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崂山道教音乐考查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士念的经是道家专用的一种经歌,有文有韵,文即词,韵即曲,是我国民间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崂山道教音乐分功课经韵、应风经韵及琴曲道歌乐三部分。崂山是中国最大的道场所在地之一,其宗派多而复杂。各教派用的经文大部分相同,但韵曲各有差异,或根本不同。崂山历代的隐逸方士甚多,他们带进崂山的各地民歌雅曲,特别是琴曲,对崂山的道乐经韵有极大的影响,故崂山的道经韵曲既有独特的崂山经韵,也有全国通用的十方经韵。《后汉书》载,著名经学家郑玄,字康成,北海(今高密)人,官至北海太守。黄巾起义时,北海城破,为避兵乱,他于中平  相似文献   

2.
太清宫道教音乐源远流长;有的道乐一直传至今日。《即墨县志》载:后汉著名经学家张恭祖到太清宫创办康成学院,聚众讲学,传播经文与经曲,是崂山较早的真正经乐始祖之一。太清宫历代道士传说,唐李白与浙江道士吴筠同到崂山旅居时,在太清宫北之阳,蟠桃峰下一块巨石上饮酒唱和,为峰顶的“王母瑶池”咏叹抒怀,共创一支曲子名《清平调》,随之传给太清宫道士,此曲即为太清宫等山庙一直沿用至今的《步虚》殿坛经韵曲牌。据《甘水仙源录》载,南宋、金代龙门派祖师邱处机到崂山各道场传玄讲道,又积极改革道观和各派的经乐。又据《玉清乐引》  相似文献   

3.
我们崂山的练功生活:月夜习武,旭日餐霞,“步月廊”下推手,“聚仙台”上吐纳,不仅增强了体质,更重要的是学到了道教宝贵的养生之法,继承了“仙道贵生”的优良传统。崂山道教属全真清修派,不重斋醮,惟务修性炼命之术,追求养生,历代出了不少道德深远的道士,现在流传很广的两部丹经《大成捷要》和《道乡集》即是出自崂山,而且这里的道士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都主张“内外兼修,动静结合”,今日的崂山道士仍然如此。一、老道长们的功夫崂山太清宫现有老道长六人,个个都是修行有素,鹤发童颜。很多游客看到他们,往往惊羡不已,围住他们问这问那。他们常常会捋着胡须感慨地说:“都是共产党领导的好啊!”朴实的一句话,却道出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宗教政策落实得好,老道长们对党和政府的无限感激之情。其实,这些老道长每人都有一套动静道  相似文献   

4.
<正>经国家宗教事务局批准,由中国道教协会主办,山东省道教协会、青岛市道教协会协办,崂山太清宫承办的丁酉(2017)年全真派道士传戒活动,于2017年8月22日至9月18日在山东崂山太清宫举办。活动礼请崂山太清宫方丈李宗贤道长为传戒大律师,传授全真初真、中极、天仙三坛大戒,同时礼请孙常德道长为首座大师,任宗权道长、杨崇定道长、侯诚凯道长、  相似文献   

5.
<正>武当山宫观道乐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广泛吸收各种音乐元素,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音乐形态:兼容宫廷雅乐和民间俗乐;兼具南方音韵和中原色彩;融合全真正韵和正一特色,成为传承和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6.
被早期道教五斗米道奉为经典的《老子想尔注》,是对道家元典《老子》的注释;然而,此书虽然采取了疏解的形式,却绝非一般意义上的《老子》释义。它系统地改造、利用渊源深厚、影响广被的道家哲学经典,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基于宗教的立场诠解《老子》,把老学的“道”论与长生成仙说、民间道术等融为一体,为道教的最终形成及广泛传播作了理论准备。正是由于对“道”的改造,《老子想尔注》实现了从道家哲学向宗教神学理论的转换。一《老子想尔注》为神仙方术、民间道术等寻找一种理论的依托,利用道家的哲学理论对长生之可能及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7.
王屋山在今河南省济源市西北 ,自古为道教圣地 ,号称清虚小有洞天 ,位居道教十大洞天之首。唐代道教上清派宗师司马承祯曾居住此山修炼。玄宗开元年间 ,朝廷在王屋山中岩为司马承祯敕建阳台观 ,使王屋山在道教中的地位大为提高。南宋金元时期 ,全真道兴起于北方 ,并传入王屋山。在当时王屋山的道教中 ,还出现了一个新兴的道派———上方真元派。关于这一道派的历史及其经典教义 ,笔者曾在《真元妙道与真元妙经图》一文中有所论述① 本文想要继续探讨上方真元道派与王屋山的关系。因此首先简述有关上方真元派的情况。一现存于明《道藏》中的…  相似文献   

8.
2004年3月7日,新加坡嘉龙剧院清音袅袅,《道德经》、《天尊韵》、《三上香》等道教音乐令在场的听众精神顿然为之一振,全场鸦雀无声,所有的听众都沉浸在袅袅的仙乐中,不觉时间的流逝。演出结束后,大家久久不愿离去,人们都想尽可能地亲近、聆听道乐,感受道乐那致乐治心的深刻文化内核。道教是中国固有的传统宗教。道教认为,奉道者经过一定的修炼,可以返本还源,与“道”同一体性,以获得长生久视的目的。为达到这样的境地,斋醮科仪以及与之相关联的音乐活动则是必不可少的。在《太平经》卷十八至三十四中提到:“以乐治身守形顺念致思却灾……故…  相似文献   

9.
胡军 《中国道教》2014,(2):34-35
正武当山喇万慧、吴理瀛方继权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艺传授给年轻道众,对武当乐的承何本灼等道长所传韵曲典雅清新、独具风韵,他们毫无保留地将道教经曲、乐武当道乐古老悠久、博大深邃,不仅具有中国道教音乐的共性特征,同时还独具"武当韵"的个性色彩,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中不可多得的重要遗产。20世纪80年代,《中国民族民间器乐  相似文献   

10.
在《庄子》中,出场次数最多的是孔子。在数十次的出场中,孔子的形象和身份迥然有异,区分为四种情况:一是道家形象和身份,是道家的代言人;二是儒家形象和身份,因而是道家批判的对象;三是先以儒家形象和身份出现,经道家点拨,转而折服、归从道家,有一转变过程;四是超然于儒、道之外,不属于哪家哪派,带有某种中性特征。孔子形象的多重性及孔子成为《庄子》的第一主角与孔子形象的可塑性和孔子的名师身份及师徒效应有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11.
崂山之行,山居六日,得暇访问了邱长春真人在崂山留下的遗迹。经过实地考察和书本资料参看比较,访得邱真人摩崖石刻诗四十首、词一首、圣旨刻石两方,其由来一一考之于下。据《元史》与《甘水仙源录》载:金天会十四年(1136年)全真道祖师王重阳至山东宁海州(今牟平县),邱处机、刘处玄、谭处端、马钰、郝太古、王处一、孙不二师从王重阳,学习道法,后为“七真”。《太清宫志》说:“南宋庆元元年乙卯(1195年)邱长春与刘长生同其他道侣五人,由宁海崑嵛来游崂山,止于本宫,讲道传玄,宏闻教义,道众大悦,各受戒律。”“邱长春这次来崂山留诗二十一首,改‘牢山’为‘鳌山’。(见《崂山餐  相似文献   

12.
云翠山南天观在宫观建设、道派传承、碑文碑刻、道士墓群、天仙派道教音乐等方面具有特色,特别是"全真宗派之图"与陈垣《道家金石略》《增修集仙宫记碑阴》(宗派图)有较大的不同,其内容不但记录了天仙派的传承和演变历史,而且丰富了《增修集仙宫记碑阴》中相关内容。南天观许多碑刻墓志属国内首次发现,具有较高的文物和考古价值,对于研究道教天仙派在云翠山地区的活动和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道”这一概念,自《老子》以来,已成为道家哲学的学派判准与依归,但是此一概念,自《老子》而后,其内涵因着《老子》后学的不同发展,其概念内涵也有所不同。战国末期之黄老道家《鹖冠子》一般认为仍承袭着黄老道家之道论,但《鹖冠子》对于“道”的关注显然有一歧出之发展,这一歧出不仅在于对天道阴阳的重视,更在于将“道”置于“天”之下,“道”除了作为四时运行之规律、度量准则外,更有所谓地道、人道之说,“道”成为事物之“道”,甚至有“圣生道”之说的提出,说明了《鹖冠子》之于“道”,作为一黄老学者已将“道”返回经验事物之抽象理则,代之而起的是圣人之道、成鸠之道。  相似文献   

14.
孙玄清(1496-1569),号紫阳,又号金山子、海岳山人,山东寿光人,明代崂山著名道士,曾受到皇帝敕封,是龙门派分支金山派的创始人。清代梁教无《玄门必读》记载:崂山祖,姓孙讳玄清,号海岳山人,乃龙门派邱祖第四代徒孙。系山东青州府寿光县孙家巷人。于明宏治九年八月二十三日降生。在崂山明霞洞出家……至嘉靖三十七  相似文献   

15.
正崂山道教音乐具有悠久的历史源流和深厚的人文内涵。崂山道教音乐主要流传于山东青岛崂山地区的120多处宫观。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它汲取了道乐、琴乐及俚曲、江南音乐等多种音乐艺术元素,形成了形简意远、自然清静的独特风格。2008年,崂山道教音乐入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相似文献   

16.
简讯     
苏州道教协会受到省、市表彰江苏省苏州道教协会积极整理、继承道教音乐,抢救祖国文化遗产,于1989年10月25日分别被江苏省民族宗教事务局、苏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处评为省、市宗教界为四化建设服务先进集体。为整理、继承苏州道教音乐,近几年来,苏州道教协会把这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自始至终把抢救道教音乐,培养道乐演奏接班人紧抓不放,他们依靠老前辈,献宝传技,于一九八六年成立了道教音乐组,汇编了《苏州道教音乐选》一书,并注意把培养青年道士学习和继承道教音乐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目前已形成了一支技术比较熟练的道乐演奏队伍,受  相似文献   

17.
灵宝派是中国道教传承绵远的道派,灵宝派历来重视众生性命,以济世度人为立教宗旨。灵宝派奉三国道士葛玄(164-244)为祖师,道门人士尊称为太极葛仙公。葛玄早期居天台山修道,曾漫游括苍、南岳、罗浮诸名山,后选择江南名胜皂山建庵传道。葛洪(284-363)为葛玄再传弟子,葛玄、葛洪祖孙二人并称为葛家道,皂山因有葛仙公修道灵迹,成为天下灵宝派道士所信向的祖庭。一、早期灵宝派的传承系谱道教经典中有关于灵宝经传承的记载,《云笈七签》卷三《道教所起》宣称:道教的灵宝经初传于天真皇人,天真皇人于峨眉山授轩辕皇帝,天真皇人还于牧德之台授帝喾…  相似文献   

18.
道家学风浅议萧父道家之学,源于柱下,依附隐者,流播民间。在先秦,已蔚为南北诸流派,旨趣不全相同。但道家诸派,皆祖述老聃,阐扬道论,以其特有的思想风骨和理论取向,轻物重生,反抗异化,主张反朴归真,追求精神自由,从而形成了道家独特的共同学风。道家学风的...  相似文献   

19.
论文根据道书中所见的若干道教音乐形式(体裁),从中归纳、梳理出古代道教音乐在声乐方面产生的步虚类声乐曲——步虚、仙歌、歌章、颂,赞偈类声乐曲——赞、偈、歌、章、韵、引,诰号类声乐曲——诰、号,咒祝类声乐曲——咒、祝等形式;在器乐方面产生的三清天乐、行道仙乐、常日仙乐、钟磬乐、钟鼓乐、细乐、鼓乐等形式。并指出上述音乐形式(体裁)的文献出处、历史渊源、唱词格式、演唱方式、曲调特点、使用乐器、演奏方式、乐队组合及功用等。  相似文献   

20.
在音乐研究中,人们往往把能弹奏古琴者称为琴人。据考,在我国的一些道教名山宫观,曾有过一些道士琴人弹奏古琴的事迹,如南北朝时期隐居庐山修道的陆修静、隐居茅山的陶弘景,唐代隐居天台山的司马承祯,宋代隐居终南山的种放、隐居浙江余杭大涤山的邓牧等。到了明清时期,一些道教名山的道士琴人更多,活动也更频繁,并自成系统。其中,最为有影响的是在山东崂山有一个道士琴人系统,他们师徒相传,人才辈出,在道教琴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另外,四川青城山道士琴人对川派古琴艺术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1.崂山宫观中的道教琴人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