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矛盾态度是指个体或群体对某一态度客体同时存在的积极与消极的认知评价和情绪体验。近年来, 学者们从认知、社会、个体差异等角度探讨了矛盾态度的成因, 并指出个体主要使用情绪中心策略、信息加工策略和补偿性策略以应对矛盾态度带来的不适。未来研究需要继续整合矛盾态度的测量方式, 考察矛盾态度在不同文化和不同个体发展阶段的差异, 并进一步深入探索影响矛盾态度与个体行为后果的变量。  相似文献   

2.
海归在国外生活一段时间后重返国内,通常面临反向文化震荡和文化再适应困难,而反向文化震荡会对个体的认知、情绪、社会适应等产生复杂影响。本文梳理并评述了关于海归群体的反向文化震荡的实证研究,从文化心理学的理论视角剖析了产生这些心理与行为后果的内在过程和影响因素,以期为海归群体的文化再适应问题提供理论分析和实践启示,进而为政府部门以及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决策和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3.
社会排斥损害个体基本的归属需要, 对个体的心理和生理会造成严重影响。根据需要威胁时间模型, 社会排斥后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社交媒体的发展使社会排斥出现了新的心理和行为特征。近年来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发现, 突显网络和默认网络等网络中的一些核心脑区都参与了社会排斥各阶段的情绪和认知加工过程。未来研究应以需要威胁时间模型为基础, 以脑网络方法为手段, 探索社会排斥神经机制, 预测排斥后的心理和行为反应模式。  相似文献   

4.
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需要中国特色的社会心理服务与社会心理建设。它可以简单理解为对民意民心的描述,对偏见歧视的理解,对社会心态和社会舆论的监测,对志愿者行为的引导。从其服务对象与范围看,包括个体层面上正确的社会态度和健康的社会情绪服务,人际层面上客观的社会认知和健全的社会影响服务,群体层面上积极的社会行为和公平的公共服务。微环境、中环境和宏观环境系统是不同层面上社会心理服务的主要路径。社会心理服务是社会心理建设的基础,社会心理建设是社会心理服务的产物,建构中国特色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其实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心理建设。它包括社会态度、社会情绪调查系统,形成民意监测与社会情绪预警机制;社会认知、社会影响测量系统,形成社会心理疏导与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社会行为、社会绩效评价系统,形成社会力量干预与国家力量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5.
儿童自我控制心理机制的理论述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我控制是个体抑制和调节自身冲动的能力,是个体适应社会的主要标志。对自我控制心理机制的探讨在此领域的研究中居于核心地位。在精神分析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早期观点的基础上,A.Gifford、W.Mischel和J.kuhl等人在近期研究中分别强调了情绪、认知和注意过程以及自我调节策略在个体自我控制过程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该文总结了关于自我控制心理机制研究中较为一致的结论和仍然存在的分歧。  相似文献   

6.
作为人类古老现象的权力,却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崭新课题。近年来,社会心理学家从社会认知的视角对权力心理进行了很多具有启发性的研究。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权力的存在或激发广泛地影响了个体有意和无意的社会认知、情绪和社会行为,这些心理和行为既包含消极的成分,也包含中性和积极的成分。文章指出了权力心理学具有“强调社会认知、基础认知甚至神经机制”等特点和趋势。  相似文献   

7.
文化震荡及其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当前我国正在经历的急剧社会文化变迁对众多个体心理产生了强烈冲击,形成了文化震荡,并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其心理健康。研究表明,由于不同个体的经历和应付方式不同,其对文化震荡的承受能力也不同。因此,深入研究文化震荡的形成及其对不同个体的影响,充分挖掘各种文化有益于维护个体心理健康的宝贵遗产,建立个体心理健康防卫、救护机制和社会安定预警机制,是一项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8.
关于情绪发生心理机制的需要—预期假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系统论观点看,迄今关于情绪发生机制的大最研究可归为生物—化学、解剖—生理、心理和社会—心理四个层次,它们既密切联系,又相对独立。本文拟在心理层次上,对我国关于情绪发生机制的需要关系理论予以修正,提出需要—预期假说,以冀更好地揭示规律、指导实践。我国心理学界一般认为,当客观事物作用于个体时,个体对它与主观需要之间的关系进行认知评价,从而产生相应的情绪:符合需要产生肯定情绪;反之产生否定情绪。主观需要  相似文献   

9.
红色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最常见的颜色之一,它对人类心理与行为的影响受到心理学家的关注.2005年发表在Nature上关于红色队服增强奥运选手竞赛成绩的研究报告,引发了一系列红色心理效应研究.本文从生理指标、行为观察、认知、语言文化、情绪、态度等多个角度综述了红色心理效应的现象和机制,并提出“情境假说”来解释红色对心理与行为的影响.综述表明,红色的心理效应缘于其在不同情境下联结着不同的心理意义.这些联结受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共同影响.红色与心理意义的联结诱发了特定的心理状态,从而影响个体的心理与行为.颜色对心理的影响及其机制,已经成为颜色科学基础与应用研究的前沿领域之一.  相似文献   

10.
自我意识情绪:人类高级情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我意识情绪是个体在具有一定自我评价的基础上,通过自我反思而产生的情绪。自我意识情绪与基本情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自我表征、自我觉察、自我评价过程的卷入是自我意识情绪产生的重要条件。对个体行为进行自我调节、服务于人际交流、人际互惠和个体心理内部需要是自我意识情绪具有的主要功能。自我意识情绪是随着认知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并会受到文化的影响。自我报告、非言语行为编码技术、言语报告和行为编码、神经成像技术是自我意识情绪的主要研究方法。自我意识情绪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需要进一步跨文化研究的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