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捷生是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教师,也是我的恩师,凡是认识她的人,都会对她的学识和人品倍加称赞,对她的好学上进、努力拼搏和百折不挠的精神表 示钦佩。   托靠真主襄助,她经过四载的寒窗苦读,终于成为了中国穆斯林妇女中荣获阿拉伯语专业博士学位的第一人。尽管中国的阿拉伯语事业是由中国的穆斯林开创、奠定的,但却一直没有培养出穆斯林的阿语博士。而今,杨老师填补了这一空白。其实,这不仅是她个人的荣誉,也是中国穆斯林的骄傲,更是穆斯林妇女的骄傲。   提到杨老师,自然就会涉及到她的父亲杨有漪老人家。他是上个世纪 30…  相似文献   

2.
刘凌维 《天风》2022,(10):37-38
福音种子 在信仰上对我影响最早的是我的外婆,我从小跟外婆生活在一起,她虽然是一个目不识丁的家庭主妇,但对信仰却非常虔诚,即使在十年动乱期间她也不肯放弃信仰.在上世纪80年代初,教会渐渐开始恢复后,外婆更是不辞辛苦地服侍弟兄姐妹:探访生病的人,扶持软弱的人,安慰伤心的人……外婆平时也很关爱亲友、邻里,热心向他们传讲上帝的福音.  相似文献   

3.
《中国穆斯林》于1981年复刊。因为她是中国伊协主办的综合性刊物,集宗教性、学术性、历史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所以我与《中国穆斯林》相见恨晚。从此,我与《中国穆斯林》结下了剪不断、永相伴的不解情缘。从那时起,她便成了我的良师益友、终身伴侣。我是每期必读,爱不释手,百读不厌。  相似文献   

4.
我是《中国穆斯林》的热心读者,我和她有20多年的交往。开始,我一人订阅,因为我常在东关清真寺活动,便届时向乡老们宣传其内容,大家听了很感兴趣,并争相订阅,订阅份数逐年增加,1992年达到24  相似文献   

5.
《穆斯林的葬礼》是当代回族女作家霍达的代表作,是我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作品中成功表现了回族人民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的长篇小说。该小说讲述了一个穆斯林家庭六十年的盛衰和三代人命运的起伏,宏观地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辛的足迹,揭示了他们在中华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撞击、交融中独特的心理结构。  相似文献   

6.
时间荏苒,转眼之间《中国穆斯林》已经创刊50周年了!50年前,我还是北京市第二十七中学的一名初中三年级学生。当时,南河沿大街菖蒲河东口有个邮电局,那里有好多种杂志都是我爱看的。有一次意外地见到一期刚刚出版的《中国穆斯林》,我知道,那是我们回回人自己的杂志,很高  相似文献   

7.
忆外婆     
正记不清楚是哪一年了,总之我才几岁大。在一条老巷连溪坑的过道上,流转着绵长的老生腔。奶奶牵着我踌躇:"见了外婆,你一定要喊她,记着啊!"我有个坏毛病,爷爷奶奶之外的人,任是谁也不会喊,也许是我在襁褓时就由他俩抚养的缘故。黄漆木门敞开,沙发上坐了个老太,瞪大眼睛听唱片。我不禁傻眼,我从未见过那么大块头的人,那肚子快能给奶奶做一张肉床了。奶奶说她就是外婆,要  相似文献   

8.
一位穆斯林女学者在一场以伊斯兰妇女为主题的精彩演讲之后,开始回答听众的提问。一个听众拿着长长的头巾问了最后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戴头巾?”她的回答很直接却又打动人心:“因为我相信安拉要求我戴。”这样的一个不加丝毫辩解的回答曾被认为是过时的,但它却又是那样的令人吃惊。她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才智非凡,深思熟虑。  相似文献   

9.
何正中 《天风》2016,(9):44-46
1914年10月11日,母亲李美钦出生在浙江省温州市一个贫穷的家庭。外公是一位忠厚老实的建筑木工,三十来岁时,在三楼作业中不幸失足坠亡:外婆在教会服侍,她日夜干手工针线活供子女读书。母亲天资十分聪颖,她未上小学时己认识几百个字,还常常与外婆一起读圣经,  相似文献   

10.
奉普慈特慈的真主之名感赞真主。中国伊协主办的《中国穆斯林》杂志在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下,在全国各族穆斯林读者、作者的大力支持下,在几代办刊人的不懈努力下,走过了半个世纪不平凡的历程,迎来了她的50华诞。这不仅是中国伊协、《中国穆斯林》杂志的喜事,也是全国各民族穆斯林的喜事。  相似文献   

11.
山路弯弯     
外婆今年已82岁了,她老人家一直住在我的故乡——江南的茶园乡五岭村。数日前,舅舅突然发来电报,告诉我们外婆去世的消息。悉此噩耗,我顿时泪如泉涌,眼泪模糊了我的双眼。记忆如同潮水冲破了闸门,一下子又把我带回了那天真童稚的幼年时代。 小时候,我一直住在外婆家,和舅舅们生活在一起,在那里我度过了自己浪漫的童年和梦幻般的少年时期。我是外婆带着一步一步长大的,也是外婆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第一粒福音的种子。 故乡有一条绵延10里的山路,孩提时代,  相似文献   

12.
一成达师范,这个在中国回族穆斯林近、现代历史中,具有发轫于民族文化自觉而迈向新型文化思想标志性的教育建设,她自1925年诞生后不久,便在中华民族惨遭侵略铁蹄蹂躏的整个岁月中,伴随着祖国苦难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艰难岁月走过来的。在这场中华民族生死存亡“最危险的时刻”,每一个族群、团体与个人都面临着一个无法避免的血与火考验中的抉择。成达师范,乃近代中国回族穆斯林以“成德达材”为宗旨创立的一所中国伊斯兰教新式学校。她是一所体现中国回族穆斯林与时俱进,突破传统经堂教育,以“兴教救国”的理念,负有培养新型“三长”职责的宗…  相似文献   

13.
外婆有部《金刚经》,是一种石版繁体的经书。这经书如同她的命,谁也不敢去摸一摸,碰一碰。其实全家压根就没有谁想去动一动它,只是外婆将书看得如此重罢了。全家跟随父亲的调动,从湖南到贵州,一路上外婆把《金刚经》捂在心口上,颠颠簸簸又是汽车又是火车,从不曾掉以轻心。外婆的珍宝唯独我可以随意动一动,例如她那几块光洋,就唯独我见过,还有她的一些金银首饰及玛瑙之类,也只有我开过眼界。即使是那本在她看来比命还贵重的《金刚经》,我也可以翻翻。外婆若看见我翻经书,脸上即刻露出少有的笑容:“翻一翻也好,那是要长功德的。”倘若家里其他人动。  相似文献   

14.
郭为 《天风》2014,(10):56-57
前不久,在苏丹发生了一起“逼迫基督徒放弃信仰”的事件,让我再次深思做主门徒的代价.一名叫梅里·易卜拉欣的怀孕妇女因嫁给基督徒并且改信基督教而被判死刑.据她的丈夫丹尼尔说,她在监狱里被迫带着锁链生下了自己的女儿.当地法院给了她两年的宽限期,在孩子断奶后,她会因背叛伊斯兰教而被鞭笞100次,随后处死.穆斯林法官已经给了易卜拉欣生存的机会,如果她放弃基督教的信仰成为穆斯林,可以免于一死.但是勇敢的易卜拉欣说:“要处死我就快点动手吧,我不会改变我的信仰,我拒绝改变信仰.我不会放弃基督教苟且偷生!”易卜拉欣面对死亡的威胁毫不畏惧,勇敢地坚持自己的信仰.这让我想起德国神学家潘霍华的那句话:“当基督呼召一个人时,他是召他来为他死.”这句话道出了作为主的门徒必须具备毫无惧怕、决不妥协的心志,令人警醒.  相似文献   

15.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有语:"操千曲而知音,观千剑而识器"。由此可见,要成为一个能知音,善识器的人是需有一定的积累。遥想自己与《中国穆斯林》结缘至今已有十余年之久,虽没有能知音、善识器的真知灼见,但却有一丝心得与体会。在我的心目中,《中国穆斯林》是一本具有自身特色的杂志。说起特色,大体如下:  相似文献   

16.
正一、信主上世纪90年代初,外婆千里迢迢从山东老家来到东北,在我家住了几个月。那时,外婆已是七十五岁的老人,她整天唱着、笑着,乐观与通达使她容光焕发,又大又圆的眼睛仍然清澈明亮,布满皱纹的脸上白里透红。她每天唱着我听不太懂却很动听的圣歌,唱一会,就为她的儿孙祈祷、祝福一会。一个大字  相似文献   

17.
为了明天的希望……马晓飞三年前,在一次读报中,得知长治西大街有座穆斯林图书馆,“长治穆斯林图书馆”,好一个鲜明而响亮的名字,在当今一阵阵下海经商、文化冷漠的鼓噪声中,我深为创建图书馆的人那固守精神家园的高度责任感所折服,同时,象许多人一样:一种“穆斯...  相似文献   

18.
外婆的庵堂     
<正> 一恍外婆已经去世二十五年了,她走之前身体一直很健康,饮食起居都是自理,因为她一直是素食,都习惯于自己动手,尽管那时她已是81岁高龄。她走的时候也很安然,如同睡觉一般,实为无疾而逝。外婆是个出家人,三十多岁就出家的。她为什么出家,或者说她出家因缘是什么,我至今也不十分明白。外婆独自住在一座庵堂里,这庵堂座落在一座山上的山凹处,离最近的村子也有二三里地。庵堂是一座观世音的庵,庵  相似文献   

19.
母亲的佛缘     
缘于母亲的信佛 ,我们兄弟姐妹从小就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们出生在五十年代 ,生长在六七十年代 ,当时农村极度贫困 ,温饱尚难解决 ,更无文化生活可言 ,因此 ,母亲所有的佛事活动 ,便成为家庭一道热闹的景观 ,也成为我们生活中最大的兴奋点。母亲与佛的结缘 ,最初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外婆的影响 ,二是生活的艰辛。外婆是最初的老师。母亲是长女 ,善良的外婆除了对他进行“三从四德”儒家思想教育外 ,更处处用佛教行因报果的观念影响她。外婆也是佛教徒 ,小时候母亲常常向我们谈起外婆。有时她也谈起我那早逝的祖母 ,但在母亲的心里 ,外婆…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探讨三个问题。第一,在大不列颠新成立了这样一个研究机构,它致力于尝试以一种新的,甚至有些独特的方式,即穆斯林与非穆斯林学者及学生合作研究伊斯兰,并为穆斯林讲授他们的研究成果,其意义何在?第二,我将简单回顾我在东方学研究方面的经验,并对伊斯兰文明,尤其是伊斯兰哲学作一个概述。其中会着重提到我在美国的研究经验,当然也会涉及到与欧洲有关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