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沐 《中国道教》1988,(2):31-34
道教养生,以阴阳为主,阴静阳动,各有不同。一般讲“体”指静态位置,讲“用”指动态的运用方法。兹分别对“四秘窍”以及它的“体”和“用”,略加介绍。四秘窍是:一、玄关一窍,二、阴跷,三、丹田,四玉枕。因为丹功炼的是返老还童,益寿延年的方法,而以调动本身青春活力为主。此四秘窍不只停留在炼气上,在叙述之前,先将功法前段体用进度列一简表: 第一、筑基入手功夫阶段 (一) 筑基炼神。体——心、神。用——(?) (二) 筑基炼气。体——气: 先天气,后天气。用——呼吸(后天): 正呼吸(后天):即用肺的自然呼吸。逆呼吸(向先天过度):吸气腹向内收,呼气腹向外鼓。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奇经八脉在道家修炼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那么,究竟什么是奇经八脉呢?究竟奇经八脉是如何循径的呢? 北宋张紫阳《八脉经》中称:八脉者,冲脉在风府穴下,督脉在脐后,任脉在脐前,带脉在腰,阴矫脉在尾闾前阴囊下,阳矫脉在尾闾后二节,阴维脉在顶前一寸三分,阳维脉在顶后一寸三分。晚清赵避尘《性命法诀明指》指出:每日清晨早起,先行八脉之气,闭口鼻气,心意先由生死窍起,一吸由尾闾关升至头中为督脉;二呼由前任脉降至生死窍;三吸由生死窍上升至■穴为带脉,双分至背后双腰眼,双上双膀凹定住;四呼由两膀双走两肘…  相似文献   

3.
丹道秘旨——玄关一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玄关一窍 ,简称玄关 ,是道教丹道养生中最重要的名词 ,可以这样说 ,道教的精华是丹道 ,丹道最秘的机关是玄关。丹书对玄关一窍的论述 ,众说纷纭 ,初无定位 ,后世各执一偏 ,愈说愈奇。另由于道教教派之间的差异和戒律制约 ,丹道玄关一窍向来秘而不宣 ,大都师徒相授 ,口口相传 ,不记文字。这样道友与道友之间心照不宣 ,守口如瓶 ,局外人就更难以知晓了。《道德会元》卷六十七说 :玄关一窍论耳、眼、口、鼻、舌、肝、心、脾、肺、肾、脐轮、尾闾、膀胱、谷道、两肾中间一穴 ,脐下一寸三分、明堂、泥丸、关元、气海皆不是。此窍无边傍 ,无内外 ,…  相似文献   

4.
在先秦儒学与医学之中,身体之“窍”(七窍/九窍)被视为“精神”的“孔窍”、“门户”与“通道”,它们内根于“五脏”,外联于天地之气。保持“孔窍”的通畅,无论对“卫生”,抑或对“修身”均意味重要。其中,耳、目、口三窍尤为儒家修身所注重。阴阳五行理论兴起后,身体之“窍”与天地万物之“窍”之间的同构关系得到彰显。 在承继前人五脏“开窍于目”、“开窍于耳”、“开窍于口”、“开窍于鼻”、“开窍于二阴”这一思想基础上,理学家一方面深刻挖掘出身体之窍的本体论向度,提出一个完整的“天地之心”的发窍路线图:“天地之心”发窍于人心,人心(通过五脏六腑)发窍于耳目口鼻四肢这一连续性的发窍结构,并借助于汉儒身体之“窍”与天地万物之“窍”之间的同构关系思想,揭示出天地之心一人心(灵窍)一七窍一体结构的时间性(“七窍”、“灵窍”与天地万物的运作的同步性),另一方面,呈现出丰富的“七窍”与“心窍”修身经验,这些经验极大丰富了孔孟“四勿”与“践形”功夫。 儒家强调身体之窍、心窍的“虚”、“无”性格,与萨特所代表的意识现象学有着本质的区别。儒家“通身是窍”的理念折射出儒家的“主体性”乃是扎根于生生不已、大化流行之中与他者、天地万物相互感应、相互应答的身心一如的存在,这种主体性本身就嵌在身体之中,无论是“惕然动乎中,赧然见乎色”之耻感,抑或是“恻然动乎中”之“不忍”、“悯恤”、“顾惜”之同感,乃至生意津津之一体生命的生机畅遂感、乐感,皆是深深嵌入身体之中“觉情”与“实感”。儒家身体的这种本体论向度,不仅迥异于Hans Jonas所批评的存在主义的虚无主义精神气质,而且为克服这种虚无主义提供了深厚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5.
藏秘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 但由于秘密的不公开性, 使得藏秘的研究发展缓慢。近年来学界主要关注藏秘的消极影响(如负担感及自我惩罚等), 而对藏秘的积极影响研究(如社会保护及亲社会谎言等)较少。学者们提出了秘密抑制模型、专注模型、持续性思维模型和共享现实理论等来解释消极影响的机制, 并发现通过吐露秘密、发挥创造性、训练情绪标记和自我意识等途径可以应对藏秘的消极影响。未来研究应对藏秘的概念做出更准确统一的界定, 并寻求更精准特定的测量与操纵方式, 探索藏秘的积极结果及影响机制, 深化藏秘的理论研究, 并推动藏秘研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癔症,是一种精神疾病,又叫“歇斯底里“,发作时胡言乱语、举措失常,其中有的患者在神志不清的状态下忽然用别人的腔调说出莫名其妙的话,这是患者受到自身潜意识支配的结果,精神病学上有明确的解释,并没有什么神秘。可是,到了迷信者那里,这就被叫做“鬼魂附体“,或者称之为“借窍“,表示是神鬼占据了你的头脑,要借你的嘴讲话。本来,“附体“也罢,“借窍“也罢,都是无稽之谈。然而,一些至今执迷不  相似文献   

7.
王耘 《学海》2003,(1):176-180
涅是一种美。在原始佛学中 ,涅是一种对于现实世界的慰安。涅之美 ,染著了悲愍的色彩。在小乘佛学中 ,涅是一种对于现实世界的理解。涅之美 ,融贯了理性的灵魂。在大乘佛学中 ,涅是一种对于现实世界的重构。涅之美 ,涵摄了绝对的存在  相似文献   

8.
十二经络的秘密(下)祝华英四、经络运行规律在临床的价值经络学说是我国最早的医学哲理,错综复杂的阴阳经脉循环阐明了阴、阳、气、血、表、里、寒、热的脏腑形态,犹如现代人体解剖学、生理、病理学、诊断学等的一部分。多年来鉴于我在临床上利用这种双向循环的正反运...  相似文献   

9.
目前学术界有关东派丹法有“双修说”“清修说”“配合说”“改造说”诸说,对东派丹法性质判定众说纷纭。本文认为学界对东派丹法产生分歧的根由,是源自西派李涵虚在《圆峤内篇·道窍谈》中有意曲解陆西星以开关展窍为“可鄙”的论说。东派丹法诚属同类阴阳栽接之术,以《参同契》中“欲作服食仙,须求同类者”为圭臬。丹法功夫上乘精醇,层层递进,其中陆氏将凝神之方与凝神之处丹家多为闭秘之说,宣于笔墨,为后世之学正道开眼。东派火候三重论,从某种程度上解决了丹家“圣人传药不传火”的隐秘困惑。  相似文献   

10.
对金丹大道略有了解的人都知道,金丹真传最重口诀。自古圣真口口相授,代代相传,惟有通天之志者,乃可作为载道之器而接承之。故《悟真篇》有诗云:“饶君聪慧过颜闵,不遇明师莫强猜,只为金丹无口诀,教君何处结灵胎?”而口诀之外,另有三秘,一曰关窍部位,二曰火候次第,三曰内景隧道  相似文献   

11.
和辻哲郎对"作为人际之学的伦理学"的前提论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龚颖 《哲学动态》2001,(11):38-41
提到“交往伦理”的理论 ,人们往往首先想到哈贝马斯 (JurgenHabermas,l92 9— )。其实 ,早在 2 0世纪 3 0年代初期 ,日本的伦理学家和哲郎 (1 889- 1 960 )就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并建立了相应的伦理学理论 ,提出了具有先驱意义的思想。作为一名日本的伦理学家 ,和哲郎的思考首先是从“人间”这个典型的日语词开始的。日语的“人间 (读作Ningen)”一词是用来指称单独的人或人类总体的一个词语。因此 ,它并不是现代汉语中人世间、人类社会的意思。和哲郎的重要的伦理学著作《作为人际之学的伦理学》 (日语原…  相似文献   

12.
和伦理学的核心内容一般被认为是他的“风土”思想和作为“人际之学”的伦理学。本文在这个观点上进一步认为 ,和哲郎一生的学术努力是为了在多元文化的世界中弘扬日本文化和日本思想 ,这有助于理解和伦理学中一些存在着争议的观点 ,如“风土”思想中的自然决定论倾向、逆日本脱亚入欧的主流弘扬日本民族文化、逆世界民主和平的潮流强调“国民道德”和“尊皇思想”等。  相似文献   

13.
假如你第一次跳伞,你的心跳急速加快,在你从飞机上往下跳之前,教练给你进行最后的指导。你问了教练一个重要的问题:“你确信这个降落伞能打开吗?”你希望教练给你哪一种回答:是“我相信它能打开”,还是“我知道它能打开”?  相似文献   

14.
佛教的戒律是佛教本来面目的表现 ,清规则是佛教本土化的特征。晚明时期 ,佛教界在此两方面都出现了问题。为了扭转佛教发展的颓败趋势 ,作为晚明四大师之一的宏 ,分别在戒律和清规方面采取有力措施。针对佛教戒律的庞杂不明 ,宏对之简约 ,以使僧众有所依规 ;针对清规的日益世俗 ,宏制定《云栖规约》 ,以别僧俗界限  相似文献   

15.
持戒略说     
持戒略说四川尼众佛学院照月行菩萨道以六度为根本,持戒度是其中之一。为何称之为六度呢?有着它一定的因缘条件。不然,普通的善心凡夫也能行布施、持戒等,但他们所行的不能称为六度,只可叫布施、持戒等。而必须是发大菩提心、修殊胜行的菩萨所行的布施等才叫作六度。...  相似文献   

16.
玉皇大帝又称“玉皇”,“玉帝”,“玉皇大天帝”,“玉皇大天尊”,“玉皇上帝”等等。“天上有玉皇,地下有皇帝”,在中国民间文化中,玉皇大帝乃天界的最高神。他是怎样登上玉皇大帝宝座的呢?是不是也像人间的皇帝那样,打天下坐天下,或老子英雄儿好汉,龙子龙孙...  相似文献   

17.
怎样理解“道德重构”?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我们社会会不会发生社会伦理与道德的重构?既然大多数人都同意在这方面正发生着一些变动,问题实际上是在于这些变动能不能被称之为重构,以及作为前提,如何理解一种伦理与道德的重构?一种是...  相似文献   

18.
文艺创作任何时候也不能离开辩证法,哲学的辩证法在文艺创作中的具体运用,我们称之为艺术辨证法.中国20世纪重要的美学家王朝闻先生成功地运用艺术辩证法的观点对古典美学范畴进行分析,如有与无、阴与阳、常与变、实与虚、简与繁、单纯与丰富、含蓄等.  相似文献   

19.
二、经文通释综观考释者,都将此古玉文体称为“铭”。笔者认为,古玉之文应为道家丹功渊源的一部最早经典,理应称其为“经”。称为“铭”就降低了它的品格。据此,笔者正其名曰:《行玉柱经》。笔者的释文如下:行    则,则神。神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明。?..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社会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的客观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什么是社会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的客观性赖金良编者按赖金良同志的这篇文章,涉及到社会科学研究中一些带有根本性的问题。现予发表,以期引起深入的讨论。首先,在什么样的意义上,社会科学可以被称为是科学的?它在什么程度上,可以应用自然科学的划界标准和方法论准则,或者,它由于其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上的何种独特性,因而有着自身的具体要求?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我们如何坚持“客观性”而又不陷于列宁所批评的“客观主义”?唯科学主义的“科学”概念,把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排除在外,是不是严整的概念?尤其是,在社会科学领域,客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