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生思絮     
人生如书,我们宁愿自己是一本封面普通而内容丰富的“简装本”,也不愿自己是一本装潢精美诱人而内容空洞的“精装本”,更不愿自己是一本不能正规出版发行,却在私下流转的“手抄本”,虽吸引人但其中必有不可言喻的隐痛。我们最希望自己是一本别人需要的工具书,虽然读来可能并无趣味,但只要别人有解不开的难题时,把它一翻,便可从中找到正确答案。  相似文献   

2.
求职应聘总免不了要经过面试一关,在面试过程中总免不了要回答考官的一些问题。同一道招聘考题应该是同一种符号答案,别人答了获得了成功,自己以相同的答案答了也应该获得成功。可是实际情况并不这样简单。有一位大学毕业生参加一次招聘公务员的面试,自我介绍后,主考官就向他提出了一个问题:“请回答1+1=?”这位毕业生稍加思考便十分自信地回答:“你需要它等于几,它就等于几。”结果他被淘汰了。这位主考官解释原因时说,有一位企业的老总在招聘部门经理时也问过“1+1=?”的问题,其中一位应聘者的答案与这位毕业生的答案…  相似文献   

3.
一是不要轻易相信“只有一个答案”的结论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只有一个正确的答案的问题是有的,但是不多。生活中的大多数问题是不确定的,它有许多正确答案。如果我们认定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那么失去了大部分的想象力、创造力,也可能失去的是我们最宝贵的创造发明成果。 二是不要轻易怀疑 “不合逻辑”的结论每当我们运用逻辑思维想出一个新意或当准备实施时,常常犹豫不决,往往会因“这不合逻辑”予以否定。结果失去的不仅仅是一次成功的机会,同时也丢掉了一分创新的灵感。科学的思维往往是从令人难以接受,难以理解开始的。 三是…  相似文献   

4.
纽约一家名为“人性之光”的行为研究中心做了一个调查,主题是:成功最需要的一个重要条件是什么。在调查表上有8个备选答案:积极的精神状态;丰富的常识;信念的容量;人际关系的和谐;一份自己喜欢的职业;经济的保障;理解人的能力;热爱自己的工作。他们同包括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内的125位成功  相似文献   

5.
穆圣时代,有两个人来请教穆圣:“主的使者啊!谁是人类中最有知识的?”穆圣说:“有理智的人。”这两个人又问:“谁是人类中最虔诚的?”穆圣说:“有理智的人。”这两个人又问:“谁是人类中最尊贵的?”穆圣说:“有理智的人。”穆圣在这段“圣训”中回答了三个问题,答案却只是一个,那就是“理智”。的确,有理智的人最知道知识的重要,他们掌握的知识越多,越能造福于社会,造福于人类。同样,虔诚的信士必定是有理智的人,这等人的信仰是坚定不移的,不会在生活中患得患失,不会盲从于他人。胜不骄,败不馁,经受得起生活的各种考验。一个知识丰富的人、…  相似文献   

6.
“问——答”是人们交流思想、科学发现、组织教学、新闻采访、论文答辩、治病问诊、获取信息的一种常见的思维方法。“问”与“答”中有逻辑,我们注重研究妙答中答案断定的逻辑方法,对于巧妙地回答问题有很大作用。“问”的语言表达形式是有疑而问的问句,“问”的本身不表达判断,但“问”总是与“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问”的答案却是判断,其语言表达形式一般情况下都是陈述句。凡答案都有所断定,或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本文就妙答中答案断定的逻辑方法作些探讨: 一、假言断定。所谓假言断定,它是用假言判断作出断定,即假定某某条件成立,然后引出一个结果。这是常见的一种妙答的逻辑方法。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要回答的问题是千奇百怪的,有时会遇  相似文献   

7.
方雷  周昊 《周易研究》2022,(6):5-11
“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命题的提出是对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的深刻呼应,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详细阐释了“做中国人”的精神风貌。把“做中国人”作为一个问题予以多层次的追问,积极探究问题背后的发问情境、历史演变、现实成就和使命担当等,反映出新时代中国人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在国家实体与文明实体相结合的大语境中,对“做中国人”的发问,是以“怎么做”而非“是什么”为优先方向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用“一个国家、一条道路、一种文明”的伟大成就,对这个问题给出了一个生动回答。面向新时代,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需要坚持大视野、大格局、大胸怀,需要全体中国人继续在党的领导下,从俯身去“做”中探索这个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8.
谭桂云 《天风》2013,(4):18-19
作为师母和牧师的我,对“如何关顾传道人的妻子”这个话题深感兴趣。到底“师母”是一个怎样的角色?成为师母需要什么条件?有什么职责?遍查圣经都找不到答案。有时真想知道百基拉或彼得的妻子是怎样的人,她们是如何帮助丈夫成为主所重用的仆人的?  相似文献   

9.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以铁腕主政大英帝国11年成为史上最强势的女性,可是2013年9月这个魔咒被破解了,是何人如此强悍,超越了鼎鼎盛名的撤切尔夫人?这个人有三头六臂,亦或美貌绝伦?答案为否,她既非神人又没有旷世美貌,甚至有些反应滞后,“婆婆妈妈”,被人笑称“大妈”总理,这个人就是德国总理默克尔。  相似文献   

10.
作为学生的我们,心中有无数个为什么需要老师去解答,然而有时却因为您的“据理力争”而“望而生畏”不敢再去问津。原因是老师并不了解我们的内心想法,面对我们的错误和问题,不知把我们“从何拉出”,只是执意要把“夹生饭”往我们的嘴里送。这样,即使老师一再地强调正确的解法和答案,我们也无法从自己的错误中得到觉醒,并且始终会是一头雾水。  相似文献   

11.
苏恩 《天风》1998,(12)
在人类历史洪流中,曾经出现过无数的英雄人物。他们都叱咤风云,震撼一时,但到底哪一位在人们心坎里留下最久远的痕迹呢? 现代杰出的历史学家威尔斯给的答案——耶稣。威尔斯本身不是基督徒,他以专门知识,经过长久的研究和客观的分析之后,不得不承认耶稣在人类历史中留下久远持续的影响力。 德高望重的伟大历史学家汤恩比说:“耶稣基督是最崇高之道德标准,是至圣至善的超人。” 举世闻名的法国皇帝拿破仑一  相似文献   

12.
自我与他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语 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伦理性品德”是与人的精神素质相关的品德。在各种品德之中,伦理上优秀、并与城邦生活相关而又最具概括性的品德,可以说就是“正义”和“友爱”。 完全的正义仍然需要友爱,但亚里士多德认为完全的友爱索性是不需要正义的。所以说,从伦理学的原型上来看,可以认为友爱是最基本的品德。“对一个善的人来说,和朋友的关系就等于和自身的关系。因为友人就是另一个自我”(《尼各马科伦理学》1170b5-7)。这种友爱方式,也就是说自我与他人为同等主体的关系方式,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是应当置之于城邦生活的最基础部位的。这是“与他人同生者”的最基本的伦理性品德。  相似文献   

13.
问题是指提出疑问,要求回答的思维形式,问题的语言表现形式是疑问句。问题逻辑主要研究在问句,预设和答案的范围产生的各种逻辑问题。的确“打开一切疑团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谈判的表现形式是语言交流,沟通信息。谈判当事人获得信息最简单、最常见的方式就是提问。通过提问,可以了解对方参加谈判的  相似文献   

14.
史爱军 《天风》2017,(2):12-13
禁食祈祷不是向神绝食抗争从而获益,也不是标榜自己属灵的范式近期热播的电影《血战钢锯岭》中有一句经典的台词:“当世界上你所珍惜的一切正在饱受摧残,你该怎么做?”我想基督徒能够条件反射地想到的最直接最有效的答案就是两个字——祷告。在圣经所涉及的诸多种类与方法的祷告中,我要谈谈对于禁食祈祷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四化”建设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方针实施的需要,并以“幼儿期是语言发展关键期”这一理论为依据,近年来社会上办起了各种形式的“幼儿英语学习班”.可是幼儿学外语到底好不好?学英语对幼儿的身心健康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问题都牵动着父母的心,他们迫切希望得到答案.为此,我们进行了小样组的测查研究,并对测查结果进行评析.  相似文献   

16.
人类历史活动中最基本最先决的活动就是满足人生活需要的生产劳动。首先,“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31—32页)。其次,这个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为社会提供了“物质经济生活条件”,正是这个致关重  相似文献   

17.
据报载,国外一家报纸进行了一次智力竞赛。其中有一道题是:“如果法国最大的博物馆卢浮宫失火,情况只允许你抢救一幅画,你会救哪一幅?”结果,答案自然是成千上万,而法国著名作家贝尔纳的答案是:“我救离出口最近的那幅画。”经专家评审,以他的这个答案最佳,从而获得该题奖金。  相似文献   

18.
刍议儒释道之“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在是我国的“发展黄金期”,也是“矛盾突显期”。要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善于化解矛盾,构建和谐。“发展是硬道理”,“和谐”则是“硬道理”后面的道理。构建和谐社会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最广泛的社会动员,需要人心向善,人心思和,广纳群言,广谋良策,多方发动,多种努力。  相似文献   

19.
知识分子之所以叫做知识分子,就是因为他们最有意识、最彻底、最准确地反映了和表现了整个社会的阶级利益的发展和政治派别的发展。列宁一所谓知识分子这种现象,虽然是人们习以为常和司空见惯的现象,但它仍有不少需要研究和明确的问题和矛盾之处。有时这个概念会和从事创造的人们及天才人物的“卓越性”、“杰出性”甚至“贵族精神”等观念联系在一起。但是,“知识分子”一词更经常的用法,  相似文献   

20.
舍之在胖     
一家英国报纸举办比赛,为下述的难题征求答案:三个名人搭乘一个气球,三人都对人类立过不朽之功。其中一人在医药上有过重大贡献,第二人发明过青春液,第三个是一位出名的核子物理学家。气球遇到风暴,要把一个推下去,气球才能安全。问题是三人之中究竟应该牺牲哪一个。 该报收到了许多长篇大论,说明每一个人的丰功伟绩。然而评判员把头奖给了一个十二岁的孩子,他的答案是:“把最胖的推下去。” 舍之在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