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星桥 《法音》2003,(9):20-22
十、僧人与养生养生之道不仅是一种重要而复杂的知识或认识问题,最重要且更困难的是能否实践以及如何实践的问题。人人都希望健康、长寿,但由于各人的生理、心理以及所处自然和社会环境差异很大,因而对养生的认识和实践也就很不一样。也可以说,不同社会职业的人,其养生之道或养生之术也会有所不同。如前所述,佛教的养生之道既有一定的普遍性,也有相当的特殊性,它由一类特殊的社会成员———佛教的高僧大德和广大信徒在实践佛教的教理教义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因此,探讨佛教徒———出家僧人和在家居士———的养生问题,有利于我们加深对佛教…  相似文献   

2.
<正>历史上,与委羽山相关联的知名人物很多,如果罗列出来,那一定是一份很长的名单。这些人物都有其闪光之处,若论与委羽山渊源之深、受后人钦崇之甚,大概要首推司马季主。他身上似乎具有一种很特殊的魅力,以至精神上向来以高标自持的司马迁、诸葛亮、道教上清派宗师杨羲、许穆等,都对他推崇备至。司马迁在《史记》中专门为司马季主立了一部传记,诸葛亮为  相似文献   

3.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出家人的修学生活也丰富起来,2007年9月10日至18日,我有幸参加了中国佛教协会以国际部副主任普正法师为团长赴韩国体验修行的活动。这是中韩日三国友好交流会议精神倡导下的中国僧人第五次组团到韩国修行体  相似文献   

4.
李可 《美与时代》2014,(8):120-120
为了增强我国的文化实力,必须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作为我国的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南坠子曾经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和喜爱。然而河南坠子如今已是濒危处境,如何对河南坠子进行保护与传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谢延风 《美与时代》2014,(5):119-119
偶尔翻看一家杂志,一篇有关戏曲传承、发展的文章引起我的注意。文章说,1980年代中期以后的几十年中,由于戏曲“夕阳艺术”论及“生死由之”思想的干扰、全球化世界格局和改革开放社会转型中文化艺术多元化的影响,自上而下的绝大多数专业戏曲表演团体生存状态不佳。最近几年,随着文艺体制改革的进行,虽然有一部分剧团走向正常运转,但大多数基层剧团因为元气损伤严重,要完成其应该承担的社会义务,尚力不从心。而民间业余和半职业戏曲演出团体,却演出繁忙,台口不断,为民族戏曲的传承、发展和丰富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李祥  杨凤春 《学海》2006,4(4):22-26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先后形成了几种不同的发展观:毛泽东的革命发展观、邓小平的改革发展观、江泽民的创新发展观和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发展观的传承与创新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共产党人对社会发展规律的不同认识,也体现了共产党人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发展精神。  相似文献   

7.
2017年岁尾,拜访骊山老母宫原住持陈圆明道长的夙愿终于实现。在老母宫住持金明立道长的安排下,笔者对陈道长进行了专访。初见时,陈道长逆着光走进来,个头不算高但十分魁梧,精神矍铄,面容憨厚淳朴、慈祥随和。与道长一番长谈并结合从别处了解到的情况,让人对他的修行和功德油然生出一种敬意。  相似文献   

8.
吾有三宝天有三宝:日、月、星。人有三宝:精炁、神。空门有三宝:佛、法、僧。玄门有三宝:道、经、师。道祖老子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韩旭亮,蓝田县汤峪人氏,以前在八仙宫做清洁工。一日,韩老憨然一笑,对众人说:我也有三宝———手里的笤笤脚下的戳戳、腰里的篓篓。  相似文献   

9.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史,悠久而又灿烂,其中的建筑文明更是让人眼前一亮,雄美壮观的建筑风格、精妙绝伦的设计图案,透过这些绚烂夺目的古老建筑可以看出古人的智慧、审美以及辛勤付出。宁远文庙具有古老的特色,不论对外观的整体把握还是细节的花纹雕刻,都是国人勤劳智慧的再现,建筑环境、建筑设计别具一格。在欣赏宁远文庙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对其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传承中华文化、保护古老建筑是我们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0.
“青山绿水中,一片粉墙黛瓦”,这就是有千年历史的徽州。一句出自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的诗句:“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更是饱含着古今中外文人墨客对徽州的向往和顾盼。然而,当今的徽派建筑是否还拥有当年的美丽景致?  相似文献   

11.
吴广  褚兴彪 《美与时代》2020,(1):103-104
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作为中华民族最具特色与文化内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国人来说一直都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在近几年来,受外来文化冲击、节日氛围下降、生活方式改变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传统节日开始呈现出了逐渐衰弱的趋势。基于此,文章结合传统节日文化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对传统节日文化传承创新的现实意义展开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传承创新建议,希望能够让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在未来继续传承下去,并得到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方立天 《法音》2009,(4):52-56
一、问题的提出佛教文化的传承是指佛教文化的传播、流传、承袭、承继;佛教文化的创新则是指佛教文化在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3.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多民族国家,在其发展过程中孕育了风格各异的民族艺术,这些民族艺术都是各族人民对其从事的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活动进行的总结创作,蕴含着丰富的民族历史、风俗习惯、精神内涵及民族感情,也是本民族经验积累和知识传承的重要途径。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飞速发展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基础,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许多具有研究价值的房屋建筑、传统技艺、文化习俗等因为现代文化的冲击下正不断消失,失去传承。  相似文献   

14.
2019年10月27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有诸多亮点和新论述,这里仅从本人从事专业和研究领域的角度,学习解读此文件中一些在笔者看来独特的新观点及其历史背景与意义。一、坚守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根本《纲要》开篇就谈道:中化文明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1]文化是每个民族的灵魂,在各种民族文化体系中,价值观与道德规范体系都是其核心与灵魂。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综观易学文化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当代易学文化传承与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强调把易学作为独立学科加以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明确提出一系列观点:应该合理界定易学的名称范畴,密切关注易学文化的传承问题,逐步拟定易学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6.
宋扬 《美与时代》2016,(4):36-38
建筑彩画起初是作为一种保护建筑木构件不受外界因素侵害而出现的,渐渐地除了防腐以外还衍生出了美化的功能。从彩画的类型、用料等可以将其分为民间彩画和官式彩画,而乾隆行宫(原名为敕建安澜龙王庙)彩画则是清代官式彩画的一种。行宫内部彩画风格多样,受损程度也不尽相同,有的在近几年经过修复,但是仍然出现了严重的脱皮剥落。而其顶部的彩画,虽然经历了几百年的时间,有的也已褪色,但是没有出现脱皮剥落的现象,仍然可以看到色彩的艳丽和内容的丰富,这一点令我们深思,如何采用先进的科学手段,把它们完美地保存并传承下去,使之不至于破败消亡,已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  相似文献   

17.
汪晨 《美与时代》2021,(7):117-118
老河口木版年画于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中华民族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科技的进步,利用数字化手段对老河口木版年画进行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对老河口木版年画进行深入分析,探讨老河口木版年画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意义,以及老河口木版年画数字化保护和传承策略,对于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白蛇故事从诞生至今,经过历代文人的润色修改,八百多年来一直焕发着顽强的艺术生命力,堪称民间四大传说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本文通过对台湾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香港电影《青蛇》以及大陆小说《人间:重述白蛇传》的解读来论述《白蛇传》故事的现代传承与再创作。  相似文献   

19.
《法音》2000,(2):32-33
在中韩日三国佛教黄金纽带关系因缘的促成下,由云南、广东和福建三省青年僧人组成的中国佛教参访团一行14人,于1999年11月26日至12月5日赴韩国天台宗体验修行生活。兹就参访情况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20.
王冰  宋飞 《管子学刊》2014,(3):76-78
“踩寸子”流传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的永顺村和张家庄一带,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踩寸子”也叫“唱秧歌”因表演者脚踩“寸跷”表演而得名。踩寸子中有民间舞蹈、地方小曲演唱、民间杂耍和情景剧等,并有打击乐和民间弦乐器的伴奏。作为一项民间艺术表演,被当地百姓传承和喜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