实验检验颜色概念的表征是知觉符号表征还是命题符号表征.实验l使用显性颜色概念,即颜色词;实验2使用隐性颜色概念,即隐含颜色信息的词.实验结果表明显性颜色概念的表征是知觉符号表征,而隐性颜色概念的表征是命题符号表征.  相似文献   

4.
否定句理解中知觉仿真的动态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莹  王瑞明  莫雷 《心理科学》2007,30(4):791-795
采用移动窗口阅读技术探讨否定句理解中被否定的情境和真实情境在头脑中的具体表征。实验材料包括否定句和图片,根据句子隐含形状与再认图片的匹配关系分为匹配和不匹配两个版本。实验1中句子呈现时间为700ms,结果发现匹配版本中图片再认时间明显短于不匹配版本,证实了否定句理解中被否定情境的知觉仿真。实验2中句子呈现时间延长到1000ms,结果两个版本图片再认时间没有差异,说明读者已经转为对否定句所表达的真实情境进行仿真。实验支持了知觉符号观并进一痔说明否常甸珈解中知带仿直和知慌符号瀚活是一个动杰的“两步击”的加工讨程。  相似文献   

5.
情境模型的实质:命题符号与知觉符号之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阅读理解中情境模型的建构是当今阅读研究的热点。传统命题符号理论认为情境模型是组相关命题,是非模式符号系统;随着知识表征理论的发展,知觉符号理论认为情境模型的建构包括模式符号系统,即含有知觉符号。文章对比了两种理论对情境模型的不同解释,并介绍了相关的实证研究,最后对未来验证两种理论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知识表征的新观点--知觉符号理论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王瑞明  莫雷  李莹 《心理科学》2005,28(3):738-740
在认知科学中一个经典的争论是知识在人的头脑中是如何表征的。其中占主流的理论一直是命题符号理论,而最近Barsalou又提出了一种新的观点——知觉符号理论。本文对这一新理论做了介绍,阐述了它的主要特征,比较了它与命题符号理论的差异,并提供了现今对这一理论的实验证实。希望借此能启发国内的研究者也来关注和研究这一理论。  相似文献   

7.
张盼  鲁忠义 《心理学报》2013,45(4):406-415
采用混合实验设计、实时和事后的句子-图片匹配范式, 以隐含物体典型颜色和非典型颜色信息的句子为实验材料, 以被试对图片的反应时间和阅读时间为因变量指标, 通过不同时间间隔的设置以及不同的实验程序, 探讨了句子理解中静态和动态颜色信息心理表征的特点。结果表明:(1)在加工时间有限的情况下, 两个加工任务是否竞争相同的认知资源是造成句-图范式下匹配易化和不匹配易化的关键因素。(2)对于句子隐含的静态颜色信息, 大脑对典型颜色信息的心理表征具有即时性和局部性, 而对非典型颜色信息的心理表征还具有非局部性的特点。(3)对于句子隐含的动态颜色信息, 大脑不能对其进行即时的心理表征, 这种动态颜色信息的心理表征是在句子阅读晚期发生的。  相似文献   

8.
王瑞明  莫雷  伍丽梅  李利 《心理科学》2006,29(6):1320-1323
探讨空间信息对语义相关判断的影响。实验材料是具有内在纵向空间关系的词对,纵向呈现在计算机屏幕上,呈现顺序与指代物的空间位置次序一致或不一致,要求被试对词对进行语义相关判断。综合2个实验的结果表明,语义相关判断任务中被试会自动激活指代物的空间信息,并且其对空间信息的表征是知觉符号表征,而非表象表征。研究结果进一步支持了知觉符号理论。  相似文献   

9.
通过行为与脑电实验技术,比较外语词汇学习过程中,语言符号与知觉符号表征对词汇记忆编码与再认的影响过程,从而考察语义表征对词汇习得的影响机制。行为结果表明,语言符号与知觉符号表征条件下被试对词汇学习效果的主观判断无显著差异,但后者比前者有更高的词汇再认正确率。脑电结果表明,对于词汇编码阶段,相较语言符号表征,知觉符号表征在编码晚期诱发更正的LPC成分;对于词汇再认阶段,知觉符号表征条件诱发更大N400成分,且脑电时频分析表明该条件下出现更为明显的μ波抑制及θ波功率增强现象。研究结果综合表明,与语言符号表征便捷但非模态化的语义加工相比,知觉符号表征加深了词汇晚期编码的深度,并通过知觉模拟,利用多模态信息提高了词汇的形象化再认,从而推动了再认阶段的语义检索,最终内隐性地提高了词汇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0.
采用混合设计的句子-图片匹配范式,以含有显性颜色信息和隐性颜色信息的具有高限制性语境的句子为实验材料,以被试对图片的反应时为因变量指标,通过不同时间间隔的设置,探讨了高限制性语境条件下颜色信息在句子理解过程中的表征特点。结果表明:(1)在高限制性语境条件下句子理解过程中,句子中的隐性颜色信息和显性颜色信息对大脑具有相同的表征作用。(2)在高限制性语境条件下句子理解过程中,句-图匹配条件下的句子理解速度要快于句-图不匹配条件下的理解速度,即出现匹配易化效应,支持了知觉符号理论。即无论在句子理解早期(0ms)还是句子理解晚期(1500ms),被试对句子的理解都属于知觉符号表征,支持了知觉符号理论。  相似文献   

11.
具体概念加工中的感知运动仿真是概念表征的核心加工过程。本研究系统探讨了语言因素(语言类型: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和情境因素(知觉情境:空间知觉情境和语义知觉情境)对具体概念加工中感知运动仿真的影响。实验1采用语义相关判断范式探讨了第二语言加工过程中是否存在感知运动仿真, 以及第二语言中的仿真和第一语言中的仿真是否存在差异。研究发现, 第二语言加工中依然存在感知运动仿真, 但是第一语言的感知运动仿真具有一定的优势。实验2采用语义相关判断范式及其变式, 通过2个分实验分别探讨了个体加工概念时空间知觉信息和语义知觉信息对于概念表征过程中感知运动仿真的影响。研究发现, 无论是在较弱的空间信息知觉条件下还是在较浅的语义信息知觉条件下, 具体概念加工过程中都产生了感知运动仿真。本研究的发现弥补了知觉符号理论未对第二语言中的感知运动仿真提出针对性预测的不足, 表明感知运动仿真具有一定的跨语言稳定性。同时, 具体概念加工中的感知运动仿真不受空间信息和语义信息的调节, 这表明感知运动仿真能在一定程度上自动化产生。  相似文献   

12.
Embodied views of language hold that perceptual and motor simulations are involved during comprehension. Study 1 investigated power-related language in a picture recognition task wherein participants judged whether the picture presented at either the upper or lower screen position matched the sentence. In Study 2, participants chose the picture that best described the sentence between two (identical) images that were aligned vertically.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participants responded faster to pictures presented at the implied location and chose that picture more often. Such results suggest that spatial information implicit in power-related language is involved in linguistic comprehension.  相似文献   

13.
鲁忠义  巴晓娜  李兴芬 《心理学报》2012,44(8):995-1003
采用混合实验设计, 句子-图片匹配范式和动态过程再现范式, 以包含静态情绪和动态变化情绪信息的句子为实验材料, 以被试对图片的反应时间为因变量指标, 通过不同时间间隔的设置以及不同的实验程序, 探讨了语言理解中静态情绪和动态情绪的心理模拟及其时间进程。结果表明:(1)被试对情绪的心理模拟与句中的语言描述一致, 情绪语境能够激活被试的经验模拟。(2)被试在句子理解加工的初期就能迅速、即时地模拟静态情绪信息, 且这种模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3)被试可以对动态变化的情绪进行动态的心理模拟, 不过这种模拟所需的时间要长, 是在句子理解加工的后期完成的。被试对不同情绪变化方向的句子模拟受到原情绪状态的影响, 当阅读由消极情绪向积极情绪变化的句子时, 由于被试固着于原来的消极情绪而发生了模拟积极情绪的困难。  相似文献   

14.
具身认知理论的代表知觉符号系统认为知识表征具有知觉特点,并假设语言理解中对于所涉及概念及其隐含属性会即时进行知觉模拟。当前研究采用句图匹配范式,通过三个实验探讨句子理解中是否会对物体隐含颜色属性进行知觉模拟及其具体条件。实验1沿用经典范式验证语言理解中对物体隐含颜色存在知觉模拟过程。实验2通过变化句子前语境考察语境是否支持对于物体隐含颜色知觉模拟的影响。实验3进一步考察当颜色属性与其对应物体存在稳定关联时(即具有高颜色诊断性的物体),在不同语境作用下是否会引起知觉表征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语言理解中知觉模拟过程是灵活的,语境改变会引起读者所激活的物体颜色知觉表征发生变化,并且对于高颜色诊断物体,即使缺乏支持语境,读者仍然会对句中隐含的物体特定颜色进行知觉模拟。  相似文献   

15.
盲人的时间水平方向隐喻的通道特异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2个实验, 考察了感觉通道对盲人的时间水平方向隐喻的影响。实验1发现, 盲人只在动作水平上存在同阅读方向一致的时间水平方向隐喻, 对表征过去的词或句子按左键反应和对表征将来的词或句子按右键反应时更快, 表明盲人用于隐喻时间的空间信息是知觉性的。实验2比较了明眼人可视组被试和明眼人遮眼组被试的时间空间隐喻, 发现明眼人可视组被试只在动作水平上存在时间水平方向隐喻, 明眼人遮眼组被试只在刺激在右侧时呈现才出现动作水平的时间水平方向隐喻。综合分析表明, 盲人和明眼人可视组被试的反应更为接近, 表明盲人的时间空间隐喻未受听觉信息的影响。盲人通过运动通道获得的空间认知代偿了视觉通道信息的缺失。  相似文献   

16.
Shintel H  Nusbaum HC 《Cognition》2007,105(3):681-690
Language is generally viewed as conveying information through symbols whose form is arbitrarily related to their meaning. This arbitrary relation is often assumed to also characterize the mental representations underlying language comprehension. We explore the idea that visuo-spatial information can be analogically conveyed through acoustic properties of speech and that such information is integrated into an analog perceptual representation as a natural part of comprehension. Listeners heard sentences describing objects, spoken at varying speaking rates. After each sentence, participants saw a picture of an object and judged whether it had been mentioned in the sentence. Participants were faster to recognize the object when motion implied by speaking rate matched the motion implied by the picture. Results suggest that visuo-spatial referential information can be analogically conveyed and represented.  相似文献   

17.
The effects of sentence imageability were examined in a test of continuous recognition memory following meaningful orienting tasks which emphasized verbal or imagery encoding.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istractors changed in syntactic form were more accurately identified for abstract than for concrete sentences, while memory for meaning was equally accurate for both sentence types. The orienting task manipulation did not affect this pattern of results. These data extend previous reports (Begg and Paivio 1969) by demonstrating qualitative differences in memory for concrete and abstract sentences when full comprehension of the stimulus material is required. The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dual coding hypothesis (Paivio 1971) but not with propositional models of memory (Anderson and Bower 197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