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黑格尔的耶拿时期,是其走向成熟的最重要阶段,其间留下的大量文献,包括论文、讲课提纲和著作草稿,直至《精神现象学》,历来为学界所重视。尤其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随着《黑格尔全集》历史考证版项目的进展,黑格尔研究获得了可靠的文献基础;基于此,不同学派的理论家对黑格尔耶拿时期的思想进行了新一轮发掘,又一次展示了黑格尔在当今世界的影响力。2016年9月24~25日,来自国内外十余所高校的二十余位学者齐聚南开大学哲学院,从不同角度对黑格尔耶拿时期的理论创造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讨。1.承认伦理学与政治哲学  相似文献   

2.
黑格尔和谢林都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主要代表。在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和谢林的思想联系是不容忽视的。黑格尔起初还是一个谢林的追随者。黑格尔用自己的名字发表的第一篇作品就是为谢林辩护的,这篇作品题为《费希特哲学体系与谢林哲学体系的差异》。在这篇著作中,黑格尔完全站在谢林的客观唯心主义立场上,批判了主观唯心主义。不过,黑格尔很快就超出了谢林哲学,创立了自己的唯心辩证法的哲学体系。黑格尔同谢林哲学的彻底  相似文献   

3.
学界对黑格尔哲学导论问题的讨论一般是围绕精神现象学与哲学全书之间的关系而展开的,至今尚未达成共识。随着耶拿文献群考据工作的完成,对此问题的研究出现了一个新的面向。黑格尔在1801—1802年《哲学导论》和《逻辑学与形而上学》两部讲义中,首次提出哲学导论之必要性问题,并把导论任务落实在逻辑学中,直至1805—1806年关于现象学的构思才打断了这一做法。本文将研究起点回溯到黑格尔耶拿手稿中的最初导论立场,阐明哲学导论由逻辑学向现象学转变的合法性与必然性,在此基础上,提供一个看待哲学全书与精神现象学之间体系关联性的开放性视角。  相似文献   

4.
梁志学,1931年6月出生于山西定襄。1956年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生班毕业。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际费希特协会理事。主要著作有:《黑格尔的自然哲学》,《费希特青年时期的哲学创作》、《费希特耶拿时期的思想体系》和《费希特柏林时期的体系演变》。主要独译著作:费希特的《试评一切天启》、《伦理学体系》和黑格尔的《逻辑学》。合译著作:费希特的《论学者的使命·论人的使命》、《现时代的根本特点》、《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谢林的《先验唯心论体系》、黑格尔的《自然哲学》和马赫的《感觉的分析》。主编《费…  相似文献   

5.
由于黑格尔的《伦理体系》是部未完成的作品,再加上耶拿时期的黑格尔正在进行着哲学的体系化尝试,因此《伦理体系》不仅在文法结构上特别复杂,而且在语词表达上也相当晦涩。如果能够对《伦理体系》所表达的主题有所把握,将有利于从总体上驾驭这部著作。批判理论家马尔库塞提炼了该著的三个主题,即"文化""生产"和"自由"。沿着马尔库塞所给出的这三条线索,我们能够发现《伦理体系》背后所隐含的深刻思想,同时也能够获得理解黑格尔与批判理论之关系的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6.
黑格尔的"理性"概念包含着他在存在论和方法论上的独特主张,是其成熟时期哲学体系的真正基石.雅可比对理性主义哲学的批判及其关于"知性"与"理性"的区分,对黑格尔的理性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耶拿早期的《差异》一书中,黑格尔表明,包括康德、费希特在内的传统理性主义哲学,将存在的根据和世界的可理解性归根于一种通过否定差异和矛盾...  相似文献   

7.
J. 塔米尼奥不久前对《伦理生活体系》一书的翻译和介绍,表明目前人们对黑格尔在耶拿时期的著作很感兴趣。但是,这种兴趣与上一代黑格尔主义者对该时期著作所感到的兴趣是不同的。目前,黑格尔的著作已大量地被译成法文。因此,人们地时对这篇或那篇文章特别重视,这本身并不带有什么特别的含意。我们需要对已有译文的全部黑格尔著作进行反复的研究,同时还需要对各篇的形式与内容给以同样的重视。然而,法国的哲学家却特别偏重于研究《精神现象学》以前的著作,这或许是由于他们暗中希望把内容看得重于形式。在本世纪初,  相似文献   

8.
通常人们所提到的黑格尔逻辑学著作,不外指其第一册(“客观逻辑”)和第二册(“主观逻辑”)分别于1812年、1816年在纽伦堡出版的“大逻辑”,和作为《哲学全书》体系的第一部于1917年出版的“小逻辑”。但是,从发生学角度来研究黑格尔逻辑学思想的形成,还应注意到他的另一部逻辑学著作,即“耶拿逻辑学和形而上学”手稿。在法兰克福时期(1797—1800  相似文献   

9.
贺麟是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翻译家、黑格尔研究专家,也是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术渊源主要是康德、黑格尔、新黑格尔主义及中国的陆王心学,这一点许多论著都已指出。但他与康德、黑格尔的中间环节费希特、谢林思想的关系,却鲜有人论及。实际上,他的思想,特别是他的自由观、生机观、直觉观与费希特、谢林的承继关系至为明显。他在四十年代前期发表的《费希特哲学简述》、《谢林哲学简述》,是当时介绍这两位德国哲学家  相似文献   

10.
历史上的Reflexion概念所具有的三重意思———返回、反映和反思(自我认识)———及其在黑格尔体系中所具有的相互间内在且必然的关联,诠释了黑格尔理念运动的基本内涵:黑格尔的哲学体系,描述的正是绝对者反映、显现于自身、返回到自身的过程,此过程亦是绝对者自我认知(反思)之过程。迄今为止,Reflexion一词的这三重意思之间的内在关联及其对黑格尔体系的根本重要性,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相反,我们更多只是片面地跟随黑格尔而将作为思维活动的Reflexion简单地视为与思辨对立的两分观点。实际上,在黑格尔那里作为外在观察者的哲学反思自身即是与精神或理念相平行且同一的自我提升、自我教育/形成之过程,而经过黑格尔根本性地改写了的思辨概念,标志的也绝非费希特和谢林的那种智性直观———一种直接性的自我意识或对绝对者的直接确信,思辨的根本特征恰恰是Reflexion所蕴含的那种基于否定性的自身关系之上的自我认知。  相似文献   

11.
五、黑格尔的政治论和法哲学近百年来,由于人们一直把研究重点放在黑格尔的逻辑学和思辨哲学体系上,导致了一种错误的看法,即认为黑格尔是逻辑主义者,他忽视人和人的自由解放问题。这纯粹是对黑格尔的误解。终生偏爱政治事实上,黑格尔一生都关心当时的政治形势,追踪国际国内重大事件的发展,潜心研究其中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政治见解,从而建立了自己的政治哲学。他发表的第一部作品是加了评语的政治译文(《关于瓦特邦和伯尔尼城先前国法关系的密信》1797),临终前发表的最后一部作品也是论政治问题的(《论英国改革法案》1831)。他的一生,如同他自己在给友人信中表明的那样,“都对政治有一种偏爱”。因此,可以说,不了解黑格尔的政治哲学,就不能了解他的思辨哲学。另一方面,从来没有一个哲学家  相似文献   

12.
翁少龙 《世界哲学》2023,(2):68-77+160-161
黑格尔的《伦理体系》作为首部以体系命名的作品,其在早期哲学中的地位不言而喻,然而这部作品却被湮没在其遗稿中,因而不为世人所知。罗森克朗茨在整理这些遗稿时发现了它,并且给它以流行至今的名字,但这也开启了黑格尔哲学的体系化进程。本文从文献学的方面论述必须区分开“体系”与“体系草稿”在本质上的差别,在充分肯定罗森克朗茨贡献的同时,也要看到他的体系化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本文认为,黑格尔起初并没有打算将其早期哲学建立在已经成型的“体系”之上,而是采取开放的“体系草稿”的形态,但文献编辑的后果却是将其早期哲学变成了既封闭又僵化的体系,使得黑格尔哲学在思想史上饱受诟病和批判。本文认为,理论与文献之间呈现出命运与共的交织状态,文献研究应当还原出哲学创造的历史原貌,廓清哲学家本人与后人加工制作的成分,使得文献研究成为厘清理论形态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黑格尔导读》是科耶夫解读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重要成果。在这一解读中,科耶夫将黑格尔哲学发挥为三大主题:即主人—奴隶的辨证法、历史的终结与人的自由的实现,其中主人—奴隶的辩证法构成了整个解读的基础。在这一主题中,欲望、死亡、承认、劳动等内容被呈现出来,体现了科耶夫以马克思、尼采、海德格尔为中介对黑格尔哲学的创造性理解。  相似文献   

14.
人们在研究黑格尔的哲学史思想时常常陷入的一个误区是 :只在《哲学史讲演录》和《精神现象学》中探寻他的哲学史思想。这一点 ,甚至连文德尔班这样杰出的哲学史家也不能幸免。① 事实上 ,在这方面长期遭到忽视的逻辑学才以更深刻、更简要的方式表述了黑格尔的哲学史观念。众所周知 ,成熟时期的黑格尔的逻辑学包括以下两部著作 :一是初版于1812 -1816年的《逻辑学》 (研究者称其为《大逻辑》) ,1831年准备出第二版 ,但黑格尔刚写就“第二版序言”就去世了。二是初版于 1817年的《哲学体系第一部·逻辑学》 (研究者称其为《小逻辑》 ,贺麟先…  相似文献   

15.
去年暑假在长春市委艺校举办了黑格尔哲学讲习班。由国内著名黑格尔专家张士芙教授主讲。共5讲:1、黑格尔哲学体系三部分之间的关系;2、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3、从西方近代哲学史看黑格尔关于如何把握“最高统一体”的理论;4、黑格尔的《逻辑学》;5、黑格尔的《精神哲学》。此外还专门讲了“新黑格尔主义论人”。参加学习的有  相似文献   

16.
黑格尔的自然哲学是他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组成部分,是他对十九世纪初达到的整个自然科学成就所作的百科全书式的概述。他经过长期的酝酿过程,才把思辨哲学与自然科学结合起来,建立起他这部包罗宏富的自然哲学。他为取得耶纳大学授课资格而写的《论行星轨道》(1801年)标志着他的自然哲学思想形成过程的开端,他在耶纳大学编写的《哲学体  相似文献   

17.
谢林哲学的中间时期是一个仍然有待研究的领域,这里以《斯图加特内部讲课》为研究对象,指出其中那较少受到关注的“精神”哲学构想所展现的中间时期的过渡特点,但又并不因为带有过渡特点而不具备重要的哲学意义.谢林的“精神”哲学构想把“可数的精神”世界看成一个实有的存在领域,在《自由论文》的基础上对精神概念作更细致论证,用“心灵”指称精神里面的自然的东西.谢林的这种精神概念与黑格尔《精神现象学》构成鲜明反差,丰富了德国唯心论的“星丛”特点.  相似文献   

18.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出版于1806年,在一个新世纪的开始;海德格尔关于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课,开在1930年到1931年之间,而他的《存在与时间》则在三年前已经出版,大体上也可以说是本世纪初开始时的作品。从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算起,两个世纪快要过去,我们现在又处在一个世纪交替的时期,“哲学”也似乎又处在一个需要瞻前顾后的关口,于是研究一下我们的前辈大师是如何进行这项工作的,自是一件颇有兴味的事。一黑格尔《精神现象学》是他自己哲学思想体系成熟的标志。我常常感到,一个哲学家,在他第一部阐述自己独特…  相似文献   

19.
仰海峰 《现代哲学》2007,3(3):38-43
《黑格尔导读》是科耶夫解读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重要成果。在这一解读中,科耶夫将黑格尔哲学发挥为三大主题:即主人-奴隶的辩证法、历史的终结与人的自由的实现,其中主人-奴隶的辩证法构成了整个解读的基础。在这一主题中,欲望、死亡、承认、劳动等内容被呈现出来,体现了科耶夫以马克思、尼采、海德格尔为中介对黑格尔哲学的创造性理解。  相似文献   

20.
德国古典哲学家约·哥·费希特(1762—1814)生活在欧洲各国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的形成,既不像康德那样,是在法国革命爆发以前,也不像谢林和黑格尔那样,是在拿破仑帝国建立时期,而是在法国革命的急风暴雨年代。所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