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漫评李刚《劝善成仙——道教生命伦理》王煜《中华道学文化系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共八种,最富哲理的一种就是李刚的《劝善成仙》。它深入浅出地评析道教生命伦理,消化整套道教历史,比较西方哲学家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伊壁鸠鲁、奥勒留斯(罗马帝王Au...  相似文献   

2.
“以德治国”作为治国方略提出时,有人担心这一方略是否会带来人治的后果,也有一些法学家则对其的合理性提出质疑。他们认为,在现代社会里,最好的治理方式是法治,因为法治实质是法律家之治,而且我们也可以培养充分而全面的法律人才,制定完备的法律,建立完备的法律制度。简而言之,法治具有极大的可操作性,相反,德治却不具有。所以“在法治正在全面推行的社会里,德治应该缓行”。面对这一质疑,伦理学工作必须做出解答,当然这  相似文献   

3.
张彦 《道德与文明》2010,(6):159-159
于公益伦理的探讨是当今伦理学一个新兴前沿的领域.湖南理工学院彭柏林教授等著、人民出版社2010年8月出版的<当代中国公益伦理>对当代中国公益伦理的一系列问题作了系统而有深度的研究,是当前国内学术界首部研究公益伦理的专著.  相似文献   

4.
于建星  高兆明 《学海》2007,(2):205-207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如何有效地克服社会失范现象,建立起一个长治久安的良序社会?这是当代中国任何一个有责任感与良知的学者必须直面相对、不懈探究的重大  相似文献   

5.
俞吾金先生在《道德与文明》2012年第5期发表《黄金律令,还是权力意志——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命题的新探析》一文,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价值提出质疑,他从道义论伦理学的立场出发,揭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可能引发的负面效应,提醒大家警惕功利的过度,这有着积极的意义。然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等值语句是"施于人,己所欲",而非"己所欲,施于人";它的适用范围只能是道德领域,把它认定为总是滑动在利己主义和权力意志两个极端之间,是不妥的;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会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互惠,它不会必然导致"群氓理想",引发"弱者道德的统治";在道德领域,人的忍耐与克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由于价值多元的普遍存在,所有格言警句都难成为全球伦理的黄金律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虽然不是全球伦理的黄金律令,但它在当代具有极为重要的道德价值。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尽管在伦理学领域也有学者涉足农村道德建设和农民道德问题的研究,但是总体上看,伦理学对乡村的关注仍然是十分欠缺的,从经济伦理视角深入研究乡村伦理的学者和成果更可以说是几近阙如.在我看来,中国经济伦理学的研究成果更多是一些理论层面的分析论证,而偏重实践性的成果则相对集中在企业伦理研究领域.从这一意义上说,王露璐博士的新著<乡土伦理--一种跨学科视野中的"地方性道德知识"探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版),填补了当前国内经济伦理研究中的这一空白,是一项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前沿性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7.
公共领域的扩展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对于公共权力的支配、公共资源的分配和公共规范的建立与遵守都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在价值多元的现代社会中,由于人们在观点、理念上的相互差异,为公共生活提供应然性基础就变得尤为困难.另一方面,商品经济对于经济效率、经济理性的片面强调和追求,又使公共观念面临着被平整化的巨大压力.商业平整化的结果之一,便是道德似乎正渐渐远离人们日常生活的视阈.但是这种远离仅仅是一种现象,并不能改变社会对于伦理、道德的内在期盼与需要.在现代社会中,以家族为基本单位的传统社会逐渐退缩,以个体为单位的公共领域日渐膨胀.探寻公共领域的合理性基础,为公共生活提供道德价值的引导,成为当代社会的急迫需求.  相似文献   

8.
9.
作为《庄子》内篇的重要篇章,《养生主》在全书中具有关键意义,它言简意赅地探讨了庄子生命伦理的多重维度,翔实而深刻地透显出庄子的生命哲学与养生艺术。概括而言,《养生主》首先从物我矛盾的困境中引申出顺中为常的总体纲领,紧接着以庖丁解牛、泽雉之养、秦失吊老等寓言揭示出养生的三个维度,即从形为物役到形神兼养、从困于樊中到精神自由、从遁天倍情到洞明生死。此三者紧密相关、层层递进,为人们安身立命、追寻个体生命价值、护持心中净土提供了一条理想之路,同时对于当代社会所面临的种种生存困境亦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伦理精神是一种客观精神,它体现为社会结构规范和个人自主道德追求之间的二元性,是文化精神和民族精神的积淀。应当说,这是一个涉及到文化演进、社会经济结构转型、伦理思想史和学术史的复杂的研究题域。中西方伦理学史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通过对伦理精神的历史建构样式进行梳理,穿过思想史、文化史和学术史的层层迷雾,把握伦理精神的实质,从一种更高远的精神意趣和思想境界上透视人类道德实践和伦理思想理论在传统型态或当代型态的某个特殊表现上面临的那些基本问题。国内原有的西方伦理思想史著作通常注意到了对各个时期、各个…  相似文献   

11.
当前科技的发展对伦理观念形成了挑战,同时,伦理也对科技发展形成约束,这种局面构成科技与伦理的双向运动。分析这种双向运动的成因、过程和可能的结果,正是李建会教授主编的新书《与善同行——当代科技前沿的伦理问题与价值抉择》的主题。该书讨论了纳米科技、信息科技、生命科技和认知神经科技遭遇的伦理问题和道德抉择,并主张科技活动必然具有价值负载的观点,对规避科技活动中的社会风险做出了积极的探索。除此之外,该书还讨论了用于价值抉择的协商伦理学的原则,并指出协商所应体现的态度和目标。  相似文献   

12.
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的形成过程是马列主义所有组成部分和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在研究共产主义社会形态形成的过程中,唯物辩证法具有特殊的方法论意义。过去、现在和将来,唯物辩证法都是根据共产主义原则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唯一不可缺少的普遍方法。因此,必须大力支持和欢迎人们就  相似文献   

13.
谁都会认为,任何一本象我们讨论的这样命名的书,会有受到指责的危险。因为这本书是与当前的问题关联的,而每个认真的赫拉克利特信奉者都知道,这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研究当今问题的哲学书籍也许很快就过时了。当哲学家还没有踏入一条河时,变化着的社会就已经在前进了。就本书探讨的问题是很长的哲学史内的问题来说,用这一书名很容易被人误解。在书中确实研究有关社会特殊方面的问题的地方,例如,在对毛主义的中国和B.F.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的讨论中,那只是研究历史,因为中国已不再是毛主义的了,而心理学中占支配地位的理论已远远超过斯金纳了——这一领域  相似文献   

14.
一在当前众多的伦理学研究书籍中,吾淳教授的《中国社会的伦理生活———主要关于儒家伦理可能性问题的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版;下引仅注页码)值得注意。与通常关于中国伦理史、特别是儒学伦理史的著作仅仅概括伦理学史不同,此书从明确地区分作为社会实践的“伦理”和作为思想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现代化所实现的社会转型,不仅是社会体制、发展模式和经济结构的重大转变,在根本上,更是社会价值观念的嬗变。由之,中国乡土伦理的转型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我国社会全面转型的最终实现。社会转型期乡村伦理问题的研究,理应是伦理学关注当下社会、反思当代伦理问题的重要课题,然则,在伦理学的学科视域中,对乡村伦理进行理论思考与实证研究的论著并不多见,甚或说在某  相似文献   

16.
康德既没有在他的道德哲学中,也没有在他的《人本学》中,“提出过一种详细的理性的行为哲学”,这是近现代有关康德的文献一向感到遗憾的事情。放在我们面前的F.考尔巴赫的这本全面解释康德的书的标题,却一下子就使我们感到不胜惊讶,因为它谈的竟完全是康德哲学中的“行为原则”问题。多年来他发表了一大批论康德哲学的书籍和文章,这些著作不但证明了他是最杰出的康德解释者之一,也证明了他是一个最坚持己见的人。当然他也知道,康德本人“并没有很明显地使行动的概念成为他的哲学的论题”。然而康德哲学的“论述”却贯穿着“能交织出一种行为理论的线索”;他甚至认为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市场经济背景下,消费主义固然有可能创造一时的经济"神话",但也必然带来生态失衡、显失公平、人的异化等严峻问题.从人的存在论视角、以弘扬人之生命本质为目的,透视与重构"消费合宜性"的现代内涵是走出消费主义伦理困境的不二法门.消费合宜性这棵思想之树在消费领域所结成的智慧之果是"和谐消费观",其主旨在于调协现代消费维度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之间的紧张关系并达致和谐状态,进而实现可持续消费、公平消费以及人本消费.消费合宜性观念之实践魅力的充分发挥,必须有赖于将和谐消费观现实化、具体化为节俭这一现代美德,并内化为消费者的品性、外化为消费者的合宜性消费行为.  相似文献   

18.
二十世纪席卷世界的全球性经济和政治变动,与社会革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资产阶级理论无视革命,置这一社会现象于不顾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了。最近几十年里,西方出版了几百本记述革命的书籍和文章。因此,苏联研究人员加夫林和卡札柯  相似文献   

19.
<正>地久天长是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苏格兰举世闻名的歌曲《友谊地久天长》歌颂的就是友谊地久天长,王小帅导演的这部电影中也赞扬了始终不渝的友谊,但它更多表达的是对悲伤默默无声的隐忍,悲伤的情感或许才真正地地久天长。俗话说:幸福的人不看手表,意思是说:幸福的人并没有感受到地久天长,他们只是觉得时间飞  相似文献   

20.
这本集子是由直接批评格维尔茨的伦理理性论,尤其是批评他的《理性与道德》一书的十四篇文章所组成,并附有格维尔茨冗长而详尽的答复。总的说来,尽管这本集子中的各类文章都十分钦佩格维尔茨的创造力,并且都程度不同地赞同他的研究方向,然而作者们都毫无例外地对他进行了严肃的批评。格维尔茨的“普遍一致”的中心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