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引言爱因斯坦和玻尔之间关于“量子力学对物理实在的描述是否完备”的争论,已进行了约57年。在这一方向上的一个重要进展,是贝尔不等式的推导。1964年,贝尔曾从定域的、决定论的理论出发,推导出一个和量子力学不问的有关自旋关联问题的不等式。自1972~1982年,陆续有不少实验就这一问题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证实了量子力学的预测,而贝尔不等式已被推倒。  相似文献   

2.
量子力学中有一个争议就是EPR佯谬。这一佯谬涉及量子力学是否完备,是否遵循定域性准则等原则问题,或者说量子力学是否存在着隐参数,是否破坏微观因果律。由于这一“佯谬”涉及的问题如此重要和基本,以致爱因斯坦和玻尔都卷入并领导了这一争论。其先后历时达数十年,至今仍然不衰。近年来由于实验有利于量子力学而不利于贝尔不等式,于是量子力学是否不满足微观因果律的问题,就更为尖锐和突出。D-L-P理论有可能用来解释EPR佯谬。在哲学上,爱因斯坦正确些,在物理学上,玻尔较为正确些。怎样理解物理实在问题?这一问题的实质性在于:是否存在着不依赖于观察者的物理实在?自从量子力学出现以后,人们发现  相似文献   

3.
复杂性科学的兴起及其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什么是复杂性?经典力学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遇到了越来越无法解释的现象,它们相继出现在相对论、量子力学等诸多领域。同时,面对大量的复杂系统,作为经典力学研究方法的基础而广泛应用的还原论受到了挑战和批判,新的思维方式如构成论和新的理论,如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以及后来的突变论、耗散结构理论和混沌理论等相继形成。复杂性科学则是试图整合诸多新兴学科已经取得的对复杂现象的研究成就,并尝试建立一个新理论。这一理论有些组成部分是科学家较早就做出的发现,只是从一个新角度表述。也就是说,复杂性赋予我们一个与传…  相似文献   

4.
量子力学的模态解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量子力学的“测量难题”是物理学家和科学哲学家长期争论的焦点之一。1972年,美国哲学家范.弗拉森(Von Fraassen)开创性地将模态逻辑的语义学分析方法移植到量子力学,提出“量子力学的模态解释”,试图消解微观世界的测量症结。这一解释给“测量难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物理学哲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该思想经过Kochen、Diecks、Vermmas、Healey、Clifton、Dickson、Bub、Bacciagaluppi等人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一种很有影响力且最具有发展前景的量子力学解释理论。  相似文献   

5.
全同粒子是全同的单个基本粒子的聚合, 或者说单粒子系统是粒子数为 1的自我同一粒子的聚合。全同粒子的哲学问题是量子力学的四大哲学问题之一 (另三个问题是量子测量、量子概率和EPR关联)。全同粒子问题在近二十年成为国际物理学哲学界的一个核心问题不是偶然的: 现有实验研究的主要EPR对是全同粒子对, EPR问题是在测量语境中讨论的, 而测量问题是量子力学哲学的核心。不仅如此, 全同粒子问题中涉及的个体性、同一性 (或全同性 )、聚合与整体等问题, 可以看作是二千多年哲学史中的基本问题之一即“一与多”的问题在现代科学背景中的深…  相似文献   

6.
量子力学为我们提供了关于世界的最一般理解,但其涵义则从量子力学诞生起就成为一个热烈争论的问题。爱因斯坦认为,必须把量子理论看作是一个基础上不完备的理论。例如它不能预言单个放射性原子嬗变的精确时间,这种不能预言只能归因于量子理论的缺陷,而不能归因于我们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或自然界自身的非决定性。 这场争论旷日持久,20世纪的大物理学家几乎都参与了争论。1964年,约翰·贝尔推导出了一个以其名字命名的定理,即贝尔定理(亦称贝尔不等式)。贝尔定理表明,任何保留“定域性” (即拒斥超距作用)的决定论理论对于彼此远离的两个粒子所作的测量都具有确定的结果。但实验已经表明,事实上得不到这样的结果。事件集之间的关联要比任何“定域”决定论理论所能容许的关联强得多。更重要的是,这种强关联精确地与量子理论所作的预言一致。令人惊奇的结果是,古典类型的定域决定论理论似乎已被彻底地排除了。不仅目前对单个粒子的嬗变不能预言,而且将来也决不会再有任何理论能对之作出预言。  相似文献   

7.
与人的参与相关的实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写道:“当科学之环变得更大时,它会在更多地方碰到悖论。”我的兴趣既不在尼采这个人(虽然他是非常有意思的人),也不在尼采的作品,而在于这个评论本身上。也就是说,我希望在这里理解的评论是与我们时代的思想和经验有关的,而不仅仅是尼采时代的东西。评论是有关“科学之环”的,所以我关心科学,想看看科学知识之环增大时,世界如何变得更为荒谬。可以用任何科学领域的材料来阐明尼采的评论,但我在这里只想考虑两个例子。 我的第一个例子来自于一个只有少数人熟悉的领域,对于大多数受过教育的人来讲,它本质上是极其深奥的,这就是量子力学。我并不想在此谈论专门的技术问题,所以我一点儿也不打算描述这个理论,只是在当讨论问题需要时,我才对量子力学作些描述,而从开始讨论到问题深入下去,都会涉及“如何解释”量子力学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吴国林 《哲学动态》2006,390(10):58-65
一方面,量子信息概念与量子力学有关。自20世纪20年代建立量子力学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在近一个世纪的探索中,量子力学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对量子力学的理解仍然存在重大分歧。1935年,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和罗森(EPR)在《物理评论》发表了《能认为量子力学对物理实在的描述是完备的吗》一文,引发了对量子力学基本问题的论争,特别是EPR佯谬成为令人困惑的重大问题。1964年,贝尔提出了贝尔不等式。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连串的物理实验开始检验贝尔不等式,并开始检验EPR佯谬本身。另一方面,量子信息概念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有关。按照莫尔…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量子力学描述的“仅仅是现象”还是“现象背后的实在”?50、60年前,在逻辑实证主义或逻辑经验主义的影响下,大多数物理学家对这个问题可能给出实证主义的回答。即使是今天,当“可观察量”一词被用来指称一个厄密共轭算子表征的物理量时,仍能感觉到经验主义对于量子力学的数学形式的解释的影响。尽管玻尔和海森堡都不能被认作逻辑实证主义者,但是他们的“哥本哈根解释”确实是用经验主义的语言“现象”来描述的。特别是,他们对于测量安排的本质作用的强调助长了这样的观念:量子力学只是处理在测量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如照相底片上的…  相似文献   

10.
“月亮问题”是量子力学研究中提出的一个尖锐问题,涉及到唯物主义的根本原理。为此,许多学者对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其中有些观点值得商榷。一、“月亮问题”能实证吗? “月亮在没人看它时是否存在?”这是所谓“月亮问题”的第一个疑难。李振伦同志在《哲学研究》1992年第11期发表的《量子力学和哲学基本问题》(以下简称“李文”),对这个问题作  相似文献   

11.
颜鸿 《哲学动态》2012,(4):83-88
量子力学在20世纪初的出现,无疑对物理学以及整个人类认知图景带来了深刻的挑战与影响。它对于人类观察和实验行为的强调,引发了当今许多重要的哲学讨论。其中尤为关键的一个,就是对"人的主动性在描述实在的过程中具有何种地位"这个问题的讨论。正是在这一讨论中,凯伦·巴拉德(Karen Barad)提出了她的"主动实在论"(agential realism)。在本文中,笔者就将对这一理论的形成背景(量子力学的相应讨论)、内涵和存在的问题做出分析与讨论,借此对作为这一讨论主线的关于"人的地位"的问题,做出相应的评论与思考。  相似文献   

12.
历史是时空运动过程的结合王玉波历史是什么?这是历史哲学"开宗明义第一章"就要回答的问题。对任何事物、现象,都可以从不同层面、角度作不同的界定,历史也不例外,既可以从历史上体角度,也可以从历史动力或过程的内容、阶段等角度给历史下不同定义。如果从历史过程的运动形式结构的角度,则可以认为历史是时间运动与空间运动过程相结合的立体结构。之所以提出这种界定历史的观点,是鉴于当前存在这样一个问题:由于人们回忆或用文字信息手段再现历史,一般都是按年代顺序进行,因而人们往往只看到历史是由时间推移、世代更替构成的,忽视或没有看到历史也是由空间运动过程构成的,而这种认识对历史的阐述和研究起负面影响。历史的确是由时间运动构成的,没有时间的推移,就没有历史的顺序、阶段和延续性,就没有历史过程,也就没有历史。但仅仅把历史看作时间运动是不够的,这对历史的认识、把握是不完整的。而且由于"逝者如斯夫"的时间运动的不可逆性和单向性,容易以为历史是一种纵向的线性运动,从而有可能把曲折复杂的历史看作是一个简单的机械的过程。如果再把这种线性运动模式化,就会造成历史研究中的教条主义缺陷。当前并非不存在这种情况,例如在原始社会研究中,多重复一种直线运动  相似文献   

13.
孙玉涵 《哲学动态》2023,(4):114-126
科学理论要通过测量活动才能与现象关联起来,然而测量依赖科学理论的预设,而科学理论又依赖测量的证实,两者似乎在认识论上陷入循环。理论量如何能够通过测量而与具体现象建立起系统的联系,这就是测量哲学中的协调问题。协调问题表现为从抽象到具体的多个层级类型,其解决决定着科学表征关系的成立,其中操作主义和约定主义的协调模式是传统的基础主义解决方案。与以往不同,以张夏硕和范弗拉森为代表的良性循环观给出了融贯主义的新方案,他们在历史演化的进程中展示测量与科学理论间的融贯迭代关系。从科学表征一般形式的角度综合探讨这种新方案的主要机理和待解问题,可以发现这是最合乎科学表征动态特征的方案,但同时它也倾向于切断科学表征与实在之间的联系。因此需要用测量表征中的基础断言与测量结构的可实现性来约束该方案中融贯主义认识论的反实在论倾向,进而提出有适度基础的、融贯迭代式的科学表征图景。  相似文献   

14.
吴国林 《哲学研究》2012,(7):113-120,126,129
波函数是量子力学的核心概念。波函数的实在性问题一直是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争论的焦点之一。20世纪上半叶量子力学研究主要是检验量子力学的理论是否正确或完备,仅有少量量子技术产品问世。1935年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和罗森(EPR)发表的《能认为量子力学对物理实在的描述是完备的吗?》一文,提出了EPR关联——量子纠缠,直接引发了对量子力学基本问题的论争。(Einstein,Podolsky and Rosen,pp.777-780)基于EPR量子纠缠,1993年本内特(Bennett)等6位科学家在《物理评论快报》发表题为《经由经典和EPR通道传送未知量子态》的重要论文,引发了一系列有关量子信息与量子技术的研究,形成了量子信息理论、量子控制论、量子技术等新的量子科技理论。量子纠缠  相似文献   

15.
道家伦理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体系中一个十分独特而重要的构成部分。道家首先判定人类理性及其能力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进而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论。“反者道之动”是道家用以解决宇宙和人生问题的核心理论。基于此,从贵生的价值观出发,道家提出了以“积德”(修之此)而得“道”不死(得之彼)和反归自然的伦理理想。  相似文献   

16.
一、引言寻求对世界的整体理解、追求统一的科学世界图景,是当代科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其中物理学中关于统一场论的尝试尤为激动人心。本世纪20、30年代玻尔和海森伯等人创立的量子力学,把人们的注意力从对物理实在的研究引向对物理“现象”的研究;而海森伯则不仅用不确定性和概率论取代了牛顿科学世界图景中的确定性和决定论;也在数学表达的范围内消除了物理实在的直接基础。这就为科学和哲学传统中由来已久的那种试图在实体的意义上寻求关于世界的统一理论而遗留的僵局注入了一线生机。应运而生的所谓“大统一理论”试  相似文献   

17.
S.温伯格在其《场的量子理论》的第三卷中讲道:“在本书中我们从粒子开始然后进入波动方程,这并不是说粒子必然比场更基本。自1950年后的若干年来,一般认为自然规律以场的理论形式出现,我在本书中从粒子开始,不是因为它们更基本,而是因为我们对粒子的所知更确定,更能从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中直接推导出来。……事实上,后来真有人反对把量子场看做最基本的,新的理论可能不是场或粒子的理论,或者是很不一样的东西,比如弦。”[1]也就是说这里存在一个“世界的本原是粒子、场还是弦?”的问题。可见,虽然物理学早已从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分化出来,并经…  相似文献   

18.
在量子力学的发展史上,寻找一个能够合理地描述观察现象和实验数据等一系列相关事件的量子力学的自洽解释,必然是使抽象的理论达到现象学的一座中间桥梁和纽带,是使远离直觉的量子力学的数学形式能够清晰明白地被得到理解的一种有效手段和方法,同时,也是几十年来一些物理学家和科学哲学家在量子力学的数学程式已基本确  相似文献   

19.
由中共中央党校教授高光主编的《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一书,即将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既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生产力理论专著,它对目前生产力理论前沿的许多重大问题都从新的角度作了探索性研究。生产力的要素构成问题,是生产力理论研究中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从建国到70年代末,主要是“两要素”和“三要素”的争论。80年代以来,人们逐渐把生产力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作者吸收了这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但并不满足于确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而是致力于探索各构成要素在生产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早已在我们这个经济不发达国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近来有的同志在革命导师那里找到三段话,试图从理论上来说明这一问题,这本来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但是有的同志却认为,从革命导师这三段论述中,“无讨如何也引伸不出关于经济落后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而他自己又没有提出其他的理论根据,好象在革命导师那里根本就没有这种理论。如果真是这样,那末除了创立新的理论以外,就会发生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还有没有理由坚持下去的问题,而在“第三世界”其他国家中也会发生搞社会主义革命有没有理论根据的问题。所以这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直接的实践问题。而我认为,只要从革命导师这三段话中抽出一段,就足以说明这个理论。它随着垄断资本主义在国际范围内的发展,就越来越显示出自己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因此也谈一点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