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简明闻论了道家道教收视反听的感知观,和在此思想指导下的道教修行对感官养护的理念,指出道家道教的感知现对现代人的养生实践和社会生活均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勤俭节约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爱惜粮食、厉行节俭的理念也自然地浸润到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之中。"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自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以来,包括道教界在内的宗教界人士纷纷响应,积极发出宣传、倡议,极力营造以节约粮食为荣、反对浪费的良好氛围。在道教文化中,节俭惜粮、反对浪费的意蕴十分丰富,它关乎道教的教义哲学、宗教伦理、修行和实践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3.
<正>"打尘劳"是全真道发展进入兴盛时期的一种重要的修行制度,属于全真道教风行的一种心性修炼方式1。王恽之《提点彰德路道教事寂然子霍君道行碣铭并序》有言:"全真家禁睡眠,谓之消阴魔,服勤苦而曰打尘劳,以折其强梗骄吝之气。"2"打尘劳"对于全真道士的修行和教门风气的彰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魏小巍 《现代哲学》2011,(1):110-113
在现代学术研究中,道教长生久视的修行理想往往被视为一种世俗功利,神仙信仰因之被当作盲目崇拜为研究者所不屑。然而,通过对《抱朴子内篇》的宗教现象学考察,我们发现:神仙信仰的确立并非缘于修习者对理性论证的信服,而是缘于为"我命在我"的自由理想所感召,并通过修行实践逐步实现对神仙学说的切身体证。因此,长生追求的本质并非功利,而在于摆脱一切有形和无形的束缚,不把解脱的幻想寄托于来世或他人的救赎,而是着眼于此世和当下的努力。这才是道教信仰的真精神之所在。  相似文献   

5.
夏云 《中国宗教》2012,(5):41-44
他社会事务繁多仍然坚持早晚功课、静坐存想、斋戒等道教修炼的基本功夫,对"处喧见寂"之趣、"出有入无"之机明见洞悉。作为身处闹市红尘、在现代都市里修行悟道的出家人,他何以能练就如此清静功夫?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时期,道教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作为中国道教学院的执教老师,他对于道教人才培养的看法怎样?  相似文献   

6.
道教书画是道教艺术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不仅展现了创作者的艺术情趣与审美情操,而且作品所蕴含"自然超脱、恬淡清静、返朴归真"的主题风格,又体现了书画者"以艺显道"、"由技入道"的理想追求。因此,历代的务道修真之人大多视潜心书画为修行修炼的重要途径;历代的文人书画名家也大多把道教思想和精神境界融入自己的艺术追求中。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杂而多端"包容广大,其宗旨演变是一个动态的历史发展过程。早期道教继承古代"长生成仙"的信仰,推崇肉体"不死"。隋唐之后,内丹学倡导的"性命双修"成为道教理论与修行的重心之一。金元之际出现的全真教发扬丹道"性命双修"传统,以心性清静、保全真性为先,以成真合道为旨归。自此以后,"成真合道"成为修道的基本主张。上述演变过程反映了道教宗教信仰与理念的日渐成熟,也显现出其向先秦道家复归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中国宗教》2022,(11):93-93
道教医药学是在道教文化中发展起来的医药学。这不仅是因为道士以医术弘道,促进了它的发展,而且是由于这类医术和药物本身就含有道教修行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内丹学是唐宋以来道教理论和实践的重心.从内丹钟吕道派开始,由于传承、修行方法等的差异,历史上陆续出现了金丹南宗、北宗(全真教)、中派、东派、西派等主要流派.其中,对于中派的认识,一般认为始于元代的李道纯,因中派以"守中"为根本,有别于其他丹派,所以以"中"命名.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基督宗教凸显的是信仰和对教会的奉献;道教内丹则更多的关注人的生命内在体验层面.基督宗教灵修是以信仰耶稣基督为基础的宗教性修炼,以上帝为中心,灵修的目的旨在建立人与天主的关系,是以"爱"为纽带以团体的方式修行,其修行方式外在、被动,忽略了人的主动性地位.这跟道教内丹以人为中心的性命双修以及"我命在我不在天" 的主动修炼有很大差异.对命功的忽视使得基督宗教的灵修在理论上难以提升,在实践上可操作性不高.但事实上,在基督宗教那里,在人与上帝的共融中,很多类似道教内丹修炼的命功体验,可能自觉或不自觉的已经发生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