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涵  明建 《法音》2012,(12):49
本刊讯12月1日,为弘扬道安文化而巨资投建的道安寺,在道安大师故里河北省冀州市举行奠基仪式。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北省佛教协会会长、冀州道安寺住持净慧长老为奠基法会主法,来自全国各地的高僧大德、护法居士、佛教信众近3000人随喜法会。净慧长老开示说:佛教传入中国之始,出家人都以师父的姓氏为姓,在东晋时,道安大师改变了这一状况。道安大师说:"大师之本,莫尊释迦。"凡佛教徒应以释迦牟尼的姓氏为姓,自此,僧人便有了"释"姓。净慧长老指出:道安大师还是一位知识渊博、造诣高深的文学家,他翻译了佛经等佛教典籍,也为佛教中国化做出了很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法音》1994,(4)
中国佛教文化代表团访法期间.在接待单位的安排下,2月1日下午.净慧大师一行前往巴黎的主教府,会晤广法国大主教的最高领导人、巴黎红衣大主教吕斯蒂杰先生。陪*前往会晤的有《欧洲时报)什张晓贝副社长、法国潮州会馆曾海潮副会长、代表闭秘书长东辉先生和四位青年僧人。大主教与大师进行了45分钟的谈话,气氛非常友好融洽。谈话结束后,互赠纪念品,合影留念。下面是大师与大主教对话的要点。大主教:“您是第一次来法国吗”大师:“是的。”大主教:“你们看到巴黎、看到法国不会感到很惊奇吧?”大师:“对于法国的文明我们一直很敬…  相似文献   

3.
印度佛教大师身边有一个整天喜欢发牢骚的弟子,一天,大师吩咐这个弟子去买些盐。待弟子回来后,大师让这个弟子抓一把盐放在一杯水中,并叫他喝了。大师问道:“味道如何?”弟子咧着嘴说:“苦!”大师又让他再抓一把盐放进附近的湖里,等弟子把盐倒进湖里后,大师又让这个弟子再尝尝湖水,弟子尝后,大师问道:“现在味道如何?”  相似文献   

4.
宗教是文化     
我看过曾是毛主席的勤务员李银桥写的书:有一天,毛主席出门散步,对李银桥说:“我们去看看佛教寺庙,好不好?”“那有什么看头?都是一些迷信。”毛主席说:“片面片面,那是文化,你懂吗?”我因而想起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周建人先生写信给我:“文革”初期范文澜先生向他说,自已正在补课,读佛书。范老说,佛教在中国将近两千年,对中国文化有那么深厚的影响,不懂佛教,就不能懂得中国文化史。一九八七年我到四川一个佛教胜地,看到被人贴迷信标语的事实,回来写了一份报告,钱学森博士看见了,写信给我说:“宗教是文化”。这三个人…  相似文献   

5.
补课     
今年第一期《佛教文化》发表“赵朴老与佛教文化”一文之后,我收到了天津许鸿文先生的来信对文中所说:“赵朴老在相当长的日子里,反复提到毛泽东、钱学森、范文澜关于佛教是文化的说法,他说‘一位革命领袖、一位大科学家、一位历史学家都肯定佛教是文化,不是迷信’。”表示不理解。原因是他从范文澜先生所著《中国通史简编》上看到范先生对佛教不仅“视为迷信”,而且指为“蠢国殃民”。这样一个“大谈佛教是戏论的人,怎么会一变成为称赞佛教是文化不是迷信的卫士?”这显然是有了误会。朴老这段话说得次数较多,不少刊物也有发表或引…  相似文献   

6.
1994年1月12日至2月14日,受法国潮州会馆和巴黎《欧洲时报》的邀请,中国佛教协会组成中国佛教文化代表团,由副会长净慧大师任团长、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吴立民先生任名誉团长、田东辉先生任秘书长,一行九人(其中有五位僧人)在法国巴黎举办“中国佛教文化展”,并开展了一系列的弘法讲学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我有幸作为代表团成员之一参学其间,现将这次活动的经过提要纪实如下:一、缘起这次“中国佛教文化展”是由中国佛教协会、法国潮州会馆、《欧洲时报》和中国海外交流协会联合发起并举办的。《欧洲时报》是巴黎最大的一家华…  相似文献   

7.
《法音》2020,(5)
正我跟净慧老和尚的交往有三十多年。净慧老和尚是中国现代佛教界一位很有学养、很有战略眼光的高僧,也是我们学术界的忠实朋友。他早年在中国佛学院读研究生,属大陆佛教界最早的一批研究生,在佛学和修证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改革开放以后,他开始负责中国佛教协会会刊《法音》杂志编辑工作,后来又肩负起修复河北赵县柏林禅寺祖庭之重任。三十多年来,他一直走在佛教事业的最前沿,为推动中国大陆佛教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天风》2012,(10)
下面的喻道故事,不知弟兄姊妹们看了有何感想?一个人走过海边,看见另一个人想跳海自杀。他走上前去劝说:"先生,不要跳下去!"他说:"生命是美好的嘛!你是无神论者还是有宗教信仰的人?"那人答:"我有宗教信仰。""佛教、道教……还是基督教""基督教。""罗马天主教还是新教?"  相似文献   

9.
宛小平 《美与时代》2005,(11):12-13
现代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受到佛学很深的影响.他的"人生艺术化"美学观的形成就和与弘一法师的交往有关.在欧洲留学期间,他深入研究了悲剧理论,包括佛教和悲剧的关系.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又探讨了佛学对中国诗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正>净慧长老(1933-2013),出生于湖北新洲,僧腊67载,戒腊63载。净慧长老认为,中国佛教要坚持走"人间佛教"道路,为此他提倡以"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为宗旨的生活禅。何建明至今对第一次见到净慧长老的情景记忆犹新。那是在1995年12月,第四届中国宗教学年会暨"宗教与中国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在天津召开。何建明有幸参会,在休息时间,他来到净慧长老下榻的宾馆拜访。  相似文献   

11.
赵朴初先生近年来在很多场合强调佛教是文化现象。据赵先生介绍,毛泽东在延安时,有一天和他的警卫员李银桥出去散步,毛泽东说:“我们去看看寺庙好吗?”李银桥说:“有什么看头,都是一些迷信。”毛主席说:“片面片面,那是文化。情吗?那是名胜古迹,是历史文化遗产。”①遗憾的是,毛泽东关于佛教是文化的论述在我国很长时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把佛教视为迷信、落后的思想仍大有人在。在学术研究领域,人们的视野也比较狭窄,虽有人认为佛教是文化现象,但多是一两句现成结论,详细论证的“文章并不多见。本文试图揭示佛教做为文化…  相似文献   

12.
关于天台哲理的一段联想王志远编者按:太虚大师曾说:“中国佛教的特质在禅。”有一位著名佛教学者却认为这句话只说了一半,应当这样说:中国佛教的特质在宗和教,其中宗指禅宗,教即指天台教观。天台宗是隋唐时期成立的一个既有系统的佛学理论、又有详明的修习次第的中...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我国人文学术大家屈指可数,其中,汤用彤先生是学术界公认的学术大师之一。 汤用彤先生(1893—1964年)于1911年考入清华学校,1918年赴美留学,主修哲学,并学习梵文、巴利文。1922年回国,在多所大学任教。1930年出任北大哲学系教授,此后一直没有离开北京大学。1946年任北大文学院长,1949年出任北大校务委员会主席,1951年后到他逝世一直担任北大副校长。 汤先生对中外哲学有精湛的研究,在北大开出的课程有:中国佛教史、魏晋玄学、印度哲学史、西方哲学史。欧洲大陆理性主义、英国经验…  相似文献   

14.
正春节前,一代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在香港寓所安然仙逝,引发各界的哀悼和追思。钱钟书先生曾评价饶宗颐先生是"旷世奇才",季羡林先生则说他"心目中的大师就是饶宗颐",而金庸先生则说"有了饶宗颐,香港就不是文化沙漠"。饶宗颐被学界尊称为"国际瞩目的汉学泰斗""整个亚洲文化的骄傲",更因为有了饶宗颐、钱钟书、季羡林这三位大师,文化界学术界有"北钱南饶"和"南  相似文献   

15.
《佛教文化》2011,(3):127-127
梁漱溟先生是人们公认的儒学大师.很少有人知道他与佛教的关系。据我所知,梁老在公开场合宣布自己是佛教徒,是在1987年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成立之际。当时,梁先生第一个出席,第一个发言。他说:“我是一个佛教徒,从来没有向人说过,怕人家笑话。一个人有今生,有前生,有来生。我前生是一个和尚,是一个禅宗的和尚。”发言后即交出一篇论...  相似文献   

16.
为了交北大燕园新闻社一篇稿子,我决定去采访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吴立民先生。一来是想学习一些关于佛教方面的知识,二来听说吴老刚大病了一场,顺便去看看他。严冬的北京,寒气袭人,呼呼的北风刮得脸钻心的痛。我~边骑着自行车心里一边却在想,我问吴老些什么问题呢?我能抓住佛教与现代生活有所联系的切入点问吗?十四届六中全会刚刚结束,我能否请他谈谈佛教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联系呢?还没容我理清思绪,自行车便载着我来到吴老家门口了。缓的语气继续说到:“能培养‘四有’的佛教徒,就是佛教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的佛学研究十分繁荣,专著和论文不断出版。但在众多的学者中,有一位老专家却是非常引人注目的,已经是87岁的高龄,并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仍然口述著作不缀,有许多年青人至今仍然跟随他学习佛教,这位老人就是韩镜清先生。在北京五月繁华似锦的日子里,我们在老人的住所对他进行了采访,老先生精神攫烁,滔滔不绝地向我们讲述了往事……记者:韩老,据我们所知,你在上中学时就开始接触佛教,以后又跟汤用彤先生、韩清净、欧阳竟无、周叔迦等名师学习佛教,你觉得从他们那里学到的最大的收获应是什么?韩镜清:我是1912年…  相似文献   

18.
记者:您是一位法师.《功夫熊猫》是一部美国好莱坞大片,您当初怎么想到埔这样一部电影来讲禅? 宗舜法师:这要从佛教修行的理解谈起。如果我们把修行单纯理解为“诵经”、“打坐”、“念佛”,而不能体会到生活每一个细节中的禅意,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和自在,基本上可以说学佛学得非常呆板、单调。净慧老和尚曾经讲过,要把信仰落实于生活...  相似文献   

19.
程恭让 《法音》2023,(3):59-64
<正>2月13日,我们在大觉寺参加星云大师最后的祭典。心中非常清楚:我们不得不接受大师的离世。同时我们心中也十分清楚:星云大师的离世事实上是一个时代的终结。从佛教思想与历史的角度言,星云大师所推动的人间佛教,毫无疑问是从汉传佛教、中华佛教开创出来的一个具有中国特色及世界意义的现代佛教文化典范。后星云时代的佛教文化将会是怎样,它将是好是坏?一些朋友、读者、好友,这一星期不断向我提出这一问题。作为一个佛教思想的研究者,我时刻提醒自己谨守学者的本分,不要对未来的历史作出任何大而化之的情绪性判断。不过,作为一个佛学研究者,我觉得可以负责任地说出我的一点理解:星云大师的离世,对佛光山及其人间佛教的影响应该不大,但是对于这个世界的佛教的影响可能会非常之大!  相似文献   

20.
方立天 《法音》2013,(5):29-30
4月20日上午,我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出席星云大师"一笔字书法展览"开幕式后,一到家老伴就低沉地告诉我,宣方来了电话说,净慧法师往生了。我听后马上给中国佛协卢浔同志打电话了解情况,得知净慧法师是在当天早上六时左右圆寂的。下午,北京大学哲学系系友李四龙教授来电讲了净慧法师治丧活动的安排。净慧法师走了,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