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国时期我国的回民报刊甚多,河南也有10多种。《回声月刊》在民国时期河南回民报刊中占有重要地位,依据该刊原版资料信息及相关历史文献,以及走访调查的结果,藉以呈现其背景、宗旨、特点、内容等。  相似文献   

2.
中国伊斯兰历史报刊,系指自1908年《醒回篇》创刊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在大陆和港、澳、台地区,以及由中国留学生在海外分别出版的以阐明伊斯兰教义和教律,介绍伊斯兰历史和人物,倡导新式回民教育和经堂教育,沟通中外穆斯林  相似文献   

3.
一九二五年,上海回民创设了一个纯粹的民间文化教育组织——中国回教学会。学会先后出版过会刊,以阐扬伊斯兰教教义;创办了敦化中小学校,使回民贫寒子弟得以上学;开设了伊斯兰师范学校,培养阿拉伯语人才;并且从一开始就把翻译古兰经作为最主要的工作,积极着手进行。 当时,我国原有的几种古兰经汉译本流传不广,并或多或少存在着残缺不全、词义不明,甚至偏见曲解等缺陷,以致伊斯兰教的教义和精神不但教外人士不知,连虔信的穆斯林,也大多莫名究竟,以至产生了许多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报刊是个舶来品,从报刊内容、形态到社会功能,都是传教士最先引入中国的。19世纪上半叶至20世纪中叶,西方传教士用中国的语言文字,成功地创办了大量的报刊,给中国带来了近代化的报刊模式。尤其是一些开风气之先从而为后世提供许多范式和样本的传教士中文报刊,诸如《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遐迩贯珍》、《六合丛谈》等,以及传教士倾注心血经营、产生重大社会影响力的报刊,诸如  相似文献   

5.
古印度文化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因此产生许多不同的宗教哲学流派。佛陀出生于印度,在印度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弘法利生,必然与印度的其他宗教和哲学流派发生联系,与之对话交流。在巴利佛典的《长部》中有许多对此类交流的记载,本文将论述其中以"梵"为主题的内容,主要阐述《长部》中佛陀教义对"梵"的诠释。其次,论述《长部》中与"梵"有关的内容。最后,分析关于"梵"的相关内容。同时也能了解当时佛陀如何因应其他的宗教对话。  相似文献   

6.
回族老人李伍全历时近十年创作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大清河回民支队》由华夏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全面生动地描写了大清河回民支队英勇抗战的历程,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好作品。  相似文献   

7.
《道教义枢》的自然观简析李刚本文通过比较道、佛二教对自然与因缘的论述,对初唐道教教义学代表著作《道教义枢》的自然观作了简要分析。文章认为,《道教义枢》的自然观融汇了佛教的因缘说,使“自然”的含义具有“空”的气息,佛教中观学派的缘起性空说成为《道教义枢...  相似文献   

8.
《太平经》是流传至今的最早的道教经典,问世于东汉顺帝时(126~144年),对早期道教的形成和发展有重大影响。关于这一点,前人著述备矣。本文试图论述《太平经》中的一些思想,为道教教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世道教的基本信仰正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形成的。 我们知道,道教的教义,上及老庄,中述神仙,下及符籙,其内容十分丰富。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组成部分:(1)对于宇宙的看法,即道教是如何认识宇宙生成的,如何解释物质的本原。(2)对于社会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台湾《中国回教》李松茂台湾《中国回教》是台湾回族穆斯林的刊物,始刊于1952的,至今(1995年12月)已出238期。其中有报章型的每月会报,有杂志型的月刊、双月刊、季刊。今为双月刊,每逢双月月底出刊。内设“回民之声”、“教义阐扬”、“宗教论坛”、“...  相似文献   

10.
本刊讯回族学昌欧麦尔一马单彰先生因病于1996氏11自ZI日下子5前40分在京仅在,享零83乡。单色,安潞安厌币八,1937ff毕业于清华大学。抗日战争初期日重厌中国回教救国会冒传部副王任,鲁王编协会刊物《通自》,发动回民群抵再起抗日。1939氏1自创i(回民昌花》,后改8《回教论坛》(十日刊)江主编,积刊发表的一些富后回民抗战,揭露日寇阴谋的社论迢出自真手。以后在蒙藏委员会工作。X桑任《边疆通讯》三编。论著有:“试宗教导政治关系”、“新疆300民用自纲要”、“四大院里左传”、“穆斯林对科学的员献”、“驾《中国穆斯林》复刊…  相似文献   

11.
<正>一、《教典诠释》及其汉译本《教典诠释》亦称《教义学大纲》,是奈赛斐《教典》的注释本。《教典》的作者奈赛斐,全名欧麦尔·本·穆罕默德·奈赛斐(1068-1142),是马图里迪学派著名教义学家,著作多达上百种,其中《教典》是最经典的著作之一。该书诠释了马图里迪教义学的重要问题,对正统派教义进行全面精简的论述,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教典》的释本据说多达十四种,  相似文献   

12.
沈德溶 《天风》1995,(2):2-3
《天风》是吴耀宗先生于1945年2月在成都创办的,至今已整整五十年。 吴先生为什么要在抗日战争的后期来创办这个刊物呢?他在《天风》的《发刊辞》中有这样一段话:“中国的抗战已经到了一个最严重的阶段,中国的前途如何?就看我们如何渡过这一个危急的关头。”  相似文献   

13.
正回族老人李伍全历时近十年创作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大清河回民支队》由华夏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全面生动地描写了大清河回民支队英勇抗战的历程,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好作品。李伍全原籍河北省文安县,大专学历,高级工程师、高级经济师。在《大清河回民支队》书中,作者以纪实小说的形式生动描写了冀中地区广大回族群众在抗日战争中可歌可泣的生动事迹,深入刻画和表现了以马志新同志为首的一大批回族优秀指战员形象及其勇敢善战的大无畏革命精神,热情讴歌了冀中地区几十个清真寺在抗日战争中作为八路军、游击队的安全岛和堡垒户的爱国爱教故事。  相似文献   

14.
汤若望(Johann Adam von Bell,1591-1666)在华传教经历被其撰修历法之贡献所掩盖。汤若望通过撰写汉语天主教著作向晚明士人介绍更加完整的天主教教义,尤其是有关基督论的内容。汤若望在《主教缘起》这部著作中,详细介绍了天主教的天主论、天神论、灵魂论、教会论以及基督论等内容。在论述之时,汤若望又对佛教、宋明理学展开批评,针对有关天主教教义的疑问或误解展开详细解释与辩驳。《主教缘起》是理解汤若望护教思想的重要文本,其特征是诉诸于天主教传统、《圣经》权威,并提出了对儒家思想极富挑战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英国神学家狄塞尔敦(Anthony C.Thiselton)在运用诠释学进行圣经与神学的研究上颇有成就,本文主要从他的《教义诠释学》的人论管窥他的诠释魅力。狄塞尔敦从圣经、传统和现代世界详述作为"上帝的形象"的人,试图为抽象的教义搭建一条通向我们现实生活的桥梁,对每一个追求"信仰寻求理解"的人特别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被巴哈欧拉誉为“诸书之王”的《确信之书》,是巴哈伊教最重要的圣典之一。本文从四方面论述了《确信之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和这部圣典的基本内容,着重论述了巴哈伊信仰关于如何获得上帝及其先知的真知以及如何理解和认识上帝天命的统一性的问题。作者认为,尽管巴布的《白阳经》和巴哈欧拉的《确信之书》都与什叶派教义信仰有关,但从它们成书之日起就已预示了一个全新的、独立的世界宗教在东方地平线上的诞生。正确理解新兴宗教与传统宗教的联系与区别,有助于人们从历史和发展的观点来认识人类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宗教现象。  相似文献   

17.
正狄楚青(1873-1941)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意义上典型的文人,他早年中举,又曾留学日本。擅诗文、书画;尤其是创办与成功经营《时报》和有正书局,而在中国近代新闻出版业领域有着巨大影响与贡献。他又是一位著名的佛教居士,首开风气,创办中国第一份佛教报刊《佛学丛报》,并积极推动与促成华严大学、宋版碛砂藏印行等佛教文教事业的发展。但是目前学界与教界对于狄楚青的学佛经历、佛教观与他在佛教方面的贡献等方面,仍有一些不明确之处。笔者已另有文论及狄楚青创办《佛学丛报》及其对佛教的贡献,本文  相似文献   

18.
陈建明 《宗教学研究》2007,507(3):130-137
《希望月刊》(Christian Hope)创刊于1924年1月,由四川美道会(后改名中华基督教会四川大会)主办。其经费来源主要由加拿大英美布道会负担常年费用,美道会承担分销任务。为了增加订户,保证刊物的运行,《希望月刊》社采取了打折促销、提倡赠阅、送货上门等多种措施,并设法建立作者队伍。该刊的宗旨为解答教义、增进知识、提高道德、讨论问题、联络会友等。《希望月刊》的题材虽有许多宗教内容,但也有不少世俗社会的知识,如世界见闻和科学常识。1952年7月该刊与《青年问题》合并成立《新希望月刊》。  相似文献   

19.
《道藏》七部分类法的源流,是道教史研究中一个悬疑已久的问题。几年前,我与李养正先生曾合作小考《玉纬七部经书目》的作者,当时推测《玉纬》的作者是南梁道士孟智周,孟智周之学有所家宗于孟景翼。孟景翼首创七部分类法,但不是《玉纬》的作者。又根据唐初青溪道士孟安排《道教义枢》中论述“三洞义”、“七部义”常据引《玉纬》、《玉纬经》及“孟法师云”,而引述《玉纬》又常谓“《玉纬》引《正一经》”云云,推测《玉纬》的七部法乃据《正一经》,《正一经》的纂集者则是曾造作《正一论》的孟景翼。现在我仍然坚持这些看法。但由于考论《玉纬七部经书目》作者时,忽略了所依据的主要资料《道教义论》别有其资料来源,所以有些问题未能澄清。今按,《道教义枢》是《玄门大义》的  相似文献   

20.
以推广基督教在华传播为宗旨的英华书院,在近代中文报刊史上亦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马六甲时期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份近代中文期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以及《天下新闻》;迁往香港后则出版了香港最早的中文报刊、也是鸦片战争后中国第一份中文报刊——《遐迩贯珍》。作为一批最早的近代中文报刊,它们促进了马六甲、香港乃至中国内地近代中文报刊业的兴起,对中国报刊由古代向近现代的嬗变亦极具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